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从亭长做到汉高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的?

回答
刘邦从一个乡间小亭长,一步步登上汉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能力锻炼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

一、 天生的领导气质与人格魅力:

亲和力与笼络人心: 这是刘邦最显著的特质。他出身平民,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这让他能与普通百姓产生共鸣。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善于倾听,能够平等待人,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能与之谈笑风生。这种亲和力让他很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忠诚。
具体体现: 在起兵初期,他能够吸引和团结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如樊哙、周勃、灌婴等。他能够包容不同意见,即使是属下的冒犯,他也能在事后以德报怨,例如他对萧何的信任,以及在鸿门宴后对项羽旧部能做到不计前嫌的吸纳。
胆识过人与临危不乱: 刘邦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魄力和胆量,是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体现: 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杀意,他能在项庄舞剑的危险关头,依靠樊哙等人的拼死相救,并利用自己的话术化解危机。在入关中后,他敢于“约法三章”,展现出与秦朝暴政截然不同的统治理念,赢得了民心。
战略眼光与大局观: 尽管早期刘邦可能更多依靠直觉和周围人的建议,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展现出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具体体现: 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得人心”,而项羽的劣势在于“失人心”。在项羽分封诸侯时,他能看到其中的战略价值,主动请缨去汉中,实则是为积蓄力量,伺机反攻。他对韩信的重用,更是战略决策的体现,他能放权让韩信施展才能,从而在军事上取得压倒性优势。
善于识人和用人: 刘邦最强大的能力之一就是发现并信任有才华的人,并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委以重任。
具体体现: 萧何是他的后勤保障和政治参谋,他充分信任萧何的才能,即使萧何在他不在时“监国”,他也毫无猜忌。韩信是他的军事统帅,他能克服疑虑,给予韩信“不受他人的节制”的权力,这是项羽做不到的。陈平则擅长计谋,刘邦也善于采纳他的奇计。

二、 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

早期经历的磨砺: 刘邦年轻时曾“好酒及色”,但并非因此一事无成。他在担任亭长期间,虽然地位不高,但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学习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处理一些基层事务。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具体体现: 他在押送囚徒前往骊山时,能够赢得囚徒的拥戴,甚至为他逃亡的决定打下基础,这说明他在处理基层关系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秦末农民起义的洗礼: 参与秦末农民起义是刘邦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他从一个普通人,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了组织、领导、作战、政治斗争等一系列技能。
具体体现:
军事指挥: 他从一开始的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再到与项羽等势力的反复拉锯,每一次战斗都让他积累经验。虽然他自己不是顶尖的军事家,但他懂得如何配合将领作战,如何利用有利地形。
政治策略: 在起义初期,他能懂得“约法三章”以赢得民心;在攻占咸阳后,他能够克制欲望,不扰民;在与其他起义军的互动中,他学习了如何进行联盟和斗争。
战略调整: 面对项羽的强大,他能迅速调整策略,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奇袭关中,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楚汉战争的历练: 楚汉战争是刘邦能力得到全面升华的时期。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有军事上的较量,也有政治上的博弈。
军事上:
人才培养与运用: 他充分信任并重用韩信等军事天才,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他也能从失败中学习,例如彭城之战的惨败,让他更加明白稳扎稳打的重要性。
后勤保障: 他懂得萧何在后勤上的重要作用,并给予萧何充分的支持,确保了军队的供给。
战略规划: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展现了高超的战略规划能力,例如彭城之战败退后,他能迅速调整策略,利用韩信的汉中大军牵制项羽,同时在关中地区积蓄力量。
政治上:
争取民心: 刘邦始终将争取民心放在首位,他的政策更加宽厚,更能赢得百姓的支持。
政治联盟: 他懂得拉拢和分化其他诸侯,例如在彭城之战后,他能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项羽。
政治智慧: 在战胜项羽后,他能够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确立中央集权,并吸纳项羽的旧部,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

三、 对理论和经验的吸收与转化:

学习兵法: 尽管刘邦自称“长于口舌”,但他并非不学习。他通过与将领们的交流,以及对战局的分析,不断学习兵法知识。
借鉴前人经验: 他可能并没有系统地研读过兵书,但他通过观察和总结,能够理解战争的规律,以及政治斗争的策略。例如,他能认识到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原因,并以此为鉴。
反思总结: 每次的胜利和失败,刘邦都会进行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鸿门宴上的险象环生,让他更加警惕;彭城之战的惨败,让他明白项羽的勇猛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战略。

