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立刘肥会不会成功?

回答
刘邦立刘肥是否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刘邦立刘肥的背景与原因

首先,我们要理解刘邦为何会考虑立刘肥为继承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刘肥的出身: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由曹氏所生。在刘邦起兵前,他已经在他的封地鲁地生活。刘肥的母亲曹氏并非刘邦的正妻吕雉。
嫡庶之别: 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吕雉是刘邦的正妻,她的儿子刘盈是嫡长子。刘肥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这使得刘肥在继承顺序上处于不利地位。
刘邦的考量:
长子情结: 作为父亲,刘邦或许也对长子刘肥有着某种感情,并且刘肥在跟随他征战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和忠诚。
政治考量(早期): 在早期的汉朝建立过程中,为了稳固江山,刘邦需要封赏和安抚他的子侄们。刘肥作为长子,被封为齐王,拥有广袤的封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安排。
对吕雉的猜忌(可能): 有历史学家推测,刘邦可能对吕雉的家族势力有所忌惮,担心吕雉专权。在这种情况下,立一个非吕雉所生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或许能起到制衡作用。然而,这种猜忌是否足够强烈到改变继承顺序,难以定论。
刘盈的健康与性格(可能): 虽然刘盈是嫡长子,但当时刘盈的身体状况和性格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刘邦的期望。刘邦可能担心刘盈过于仁弱,无法驾驭强大的汉朝。刘肥虽然庶出,但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和魄力。

二、 刘邦“立”刘肥的真实含义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刘邦“正式册立”刘肥为皇太子。刘邦的举动更多的是在政治实践中,给刘肥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在一些场合表达了对他的重视。

封齐王: 刘邦将刘肥封为齐王,并且齐国地广人多,实力强大。这在分封制下是一种非常高的待遇,也赋予了刘肥相当大的权力。
“非吕后所生,故不能为太子”: 在著名的“刘肥欲杀审食其”事件后,刘邦曾对刘肥说过:“吾前日之言,岂不亦为汝母而汝妻乎?……非吕氏而奶(乃)刘氏,宁不为天子?” 这句话被解读为刘邦认为刘肥是刘氏宗亲,但因为不是吕后所生,所以不能立为太子。这句话暗示了刘邦知道长子继承的原则,也知道自己的“私心”(或政治考量)可能与宗法制相冲突。
“长子”与“嫡子”的矛盾: 刘邦在长子和嫡子之间似乎摇摆不定,或者说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个更符合“礼制”但未必是最优选择的继承人。

三、 如果刘邦真的“成功”立刘肥为皇太子,会发生什么?

我们假设刘邦真的采取了行动,将刘肥确立为皇太子,那么“成功”与否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估:

(一) 在制度层面的“成功”可能性很小:

宗法制和礼制的阻碍: 汉朝建立初期,虽然很多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但宗法制是根深蒂固的。嫡长子继承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贸然废嫡立庶,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挑战整个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吕氏集团的反弹: 吕雉作为刘邦的正妻,她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如果刘肥被立为太子,吕后及其家族必然会极力反对,甚至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这会加剧汉初的政治斗争,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政治反对和合法性危机: 其他诸侯王、朝廷大臣,甚至部分宗室,都可能认为这种做法“乱宗法”,从而反对刘邦的决定,导致合法性危机。

(二) 在实际政治层面的“成功”可能性:

即使忽略制度层面的障碍,我们也要考虑实际政治操作的成功率。

刘肥的能力和治国才能: 刘肥作为齐王,在封地内有一定的治国经验,但他是否具备成为大汉帝国统治者的雄才大略,这是个未知数。他的母亲曹氏地位不高,这可能也会影响他在政治上的支持基础。
与刘盈的对比: 刘盈虽然相对仁弱,但他是嫡长子,有天然的合法性,并且在吕后和朝廷大臣的扶持下,他更容易被接受。如果刘肥上位,他将面临与吕雉集团的长期殊死搏斗。
国家的稳定: 汉初刚刚经历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此时如果因为继承人问题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国家可能难以承受,甚至有再次陷入分裂的风险。

(三) 历史的“如果”:

如果刘邦强行立刘肥,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流血冲突: 吕雉及其党羽可能发动政变,试图推翻刘肥,拥立刘盈。
政治分裂: 汉朝内部出现权力真空,导致地方势力抬头,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刘肥被废黜: 迫于压力,刘邦不得不废黜刘肥,重新确立刘盈的太子地位,但这会大大削弱刘邦的威信,并加剧与吕氏的矛盾。
刘肥在权力斗争中失败: 刘肥可能因为政治经验不足或缺乏强大的支持,在与吕氏集团的斗争中落败。

