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李渊统一天下只用了 7 年,而曹操统一北方却用了 34 年?差异在哪里?

回答
刘邦和李渊统一天下,以及曹操统一北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时间跨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刘邦和李渊都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便建立起稳定的王朝,而曹操则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基本统一北方。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1. 刘邦(汉朝) vs. 曹操(三国时期)

刘邦(汉朝):
秦朝的余威与真空: 秦朝虽然暴虐,但其统一天下后的制度和疆域为后来的分裂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秦朝的灭亡,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真空,但也意味着原有的统一格局被打破,各路诸侯争夺的起点相对平等,且目标是重建一个统一的政权。
楚汉争霸的性质: 楚汉争霸本质上是项羽代表的旧贵族势力(分封制残余)与刘邦代表的平民、地主势力之间的较量。虽然初期项羽实力占优,但其政治上的失误(分封不公、残暴)导致人心尽失,为刘邦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刘邦的战略相对务实,善于利用民心和政治手段。
人口与经济: 秦末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这使得争夺天下的门槛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军事和政治手腕。早期占领区域的经济恢复快,也能为战争提供支持。

曹操(三国时期):
汉末大乱的复杂性: 汉末天下大乱,源头是黄巾起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党锢之争、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这导致各路诸侯的出现,以及军阀割据的局面,比秦末更为复杂和分散。
军阀林立,实力均沾(初期): 黄巾起义后,天下出现了众多军阀,如袁绍、袁术、刘备、孙权、吕布等。这些军阀盘踞一方,各自拥有军队和地盘,且在初期实力相对均衡,很难有哪一方能够迅速压倒其他所有势力。
战争的长期化和消耗: 三国时期的战争,尤其是曹操与袁绍、袁术、刘备等主要对手的战争,都是大规模、消耗巨大的战役。一旦某一方稍有失利,另一方也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往往陷入拉锯战。
政治上的制约: 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名义上还是汉臣。与其他军阀的较量,带有一定的政治合法性争夺色彩,这使得战争的展开和政治策略的选择都更为复杂,不如刘邦那样可以相对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政权。

2. 李渊(唐朝) vs. 曹操(三国时期)

李渊(唐朝):
隋朝的遗产: 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在统一中国、建立制度、修建大运河、统一文字等方面,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隋朝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和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为唐朝迅速崛起提供了条件。
杨广的残暴与失误: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民怨沸腾,各地纷纷起义。李渊作为隋朝重臣和关陇贵族代表,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资本,他抓住时机,以“替天行道”、“安抚天下”为口号,顺应了民众对隋朝统治的厌恶。
战略的明确性: 李渊的战略是先取关中(长安),再图天下。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是旧都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义。一旦占领关中,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能以此为基地统一全国。
对手的相对薄弱: 与李渊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如窦建德、王世充等,大多是地方性起义军领袖或割据势力,其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和全国性的战略视野,都不如李渊。

曹操(三国时期):
更复杂的对抗格局: 前已述及,曹操面对的是一个多极化、实力相对均衡的割据局面,对抗的不仅仅是一两个主要对手,而是要逐步清除众多势力,并与其他主要势力进行长期的战略对抗。
统一的难度: 曹操统一的是一个原本就分裂的北方,然后还要跨过长江去统一南方。而刘邦和李渊的起点,相对而言更多的是在已有统一王朝崩溃后的真空状态下,或是利用前朝遗产。

二、 战略和政治手腕的差异

1. 刘邦的战略与手腕

“羁縻”政策与笼络人心: 刘邦善于用人,尤其是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建议。他采取了比项羽更灵活的政治策略,如在占领地区实行“约法三章”,减轻百姓负担,赢得了民心。
军事上的优势: 虽然刘邦早期军事才能不如项羽,但他拥有韩信这样杰出的军事统帅,在关键战役中能够以弱胜强,扭转乾坤。例如,韩信灭赵、平定燕齐,为刘邦奠定了北方的基础。
战略目标的清晰: 刘邦的战略是先关中,再吞并其他诸侯。他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出其不意地占领关中,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根据地。