四、 不断克服自身弱点:

从好勇斗狠到善于谋略: 早期刘邦可能有些冲动,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学会了克制,并更加倚重谋士和将领的建议。
从粗鲁无礼到善于外交: 他能够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重要的场合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礼仪,例如在拜访萧何、韩信时展现出的谦逊。

总结来说,刘邦的能力锻炼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核心在于他的“不耻下问”、“善于学习”、“知人善任”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领袖,但他是一个极具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领袖。
他的成功并非源于单方面的天赋,而是综合了天生的领导气质与后天实践的锻炼,并在与项羽等强大对手的较量中不断升华。
他的能力锻炼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政治和军事规律的逐渐掌握、以及在复杂局面下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僚,到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帝王,刘邦的能力锻炼堪称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的成长历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必须说明,早年(起兵以前)的刘邦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流氓”、“痞子”,更不能说是毫无作为。如果非要给早年的刘邦一个称号的话,那也应该是“游侠”“胥吏”

要想理解刘邦,必须要认清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起兵以前的刘邦经历了两个时代:一个是战国时代、一个是帝国时代。这两个时代截然不同,在教科书上被写在不同的章节,但它们在时间上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小三岁,他们是同龄人,而我们常常把他两当成不同时代的人。直到刘邦32岁时,沛县才被秦军占领,此时的刘邦,才从战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要想理解刘邦的早年生活乃至他的一生,就必须要把早年刘邦放到战国时代的背景下去考察,而不是帝国时代。

刘邦出身于一个沛县的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平民家庭,这从刘邦的两个哥哥刘伯、刘仲(后改名刘喜)的家境可以推断,刘邦能够“学书”且常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刘邦的(异母)弟弟刘交能在大学者浮丘伯(荀子门人)门下学习,并精于《诗经》之学,说明刘家的家境还算殷实。

刘邦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这在《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都没有写明,但卢绾的传中有记载: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邦的青年生活是在战国晚期度过的,战国晚期以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为代表的各国权贵大兴养士之风,畜养了大量门客,社会上商人、游侠及游说之士十分活跃,最典型的就有关于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和关于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四处交友闯荡、行侠仗义、投身权门、游说诸侯是当时平民阶层一夜之间跻身上流社会的常见途径(可以参考《史记张仪苏秦列传》中的故事,虽然《史记》中关于战国的部分直接取材于《战国策》,很多地方不靠谱,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刘邦早年不事生产,就是立志做一名游侠,他的偶像是信陵君(刘邦做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要去拜祭信陵君,还为信陵君设置了守墓专户),他很向往信陵君与侯赢、朱亥的故事,希望能在那个时代能大有一番作为。到刘邦成年开始游侠生活时,信陵君已经故去了,信陵君过去的门客张耳在外黄网罗游士、蓄养门客,于是刘邦就成为了张耳门下之游侠。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沛县处在楚魏两国的边界区,当时外黄距离沛县有数百里之遥,而刘邦数次爬山涉水去拜会张耳(后来他们二人还成了儿女亲家),不计旅途风霜,可见其意志之坚定。

同时,刘邦在沛县还有一个上线,那就是后来成为西汉丞相的王陵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

按照当时的情形推断,刘邦可能算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游侠,大概能算作丰邑一代的“带头大哥”,卢绾、樊哙、周勃等人可能算是他的下线,而到了沛县城里,刘邦就要拜大哥王陵的码头了。

到刘邦32岁时,沛县入秦,秦国推行商鞅制定的“秦法”,使得刘邦不能再继续他的游侠生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刘邦只有走另一条道路——胥吏之路。

刘邦当上亭长之后,在工作上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不足,还和萧何、曹参、任敖、夏侯婴这些县里的其他胥吏关系很好,能得到这些人真心的赏识,也说明刘邦的个人素质并不差。之后,刘邦依靠自己近乎完美的表现让客居沛县的外来豪强吕公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求取富贵,更说明他很有个人魅力。当时刘邦已经快四十岁了,还有个私生子,而吕后还很年轻,之前连县令的儿子都想娶她,如果不是吕公对刘邦发自真心地格外欣赏,估计是不会做出这个决定的。刘邦在去咸阳的路上义释民工,亡命芒砀山更是说明早年的游侠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刘邦一生都很有游侠气质,也很欣赏同样有游侠气质的人。

