问题

为什么刘备礼遇诸葛亮但是后来却不言听计从?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知诸葛亮才能的珍贵,并将其视为自己事业成功的关键。

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礼遇?

识才的慧眼与渴求: 刘备年轻时历经坎坷,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前,他虽然有军师(如庞统、黄忠、关羽、张飞等),但总觉得缺少一个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核心智囊。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他描绘了宏大的战略蓝图,让他看到了振兴汉室的希望,这种“知己”的感觉是其他谋士无法给予的。
战略规划的核心: 《隆中对》并非一篇简单的策论,而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图。它清晰地指出了“跨有荆益”、“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前进方向。拥有这样一份清晰的战略规划,对刘备这样一个有野心但缺乏顶层设计的领袖来说,是无价之宝。
政治地位的象征: 刘备给予诸葛亮“军师中郎将”、“左将军”等高官厚禄,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上都赋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权力。这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的个人肯定,更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重视人才,并且有能力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这对于刚刚立足的刘备集团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资本。
个人魅力的加持: 刘备本就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君主,他能够以真心对待士人,这与曹操倚重武力和政治手段有所不同。诸葛亮之所以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也正是看到了刘备身上那种“仁德”的气质,这与诸葛亮推崇的“明君”形象不谋而合。

那么,为什么有时刘备“不言听计从”?

这里的“不言听计从”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刘备在关键时刻有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并且这些决策可能与诸葛亮的建议有所不同。 这并非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而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承担最终的责任,并且需要整合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最符合整体利益的决定。

1. 君主的高度与视野:
最终决策者: 无论诸葛亮多么智慧,刘备始终是蜀汉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君主,他需要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负责。很多时候,诸葛亮会从战略、军事的角度提出建议,但刘备可能还需要考虑政治、外交、民心、以及他个人所背负的“兴复汉室”的道义责任。
眼界的局限性: 即使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也是人,不可能完全洞察一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刘备可能因为个人的经历、对某些信息的掌握,或者对某些细节的理解,会做出与诸葛亮不同的判断。比如,他可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军队的士气,或者对敌方将领的性格有更直观的了解。

2. 个人战略目标与诸葛亮建议的差异:
“兴复汉室”的情结: 刘备一生最大的梦想是恢复汉室。在某些关键决策上,他可能更倾向于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这一目标,即使这可能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例如,他坚持伐吴,即便诸葛亮提出了“攻取益州,安抚西川,待天下有变”的策略,刘备最终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固然是因果错综复杂,但刘备急于报关羽被杀之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对时机的把握: 诸葛亮通常是谨慎的,他希望在万事俱备时才行动。但刘备有时会因为形势所迫,或者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而采取行动。

3. 权衡各方意见与安抚众将:
平衡政治生态: 刘备集团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老将,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功劳。刘备在做决策时,也需要顾及这些老臣的感受和意见,以维持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如果刘备一味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可能会让其他功臣感到被边缘化。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局限: 虽然刘备信任诸葛亮,但他也不会完全剥夺自己的决策权。在某些事情上,他会更倾向于依靠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对人心的判断。

4. 具体事件分析:
伐吴之役(夷陵之战):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的例子。在诸葛亮看来,当时曹魏势力犹存,而东吴与蜀汉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攻吴只会让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的是曹魏。诸葛亮建议刘备占据益州、修养生息,等待时机。然而,刘备被国仇家恨冲昏了头脑,坚持伐吴,结果大败。
刘备的考量:
雪耻: 关羽之死对刘备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必须为结义兄弟报仇,否则“何以示天下?”
战略统一: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建立在“联吴抗曹”的基础上的。如果东吴背弃盟约,并且直接导致关羽被杀,那么“联吴”的基础已经动摇。对于刘备而言,他可能认为必须给东吴一个沉重的教训,才能重新确立蜀汉的地位。
内部压力: 尽管诸葛亮反对,但蜀汉内部也有不少人支持伐吴,比如一些老将,他们也同样有为关羽报仇的情感。
刘备的失策: 在此战役中,刘备犯了兵家大忌,没有采纳诸葛亮“水陆并进”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全陆战,而且选择了对地势不熟悉的陆路进军,被陆逊火攻大败。这说明,即使是最英明的君主,在情绪影响下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后期的治理: 在诸葛亮主政后,刘备基本是全力支持他的。刘备本人在病逝前,也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将国政全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这从侧面说明,在国政方面,刘备是高度信任并依赖诸葛亮的。

总结:

刘备对诸葛亮的礼遇是真诚的,他视诸葛亮为自己事业的“股肱”和“左右手”。然而,他并非一个完全受他人摆布的傀儡。作为君主,他有自己的责任、抱负、情怀和判断。

“不言听计从”更多体现在一些他个人情感强烈、或者需要平衡多方利益的时刻。例如,夷陵之战是他个人情感和战略判断的交织,即使诸葛亮力劝,他还是选择了自己认为必须走的道路。这并非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而是他作为最高决策者,在权衡了包括个人情感、政治格局、历史使命在内的所有因素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与其说刘备“不言听计从”,不如说他在保留了自己作为君主的最高判断权。他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最终的拍板,他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而诸葛亮也深知这一点,他在刘备去世后,才能够倾其全力,践行自己对先帝的承诺。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和各自的定位,才是他们能够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的是演义,我会告诉你:在刘备眼里里帮关羽、张飞两兄弟报仇比他的事业和江山更重要!

而且这一点早在张飞失徐州时已经体现出来了。要是把刘备换成诸葛亮,我估计张飞已经凉了。因为两个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刘备更讲究兄弟情义,诸葛亮更讲究法律规矩。



如果说的是新三国,我会告诉你:洗洗睡吧,刘备就是个刚愎自用且政治指数只有0.5的老阴逼!

如果说的是历史,我会说:刘备对诸葛亮自始自终都是敬重有嘉。只是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事事请教诸葛亮,毕竟他是刘备而不是刘禅,诸葛亮是辅助不是老妈子。再说,刘备的政治经验比诸葛亮丰富,只是经常会感情用事,需要诸葛亮纠正。

《三国志 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三国志 彭羕传》: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三国志 刘巴传》: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零陵先贤传》: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亮亦曰:“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华阳国志》: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

《三国志 周群传》: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

《三国志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至于那些说刘备不听诸葛亮执意讨伐东吴是不全对的。

史书上关于诸葛亮对此事的态度或者看法只有在《三国志 法正传》中记载,“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这个记载来看,诸葛亮似乎不太支持刘备东征,毕竟他一向主张“东和孙权”,然而诸葛亮也不完全反对刘备东征,他更希望刘备能夺回荆州,这样可以继续实行隆中对中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计划。东征也不是必败之战,何况先撕毁盟约、偷袭盟友的是东吴。从整体来说,东征虽不一定是好的办法,但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高层也没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刘备这个名字,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辗转腾挪,几乎没有真正站稳过脚跟。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失败者”,却总能让当时名声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愿意拉他一把。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着实不简单。咱们得先看看刘备他到底败得.............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