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汉对峙,项羽把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刘邦,刘邦说出分一杯羹的话,如果你是刘邦,你怎么做?

回答
楚汉相争,刘邦面对项羽将自己的父亲(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的危局,说出了“分一杯羹”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是刘邦,身处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会这样做:

第一步:表面妥协,稳住项羽,争取时间

在刘老太公被绑架的当下,我最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父亲的安全。项羽此举是赤裸裸的恐吓和试探,他知道刘邦“孝”名在外,以此来逼迫刘邦就范。

1. 表达极度的“孝心”和“愤怒”: 我会立刻做出极度悲痛、愤怒和无奈的表情,声音哽咽地说:“项羽,你怎能如此对待一位老人!他是我父亲,更是我军中所有将士敬爱的长辈!你若伤他一分一毫,我刘邦此生与你势不两立!” 我会把“孝”和“人伦”摆在台面上,用言语刺激项羽的残暴,但也巧妙地将责任推到他身上。
2. 口头答应“分一杯羹”的提议: 我会装作被项羽逼到绝境,无可奈何地说道:“项羽,你逼我至此!为了父亲的安危,我……我答应你!我刘邦愿意与你共分天下,甚至愿意将我所占之地,拱手让出一部分给你们楚国。但你必须立刻释放我父亲,并保证他的安全!” 我会强调“为了父亲的安危”,将自己的“妥协”归因于孝道,而非畏惧。
3. 提出具体的“分一杯羹”的条件(但保留核心利益): 我不会傻到真的把所有东西都让出去。我会提出一些表面上看似让步,实则无伤大雅的条件,例如:“我愿意将原本属于我的梁、宋之地,让给你们楚国一部分,让他们成为楚国的屏障和缓冲区。至于关中之地,我自会据守,那里是我发家之地,也是我军的根基。” 我会给项羽一些台阶下,让他觉得得到了“胜利”,但不会触及我最根本的战略要地和兵力部署。
4. 强调协议的“安全性”和“约束性”: 我会进一步说道:“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我父亲安全,我必派人与你前来商议具体的交界线和分界细节。但在此之前,你不能有任何伤害我父亲的念头,否则,我发誓,我宁愿与天下为敌,也不会放过你!” 我会表现出对协议的重视,但同时留下“等我父亲安全再说”的伏笔,避免被项羽立刻得寸进尺。

第二步:暗中准备,利用信息差和局势变化

口头上的妥协只是缓兵之计,实际的行动才是关键。我需要利用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信息的不对称,为自己创造机会。

1. 派遣最信任的心腹,观察和评估: 在与项羽对峙的同时,我会秘密派遣最精锐、最忠诚的心腹(比如萧何、韩信,当然这里是假定他们已经在我身边),让他们悄悄靠近项羽大营,或者利用我军中埋伏的探子,尽快了解:
项羽对刘老太公的态度:是真要伤害,还是仅仅作为人质?
项羽的兵力部署:我军的兵力是否占优?
项羽大营的防御情况:是否有可乘之机?
项羽麾下将领的意见:项羽是否受到其他人的制约?
2. 分析项羽的真实意图: 项羽是真的想与我分天下,还是想以此为契机,彻底消灭我?他的目的是威慑,还是想利用人质进一步索取?我会根据探子传回的情报,判断项羽的下一步行动。
3. 利用盟友和士气: 我会立即秘密联系我的盟友,比如英布、彭越,告知他们我父亲被项羽劫持的危机,并请求他们立即出兵配合。同时,我会向我的将士们传达信息,强调项羽的残暴和对人伦的践踏,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明白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不能因为一时的恐吓而退缩。
4. 准备秘密行动方案: 根据对项羽的分析和探子的情报,我会秘密制定几个备选方案:
方案A(和平解救): 如果项羽只是想以此要挟,并且他的营地防守并不严密,我会派出精锐的突击队,趁夜色或趁项羽放松警惕时,秘密潜入营地,将刘老太公救出。
方案B(强力突袭): 如果项羽态度强硬,并且明显有杀意,我会抓住项羽的“分一杯羹”的犹豫或部署上的疏漏,下令全军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救出父亲的同时,也给予项羽重创。
方案C(战略性撤退与反击): 如果项羽兵力远超我军,且形势极其不利,我会考虑“暂时”妥协,确保父亲安全后,迅速撤退到更易防守的地区,积蓄力量,再图反击。但这个选项,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轻易选择,因为这会极大地打击我军士气。