同时,刘邦在当时亭长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偶像: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成为了刘邦的新偶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顺利成章的,但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然。秦始皇开天辟地地创立了皇帝制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大帝国,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当时的人是很难理解这次变革的历史意义。秦帝国的轰然倒塌使得全社会对秦始皇的这个变革都持否定态度,项羽分封诸王,重新回到“战国时代”(也可称之为“后战国时代”)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体现。刘邦虽然也被迫妥协,“帝国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了一批诸侯,但他自己一直是坚持继承秦始皇开创的帝国制度,就从这一点看,他就比他的对手项羽要有眼光得多。

刘邦能够迅速适应当时的时代大变局,短期内顺利地从“游侠”完成角色转化,变成一个(起码是合格的)“胥吏”,最后又转变为“帝王”,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同时知人善任、能屈能伸、从善如流(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就不再列举了),这些都是需要非凡的能力的。

当然,刘邦身上也有很多痞子气,比如逃难时不顾儿女的死活,几次将他们推下车只顾自己,但也不能因此完全把他看做一个痞子。话说他的后裔昭烈皇帝刘备也经常把家眷丢给对手,还宣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当不得真),怎么就没人说刘备是痞子,可见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认识是很脸谱化的。

至于刘邦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个“痞子”,个人认为是因为他身上带有很多战国时代的“游侠”气。而这股“游侠”气是专制帝国要重点打压的,因为“侠以武乱禁”(《韩非子五蠹》),对专制统治很不利;同时他早年的游侠生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正如开篇所言,他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他前30多年的生涯都是在楚国度过的,而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差异是最大的(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我是分割线===============================

主要参考文献(推荐读物):

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刘邦自己都回答过了,如果汉朝有知乎,肯定会出现这个的场景。


刘邦提问:“大家说一说,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丢了天下呢?”

高起、王陵回复:"陛下占领地盘后,经常大赏功臣,懂得臣子共享利益,而项羽打了胜仗却不知道赏赐,谁有功就嫉恨谁,谁有才就怀疑谁,因此丢了天下。"

刘邦看完高起、王陵的回复,心想:“你们呀,还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然后就玩了一个自问自答,由于刘邦的回答太精彩了,所以直接引用《史记》原文。

刘邦自问自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韩信、张良、萧何点赞,项羽的灵魂默默点了一个没帮助。


这就是当领导的水平,刘邦高冷的说出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即军事、谋略、后勤三方面都有优秀的人才坐镇。用这个团队模型去套任何一个想要争天下的人,基本上就能判断他能不能得成功了。比如刘备团队,诸葛亮是他萧何。庞统、法正是他不同时期的张良,但两人却死得早。关羽张飞虽然有樊哙之勇,却不具备韩信统率能力。因此刘备只能鼎足三分,不能君临天下。
再比如朱元璋团队,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是他的韩信、彭越、英布。刘伯温是他张良。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因此朱元璋能够一统天下。


刘邦能够从街头痞子变成一国之君,他的能力就是会识人用人,要问这个能力从何而来,虽然本人不喜欢宿命论,但当我看完《高祖本纪》时,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一句,这货真是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据《史记》记载:刘邦年轻的时候,没事就喝喝酒,泡泡妞,吹吹牛,赊赊账,欺负欺负人。自己身上明明一分钱没有,却谎称带了一万元红包,顺利参加了吕太公举办的沛县名流party,然后顺利泡到了吕雉mm——如此具有撒谎天分,超凡脱俗的心理素质,简直是天生政治家啊,有木有!


但为什么他前期毫无作为呢?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拿三国群雄举个例子,如果天下不乱,曹操安心当他的官二代,刘备安心当他的古惑仔,孙权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冒险家,他们谁也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再来看刘邦,如果天下不乱,估计他一辈子就在沛县当个小公务员了。但秦末大乱,逐鹿天下,这是百姓的不幸,却是刘邦的大幸,他的“主角光环”早已跃跃欲试,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光有用武之地还不行,还要遇到优秀的人才,把他的能力激发出了,在这方面刘邦也很幸运的遇到了。下面就详细介绍介绍刘邦的“初汉人才”阵容,后世能和这个阵容相媲美的,估计只有李世民的“贞观人才”阵容,朱元璋的“洪武人才”阵容、毛爷爷的“共产人才”阵容了。


