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不让韩信去正面战场刚项羽?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

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亭长走到皇帝的位子上,靠的绝对不是一腔热血和勇猛。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直接正面硬碰硬,风险太大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项羽的赫赫威名,尤其是他的“破釜沉舟”和“巨鹿之战”。项羽的军队,尤其是他的精锐部队,战斗力那叫一个生猛,那是久经沙场的精兵,冲锋起来简直是势不可挡。而当时刘邦手底下的军队,成分复杂得很。有从他老家沛县带来的老弟兄,有后来收编的秦军残余,还有各路诸侯临时拉来的队伍。这些队伍的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人心不齐,军纪也不如项羽的军队严整。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韩信贸然率领刘邦这边的军队去和项羽的精锐正面搏杀,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那可不是打输一两场仗那么简单,很可能就会像之前的彭城之战一样,全军覆没,刘邦的政权瞬间就会崩塌。刘邦虽然想要天下,但他更想活下来,坐稳皇帝的位置。他需要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孤注一掷的豪赌。

其次,刘邦深谙“养寇自重”和“借刀杀人”的道理。

刘邦一直都知道,项羽是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强的敌人。但同时,项羽也是他维持自己阵营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假想敌”。只要项羽还在,那些想要投靠他或者已经在他麾下的其他诸侯,就会觉得有共同的敌人,不容易生出二心。一旦把项羽解决了,那刘邦就要面对如何安抚和控制这些诸侯的问题了,这个难度可比打项羽要大。

更重要的是,韩信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威胁的人物。刘邦需要韩信的军事才能去为自己打天下,去扫平各路诸侯,去消耗项羽的实力。但是,他又不希望韩信的功劳过大,功高震主。如果韩信真的把项羽正面给干趴下了,那韩信的威望岂不是要冲破天际?到时候,刘邦还有能力驾驭住韩信吗?这才是刘邦最忌惮的地方。

所以,刘邦让韩信采取的是一种“侧翼迂回”、“灭其羽翼”、“麻痹对手”的策略。韩信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战术指挥和奇袭能力。刘邦让他去攻略赵国、魏国、燕国、齐国,这些地方都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或者对项羽有利的地方。韩信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战役,比如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灭魏破赵、降燕服齐,一步步地削弱了项羽的盟友和支持力量,相当于在项羽的后院一把火,让他腹背受敌,也消耗了项羽的实力。

再者,刘邦需要一个“缓冲地带”和“战略纵深”。

刘邦的根本阵地在关中,那里易守难攻,是他的根基。而项羽虽然强盛,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天下各地都蠢蠢欲动。刘邦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地盘,积蓄力量,并且给项羽造成持续的压力,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对付自己。韩信在北方和东方的一系列成功,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他让项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反而让刘邦能够安然地在关中发展。

大家回想一下,虽然韩信没有正面跟项羽的精锐主力大规模交火,但他通过一系列独立的战役,已经让项羽的阵营损失惨重,实力大不如前。到了最后垓下决战的时候,项羽之所以惨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锐气和实力,而且四面楚歌,众叛亲离。这个时候,韩信率领的刘邦主力军的出现,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简单来说,刘邦不让韩信正面刚项羽,不是因为他胆小,而是因为他想得更远,做得更稳。他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又时刻提防着韩信可能带来的威胁。这种平衡和算计,才是刘邦能够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他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韩信,只是他棋盘上的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但却是一枚不能让他完全放心的棋子。他要的是韩信的功劳,但不要韩信的功高震主。所以,让韩信去“拆散”项羽的联盟,去消耗他的力量,再在他最虚弱的时候才出手,这才是刘邦最精明、最符合他利益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事情不能让。

首先刘邦怎么就知道韩信一定打的赢项羽,这个事情是不可知的,刘老汉又不是一开始就知道韩信这么能打,你是上帝视角,刘老汉又不是一点开韩信的信息查看,emm,兵仙,各种属性点满,然后他就知道了韩信军事很厉害。他一开始可能以为韩信挺会吹水的,嗯,理论水平还可以,让他出去打打看,直到最后才发现,卧槽你这么牛X?!在当时不了解这些的的情况下,你让一个戎马半生的老年统帅把自己最重要的大军交给一个没有任何战绩,没什么经验的年轻小伙子去打天下第一名将,史上最强的霸王。这是理论上说不通的一件事,真这么做那只能说是疯了。上一个干这个事的人在长平被埋了40万人。

其次刘邦自身是当时已知的(韩信是未知的)仅次于项羽的军事高手,除了项羽,对面的将领,他是不虚的,这么重要的情况下,不可能把决战的事情交给别人的,简单地说不放心,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是没做到的,刘老汉是真正做到的,一把年纪还去打英布,因为这些事必须自己做。简单地说,打不过项羽,但是其他人更不放心,自己至少不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刘邦远远高于其他开国皇帝的一点,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政治机器,为什么管理员说他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呢,因为一些事对他说,就是天授,自然而言就理解了。打项羽这个事就不能让,就像吐槽咪所言,这个事情是不能让的,是最重要的名义,刘老汉就屡战屡败,打项羽这个事不能让。我回答过李渊如何规避玄武门,那就是自己打天下,天下你不自己去打,那就不是你的,你想偷懒让你儿子去打,那你儿子就可以把你赶下去,哪怕你是开国皇帝。同样是乱臣贼子,曹操为啥比司马懿好评一些,因为那天下是他打的,干干净净的。我党要是假借苏联之手统一了国家,那就是傀儡,不配坐在高位。天下是谁打的就是谁的,最关键的骨头必须自己啃。你不啃,那就是别人的了。

user avatar

让淮阴侯去打霸王的话,效果并不理想:

1、淮阴侯和霸王是同档次的顶级名将,淮阴侯去打霸王,最初肯定不会选择和霸王刚正面,而是扫荡西楚诸将;逐渐削弱霸王的兵力和国力,等自己羽翼丰满再去打霸王,那么前期他和彭越的作用类似,那用淮阴侯去执行彭越就能搞定的任务实在太浪费了。。。反正俩人面对西楚诸将都具有压倒性优势,,那为何不把淮阴侯用在更合适的战场?

2、从淮阴侯在【汉中对】里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分蛋糕策略开始,刘邦就对他一直怀有猜忌,因为蛋糕分多了,刘邦自己就吃少了,所以在彭城之战前,刘邦始终没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刘邦自为义帝发丧开始,就以【反西楚联盟】盟主的身份,自己亲自刚霸王,就是不想给淮阴侯这些功臣形成割据势力,彭城之战后是实在迫于无奈才开始让淮阴侯等人独当一面。①

若是让淮阴侯去刚霸王,那他的军功和实力、威望比历史上要大太多了!一旦他最终打赢了霸王这位天下霸主、“最终BOSS”,那是刘邦当皇帝合适,还是淮阴侯当皇帝合适就难说了 。

刘邦能当皇帝,凭的是他【反西楚联盟】盟主的身份,更是他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始终坚持在正面战场硬刚霸王,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表现!刘邦深知:既然自己是【反西楚联盟】的盟主,那硬刚霸王这最大的一份功劳就不能让手下去立;不然别说尾大不掉,到时臣主异位都有可能!奋战多年,最终给别人打天下?却是何苦?

以上。

PS:

①、【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索隐】:何不诛。按:刘氏云“言何所不诛也”。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

user avatar

1、乱世军队由自己掌握比较放心。刘邦一直尽可能亲自掌军,从沛县到汉中,从汉中到彭城,都没放过手。从荥阳到到垓下,也是由自己掌握从荥阳战场带来的主力。垓下之战后,刘邦立刻夺韩信军。接着平定各地叛乱,出动主力的都亲自去,打臧荼、韩王信、匈奴、陈豨、英布,都尽可能自己带兵。打英布前一度想让太子去,实在不行自己带病去,绝不交给别人。打卢绾时,刘邦已经没剩几口气,实在没办法才放手给亲戚樊哙去;当有人说樊哙坏话时,刘邦立刻让周勃、陈平去搞樊哙,在兵权问题上毫不犹豫。只有扫荡江东、豫章、南郡这些小型战场,才交给其他人去办。可见刘邦是不放心把军队主力交给别人的。韩信后来有机会掌军,是他自己偏师扩充成主力的,不是刘邦把主力交给他。韩信在河北发展,刘邦在荥阳吃紧,刘邦管不了那么多。

2、韩信此前尚未证明自己指挥大会战的能力。韩信横扫赵燕齐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此时再把他调回来就比较困难了,也对战局不利。等大会垓下时,才有机会让韩信带兵当前敌总指挥,自己当预备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
  • 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并未挖掘秦始皇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尊重与忌惮:对权威的继承与对鬼神的敬畏 对秦朝正统性的某种继承: 虽然刘邦推翻了秦朝,但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并稳定全国的王朝,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对后来的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要弄明白刘邦为什么会对季布和钟离眛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置,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楚汉争霸时期,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刘邦的政治考量以及季布和钟离眛各自的处境,才能看得清楚。先说说季布。季布这个人,在当时名声很大,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季布这个人信用极好,一旦答应了你的事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看似相似的“不主动出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结果。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双方实力对比、人物性格以及战略目标等多维度去剖析,才能明白为何刘邦避战项羽是“挫其锋芒”,而蜀汉不出击曹魏却走向“慢性死亡”。刘邦避战项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挫其锋芒”首先.............
  • 回答
    .......
  • 回答
    你说的是“三秦”指的是谁?是指秦朝吗?还是指“塞外三秦”这类的地理概念?如果指的是秦朝,那要看你说的是哪个时期了。如果说的是秦朝初期,那它确实是强大的,足以“横扫八荒”。秦朝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组织是关键: 强大的军事机器: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说起刘邦临终前对戚夫人保护不足这件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浅,也怨不得刘邦就一点没管,而是他生前采取的那些措施,在深宫权谋的漩涡里,就像是扔进大浪里的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波澜,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吞没了。咱们得先捋捋当时刘邦身边的局势。刘邦当了皇帝,当然得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的嫡长子是刘盈,就是后来.............
  • 回答
    项羽的分封诸侯后,这些诸侯之所以没有联合反汉,反而纷纷倒向刘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个人利益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项羽分封的根本性错误与诸侯的普遍不满:项羽的分封制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分封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缺陷:.............
  • 回答
    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甚至觉得“不像话”。可偏偏,他们俩当年都能笼络人心,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事儿就挺耐人寻味的。别以为这是什么“领导力秘诀”那么简单,背后是时代洪流、个人魅力,还有咱们现代人视角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作祟。首先,.............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