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分封本就是权宜之计,而且汉初的分封还犯了一个大忌讳,那就是将故地做封国。
比如英布是安徽六安人,被封为王后,他的国都就设在六安。彭越是山东菏泽人,被封为王后,都城就在山东菏泽。韩信的家乡是淮阴,后来韩信则被封为淮阴侯。
汉初的分封都是实封,诸侯是可以收税并且有行政权的。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家乡内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再加上这些人的亲朋故旧都在身边,在同乡中也有极高的威望,不造反也真是对不住自己的这一方势力。
另外,相较于项羽,刘邦也缺乏足够的个人魅力。项羽的手下最多只敢逃到刘邦阵营做事,但没有谁起过造反杀了项羽的心思——毕竟,那么一个杀神不是谁都敢惹的。然而,刘邦所长在于用人,在打仗这一方面刘邦实在不值一提。跟刘邦打天下的这些诸侯,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样水平的人,动一动造反的心思也很正常。
至于说别人死心塌地跟刘邦干,后来又造反,你也是想多了。汉初的异姓王很多都是自己拉起的队伍,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扩充的队伍,跟刘邦干只是为了图谋更大的利益,而不是说认可刘邦这个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刘邦是“天子”,我们可以尊敬你,但我们并不是你的臣属。而对于樊哙、萧何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臣”,刘邦并没有杀他们。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异姓王属于刘邦打天下的合伙人,只不过受刘邦领导,而樊哙、萧何这些人才是刘邦真正的“臣”。
为什么这些人不造反?因为他们都是跟着刘邦混的,或者说他们是刘邦的嫡系部队。他们并不具有扩军的能力和在现实政治中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权力全都来自于刘邦的给予,自然缺乏反叛的动力。
其实从汉以后历代的叛乱中也可以看出来,凡是能造反做乱的,一定都是手握一方军政民政大权的军阀。那种由中央拨饷的部队,长官的能力就算再强,也很少敢动造反的心思。
刘邦在人生的最后时期,征讨完英布,经过家乡沛县,酒后有感而发,做了后世闻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明王朝1566》里徐阶在与嘉靖君臣奏对时,曾赞誉刘邦这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最有帝王气象。
可是如果你知道他登上帝位后的作为和境况,就不难理解他最后的孤独和无奈。
很简单,功勋卓著的功臣都被你弄死了,刘家子弟又不争气,当然没有天下一流的猛士为你巩固刘家江山了。
汉六年十二月,刘邦开始了大封功臣,这中间纠葛当然不少,一直到刘邦驾崩的汉十二年,侯爵总共分封了一百四十三人。
刘邦还颁发了丹书铁券,上书“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当然很清楚,只要国家在,你们后世子孙的富贵就没啥问题。
听着就像真的一样。不但封爵还有形式感的丹书铁券。是不是倍儿有面子?感觉自己沐浴在大汉朝的荣恩之下,前途无限光荣?
到了汉武帝太初之时,“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耗矣”。一百年左右的功夫,开国封的候爵只剩下了5位。由此可见,皇帝对异姓功臣有多刻薄寡恩。
各位侯爵多以各种无厘头的理由被剥夺了爵位。比如安丘候因为想到上林苑偷猎了一头鹿,被剥夺了爵位;祁侯它,因为陪同皇帝打猎,迟到早退了一回,被剥夺了爵位。俞候栾贲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地被废除,爵位被剥夺。
最恐怖的工作状态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犯错,不知道什么时候身家就不保了。
当然后世朱元璋上位之后,也颁发了丹书铁券,收到的人无不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建立汗马功劳的功臣,有的还是姻亲。他们最终大多都去了阴曹地府,而且是全家套餐。
当然如果说剥夺侯爵还显得有些残酷,那么和那些被封的异姓王的人相比,显得好多了。
楚王韩信在刘邦游行云梦泽时前往拜见,被囚禁贬为淮阴侯,就地看管。而后韩信由吕后处死在了未央宫。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最后写到“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颇有些玩味,天下大定了,你再造反有什么用?韩信是傻子嘛?所以不少史学家认为韩信冤枉是冤枉的。