最强大的统帅 —— 韩信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已经成为千古美谈。当然这不是韩信在吹牛,他的确有资格说这句话。放眼中国历史上的将领统帅,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真没有几个。韩信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战争史上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等,他在项羽和刘邦荥阳对峙期间,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横扫整个黄河以北。为刘邦日后翻盘,赚足了资本。到了楚汉战争的后期,韩信的实力已经到了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地步,可以说他归汉则刘邦胜,归楚则项羽胜。当项羽的谋士来拉拢韩信时,韩信果断的拒绝了,韩信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由此也看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很善于驾驭将心。



刘邦当上皇帝后,将韩信评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也是对韩信一生最贴切的评价。韩信生前“王侯将相一人全任”,被誉为“国士无双”,身后又获得“兵仙”、“战神”的美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韩信无愧此生矣。另外刘邦帐下的彭越、英布和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彭越扰乱项羽后方,英布归汉分化了项羽的实力,再由韩信正面作战,最终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最强大的参谋 —— 张良

张良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博浪沙勇击秦始皇,这是传奇的前奏。下邳偶遇黄石公,是传奇的开始。辅佐刘邦出谋划策,这是传奇的上演。最后急流勇退,隐居仙山,又给这个传奇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秦宫谏言、鸿门巧辩、下邑画策、释疑群臣等等,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世功勋。刘邦有很大的流氓本性,据说看谁不顺眼当场就骂,但惟独对张良特别尊敬,凡是说到张良,必称其字。张良只所以选择刘邦,是因为他的悟性很高。据说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将书中的思想和别人说,他们都不理解,惟独刘邦一点就透。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邦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流氓。



刘邦大封诸侯的时候,让张良任意选封齐地三万户,这种恩遇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张良拒绝了,他只挑选了留县一万户受封,原因很简单,留县是刘邦和张良初次见面的地方。人生若只如初见,只因那一次偶然的见面,奠定了大汉朝的百年基业。刘邦曾称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生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两汉以来无双士,留侯岂是一代人!


最强大的后勤部长 —— 萧何


萧何是刘邦集团的元老,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就一直跟随。关于萧何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成为大将军,也因萧何的计谋最终死于非命。当刘邦当上皇帝后,将萧何评为第一功臣。有许多大臣很不服气,他们觉得萧何从未领兵打仗,如何算的上第一功臣呢?刘邦义正言辞的解释说,诸位都是“功狗”,而萧何却是“功人”。意思就是萧何是帮自己打仗的猎人,而其余的都是猎人带领的猎犬。在楚汉相争期间,要是没有萧何帮刘邦管理大后方,提供军粮,刘邦是很难战胜项羽的。日后刘邦评价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倚重。



刘邦当上皇帝后,萧何担任大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他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随后刘邦开展了整风运动,“汉初三杰”面对这场浩劫,张良采取隐退,韩信选择造反,而萧何则是采用“自污名节”的办法来避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相国之位。萧何生前颁布的法令一切照旧,曹参每天却只是喝酒泡妞。汉惠帝对此十分担忧,曹参解释说道:“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也不如萧相国。如今的法令都是他们用尽毕生心血才研究出的结果,我们只要延续他们的思想就行了,何必非要改动呢?”这就是著名“萧规曹随”的典故。


最强大的阴谋家 —— 陈平

刘邦的人才阵容是很全面的,用一句俗话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有些问题张良解决不了,或者不便解决的时候,“初汉第一阴谋家”陈平就起上作用了。有人说陈平是个“小人”,这个评价其实也算对,因为观察陈平的事迹的确不怎么光彩。陈平这个人长的很漂亮,《史记》是很少对男性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而陈平却是其中一个。陈平小时候是好吃懒做,青年的时候又是傍富婆起家,据说和他的嫂子还有一腿。走上社会后,更是四易其主,到达刘邦阵营后,谁给他钱多他就和谁好,谁给他钱少他就阴谁。后来刘邦责怪他,陈平巧妙的用德与才的关系来进行辩解。经过这件事后,刘邦对陈平反而更加器重。