2. 李渊的战略与手腕

拥立太子,占据政治高地: 李渊以“救赵”为名起兵,但其真正的目标是夺取天下。他善于抓住时机,在关键时刻以“替天行道”的名义出兵,并利用拥立隋朝皇室(如越王杨侗)的策略,占据政治上的主动权。
关陇军事集团的强大: 李渊本身是太原留守,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其起兵得到了关陇门阀和部分隋朝旧臣的支持,这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快速的军事推进: 李渊父子(李世民、李建成)在统一过程中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迅速平定了关中各路势力,并在短时间内攻克洛阳,击败了窦建德、王世充等主要对手,实现了对北方的控制。

3. 曹操的战略与手腕

军事上的多次挫折: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多次辉煌的胜利(如官渡之战),但也遭遇过重大挫折,例如赤壁之战的惨败,导致其统一中国的美梦破灭,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政治上的复杂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始终没有称帝,而是采取了“权谋”的手段。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制约,需要顾及汉朝的合法性,也给其他势力留下了反击的借口。
对手的顽强抵抗: 曹操面对的北方军阀,如袁绍,本身实力非常强大,官渡之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消耗和艰苦的斗争。而统一北方后,还要面对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这是地理和战略上的巨大挑战。
人才的任用与内部矛盾: 曹操善于用人,但其阵营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和竞争,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问题,以及后期的继承人问题等。

三、 统一的范围和目标差异

刘邦和李渊的统一目标: 他们的目标是统一中国全境,并且在战乱结束后,通过整合原有的疆域和人口,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已经有统一的经验和基础,汉朝的统一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李渊则是在隋朝已经完成统一后,在动荡中重新实现统一。
曹操的统一目标: 曹操的目标是统一北方,并且有志于统一南方。但由于战略失误和对手的强大,他未能完全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赤壁之战后,天下进入三分局面,曹操一生未能跨越长江。因此,曹操的“统一北方”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非最终的全国统一。

四、 总结差异点

| 特征 | 刘邦(汉朝) | 李渊(唐朝) | 曹操(三国时期) |
| : | : | : | : |
| 时代背景 | 秦朝末年,秦朝统一后迅速瓦解,政治真空 | 隋朝末年,隋朝已完成统一但迅速灭亡,有遗产 | 汉末大乱,军阀割据,实力分散,长期战乱 |
| 政治基础 | 相对平等的起点,善于笼络人心 | 关陇军事集团支持,利用隋朝旧有制度 |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地位复杂,有制约 |
| 主要对手 | 项羽为主,其他诸侯相对容易瓦解 | 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 袁绍(强大)、袁术、刘备、孙权等,实力均衡,对抗持久 |
| 战略重点 | 先关中,逐个击破,注重民心 | 先关中,再图天下,军事推进迅速 | 统一北方,但受赤壁之战影响,未能统一全国 |
| 军事能力 | 拥有韩信等优秀将领,善于打歼灭战 | 父子三人都具军事才能,作战风格凌厉 | 军事才能杰出,但也有赤壁之战等重大战略失误 |
| 统一的范围 | 目标是全国统一,且相对容易实现 | 目标是全国统一,且利用前朝基础实现 | 目标是北方统一,未能完成全国统一 |
| 时间跨度解释 | 政治真空,民心支持,人才汇聚,关键战役胜利 | 隋朝遗产,对手相对薄弱,军事推进快速 | 军阀林立,实力均沾,战争消耗大,赤壁之战战略失误,未能统一南方 |

总而言之,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快速统一,他们拥有更清晰的战略目标、更得力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以及相对较弱的主要对手。而曹操之所以花费了更长的时间才统一北方,则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更分散、更顽强的军阀割据局面,且其统一进程受到了赤壁之战等关键性战略失误的重大影响,最终未能完成全国统一的伟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统一北方,从陈留起兵反董算起(189年),到平定关中马韩(211年),一共用时22年,不知题主所谓34年,多出去的12年哪里来的?不过22年或34年并不影响题意,寒某试着一答。

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刘邦、李渊及其所代表的秦汉、隋唐统一天下乃至秦制、唐制从草创颁行天下的时间。

秦汉帝国统一天下的时间,从秦灭韩(前230年)开始算,经历秦灭六国战争、秦朝的内政外战、反秦战争、楚汉战争、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战争,一直到刘邦讨伐英布(前195年),一共是35年时间。仅仅按刘邦算,也有14年(前209年-前195年)。