四、 刘邦最终立刘盈的意义

刘邦最终选择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虽然可能并非出于他对刘盈个人能力的完全信任,但却是当时最符合政治现实和宗法伦理的选择。

维护了政治稳定: 避免了因废嫡立庶而引发的巨大政治动荡。
巩固了王朝的合法性: 遵循了传统的继承规则,让新建立的汉朝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为汉朝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尽管刘盈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即位标志着汉朝统治的顺利过渡,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五、 结论

综合来看,刘邦立刘肥为皇太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成功,或者说,即便强行推行,也会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并且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制度上的巨大阻力使得废嫡立庶几乎不可能顺利完成。
政治上的复杂性,特别是吕氏集团的强大势力,使得刘肥在继承问题上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
国家初建的脆弱性,使得任何大规模的政治动荡都可能导致王朝覆灭。

刘邦最终选择刘盈,虽然可能存在权衡和妥协,但却是当时更符合实际情况、更能够维护国家稳定的选择。刘邦在“立”刘肥这个问题上的犹豫和表态,更多地反映了他作为父亲和君主的复杂考量,以及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政治之间的挣扎。

因此,与其说刘邦“会不会成功”,不如说刘邦很可能“没有”真正尝试去“成功”立刘肥为太子,而是在现实的约束下,选择了更为稳妥的继承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刘邦立惠帝的背景, 你就明白刘邦如果立刘肥,别说成功了,可能刘邦自己就身首异处、改写历史了。。。

刘邦趁项羽打齐国的时候,收复三秦,并一鼓作气端了项羽的老巢——彭城。

这样千里远征,也就用了半年时间,估计刘邦和同盟的诸侯国都觉得项羽大势已去,因此刘邦在彭城莺歌燕舞、酒池肉林。

结果项羽率领一小股部队,从齐国连夜奔回,奇袭刘邦。

刘邦和诸侯军猝不及防,大败,传说逃跑的士兵被杀的堵住了河。

在这个刘邦性命攸关的时刻,离溃败的刘邦最近的成建制军队,就是驻守在下邑,由吕后哥哥吕泽率领的军队。

这个时候刘邦的家人或被项羽抓住当做人质,或四散逃亡,都找不到了,包括吕后。

想想这时的项羽,两年前巨鹿之战,逆盘搞死秦军,今天又在丢了首都的情况下,大败汉军。

暂且不说那是个信鬼神的年代,就是现代战争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会不会打心底感觉他是战神,自己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这个时候之前投奔刘邦的诸侯,都又投奔项羽了。

历史只记载了这个时期,刘邦策反英布,没有记载项羽策反吕泽,但刘邦能心不慌么?

虽然史记故意抹去了吕泽的军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吕泽不是韩信,他不是刘邦起义后的外来户,吕泽的部队下属大概率都是吕家人。

现在吕后生死未名,如果刘邦这个时候,不给吕氏家族足够的回馈,吕泽凭什么选择和刘邦出生入死,而不是投降项羽?

因此刘邦投奔吕泽处,在找到失散的汉惠帝后,立刻立他为储君,并送回关中,名义上总管后方。

如果不是这样,当时项羽继续乘胜追击,刘邦再遇兵败。

刘邦估计还没等到萧何的补给和从韩信处调兵,就已经因为眼前唯一能指望的吕泽投降,而选择打出GG了。

user avatar

不会成功的,第一,古代立继承人讲究嫡长子继承。刘肥虽然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但是他只是庶长子,从法统上来讲不占优势优势。

第二,从刘肥的娘家势力来看,刘肥的母亲只是一个寡妇,在汉朝的建立中并没有什么功劳和势力。而刘盈的母亲是皇后吕雉,而吕雉不但自己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娘家吕家作为开国因功受封数一数二的列侯家族势力庞大。