陈平绝对不单单是个“小人”,就和刘邦不单单是个“流氓”一样。如果小人的策略能对国家起上作用,那他就是个人才。当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时,陈平提出了反间计的策略来弱化项羽,项羽的大将范增、英布、钟离昧也因此不受信任。刘邦深知陈平有“爱金”的特点,他给陈平三万两黄金作为反间计的经费,而且不问出入。后来刘邦擒韩信,也是听取陈平“伪游云梦泽”的建议将韩信擒获。当刘邦深陷“白登之围”时,陈平用中原美女来威胁单于的老婆,刘邦因此得以逃脱,这种歪点子也只有陈平能想的出来吧。


陈平还有一大污点,就是曲迎吕后。刘邦死后,陈平立即转入吕后阵营。陈平的举动遭到了许多大臣的鄙视,但陈平不以为然。当刘邦的忠臣一个个都被吕后整死后,陈平却安然的活下来。7年之后,吕后病逝,陈平发动政变,联合周勃“荡平诸吕”,恢复了刘姓江山。由此可见,陈平即便是个“小人”,也是个伟大的“小人”。


最强大的说客 —— 郦食其、陆贾


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这是史家对战国时期著名辩士苏秦、张仪的评价。刘邦身边也有两个这样的人物,那就是郦食其、陆贾。当然苏、张二人属于的纵横家,而郦、陆两人才算严格意义上的说客。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经年过六旬。刘邦一向是讨厌读书人,当听说郦食其来投时,很不以为然。郦食其大怒高呼:“我不是读书人,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后,慌忙出门迎接。郦食其投奔刘邦后的第一大功就是劝降武关秦将,从而使刘邦顺利的进入咸阳。当楚汉相争时,郦食其仅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二城。“郦生说齐”因此成为千古名典。但郦食其的大功遭到韩信的嫉妒,在齐国投降之后,韩信自作主张动用兵力,对齐国来了一次武力镇压。郦食其也因此被齐王下油锅。刘邦封侯的时候,为了表彰郦食其的功绩,就把他的儿子郦庎封为为高梁侯。


陆贾是刘邦手下第二大辩士,郦食其死后,他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陆贾的最大功绩是说降南越国王赵佗,使广州、广西之地正式列入汉朝的版图。陆贾还有一大功,就是第一个提出汉初的治国理念——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陆贾的治国思想融汇成了《新语》这本书,《新语》在我国的思想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作用。由此可见看出,刘邦帐下的人才都很“全能”。当将军的也可以参政,当说客的也可以治国,只要你说的有理,一律采纳。这也正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最强大的保镖 —— 樊哙

樊哙也是刘邦集团的元老之一,他的老婆是吕后的妹妹,他也就是刘邦的“连襟”。说樊哙是个保镖,其实有些不合适,因为他也领兵打过仗。但也因为他和刘邦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跟随刘邦的身边,的确充当了保护的作用。这里说樊哙是“最强大的保镖”, 不仅仅是以为他的武力,要知道把三国时期的典韦、周泰的护主事迹拿出来,足以震古烁今。但樊哙有一个长处,是典韦、周泰是比不了的,那就是樊哙是个有“思想”的保镖。



当刘邦进入秦宫后,看见眼前的美女香车、金银珠宝,瞬间就“腐败”了,这个时候是樊哙第一个出来劝阻刘邦,要为天下着想,不能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迷倒。樊哙可是个“狗屠”呀,一个卖狗肉的人,能有如此觉悟实在不简单。当刘邦在鸿门宴身陷危机时,樊哙更是勇敢闯帐,大煞项羽威风,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是樊哙劝刘邦一席话,如此有文采有哲理的言辞,在一个“狗屠”嘴中说出,实在让人佩服不已。


最强大的司机 —— 夏侯婴

夏侯婴又称“滕公”,是三国里夏侯惇的祖先,曹操本姓夏侯,说夏侯婴是曹操祖先也算对。刘邦当上皇帝后,他被封为汝阴侯。夏侯婴到底是个什么人物?说白了他就是刘邦的一个专职司机。可不要小看这个司机,他给汉朝四代皇帝都驾过车。一个赶马车的最终被封为列侯,还能给四代皇帝开车,这绝不单单是因为他的驾车技术好,他必定还有过人之处。