之所以要算上刘邦灭项之后的时间,原因有二:
其一、关东异姓诸侯王,名为称臣,实为分封,一个个都是有独立军政财权的独立王国,汉初形势是对反秦形势的无奈承继,这就决定了汉高时期的天下并非彻底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其二,汉高时期为了取代异姓王国而推行的同姓分封,是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遗留不断以政治斗争(推恩削藩)甚至军事斗争(七国之乱、淮南王之乱)的形势在文景武三朝展现,并冲击着尚未成熟的半一统格局。

隋唐帝国统一天下的时间,从同为关陇集团的西魏得巴蜀襄汉(554年)起算,北周代魏、武帝平齐、杨隋代周、隋平陈、隋朝内政外战、隋末战争到岭南冯盎归唐(622年),历经三姓四朝七主(西魏宇文泰、北周宇文护、北周武帝、北周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共计68年。仅仅按李渊算,有7年(615年-622年)

如果把奠定秦制基础的商鞅变法(前338年)作为起点,汉武帝亲政(前135年)作为终点,则秦汉帝制一统天下共计203年。

商鞅变法确定了以秦律为中心的秦制基础,秦律秦制是秦得以兼并天下,并影响汉制的根本所在,商鞅变法可谓秦汉制度的源头。

如果把奠定隋唐制度基础的孝文帝改制(472年)与周齐改制也算入,并以贞观之治(649)作为终点,则隋唐帝制一统天下共计177年。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改革继承了北魏道武帝、太武帝以来取自河西、幽州的汉魏制度吸收成果,进一步汲取了南朝宋齐制度的新变化,孝文帝太和制度是对汉魏制度的一次集成。西魏北周的“周”制、东魏北齐的北齐律、梁陈二朝的新制度,相继汇入隋朝制度,唐承隋制,唐制到贞观最终定型。

综上可得:

刘邦统一天下用时:14年

李渊统一天下用时:7年

秦汉统一天下用时:35年

隋唐统一天下用时:68年

秦汉制度形成用时:203年

隋唐制度形成用时:177年


曹操统一北方用时22年(189-211),之所以比刘邦、李渊都长,除过其他几篇答案谈及的因素外,寒某认为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曹操所处的政治制度变迁进程远不如刘邦、李渊,曹操所处政制形势为逆势,刘邦、李渊所处政制形势为顺势。

刘邦、李渊的崛起与统一,正好处于秦汉制度、隋唐制度的体制创新上升期,正向积累远多于负面积累。而且与秦汉勃兴、隋唐勃兴同时进行的,还有新区域经济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民族的融合,刘汉李唐创业之初,在体制、经济、技术、族群文化等各方面处于一个崭新的时期。

反观曹操及其所处的东汉末年,秦汉制度经历了莽新纯儒理想主义躁动、东汉初年的政治妥协(豪族政治)与局部调适(选官、官制微调)、东汉政务恶化(外戚宦官秉政)后的衰落时期。曹操时代已然不像刘邦、李渊的时代,没有秦汉初兴与隋唐初兴的那般百年创制积累,有的只是秦汉制度的百年衰落(失灵)。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曹操、李渊、刘邦都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摆脱不了时代的限制。

汉末地方豪族通过对人口的直接控制,形成地方割据的资本,黄巾起义更是加剧了豪族的军事化,使得一种名唤“部曲”的豪族下辖军事集团开始形成,并随着五胡乱华而演变成豪族的全面军事、经济实体:“坞堡”。以至于曹操会在赤壁兵败于南方诸将部曲,且终曹操一生,都无法彻底实现对北方各地的集权控制,青徐两州以臧霸为代表的豪霸势力便是典型。
曹魏立国,无法摆脱秦汉衰落的趋势,曹丕禅代前后,立马采用颍川豪族代表陈群的九品官人法,这是对整个时代的妥协。司马代曹,司马家本身便是出自河内郡(今焦作)的乡望豪族,皇室出身彻底变成了地方望族,以至于魏晋以降,中国帝制走向低谷。

综上,为什么曹操统一北方时间比刘邦、李渊统一天下耗时长?因为曹操逆势、逆风,能力再强也无法抵抗时代的阻力。读历史,切忌仅仅从戏剧化的英雄角度入手,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更要把握好政治制度史的流变,相比于某些独领风骚的英雄式人物,政制流变才是真正的时代脉搏。

