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帐下的大将军就是清野的吗,为什么把韩信派出去再回来的时候天下已定,是刘邦傻还是韩信不听话?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

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期有曹参、樊哙、夏侯婴等勇猛善战的将领,他们是刘邦起家时的骨干力量,忠心耿耿,勇往直前。后来,随着事业的扩大,刘邦又招揽了萧何、张良这样的谋士,以及后来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一批在军事才能上更为卓越的人物。

韩信的“大将军”地位,并非刘邦封的第一个。严格来说,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前,还在项羽帐下当过中郎将,但不受重用。他投奔刘邦后,萧何的慧眼识珠,刘邦才毅然决然地拜他为“大将军”,这确实是韩信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是刘邦识人用人的高光时刻。

那么,为什么要把韩信派出去,等他回来时天下已定呢?

这背后有几层原因,绝非刘邦“傻”或韩信“不听话”的简单逻辑。

1. 战略分兵,多线作战的必要性:

楚汉争霸,说到底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全国性战争。当时的天下,不仅仅是项羽一个人在和他刘邦对抗,而是以项羽为核心的楚国政权,以及各地割据的势力。刘邦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多个战场上同时开花,牵制和打击敌人,最终形成以少胜多的局面。

韩信的主要战场: 项羽的统治重心在北方和关中。而韩信最擅长的,是独立作战,攻城掠地,建立根据地。因此,将韩信派往北方,去平定三秦、魏、赵、燕、齐等地区,是刘邦最明智的选择。这不仅能为刘邦开辟新的战略方向,还能从侧翼威胁项羽,并吸收这些地区的资源和兵力。
刘邦的战场: 刘邦本人则主要在关中与项羽周旋,后期则将重心放在直接对抗项羽。

这是一种典型的“围魏救赵”和“调虎离山”的战术组合。 通过让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辉煌的胜利,吸引了大量的楚军(虽然不是项羽亲率的主力,但也是其重要力量),为刘邦在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当韩信在北方站稳脚跟,甚至最终统一北方时,就形成了一个反攻楚国腹地的巨大威胁,使得项羽不得不回师救援,最终被刘邦抓住机会。

2. 韩信的才能与野心:

韩信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其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刘邦清楚这一点,他信任韩信能在北方建立起坚实的根据地,甚至发展出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是韩信在刘邦早期攻占关中时打出的第一场关键战役。他利用萧何的计策,巧妙地避开了项羽在udius的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关中,为刘邦奠定了稳固的后方。
北伐的开疆拓土: 随后,韩信在北方更是摧枯拉朽,以少胜多,连续消灭了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秦旧将,平定了魏、赵,接着又击败了燕、齐,最终占领了齐地,并自立为齐王。这整个过程,都是在刘邦的授权下进行的,并且对刘邦的大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刘邦的政治智慧与对韩信的制衡(并非不信任):

说刘邦“傻”是过于简单化了。刘邦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帝王,他深知用人和制衡之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背后: 在韩信刚被拜为大将军时,刘邦并没有直接带兵攻打项羽,而是让他去攻打已经投降项羽但实际上已经不那么忠诚的三秦地区。这既是对韩信能力的试炼,也是为了巩固关中这个战略要地。
分封与猜忌: 当韩信在北方节节胜利,并且自立为齐王时,刘邦确实感到了一丝不安。这并非完全是因为不信任韩信的军事能力,更是源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然警惕。任何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并且掌握强大军队的臣子,对于皇帝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背水一战”等战役的深层含义: 韩信在北方取得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胜利,比如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破赵)、潍水之战(破齐),虽然展现了他的军事天才,但也意味着他在北方建立了强大的个人威望和军队。刘邦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能为自己打江山的大将军,而不是一个可以分裂天下的独立的王国。
“天下已定”的含义: 韩信回来时,天下已定,指的是楚汉战争的主体已经被刘邦击败,项羽已死,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韩信在北方的战功,是他独立完成的“一个战区”的胜利,与刘邦在主力战场上的胜利是相辅相成的。刘邦在垓下之战彻底击败项羽,并最终逼得项羽自刎乌江,这是决定性的胜利。而韩信在北方的存在,正是让项羽无法全力以赴对付刘邦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韩信回来天下已定?

这并不是说韩信“出去”了很久,然后“回来”才定天下。而是说,在他被派往北方的战略部署下,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为刘邦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上的同步: 楚汉战争的进程是复杂的,多线作战。当刘邦在正面战场与项羽缠斗,甚至屡屡失利(如彭城之战)时,韩信在北方开辟了新的战场,牵制了楚军。当刘邦在鸿沟议和后,项羽有所放松,刘邦却抓住机会,与韩信、彭越等将领联手,最终在垓下合围项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韩信的“回来”: 韩信的“回来”并不仅仅是指军事上的撤兵,更包含了他在政治上被刘邦收编的进程。在项羽死后,韩信作为曾经的齐王,必然要接受刘邦的统一领导。刘邦在汉中、关中稳固后,将韩信派往北方,正是为了那个“一盘棋”的整体战略。当项羽被消灭,天下大局已定时,韩信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被召回,并被进一步安抚和控制,以确保大一统的局面。

是刘邦傻还是韩信不听话?