夏侯婴也是刘邦集团的元老之一,他年轻的时候,为了替刘邦顶罪,甘心入狱一年多,饱受痛苦,也决不出卖刘邦,由此可见这个人很讲义气。夏侯婴也很有识人的眼光,当韩信投奔刘邦,还没被重用的时候。韩信曾经因身犯小错,要判处死刑。是夏侯婴即时刀下留人,才保住韩信的性命。夏侯婴能为汉朝四大皇帝开车,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忠厚善良。当刘邦彭城惨败的时候,刘邦为了自己逃命,数十次将自己的儿女丢下马车。而将刘邦儿女再次救上马车的人,就是车夫夏侯婴。那个被丢下马车的儿子,就是日后刘邦的接班人汉惠帝刘盈。正是因为如此,夏侯婴在动乱的朝廷中,也能受四代恩宠。


最强大的对手 —— 项羽


介绍为完刘邦的班底,也该介绍刘邦的对手了。如果刘邦的对手不强大,也不能彰显现出刘邦帐下人才的优秀。之所以说刘邦的人才阵容是史上最完美的阵容,也是因为刘邦的这个对手太强大了。“霸王”这个词语,古今只属项羽一人!



现在大部分人觉得项羽无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巨鹿之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主力。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疲惫之师,将刘邦54万精兵打的落荒而逃。这岂是无才之人能做的事?秦末时期有两个超一流的名将,一个是韩信,另外一个就是项羽。项羽是“勇战派”的代表人物,韩信是“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不能因为项羽最终的失败,而抹杀他的光辉。项羽一生只打过一次败仗,也是最后一次,那就是垓下之战。但垓下之战是刘邦背弃“鸿沟议和”在先,另外项羽也是以少对多,最终失败,非战之过也!项羽最终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我比较赞同苏洵的观点:项羽有夺天下之才,却没有夺天下之虑。就是说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能,却没有夺取天下的办法。项羽集团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纲领,这就注定项羽的才能无法合理的施展出来。我们不妨统计一下,刘邦帐下的人才除了他和一起沛县起兵的元老之外,韩信、陈平、彭越、英布等等,最初都是项羽手下人,但项羽最终都是因猜忌把他们逼走了


封建时代最厉害的皇帝 —— 刘邦


文章的最后再来详细地介绍一下刘邦,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手起家打天下的皇帝,而且从他沛县起兵到统一天下登基称帝,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后世再也没人赶超过。因此毛泽东称赞刘邦是“封建时代最厉害的皇帝”。这个厉害指的不是他武力有多强,机谋有多高,而是他识人善用,驾驭人才的本领,堪称古今一绝。


世人论刘项成败,常以刘邦仁义、项羽残暴而评之,其实这个观点在当时就有人否定了。高起、王陵评刘项二人:汉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以此看来,项羽婉然一副仁君面貌,刘邦却是一副无赖嘴脸。刘邦虽傲,但他能结众人之力,成一己之功,无赖之傲终成帝王之傲;项羽虽仁,但他却逞个人之能,失天下之信,英雄之仁竟成妇人之仁。刘邦所经之处约法休民,虽舍小义却博大义;项羽所经之处屠城坑降,乃顾小仁而失大仁。刘邦可败百次,但只为一胜;项羽能胜百次,却不能一输。以此可判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乱中争霸,仁者无敌邪?众者无敌也!


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刘邦因当上皇帝后杀害功臣,还有他一贯的流氓作风,被后世所不耻。但评价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因为正常人也当不了政治家。从后来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王之乱”来看,刘邦杀异姓诸侯王可谓有先见之明。为了江山的统一,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屠杀功臣良将在当时来说,也算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了。其实刘邦是最敬重忠臣的,对于那些忠于故主的人,即便是和自己作对,刘邦也会给他们丰厚的奖赏。至于那些说刘邦是“流氓”的观点,我在此仅讲一个小故事:

刘邦当上皇帝后,御史大夫周昌进宫拜见刘邦,恰巧碰见刘邦正抱着戚夫人吃饭。周昌觉得很尴尬,掉头就走。刘邦丢下饭碗,扔下戚夫人,赶上周昌,将他按倒在地,并且骑在周昌的头上,问:“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秉性耿直,就说:“你是个和夏桀、商纣王一样残暴的皇帝!”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就拉周昌坐下一起吃饭。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却骑在臣子的头上,望之不似人君,“流氓”派头十足,但听完周昌的怨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热情相迎。这又是一副帝王气象。


这就是刘邦,痞子皇帝!流氓英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

user avatar

题主有此一问,我估摸着题主应该是想搞事情?