【声明】本文被微信公众号无风起念(wfqn888)及天天快报账户无风起念非法转载(见:天天快报),本人对此卑劣行径予以谴责,并已通过知乎举报平台与维权骑士实现维权,特此声明。(因此号运营者用其知乎账号,不仅不知悔改,还私信骚扰,故保留此声明)

user avatar

@寒鲲 的答案已经很好了,我这里想对所谓“顺势”“逆势”提出我自己的解读


这里的原因很多,我想谈谈社会结构。


秦朝自商鞅变法开始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利用政治力量消灭了大型宗族,其目的是利用对小家庭进行编户齐民政策来加强国家力量,如兵役、税收等方面,而随着六国变法运动的深入,小家庭制基本在全国得以实现。


小家庭的特点是易于组织动员,也正是因此,当秦朝的军国主义政策导致国家崩溃之后,六国贵族和新兴军功集团迅速崛起,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灭亡了秦朝和西楚,重新确定了形式上的统一,当然关中军国主义和关东六国礼乐精神的矛盾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弥合。


在楚汉战争之中,并没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对大一统事业进行阻碍,相反恰恰因为小家庭制度的盛行,张良才有可能劝谏刘邦坚持秦式帝制。项羽和刘邦的分封虽然仿照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这种依靠诸侯王和民间传统开展的事业并没有地方上的根基,在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完成了文景二帝未能实现的事业,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但是秦汉帝制的重要弊端在于官员的数量无法有效的掌控地方,事实上如果以古代中国的人口计算,真正实现对地方的彻底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地方的豪族兴起,大土地所有制复活,以豪族为中心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渐加强,中央的力量逐渐被削弱,到了东汉中后期,豪族又与儒学相结合形成士族,这让他们身兼儒生-官僚-豪强三种角色,更加稳固了他们在地方的势力。


到了汉末之际,士族已经成为了地方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黄巾之乱对他们造成了严重打击,因此他们的影响力比之后世还相差很远,但依然不可低估。这种矛盾的关系在曹操身上得到了印证,曹操杀了边让,导致了兖州士族的不满,最后致使兖州落入吕布之手,但是所幸此时士族并未如魏晋时代那般强大,曹操凭借自身的能力和集团的凝聚力夺回了兖州。


官渡之战更是曹操与北方士族的关键战役,在此之前,四世三公的袁绍成为了士族集团的代言人,而崇尚唯才是举的曹操则通过强硬手段抑制豪强,官渡之战的结局既是领袖能力使然,也是两个集团的动员力差距使然,依靠腐化士族的袁绍最终败给了模仿秦汉帝制的曹操,但是历史最终证明,门阀士族的强大已经不可阻挡,他们不仅击败了曹氏集团,而且最终击垮了秦汉帝制。


经历了漫长的分裂之后,北魏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均田制,成为世族走向衰落的信号,隋朝的强硬政策和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激化了皇室与贵族的矛盾,士族在隋末再次活跃一时,但是属于关陇军功集团的胜利则再次确认了隋唐帝制的重建已经不可逆转。最终,随着科举制的深化,在武则天时代,门阀士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而言之,三人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不同,高祖身处的时代小家庭制盛行,利于动员组织,没有地方势力阻碍统一。而曹操所处的时代士族逐渐走向强大,虽然没有达到魏晋时代那样“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但依然是统一的重要阻碍力量。而经历了百年的衰落,到了李渊时期,士族虽然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已经无法阻挡隋唐帝国的重建。

user avatar

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重新修订一下。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亦欲博采必尽於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於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馀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於吴,刘备不宾於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於外,而不恤民於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脩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这一段话以前看过一次,当时比较注意于其中的名句。比如“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就很让人有启发。但是今天看到吕思勉《秦汉史》提到:

按古大子(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则蒙毅谓先王之举用大子(太子),乃数年之积,其说不诬。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扶苏与蒙氏,非有深交,而李斯为秦相,积功劳日久,安知扶苏立必废李斯而任蒙恬?斯能豫烛蒙恬用,已必不怀通侯印归乡里,岂不能逆料赵高用而己将被祸乎?故知史所传李斯、赵高废立之事,必非其实也。

