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作为一个亭长,有那么多人拥护?

回答
刘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皇帝,他的崛起之路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多人不解,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卑微,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为何能赢得如此多的拥护,最终建立汉朝?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刘邦身上诸多特质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刘邦之所以能被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满足了当时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期望,尤其是在秦末那个混乱的年代。秦朝暴政之下,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对统治阶层充满了不满。刘邦的出现,正好契合了人们对“拨乱反正”的渴望。

一、接地气,懂民情,成为“自己人”的代表

刘邦出身平民,做过亭长,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不会摆架子,更不会用冰冷的法令去压迫百姓。相反,他反而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和力。

不拘小节,亲民务实: 想想那些史书里记载的场景,刘邦跟普通士兵一起吃喝,一起谈天,甚至开玩笑,这种“接地气”的行为,让底层的士兵和百姓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比如,他年轻时喝酒误了事,秦始皇巡游时,他敢于躲避,甚至说出“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样的话,这种无畏和对统治者的蔑视,恰恰能引起一些同样被压抑者的共鸣。
理解底层疾苦: 刘邦深刻理解秦朝律法的严苛对普通人的压迫,他曾因为斩杀一条蛇,被官府通缉,对官府的畏惧和对百姓被压迫的切身体会,让他对秦朝的统治有着天然的反感。当他起兵反秦时,很多和他一样厌恶暴政的人自然愿意追随他。

二、有魄力,敢担当,关键时刻能站出来

虽然刘邦早期看起来有些游手好闲,但一旦面临关键时刻,他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决断力。

敢于冒险起事: 在沛县起兵,是刘邦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项梁已经起兵反秦,而刘邦作为沛县的亭长,手里只有几百人,面对强大的秦朝,这无疑是九死一生。但刘邦敢于挺身而出,接受沛县父老的推举,这本身就展现了他的担当。
领导才能的闪光点: 别看刘邦平时好像不怎么管事,但在关键时刻,他能识人用人,并且能够团结起不同背景的人。他不像项羽那样只相信自己的武力,而是懂得吸纳各方人才,比如萧何的运筹帷幄,张良的谋略,韩信的兵法,他都能用得恰到好处。这种“知人善任”的能力,是许多纯粹的武夫所不具备的。

三、目标明确,顺应民心,成为反秦势力的“希望之星”

刘邦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反秦是时代的主流: 秦朝的统治确实太残酷了,各种酷刑、繁重的赋税徭役,让民不聊生。项梁起兵后,天下各地反秦的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刘邦作为其中一员,他的目标很明确:推翻秦朝的暴政,还民于安宁。
“约法三章”的巨大号召力: 进入关中后,刘邦没有像其他起义军那样烧杀抢掠,而是“约法三章”,只规定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与秦朝苛刻的法律形成了鲜明对比,瞬间赢得了关中百姓的心。百姓纷纷箪食壶浆以迎之,这种拥护不是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支持。这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束光,人们自然会趋之若鹜。

四、个人魅力与政治智慧的结合

刘邦并非完美无瑕,他也有缺点,比如好色、有勇无谋的时候。但是,他身上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智慧,却让他能够驾驭那些比他更强大、更有才华的人。

宽容和大气: 刘邦在对待曾经背叛过他的人,比如韩信,能够展现出惊人的宽容。即使有被项羽追杀的经历,他也能在战争结束后重用韩信,这展现了他的政治胸怀和长远眼光。
灵活的策略: 面对项羽这样的军事天才,刘邦深知自己正面作战难以取胜,所以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比如避其锋芒,迂回作战,联合其他诸侯,最终耗死了项羽。

总结一下,刘邦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或出身,而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功地将自己定位成了顺应民心、代表底层利益的符号。他懂民情,有担当,目标明确,并且懂得团结人才,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他是一个懂得如何赢得人心,如何在乱世中抓住机遇的真正“人雄”。这种“人性化”的特质,以及他能够为百姓带来安定和秩序的承诺,才是他赢得无数拥护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走他押送的囚徒之前,刘邦真没几个小弟

甚至后来做他小弟的那几个,都是他哥

比如王陵做过刘邦老大,张耳做过刘邦主公

雍齿的地位和刘邦类似,但是比他有钱

萧何是刘邦上级,曹参和夏侯婴都是比他级别高的公务员

也就卢绾,樊哙,周勃这些人是他小弟

他第一次被拥护是斩白蛇起义,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放了大家,然后有百十口子人拥护他

你要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救大家,也会有人拥护你


第二次被拥护是萧何和曹参哄骗沛县县令,让他把县令权力让给刘邦

县令后来反应过来了,拒绝让位,刘邦被关城门外面了,然后萧何,曹参这些人带着沛县当地的青少年干掉了县令,然后拥护刘邦上位

这里的关键是萧何和曹参都不敢带头造反,刘邦敢,而且刘邦确实是当时手下人最多的

另外还有芒砀山收编了一支队伍,沛县丰县的招兵

这个时候已经有小几千人了


不过最能表明他能力的事情是被张良拥护

张良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家五代韩王的相国,比袁绍的四世三公还牛X

变卖家产后单枪匹马去找人刺杀秦始皇,博浪沙惊天一击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刺杀行动之一

他不是牛在刺杀成功,他牛在刺杀完跑了

秦始皇发出天下第一通缉令,张良没事

这种人拥护刘邦,才是最能表明刘邦本事的地方,恐怕也是你最想问的地方


可是刘邦用的办法很简单,他只是用了很简单的一招:信任

每个聪明人都有一个苦恼,那就是他认真的时候,说什么,别人都很难理解

这是因为语言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而天才都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他老以为自己说的很明白了,你该懂啊

以张良的智商,看普通人就和我们看傻X是一样的

他苦口婆心给别人讲太公兵法,大家都一脸蒙蔽

偏偏刘邦懂

这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张良太爽了

不过,刘邦真的懂吗?

不见得,他应该会比其他人懂得多,但是未必是都明白

他只是不需要别人解释的很明白,就敢信任别人而已……

他的一生都是这样

张良也很了解他的这个特点,所以才会用商山四皓点刘邦

果然刘邦又被张良说服了

他总会按照张良希望的方向继续想下去

这才是张良拥护他的原因


后来有很多古人都说刘邦为什么不杀了这四个老头

四刀就解决问题了

这样想的人有个专用术语叫肛京

刘邦天生逆肛京

不光张良,郦食其也好,陈平也罢,很多人和他聊天,他都会顺着对方的思路思考,如果对方的想法对,他会做的更对

比如张良和陈平踩他脚一下,他就能想到骂韩信为什么要假齐王,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要真齐王啊

如果对方的想法错,他会更错

比如别人建议他驻军霸上,封堵项羽,他干脆把十万大军全集结在那里了,张良回来的时候,差点没被他气疯

这造就了刘邦,也让他在家事上的处理乱七八糟


一休大师说:信任是一种美德

刘邦说:信任是一种机遇

刘邦得到别人的拥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敢冒险信任别人

正因为他敢,所以他的谋士反而会替他排除错误的建议,比如张良的多次排除

刘邦好像是一个从来不坚持的原则的人

项羽却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

真到了你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他的时候,你就知道所谓的坚持原则是多么的讨厌

说服项羽,你再聪明也没用,他更容易相信亲人的建议

说服刘邦,你根本不用考虑他的亲人,他从来不听亲人的意见

甚至当朋友和不熟的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他往往信外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也是最容易被人拥戴的原因

那就是我家乡徐州的一句骂人话:石头里蹦出来的狗屎撅

没有亲戚,没有朋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