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有机会三造大汉吗?

回答
刘备这个人,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仁德宽厚的形象,是“三顾茅庐”里那个渴求贤才的君主,是“携民渡江”里那个心怀百姓的领袖。但如果说“三造大汉”,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定论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造大汉”。这可不是说刘备要搞个新朝代,名字就叫“汉”。人家刘备的旗帜,从一开始就打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三造大汉”,意思就是他有三次机会,或者说曾经三次离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近,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最终成功。

这“三次机会”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咱们得顺着历史的脉络捋一捋。

第一次机会:白手起家,意气风发

刘备这个人,早年其实挺落魄的,是个卖草鞋的。但人家有志气,有野心,更重要的是,人家有“汉室宗亲”这个金字招牌。这块招牌,在那个乱世,可是个不小的政治资本。

初露锋芒: 黄巾起义爆发,刘备拉起一支队伍,跟着朝廷镇压叛乱,也算是有了一番功绩。这让他从一个普通人,开始有了在乱世中立足的资本。
结识关张赵: 更关键的是,他遇到了关羽、张飞,后来还有赵云。这几个猛人可不是一般的士兵,他们是刘备最忠诚的追随者,也是他日后争霸天下的重要力量。有了能打的兄弟,才有了一展宏图的基础。
小有根据地: 跟着董卓、公孙瓒混过,也算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逐渐在徐州等地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虽然不大,但至少有了个“家”。
曹操的压制: 不过,好景不长。吕布那家伙横插一脚,刘备的徐州丢了。后来虽然一度打败了曹操,但最终还是被曹操的强大实力所压制, пришлось依附刘表。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在北方建立势力,结果被曹操的强大给打断了。

这次机会,他确实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终究没能形成像样的规模,就被强大的敌人给扼杀了。距离“复兴汉室”这个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第二次机会:赤壁之战后的辉煌,进取益州

这可以说刘备一生中,离他梦想最近的一次。

借鸡生蛋: 赤壁之战,曹操百万大军南下,结果被孙权和刘备联军打得大败。这次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刘备崛起的一个分水岭。他从一个寄人篱下的诸侯,一跃成为能够与曹操抗衡的第三方势力。
卧龙凤雏的加盟: 更重要的是,在赤壁之战前后,他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顶级军师的辅佐。诸葛亮为他制定了“隆中对”,明确了夺取荆州、益州,进而北伐中原的战略蓝图。这可以说是刘备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和军事规划。
进军益州: 凭借“隆中对”的指引,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巧妙地利用刘璋的内部矛盾,成功夺取了益州。益州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是建立基业的绝佳之地。至此,刘备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坚实根据地,人口、资源都有了,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汉中称王: 之后,刘备又北征汉中,与曹操大战,最终夺取了汉中。这可是曹操的地盘,刘备在此称王,意味着他在汉中地区正式与曹操平起平坐,名义上也为“兴复汉室”增加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作为汉中王,是汉朝的诸侯,比曹操这个“汉相”更有资格谈论复兴。

在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刘备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结束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他有了土地,有了军队,有了人才,有了明确的战略。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闪耀着复兴汉室的光芒。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他的一些错误决定,加上关羽的失荆州,最终让他的这次机会也溜走了。

第三次机会:夷陵之战,最后的绝唱

在关羽失荆州、吕蒙白衣渡江后,刘备集团遭受了重创。但刘备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一场复仇之战上。

失去人才: 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不仅是失去了一位最得力的战将,更重要的是,荆州这个连接东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盘也丢了。这让“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意气用事?: 很多史书认为,刘备此时复仇的情绪大于理智。他执意要亲征东吴,一雪前耻。诸葛亮等人建议他以主力军队攻打曹魏,同时派兵牵制东吴,但刘备没有听从。
陆逊的火攻: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开始势如破竹,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东吴名将陆逊采取了坚守不战、火攻的策略,最终一把大火烧毁了刘备的连营,蜀汉大军全线溃败。
白帝城托孤: 夷陵之战的惨败,对已经年迈的刘备来说是最后的打击。他带着残兵败将退回白帝城,不久便病重。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和整个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