这段话的正误且不论,从君主责任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很有意思(吕思勉以及当时一些人喜欢假借写史来讽刺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所以一些观点不是很靠谱)。从这个角度说,刘廙这段话以及曹操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了。

刘廙这篇有点汉赋的意思,前半部分铺陈很多,比如开篇先为进谏做解释,避免过于生硬,随后又强调自己并不是说曹操不行,顺道开始铺陈形势的不同,然后到中间偏后了,才开始建议停止进兵、偃武修文,快到最后了才明确提出了一点点建议,说:“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整篇文章,核心就是文武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的建议。那么长一篇文章,实际就是为了这一句话,奏疏写得很有汉赋通篇铺陈曲终奏雅的感觉。当初我只计较那么一两句话的惊艳,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反而错过了这篇文章的格局。亡羊补牢时犹未晚,现在看到了也不迟。

曹操的回答很有深意。他说:

“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意思是说,自己不是修文德的人(这里的不学周文王和通常所说的效仿周文王两代夺取天下不是一回事)。

曹操为什么不肯“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自己去“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呢?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

在看到吕思勉那段话以后,我忽然联想到了一个词:

军阀。

对于军阀来说,军队是他们的命根子。军粮也是为军队准备的。那么屯田之类所谓基础建设,本质上也只是军阀行为。

三国混战就是军阀混战。比如前人分析曹操战争时就特别提到曹操的对外战争通常都是比较短促。因为他的首都有汉献帝集团在活动,所以不能长期离开。比如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镇守后方的曹丕就遇到了魏讽谋反案,因此掀起惊天大案,诛杀了一批要员,政局骤然紧张。刘廙也因为自己的弟弟牵扯进此案而险些被抓去族诛。所以曹操始终不能长期在外征战。可是与此同时曹操也并不放心别人统率大军在外征战。比如曹操就喜欢留下锦囊妙计给留守大将。著名的张辽逍遥津八百破十万,张辽、李典、乐进就是按照曹操进攻张鲁时派人送来的锦囊安排作战的。曹操的安排是这样的: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送锦囊的薛悌作为护军,不许出战。历史在记载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提到张辽李典不睦。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是极度不信任的,不但要安排多位将领,还要安排不和的将领,甚至还要遥控指挥,甚至遥控指挥的时候还要派个人做护军,带兵在城里看家。这还不算,按照曹魏的军事制度,外军要将家属留在大后方做人质。也就是说,当曹操不得不放手将合肥这样的重镇交给别人的时候,他在这里上了四五道锁,防范极深。与此同时,很多人以为与曹操同时代的政治人物是干干净净的小白鼠,这种想法有点幼稚。

所以我忽然明白刘廙为什么要写得这么铺排了。刘廙的建议,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不是简单的调整一下工作重心,而是是要曹操将国家从战时、特别是军阀状态转换到平时、转换到正常国家状态,是要适当放松对军队的干涉。刘廙知道自己在给什么人说话,所以要强调“队长别开枪是我”,强调自己是忠的。曹操也很清楚刘廙在说什么。所以曹操才会说:“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意思是说,你进谏确实是好意,但是你进谏的时候也不看看我是不是这样的人。

曹操本质上还是个军阀。他对于兵权极度重视,不容任何人染指,对于将领极度提防,刘廙要他“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要他分兵分权,他是极度不愿意的。更不要说分兵分权之后还要他将重心转移到经济上去了。作为军阀,曹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建议。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当时经济人口都处于优势的北方在自身统一之后,还是不能灭掉南方的蜀汉孙吴,还是会维持三国的长期分裂状态。因为最强大的曹魏以军阀的方式处理军民关系,不能真正建立一个适合广阔国土的统治方式。中国统一战争必须要分权,必须要有在远离后方、脱离中央控制、在前线掌握大权的统帅,然而军阀体制断然不能容忍这样的统帅。军阀体制不能统一中国。