第三步:根据局面,果断执行

当所有的情报和准备都到位后,我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最终的决定。

如果项羽立刻释放刘老太公,并且态度尚可: 我会按照之前的约定,派遣使者进行谈判,但谈判的底线是不能损害我的核心利益。同时,我的心腹会一路护送刘老太公回营,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项羽食言,或者露出任何不利于刘老太公的迹象: 我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我事先准备好的秘密行动方案(A或B),以雷霆手段救出父亲,并狠狠打击项羽。在行动开始前,我会向将士们发出明确的命令:“救父!复仇!”
如果形势真的非常不利,我无法立刻展开行动,并且项羽威胁要伤害刘老太公: 我会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拖延时间,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信息,争取外援,或者制造一些内部矛盾,分散项羽的注意力,为营救创造机会。我也会再次强调“父亲安全”是第一位的,但私下里绝不会放弃任何反击的可能性。

核心思想:

无论如何,在“分一杯羹”这句话的背后,我的核心战略始终是:

1. 父亲安全是第一位的。 任何行动都不能置刘老太公于危险境地。
2. 不能失去战略主动权。 “分一杯羹”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不能因为一时的恐吓而放弃整个天下。
3. 利用人性的弱点。 项羽的骄傲、残暴和对政治的粗糙处理,是我可以利用的。
4. 士气和人心至关重要。 我必须在我军和天下百姓心中保持“仁义”的形象,而项羽则要被钉上“残暴”的耻辱柱。

总之,作为刘邦,我会用智慧和策略来应对这一危机,在保全父亲生命的同时,最大化地为自己争取胜利的机会。这既是对父亲的孝道,也是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爽送了,曹爽投了,曹爽打出来gg

刘邦喷了,刘邦杠了,刘邦给封了太上皇

司马懿:项羽小老弟 你不行啊

user avatar

真正的无耻不是说我爹就是你爹,而是拿自己的爹当本集团的爹

斯大林的儿子也被纳粹俘虏了

百万苏军不妥协,斯大林要是先妥协,到底是谁无耻?

作为一个领袖,亲情过多就是自私,就是不配

毛岸英烈士要是没有被炸死,而是被绑在锅上威胁要煮汤

你猜猜主席会妥协吗?

百分之一万没有可能妥协

甚至彭总也不会妥协

因为作为领袖,你代表的是集团的利益

为了个人家属的利益而出卖集团的利益,那是背叛

你要是喜欢个人的那些亲情友情爱情,你可以不上位

别上去了卖大家

大家把权力给你,不是指望你出卖集团利益的

刘邦要喝爹的肉汤,他儿子弄死四个儿子一个弟弟,孙子弄死一个儿子,重孙弄死一个儿子

这都是领袖的责任,也是汉能强的基础

中国的强大是建立在秦汉连续十几代无情帝王的前提下的

不然凭什么打败杀爹害媳妇的匈奴?

user avatar

许多答主如@风大 可稍息否 将此事简单等同于寻常的绑架勒索,而忽略了其政治意义,并举了汉代“持质”法的例子,因其答案史实有误,特举:

(桥)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后汉书·桥玄传》)

天子脚下,劫持人质,不避贵戚,可见劫匪何等嚣张,法禁何等松弛!因此桥玄不惜亲子性命,乞求皇帝以重法严惩劫匪,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其效果也是极为明显的——“自是遂绝”。

项羽、刘邦身为楚汉双方的首脑人物,要挟一事显然不能简单视为绑架勒索,其更多的应当看作楚汉双方的一场政治较量,即项羽试图以私情来决定军国大事,实属粮道断绝之下的无赖之举。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由此可见,项羽此时兵钝粮绝,所谓烹刘太公,是情急之下的昏招。高其俎而置太公于其上,也是为了当众以孝义逼迫刘邦讲和,至于提议二人单挑决雄雌,更是如此。

为何说以私情来定天下事属于昏招呢?

其一,此前已有诸多事例证明此举行不通,如武臣、韩广之事。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史记·陈涉世家》)

其二,刘邦所言“吾翁即若翁”,也是有典故的,占据了大义名分。

《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齐鞌之战后,齐国佐奉命出使求和一事,即有类似言语: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晋、齐同为周天子分封之诸侯国,地位相当,因此可以说“寡君之母,亦晋君之母”。由此推之,刘项俱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是理所应当。

综上,项羽烹太公一事,于历史书写来说,是项羽兵钝粮绝窘境的形象表达(揭不开锅只能吃人肉羹);于政治斗争来说,是项羽在情急之下的一大昏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