都不是。

刘邦不傻: 刘邦的战略部署,无论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分兵北伐,都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和政治智慧。他知道韩信的能力,也知道如何利用韩信,同时也在防范。他并没有“傻傻地”将韩信置于可以威胁自己的位置,而是将他用在了最需要他的地方,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韩信不是不听话,但他的“不听话”体现在了他的野心和对自身地位的判断上: 韩信当然听从刘邦的指挥,否则他也不会在关键时刻对刘邦的战略提出建议,也不会去执行刘邦交给他的任务。但是,韩信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对功业的追求。当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威望时,他也渴望得到相应的政治待遇。他自立为齐王,虽然是基于战略上的需要,但也确实触碰了刘邦的底线。

总结来说:

韩信之所以被派出去,是因为他是刘邦帐下最适合在北方独立作战、开疆拓土的军事奇才,他的存在是对抗项羽、分割楚国力量的关键棋子。他回来时天下已定,是因为他的战略行动与刘邦在正面战场的行动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刘邦的“不傻”在于他对整个战局的把握,对人才的运用,以及对潜在威胁的防范。而韩信的“不只是听话”在于他自身的才能和野心,他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江山,但也因此在战后成为了刘邦猜忌的对象,最终走向了悲剧。

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策略、权力博弈和人性弱点的复杂历史图景,远非简单的“傻”或“不听话”可以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新读一遍《史记 淮阴侯列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
  • 回答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之众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遭受如此惨败之后,刘邦的阵营不仅没有因此土崩瓦解,反而继续吸引着人才的加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项羽与刘邦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人才在乱世中的考量。项羽的.............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刘邦推孝惠、鲁元下车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相当清楚,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对这一幕有着生动的描绘。这件事发生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当时他挟带着胜利的威风,正在接受群臣的朝拜。但为何这位开国皇帝,会做出如此让人费解,甚至有些粗鲁的行为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 回答
    刘邦能够“秋毫无犯”地进入关中,并赢得民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他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战略先行:目标明确,策略清晰 “先入关中者王”的战略目标: 在项羽羽翼未丰、诸侯割据的初期,刘邦就敏锐地抓住了秦朝灭亡后留下的.............
  • 回答
    刘邦在临终前派陈平去诛杀樊哙,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对汉朝江山社稷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刘邦的晚年担忧与吕后的崛起 皇权不稳的隐患: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他深知自己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政权的基础并不稳固。在他死后,如何确.............
  • 回答
    刘邦从一个乡间小亭长,一步步登上汉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能力锻炼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一、 天生的领导气质与人格魅力: 亲和力与笼络人心: 这是刘邦最显著的特质。他出身平民,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
  • 回答
    说起刘邦临终前对戚夫人保护不足这件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浅,也怨不得刘邦就一点没管,而是他生前采取的那些措施,在深宫权谋的漩涡里,就像是扔进大浪里的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波澜,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吞没了。咱们得先捋捋当时刘邦身边的局势。刘邦当了皇帝,当然得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的嫡长子是刘盈,就是后来.............
  • 回答
    刘邦为何不“污名化”项羽?这背后,藏着帝王心术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得把刘邦这个人琢磨透。刘邦出身市井,是个“小混混”出身的皇帝,深谙人情世故和江湖道道。他懂得,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一个刚刚打下江山、根基未稳的开创者,在面对前朝旧主、曾经的对手时,姿态很重要。如果一味地将项羽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 回答
    刘邦之所以一定要造项羽的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动机、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并非刘邦“非要”反项羽,而是当时天下大势、两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战略选择,使得他们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一、 历史背景:秦.............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真的屠过城,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明确地证明刘邦在统一中国或任何其他战役中下令进行过大规模的屠城行为。然而,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混乱的时代。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定义“屠.............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刘邦立刘肥是否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刘邦立刘肥的背景与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刘邦为何会考虑立刘肥为继承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刘肥的出身: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由曹氏所生。在刘邦起兵前,他已经在他的封地鲁地.............
  • 回答
    刘邦和李渊,两位汉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们的统一之路看似相似,都是在战乱中崛起,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然而,将他们的成就与曹操的“三分天下”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战略差异。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七年一统天下”,而曹操穷尽一生却止步于“三分天下”,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或运气的问题,而是受到.............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出身平寒的亭长,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国皇帝之一,其“厉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非凡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收服人心,凝聚力量这是刘邦最核心、最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深刻理解人性的弱点与需求,并能巧妙地利.............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认为有商山四皓出山辅佐的太子“羽翼已丰”,以及商山四皓为何能有能力影响太子的废立,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商山四皓的身份背景与刘邦的认知: 声望与名望: 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隙园公、绮里季,虽然他们的.............
  • 回答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时代,刘邦与项羽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谁更配得上“英雄”二字,着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他们一个出身草莽,一个名门之后,行事风格更是南辕北辙,却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在乱世中崛起,最终问鼎天下(或者说差一点问鼎天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们各自的“英雄气”掰开了揉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