孙吴也有类似的问题。因为孙吴众将的军阀化问题更加严重,各将都有精锐的私兵,孙吴的军事力量极度依赖这些私兵。蜀汉在这方面问题反而要小很多。事实上,我曾经一直很迷惑为什么蜀汉在当时有相当好的影响力,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也受到很高的评价。前一阵子看到有人提及三国的经济制度,想到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孙吴实行豪强私兵制度,这两家制度都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蜀汉的制度则是极力压制地方土豪、实现国家对于民力的直接调度,相对来说蜀汉的制度更加先进一些。这应该才是蜀汉得到世人赞赏的关键。有些人整天按照英雄史观封建史官吹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搞得好像蜀汉是靠脸吃饭的一样,是误入歧途了。

这也解释了后来曹魏灭蜀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昭能够果断驻兵长安扑灭钟会之乱。因为当时是军阀时代,君主对于大将有着深刻的猜忌。从第一开始前线大军入蜀的时候,司马昭就已经在长安做好了应变准备了。即便钟会不反,司马昭也会防范他,警惕他。既然钟会有了异动,那么司马昭就会毫无怜悯、毫不犹豫地动手。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昭反应会那么快。特别是,事后司马昭并未立即为被钟会杀死的邓艾平反。这种刻薄的举动说明司马昭对于前线这些将帅并不存在丝毫体恤之心,在他们眼中,也许连邓艾都是不可信任的。三国时代,可以说是“忌刻”一词登峰造极的时代。

西晋让诸王掌军的做法可以说是宗室军阀化,后果是宗室混战导致亡国。就连石勒这些人都怒骂西晋宗室诸王祸国殃民。但是从西晋延续下去,整个南北朝的历史,就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历史。表面上是什么五胡十六国的民族仇杀,仔细研究几乎全是军阀。

曹操在当时处于军阀化时代,他并没有跳出时代的窠臼。他自己也说:“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他不会想到,从他开始,中国在此后将近两千年里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周文王。曹操的愿望是做汉征西将军,他的愿望其实已经实现了:

曹操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个军人。

但是大汉丞相却没有待在征西将军的位置上,反而在死后成了魏武帝,这就是悲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和李渊统一天下,以及曹操统一北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时间跨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刘邦和李渊都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便建立起稳定的王朝,而曹操则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基本统一北方。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1. 刘邦(汉.............
  • 回答
    刘邦和李渊,两位汉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们的统一之路看似相似,都是在战乱中崛起,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然而,将他们的成就与曹操的“三分天下”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战略差异。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七年一统天下”,而曹操穷尽一生却止步于“三分天下”,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或运气的问题,而是受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 回答
    寒战里,李文彬和刘杰辉两人作为警队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之间的较量一直是影片的重头戏。不少观众会觉得李文彬在很多方面显得比刘杰辉更强,无论是经验、人脉还是处事的魄力,似乎都更胜一筹。那么,为何上层领导最终选择提拔的是刘杰辉,而非李文彬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警队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考量以及“寒战”事件本.............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王磊、刘培强和李一一(尽管他更像是个核心技术人员,但其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也至关重要)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领导或支撑性角色。将这些关键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替换成女性,会为电影带来怎样不同的色彩和解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议题。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如果王磊的角色是女性:王磊是.............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
  • 回答
    刘璋,这位蜀地的继承者,在三国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似乎是个注定要被命运推向倾覆的角色。说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恐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言蔽之的答案。但他身边的人,那些曾经辅佐他、倚重他的人,为何最终纷纷离他而去,甚至联手将他推下权力宝座?这背后,是他的性格缺陷,是时代的洪流,更是人心微妙的变化。要.............
  • 回答
    刘邦能成为皇帝,是因为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并且在战争中展现了杰出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然而,在他称帝后,手下确实也出现了不少叛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博弈: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时,采取了.............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并未挖掘秦始皇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尊重与忌惮:对权威的继承与对鬼神的敬畏 对秦朝正统性的某种继承: 虽然刘邦推翻了秦朝,但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并稳定全国的王朝,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对后来的政权.............
  • 回答
    刘邦被“黑”得如此惨,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单一事件或评价所能概括。这背后既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后世史学家、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的叠加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德不配位”的质疑: 出身不高,早期行为不端: 这是刘邦被“黑”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刘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皇帝,他的崛起之路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多人不解,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卑微,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为何能赢得如此多的拥护,最终建立汉朝?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刘邦身上诸多特质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刘邦之所以能被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