刘肥的背后势力太过弱小根本无法与有吕氏集团支持的刘盈争夺皇位,所以即便有刘邦的支持也不会成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立刘肥是否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刘邦立刘肥的背景与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刘邦为何会考虑立刘肥为继承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刘肥的出身: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由曹氏所生。在刘邦起兵前,他已经在他的封地鲁地.............
  • 回答
    关于吕雉为何放过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伦关系以及吕雉自身的权谋。虽然史书对吕雉屠杀刘邦众多儿子这件事有记载,但说她“杀了很多”是有一定夸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吕雉对刘邦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被立为藩王的,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其中一些人非正常死亡,但长子刘肥确实是.............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在历史评价中,对古代帝王的排序往往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对后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排序可能,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时间顺序排列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帝王的先后顺序为:嬴政(秦始皇)→ 刘邦(西汉)→ 刘秀(东汉)→ 李世民.............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我们往往需要穿越时空的限制,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和最终达成的成就。这种评价自然带有主观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尝试解读。关于刘协和刘备的能力对比,这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刘协,即汉献帝,作为汉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注定是.............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代开国明君,汉高祖刘邦与汉光武帝刘秀,两人皆是载入史册的伟人。他们在乱世之中崛起,奠定了延续数百年的王朝基业,其功业彪炳,影响深远。然而,若要评判谁更英明,谁更伟大,则需细致梳理他们各自的经历、治国理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刘邦:草莽英雄的崛起与胸怀天下的气魄刘邦的.............
  • 回答
    要说刘邦比刘秀强在哪些地方,这俩人都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较起来确实很有意思。不过,咱们得抛开那些冰冷的条条框框,像讲故事一样,把他们俩各自的厉害之处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刘邦在“从无到有”这个阶段,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胆识和魄力。你得想想,他出身就是个小亭长,跟那些世家大.............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弟弟刘交,史书上确实出现了关于他是“同母少弟”还是“同父少弟”的说法差异,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史官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看《史记》的说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高祖同母少弟也。”这里明确指出刘交是刘邦“同母”的弟弟。再看《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刘邦想象成一个有知觉、会思考的古人,那么他对于刘秀和刘备政权的合法性,想必会有一番复杂的评价。首先,我们得回到刘邦建立汉朝的初衷。刘邦起兵反秦,他的目标是推翻暴秦的统治,建立一个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朝代。他本身是布衣出身,靠着智慧、勇气以及笼络人心,最终夺取了天下,并将秦朝.............
  • 回答
    要论刘邦、刘彻、刘秀三位汉朝皇帝谁“最强”,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定论的。因为“强”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衡量:开创之功、盛世之治、革新之举、稳固之能等等。他们三位各自在汉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强”。咱们不妨就从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历史影响来细细道来,看看哪一位更能让你感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关键。如果刘秀不是刘邦的后代,他还能统一中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统一”的构成要素,以及刘秀的独特之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秀的身份,即“光武皇帝”,对于他的成功至关重要。这并非说他没有能力,而是说他的出身给他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跳板。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刘邦的推崇,以及后来改国号为“辽”而非“汉”,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考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辽朝建立之前,看看阿保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耶律阿保机崇拜刘邦?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偶像崇拜”。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对刘邦情有独钟,甚至愿意改姓刘,.............
  • 回答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选择忠于刘邦,并在之后产生谋反的念头,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韩信的个人经历、政治判断、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韩信选择忠于刘邦的原因: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帐下任职,但因为不受重用,才转投刘邦。他选择刘邦,主要有以下.............
  • 回答
    楚汉相争,刘邦面对项羽将自己的父亲(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的危局,说出了“分一杯羹”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是刘邦,身处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会这样做:第一步:表面妥协,稳住项羽,争取时间在刘老太公被绑架的当下,我最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父亲的安全。项羽此举是赤裸裸的恐吓和试探,他知道刘邦“孝”名在外,以此来逼迫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绝世的较量!要把这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放在一起PK,简直比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大战还要精彩。让我脑子里那股子历史的劲儿一股脑儿地涌出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嬴政,那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野心和执行力,那是能把“分久必合”这个道理刻在骨子里的。你看看他怎么把七个国家一点一点给捏.............
  • 回答
    在讨论曹操、刘邦、李世民、刘彻、李广这几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谁的贡献最大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因为“贡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本身就存在多元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清晰地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贡献: 统一与稳.............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刘邦能够“秋毫无犯”地进入关中,并赢得民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他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战略先行:目标明确,策略清晰 “先入关中者王”的战略目标: 在项羽羽翼未丰、诸侯割据的初期,刘邦就敏锐地抓住了秦朝灭亡后留下的.............
  • 回答
    刘邦在临终前派陈平去诛杀樊哙,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对汉朝江山社稷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刘邦的晚年担忧与吕后的崛起 皇权不稳的隐患: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他深知自己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政权的基础并不稳固。在他死后,如何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