这次机会,可以说是刘备为实现“三造大汉”梦想而做的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努力。他希望能通过一场大胜来重振蜀汉声威,甚至反攻曹魏,但最终以惨败告终。夷陵之战的失败,不仅让他失去了宝贵的兵力,更让他失去了最后的战略主动权,也让他的“复兴汉室”的理想,变成了一代人的遗憾。

所以,刘备有机会“三造大汉”吗?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他有三次“接近”的机会: 白手起家打下基础;赤壁之战后占据益州、汉中,实力鼎盛;最后是夷陵之战,虽然是复仇,但也算是他为实现目标做的最后努力。这三次,可以说他都曾经离梦想非常近。
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第一次被曹操碾压;第二次虽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但最终在与东吴的争夺中失利,错失了统一北方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关羽的失荆州,可以说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第三次则是一场惨败,将之前积累的力量消耗殆尽。

刘备这个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理想和坚持。他能在乱世中从一介草民走到一方诸侯,靠的是他的仁德、他的知人善用,以及他那颗不灭的“兴复汉室”的雄心。但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全掌控的。他遇到了曹操这样的绝代枭雄,遇到了东吴这样的战略对手,也可能在某些决策上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三造大汉”这个说法,与其说是刘备真的有三次制造汉朝的机会,不如说是历史进程中,他三次看到了实现这个理想的曙光,并且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最终的成败,固然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局限和对手的强大。但无论如何,刘备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们至今提起,仍会感叹不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刘备的话,只有一个机会,就是糜芳不叛。

襄樊战役是必然会失败的,一旦孙权背盟,二爷定要回师,襄樊之围自破。但糜芳不叛的话,江陵和荆州可以保全,二爷也不会遇害。此时刘关张三人不到60,不生急病的话,尚有十多年可以活动(廖化在75岁左右还领兵作战),而曹操(长期患病依然活到66)仅在二爷被擒杀后月余病逝,足够刘备集团调整战略安排。

此时世上已经没几个人打得过刘关张三人了,依照入蜀时安排,调赵云心腹将领驻防荆州,防备孙权,并辅佐二爷北伐,汉中方向则张飞魏延等将领北伐。此时季汉约有八万到十万野战军可以动用,外加征召的农民兵,出十万人以上的兵马应该不成问题。作为对比的是,葛公一伐的时候兵力在五万到十万的样子,四伐和五伐都超过了十万,这三伐都是认真打算打下曹魏土地,凭葛公水平,尚且需要如此兵马。兵力稍属劣势,但此时曹魏形势大劣,加上刘关张俱全,因此实现占据雍凉荆三州的战略目标,提升实力,培养下一代人才应该还是可可能的。而且刘备长寿,人才齐全,葛公也不至于累死(54岁,相对其他正常死亡的三国名人,实在是年轻)到葛公时期,实力很有可能逼平曹魏,足够反推一波了。

user avatar

有,但因为起点过低起步也晚,刘备自主创业一统天下的机会(按史实线)就那么短暂的两个时期,而且成功率相当低,几乎不能犯一点错:

一、如果没有襄樊之战,或者襄樊之战后关羽没死,那么同年曹操去世时(关羽死后不到半年曹操也没了),一旦曹丕篡汉,那《隆中对》里最适合的北伐的机会也就来了。

二、关羽去世后不先伐吴,而是以极大的忍耐继续对吴妥协,去北伐刚上位的曹丕,或许也有一定机会。

如果不自主创业,那么在早期直接投靠曹操,成为类似荀彧那样的合伙人,在汉末获得位极人臣的地位(哪怕只是虚职),等曹操整合了北方后,随着曹操的先去世,刘备们在曹丕等人上位的过渡期时也会有一定“再造大汉”的机会,但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的话,肯定看不到这一步。

user avatar

你汉那个年头的潮流是跪舔权贵,谁舔得到位谁上位。

刘玄德英雄之器,岂能为你汉所容?

