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遗诏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话有多少成分是真心,有多少成分是作秀?

回答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真心与作秀成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这背后牵扯着刘备的个人品质、政治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仁德”色彩。他早年颠沛流离,以贩鞋为生,又曾在乱世中屡屡受挫,但始终没有放弃“兴复汉室,匡扶刘氏”的理想。他对待百姓如同亲人,对部下关怀备至,这让他赢得了“仁德之君”的美誉,也为他赢得了无数人心。因此,从刘备这个人的人格特质来看,他内心里对“善”的推崇和对“恶”的警惕,是真实存在的。他可能真的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这份仁爱之心,做一个能被百姓爱戴的君主。

再者,遗诏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演”。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蜀汉政权在他去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他的儿子刘禅年幼且政治经验不足,诸葛亮虽然忠诚贤能,但终究是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遗诏,特别是对诸葛亮和刘禅的嘱托,不仅仅是对儿子个人的期望,更是对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和未来的部署。

从这个角度来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政治训诫”意味。

“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种对统治者行为的警示。刘备深知,即使是看似微小的错误,也可能被有心人利用,成为动摇国本的导火索。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任何一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他对刘禅说这话,也是在提醒他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小事而招惹非议,更不要因为一时之快而做出损害政权的举动。这其中固然有对儿子品德的期盼,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国家社稷的忧虑。他希望刘禅能够谨小慎微,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更是对诸葛亮的一种策略性“授权”和“鼓励”。刘备知道,诸葛亮肩负着辅佐刘禅的重任,而蜀汉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不断地积攒优势。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在强调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要坚持去做,因为这些善举能累积起来,形成强大的民心基础,能够凝聚人心,甚至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政治智慧的体现。诸葛亮深谙此道,刘备对他发出这样的嘱托,既是对他能力的信任,也是在为他指明方向,希望他能够用这种“小善”去一点点巩固和发展蜀汉的国力。

所以,很难将这句话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真心或纯粹的作秀。它更像是一种 “真心的政治表达”。刘备内心深处是认同“仁德”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好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利用语言的力量来达到政治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真心”与“作秀”的结合:

1.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期待: 刘备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实际上是将蜀汉的未来也一并交给了他。这句嘱托,既是对儿子人生的引导,也是对诸葛亮政治生涯的鞭策和鼓励。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能够理解并践行这种政治智慧的人。
2. 对刘禅的“心理塑造”: 刘备不可能时刻在刘禅身边教导,遗诏就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方式。他希望通过这句话,在刘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他知道什么样的君主才是合格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应该做的。
3. 塑造统治的合法性与文化符号: 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符合当时社会推崇的君主品格。刘备通过这种方式,也为自己和蜀汉政权增添了一层道义和合法性的光辉。这是一种长期来看对蜀汉统治有利的“文化投资”。
4. 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名言警句”往往带有很强的“教化”和“示范”意义。遗诏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文本,必然会承担起这种功能。

总而言之,刘备遗诏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更像是一位身处政治漩涡中心的父亲,怀揣着对儿子和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用一种结合了个人情感和政治智慧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其中包含了真心实意的品德期望,也融入了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它不是简单的“作秀”,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真心话”,而是真心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情境,去简单地判定其“真心”或“作秀”,而应将其理解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深沉嘱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不管做啥 先要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对你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人,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这就叫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所以没有做秀全是真心。

user avatar

你在某个部门,部门有人下班习惯晚会儿走,弄得其余人也不好意思按时走,显得自己工作少似的,这种现象应该很普遍吧。一般也就这么过去了,你心里有点不爽也不好说什么。

然后有一天,换了个部门经理。一见这情况直接说,有额外任务需要加班的人跟我说一下;其余人忙完了就回去,不用耗着。而且,我不拖,大家最好都尽量按时下班。


你会不会感到很爽?很开心?不管你这个部门经理是真心还是作秀,你爽不爽?


一个部门经理做个小善,都有人立刻感觉到好处,那一个皇帝呢?你要知道,皇帝是不直接对应老百姓的,一层一层下去啊,皇帝一个小善,最终大家感受到的是多大的善?


玄德公当日在新野做过什么确切记载的大善?貌似也没什么吧。结果被迫撤离时候老百姓们能携家带口追随。靠的什么?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比乱世里的百姓生存智慧还多,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真心与作秀成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这背后牵扯着刘备的个人品质、政治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仁德”色彩。他早年颠沛流离,以贩鞋为生,又曾.............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关于刘道规的命运与刘宋的未来走向。如果刘道规未早逝,而是能像史书所描绘的那样,在刘裕之后继续秉持其父的雄心壮志,那么刘宋统一南北朝的可能性确实会大大增加,但同时也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潜在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刘道规在历史上的形象。根据《宋书》等史料记载,刘道规.............
  • 回答
    刘学州事件,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年纪。2022年1月27日,在海南三亚,他的遗体完成火化,这个过程本应充满温暖和告慰,然而,亲生父母的缺席,为这场本已沉重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告别,无声的缺席当刘学州生命走到尽头,关于他身后事的安排,一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性的善恶、社会舆论的审判以及个体责任的界定。如果刘鑫真的因为无法承受舆论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并且留下了“没锁门”这样的遗书,那么围绕这一事件可能会引发更广泛、更深刻的讨论和反思。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没锁门”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出门锁门是基本.............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关于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的事件,其亲生父母的行为及法律责任需结合法律条文、案件事实和证据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定性1. 刘学州的处境 刘学州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称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具体细节需以官方调查为准。若其父母确有遗弃行为,可能涉及遗弃罪(《刑法》第261条)或虐待罪(.............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春杨失联15天后被发现遗体,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在合肥。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整个事件经过如下:事件经过: 失联前情况: 刘春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科研工作。根据他的导师和同学的回忆,他失联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异常的迹象,但可能在学业或个.............
  • 回答
    关于刘学洲的悲剧,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也引发了社会对“被卖”的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到位以及亲生父母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简单地说,刘学洲的父母并非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 只是,现实中对这种复杂情况的追究和界定,往往会触及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观念的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一.............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