韩信的下场是“夷其三族”。
不要急,不要急,一个个来,不过是先走后走的问题。
下面是韩王韩信,出身要比上面那位淮阴韩信高贵,是战国韩襄王的后裔,在张良的举荐下,跟着刘邦打天下,被封为韩王。被封后的韩国疆域实际只是原来韩国的一部分。刘邦仍然觉得不放心,把他从原来的地址迁徙到了太原郡,把太原郡的三十一个城作为新韩国的地域。
从气候湿润的老家把自己拖家带口弄到气候干燥的晋阳,还靠近匈奴,没事儿就擦枪点火,边境被劫掠几次。很快韩王韩信也顶不住,投靠了匈奴。
刘邦当然很开心,把他的国土收编为郡。
第三位是赵王张敖,他爸爸张耳是和刘邦的老朋友,他又是刘邦女婿。汉七年,刘邦征讨完韩王信,经过邯郸,张敖就很恭敬的亲自服侍刘邦,而刘邦吃饭时,动不动破口大骂。张敖作为自己王国的首领,战战兢兢的讨好都不免在众人前颜面扫地。
张敖的国相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看不得主公受辱,力主张敖杀了刘邦。张敖坚决不同意,并称当初是因为刘邦才能够复国,实在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并且咬破手指来表明决心。
贯高等人却存了除掉刘邦的心思。第二年,贯高计划在柏人县除掉刘邦,而刘邦因为阴差阳错,躲过一劫,后来几个月后有贯高的仇人告发,刘邦立刻逮捕张敖一家,以及手下贯高等人。
刘邦废黜了赵王张敖,并把赵国改封给了儿子——原先代王的刘如意。
第四位是彭越,著名的游击队队长,是当初张良举荐三位对付项羽的人杰之一。
彭越的太仆因为犯了点罪怕受到责罚,逃到洛阳,告彭越谋反。刘邦当即派使者去梁国首都定陶,出其不意的逮捕了彭越。
有关部门递交的结果是:彭越造反,证据确凿,请论如法。
按照以前的规矩就灭三族。刘邦还是把彭越贬为庶人。
彭越也很懵逼,也很委屈啊,坐着囚车经过郑县时遇到吕后,曾经的一代枭雄,哭泣着向吕后诉冤,说自己无罪,希望回到老家昌邑去老实过完下半辈子。
吕后当即承诺了下来。并邀请彭越回洛阳见刘邦,当面为彭越求情。彭越很高兴的一同跟着吕后回到洛阳。
到洛阳后,吕后对刘邦说,彭越这样的英雄,到哪里都能折腾出大浪来,你竟然只是流放到蜀地去?当然是弄死他啊。刘邦听完很有道理。
彭越的结局是夷三族,收回国土。这还不算,把彭越全身的肉剥下来切成臊子,做成肉羹,然后让各地的诸侯品尝。并且把彭越枭首于洛阳东门。彭越的朋友栾布冒着被烹的危险,最终替彭越收尸。
第五位是英布
曾经的九江王,现在的淮南王,在狩猎过程中,接到了刘邦送来的肉羹,当吃完知道是彭越之后,立马就吐了。
不久,英布手下的贲赫逃到刘邦那里,告发英布谋反。同样的剧情,接连的在功臣间上演,一举报就听信,一听信就是身死人亡。英布这样一来,不反也得反。再不举兵,马上英布也要变成肉羹,送给其他人吃。英布最终还是举兵败亡,被民间番阳人杀死。
第六位是刘邦交好的燕王卢绾,卢绾也在手下张胜的说服下,投靠了匈奴。张胜转述臧衍的道理很简单明了:你卢绾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天下还没安定,等天下安定、诸侯都灭了还有你什么事儿?
长沙王吴芮因为弱小,并且所在周围的封国土地,都被封给了刘氏子弟,而得以幸免。
南越王赵佗因为领地鞭长莫及,且刘邦晚年疾病缠身,实在无心力远征得以保全。最后赵佗在武帝时期归顺汉朝。
很多人为异姓功臣有没有可能谋反而打了半天口水仗,这问题并不复杂。连彭越手下的栾布、夏侯婴的舍人都知道他们这些定鼎的功臣,根本就没有心思去重新打仗。要谋划你江山,天下未定的时候,刘邦面对项羽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动手了。
那么是谁说的好好的,就一下子踢翻了桌子,让所有人都吃不上饭呢?受益人又是谁呢?
异姓王身死灯灭,刘邦把异姓王的土地大封身边的直系亲戚。那么被封刘姓王能够承担起治理属地、拱卫王权的作用吗?
显然,刘姓王做不到。
许多藩王要么是大字不识,一辈子耕地务农,要么是还未成年,懵懂不经事。
刘邦刚开始封哥哥刘喜为代王,汉七年,匈奴攻打代国。刘喜就逃到了洛阳,刘邦又不好意思杀哥哥,就赦免了他的罪过,封为颌阳侯。转而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三年后,刘邦废了赵王张敖,又将刘如意该封为赵王,将儿子刘恒封为代王。
即使变成家族企业,不过几年,就爆发了吕后乱政、外戚专权,不过几十年,就爆发了七国之乱。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讽刺独裁者“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这天下到底是天下人的天下,还是刘邦一人、一家一姓的天下?当初约定的共治天下、平分土地,丹书铁券上写的“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是不是一句屁话?
到底是起兵为公,还是为私?
千古悠悠,只怕只有未央宫里的刘邦才知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