那岂不是显得你汉加倍猥琐?

还是改名叫吴族吧,以你汉之形貌,真是辱没了这个汉字,跟吴字、晋字都很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这个人,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仁德宽厚的形象,是“三顾茅庐”里那个渴求贤才的君主,是“携民渡江”里那个心怀百姓的领袖。但如果说“三造大汉”,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定论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造大汉”。这可不是说刘备要搞个新朝代,名字就叫“汉”。人家刘备的旗帜,.............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 回答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真的拔剑砍下了刘邦的脑袋,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项羽有没有机会统一中国?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句简单的“有”或者“没有”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项羽本身的性格和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我们先来想象一下那个血腥的场景。刘邦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早已看穿一切。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将溥仪(末代皇帝)与曹操、刘秀这两位乱世枭雄进行对比,并探讨他们是否有机会在相似的背景下“翻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翻盘”的定义。 在溥仪的语境下,“翻盘”意味着重新夺回并巩固清朝的统治,恢.............
  • 回答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确实经历过不少起伏,也并非没有过争夺天下的机会。不过,要说“竞逐天下”的真正意义上的机遇,在那之前,更像是零散的火星,尚未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在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究竟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机会的时刻。一、初出茅庐,雄心勃勃的早年1. 汉室宗亲的身份与早期.............
  • 回答
    .......
  • 回答
    说曹操在长坂坡错失杀死刘备的“最好机会”,这观点颇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经典场景。但要深究的话,我倒觉得,长坂坡或许是曹操“有可能”抓住机会的地点,却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看看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几次关键对决,以及长坂坡这场仗到底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这三国鼎立之局,并非天生注定,而是三位雄主在历史的洪流中,各自挥霍或错失了登上权力巅峰的绝佳机遇。先说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论实力、论地盘,在三国中无疑是最大的。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应该是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之后。袁绍虽然号称四世三公,但其拥兵百万,曹操不过数十万,一战而胜,可谓奠定了北方霸.............
  • 回答
    3月9日,刘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魔术视频,这个视频一时间引发了热议,尤其是针对他早期魔术中关于“换壶”和“壶里有机关”的质疑。这次的视频,与其说是新魔术的表演,不如说是刘谦本人对这些陈年旧案的一次公开“回应”和“澄清”。视频的内容,我看了之后觉得挺有意思的。他没有直接说“我没有换壶”或.............
  • 回答
    “刘备有那么多前科,为什么只有现代人才能看出来?”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认知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解读的演变。说刘备有“前科”,通常是指他在早期创业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不那么光彩,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或“不合法”的手段。然而,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前科”在古代不被.............
  • 回答
    .......
  • 回答
    “凶残”这个词,放在刘备身上,总感觉有些不搭。毕竟,他留给后世的印象,多半是仁德、宽厚,一个“仁君”的模子。可若要深究,刘备的“凶残”,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嗜血屠戮,而是一种更为复杂、隐藏在仁德之下的手段,是一种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采取极端、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策略。要理解刘备的“凶残”,首先要明白他.............
  • 回答
    .......
  • 回答
    刘备若有汉初三杰辅佐,能否复兴汉室,一统天下,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也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仔细剖析一下汉初三杰的才能,再结合刘备当时的处境和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初三杰”指的是谁。通常,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萧.............
  • 回答
    研究刘备,这可是个大工程,毕竟他可是三国时期那位仁义之君的代表。说起来,刘备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一步步走向巅峰,最后又因急于复仇而败北,其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要深入了解刘备,不得不提他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如何在那乱世之中求生存、求发展。他的“仁义”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刘备出身有多低?为何他能成功?要详细了解刘备的出身以及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回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细致地剖析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 刘备出身有多低?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高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出身寒微,家道中落: 刘备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