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刘备有些行为现代眼光来看很不堪,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

回答
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甚至觉得“不像话”。可偏偏,他们俩当年都能笼络人心,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事儿就挺耐人寻味的。别以为这是什么“领导力秘诀”那么简单,背后是时代洪流、个人魅力,还有咱们现代人视角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作祟。

首先,得明白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儿。

咱们现在讲究的是法治、人权、契约精神,可刘邦和刘备生活的年代,那是秦末汉初和东汉末年,典型的乱世。乱世是什么?就是“礼崩乐坏”,百姓流离失所,生死由不得自己,谁有能力谁就能说了算。那时候,朝廷腐败无能,天下大乱,百姓想活下去,唯一的指望可能就是找个“靠山”。

在这种环境下,刘邦和刘备,一个出身草根,一个虽然是皇室后裔但早已没落,他们身上就带着一股“跟天子不一样”的亲民劲儿。

刘邦:草根出身的“流氓”魅力

说刘邦“不堪”,很多人会想到他早年的一些行为:爱占小便宜,喝酒闹事,甚至在临死前还跟吕后交代要杀掉刘如意。但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他身上有一种接地气、不端架子的味道。

“我就是你们中间的一个”: 刘邦当年还是个亭长,跟那些贩夫走卒、社会底层打交道久了,他懂这些人的心思。他不像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上来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懂得怎么跟人勾肩搭背,怎么把话说进人心里。想想看,在你最落魄的时候,遇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官僚,而是一个能跟你一块儿喝两口酒、吹吹牛的“哥们儿”,你是不是更容易对他产生好感?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这是刘邦最厉害的一点。他虽然自己文化不高,但身边却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像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这些人都是当时顶尖的人才。更关键的是,他能放权,能信任这些人,让他们去干自己的事。韩信当初要是跟着项羽,可能就得不到重用,但在刘邦这里,他成了“国士无双”。你能想象项羽能对手下说出“如鱼得水”这样的话吗?刘邦就做到了。
大气,能忍: 项羽对刘邦来说,简直就是个“送人头”的存在。鸿门宴上,刘邦能屈能伸,为了活命,对项羽低三下四。虽然现代人会觉得“没骨气”,但在当时,这叫“识时务”。在乱世中,活着才有机会。而且,刘邦懂得利用项羽的残暴和刚愎自用。项羽杀降、屠城,把人心都赶走了,刘邦却相对仁义,赢得了民心。
明确的目标和远见: 别看刘邦平时嬉皮笑脸的,一旦涉及大事,他还是非常有主见的。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就算一时失利,他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刘备:仁义外衣下的“权谋”

刘备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靠《三国演义》里那个“仁义无双”的形象塑造起来的。但抛开演义,现实中的刘备,虽然也确实仁厚,但要说完全不“不堪”,那也未必。

“汉室宗亲”的号召力: 这是刘备先天就有的优势。在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汉朝皇室的招牌,对于很多怀念汉朝、看不惯曹操篡位的士人和百姓来说,是有强大吸引力的。他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就像一个政治正确的光环,让他更容易获得合法性和道义上的支持。
“义”的极致: 刘备对关羽、张飞的义气,那是真的。就算在最落魄的时候,他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兄弟。这种“兄弟情”,在那个个人力量渺小的年代,对很多江湖人士、士兵来说,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他们愿意跟着一个肯为你挡刀、为你流泪的领导。
“三顾茅庐”的姿态: 诸葛亮一开始是个隐士,刘备放下身段,三番五次去请,这种尊重和诚意,谁能不感动?这说明刘备看重人才,并且懂得如何笼络人心。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军阀可能更喜欢直接招降纳叛,或者用武力压制。
“仁”的政治宣传: 刘备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不忘“仁德”二字。虽然有时候是为了政治目的,但他确实能做到在撤退时顾及百姓,甚至把自己的老百姓带走,虽然这在军事上可能“不划算”,但却赢得了民心。这种“好名声”,在乱世中往往比精良的装备更能凝聚人心。
“善于学习和适应”: 刘备从最初的一个织席贩履之辈,一步步建立蜀汉,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学习曹操的权谋,也会学习孙权的策略。他懂得在不同的局面下,采取不同的手段。

为什么现代人觉得“不堪”?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那个时代,差距太大了。

1. 道德标准的演变: 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个体。刘邦当年为了拉拢人心,说不定也用过一些“权宜之计”,比如收买人心、利用矛盾。刘备的“仁义”背后,也少不了政治考量和权谋。咱们现代人一看,就会觉得“哎呀,这不太光明正大嘛。”
2. 信息透明度: 以前很多事情,可能只有参与者知道,百姓知道的都是经过“加工”的。现在信息爆炸,我们能从各种史料、分析中看到更多不那么“光彩”的细节。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价值,而刘邦刘备所处的时代,更多的是一种依附关系。追随者跟着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为了出人头地,这和我们现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不太一样。
4. 对“权力”的认知: 咱们现在对权力有警惕,对滥用权力的行为深恶痛绝。但在古代,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谁能掌握权力,谁就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追随者跟随他们,就是在赌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追随者的根本动机:

不管刘邦刘备有多少“不堪”,那些愿意追随他们的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生存和安全: 乱世之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活下去。跟着一个有能力、有地盘的领导,至少比孤身一人要安全得多。
出人头地: 对于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跟着一个能出头的领导,就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刘邦能把韩信提拔到那么高的位置,这不正是很多人想要的吗?
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刘邦的“哥们儿”情谊,还是刘备的“兄弟”义气,都能给追随者带来一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这种归属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尤为珍贵。
对理想的追求: 比如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虽然最后没能完全实现,但对于一些真心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随的理想。

所以,咱们现代人觉得“不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几个千年后的角度,用现代的道德观去衡量古代的人和事。而当时的人们,他们的考量、他们的追求,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刘邦和刘备之所以能让人追随,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特质:能力、魅力、一定的仁厚,以及最重要的——让追随者看到希望。他们身上的“不堪”,反而可能让他们显得更真实,更能与底层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聚集起人心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镜像问题:你的老板是个人渣,你为什么还愿意为他工作?为了军饷啊。且赌一把,一旦先帝创业成功,自己的期权还能在纳斯达克套现。(果然,质疑至上圣君刘备,就被西蜀粉贴上了“沙雕”“神逻辑”等标签,且贴这种标签竟然没有禁言七天的风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甚至觉得“不像话”。可偏偏,他们俩当年都能笼络人心,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事儿就挺耐人寻味的。别以为这是什么“领导力秘诀”那么简单,背后是时代洪流、个人魅力,还有咱们现代人视角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作祟。首先,.............
  • 回答
    关于这名男子申请改名“刘霸道”被法院驳回的事件,以及改名字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如何看待“刘霸道”改名被驳回?首先,从法律和公共秩序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是符合情理的。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公民享有姓名权,可以依法变更姓名,但这种变更并非毫无限制。《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明确.............
  • 回答
    苹果新款 MacBook Pro 搭载的刘海屏,的确是近两年笔记本电脑领域里一个颇具话题性的设计。至于它会不会成为行业趋势,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得从多个角度来看。先说说这个刘海屏到底有什么作用。从功能性上讲,MacBook Pro 的刘海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容纳更强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并尽可能地提升屏幕.............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
  • 回答
    刘备若有汉初三杰辅佐,能否复兴汉室,一统天下,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也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仔细剖析一下汉初三杰的才能,再结合刘备当时的处境和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初三杰”指的是谁。通常,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萧.............
  • 回答
    “刘备有那么多前科,为什么只有现代人才能看出来?”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认知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解读的演变。说刘备有“前科”,通常是指他在早期创业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不那么光彩,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或“不合法”的手段。然而,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前科”在古代不被.............
  • 回答
    刘备这个人,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仁德宽厚的形象,是“三顾茅庐”里那个渴求贤才的君主,是“携民渡江”里那个心怀百姓的领袖。但如果说“三造大汉”,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定论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造大汉”。这可不是说刘备要搞个新朝代,名字就叫“汉”。人家刘备的旗帜,.............
  • 回答
    .......
  • 回答
    “凶残”这个词,放在刘备身上,总感觉有些不搭。毕竟,他留给后世的印象,多半是仁德、宽厚,一个“仁君”的模子。可若要深究,刘备的“凶残”,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嗜血屠戮,而是一种更为复杂、隐藏在仁德之下的手段,是一种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采取极端、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策略。要理解刘备的“凶残”,首先要明白他.............
  • 回答
    说到肖邦和刘邦,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玩笑,毕竟一个是在19世纪用音乐震撼欧洲的波兰钢琴家,另一个是2000多年前在中国建立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们之间,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师徒、甚至连时代背景都相差了差不多两千年。不过,咱们可以从一些更有趣的角度来“牵强附会”一下,看看有.............
  • 回答
    在真正意义上的“四十岁前”,刘邦的人生轨迹,与其说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不如说是一段磕磕绊绊、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摸索。彼时的他,还不是那个后来能与项羽分庭抗礼的汉王,更不是开创大汉王朝的皇帝。他就是一个在秦朝末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老百姓,一个有着些许“无赖”名声的亭长。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个什么.............
  • 回答
    研究刘备,这可是个大工程,毕竟他可是三国时期那位仁义之君的代表。说起来,刘备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一步步走向巅峰,最后又因急于复仇而败北,其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要深入了解刘备,不得不提他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如何在那乱世之中求生存、求发展。他的“仁义”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布初与刘备和亲,这里提到的“布初”应该是指蜀汉景帝之女,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养女,也就是被认为是刘备的女儿的孙夫人(也有说法称其为孙仁、孙尚香)。要回答刘备当时是否有适龄的女儿,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时间点和背景:1. 刘备与孙夫人成亲的时间: 这段婚姻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大举.............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 回答
    刘备出身有多低?为何他能成功?要详细了解刘备的出身以及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回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细致地剖析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 刘备出身有多低?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高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出身寒微,家道中落: 刘备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