我只想告诉你,你缺的不是能力只是时机,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二个刘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从一个乡间小亭长,一步步登上汉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能力锻炼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一、 天生的领导气质与人格魅力: 亲和力与笼络人心: 这是刘邦最显著的特质。他出身平民,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
  • 回答
    在刘邦成为亭长之前,他的经济来源并非“偷抢”,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主要依赖于一些非固定、非正式的生计方式。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早年的出身。他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家庭成分是普通农民家庭。按照当时的社会结构,农民的主要收入.............
  • 回答
    刘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皇帝,他的崛起之路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多人不解,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卑微,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为何能赢得如此多的拥护,最终建立汉朝?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刘邦身上诸多特质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刘邦之所以能被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刘邦,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亭长,竟然能够击败出身显赫、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性格上的差异。首先,从政治和战略层面来看,刘邦展现出了远超项羽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刘邦深知,要赢得天下,光靠勇武是不够的,还需要笼络人心、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他善于识人用.............
  • 回答
    刘邦这人,年轻的时候,说句实在话,确实不怎么着调。虽然史书上给他抹了不少金,但总的来说,就是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乡野泼皮。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靠谱”的草根,后来却能建立汉朝,这中间的门道,还得从他怎么搭上张耳这条线,又怎么稀里糊涂地成了亭长说起。这事儿,细究起来,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先说.............
  • 回答
    从文学角度看刘邦《大风歌》的水平:一部粗犷而深沉的史诗之歌刘邦的《大风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虽然它不像许多文人诗歌那样以精巧的辞藻、婉约的意境或深刻的哲理著称,但其粗犷的风格、直抒胸臆的情感以及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一部不容忽视的“政治史诗”和“英雄赞歌”。从文学角度审视,《大.............
  • 回答
    关于刘邦为何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历史记载和学界分析的角度颇多,但归根结底,这场迁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稳定、军事战略以及地方治理等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建立汉朝的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虽然项羽已被击败,但各地诸侯王势力依然盘根错节,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势力。洛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是汉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治国理念都有所不同。要说谁更出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致比较。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看看这两位汉朝的开创者和中兴之主,各自的光芒在哪里。一、出身与崛起:草根的韧性 .............
  • 回答
    白登之围,这场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围困白登山的事件,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为艰难和尴尬的时刻之一。史料和考古证据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刘邦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他为了脱困不得不做出的让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汉初,经历了秦末连年战乱,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凋敝,军队战斗力.............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想知道刘备从28岁到60岁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什么,那就得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细细品味他的人生轨迹。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而是血与火,汗与泪,机遇与挑战反复锤炼的结果。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约28岁 30岁):刚开始提起刘备这个人,大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个“织席贩履”的青年。家里条件不好,早年丧.............
  • 回答
    “战死沙场”这个词,用在航天领域,总是带着一股悲壮而又令人心痛的色彩。当它落在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航天博士身上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刘从新,这位名字如其人般,充满了开拓与创新的航天精英,他的“战死沙场”,绝非字面意义上的战场搏杀,而是他在科研攻关的最前线,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 回答
    曹操在占据汉中之后,确实有人建议他乘胜追击,谋取蜀地,其中刘晔便是其中的一位重要谋士。那么,若曹操当时听从刘晔之言,率军攻取蜀汉,其胜算几何,这其中又牵扯到多少现实的考量和潜在的变数呢?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在汉中之战后,占据的汉中对于进取蜀地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战略支点。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经典的反事实推演。如果关羽当年没有遇见刘备,而是选择从了曹操,他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里我们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探讨:一、 关羽“从了曹操”的几种可能情境与曹操的反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了曹.............
  • 回答
    关羽千里走单骑,这段英雄史诗般的壮举,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但如果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其背后的真相,我们会发现,这并非单纯的忠义之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真相剥离:甘夫人与糜夫人之困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关键点:千里走单骑的主线,是为了护送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在曹.............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从刘翔到杨倩: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十年蝶变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从2008年那个夏天,推到了2021年这个夏天。一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一个是中国体坛的新星;一个是巅峰时刻的意外跌倒,一个是初露锋芒的惊艳绽放。然而,刘翔的退赛和杨倩的“夺首金被网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却在舆论场上激起了相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