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怎么从忠于献帝到自立皇帝无视汉室的?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

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

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他早期政治生涯中最有力的号召力和合法性来源。在那个群雄并起、民不聊生的时代,汉室虽然衰微,但“汉”这个字本身仍然代表着正统和秩序。

刘备的“忠”,首先体现在他对汉献帝的尊奉上。从讨伐黄巾军开始,他就一直以“匡扶汉室”为旗帜,这为他赢得了许多人心,也让他得以在各路诸侯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他屡次营救汉献帝,尽管很多时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不可否认,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汉献帝忠实守护者的角色。

曹操挟持汉献帝,虽然让曹操获得了极大的政治便利,但也让其他诸侯有机会以此为借口讨伐曹操。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屡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讨伐国贼”的姿态出现。例如,赤壁之战后,他联合孙权,名义上也是为了声讨曹操对汉室的“不敬”。

现实的残酷:汉室的“空壳”与曹魏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汉献帝和所谓的“汉室”已经形同虚设。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曹操的傀儡,毫无实权。他的诏令、他的命令,都无法真正影响到帝国运转的任何一个环节。

与此同时,曹操集团的势力日益壮大,并且开始尝试建立一套新的政治秩序。虽然曹操本人至死未称帝,但他的儿子曹丕最终篡位,建立曹魏,标志着汉朝的彻底终结。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刘备如果继续以“忠于汉献帝”为唯一口号,反而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迂腐。

刘备并非不理解政治的现实。他是一个极其擅长把握时机、审时度势的人。他看到,汉朝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曹操集团代表着一种新的力量和可能。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要在他心中“复兴汉室”,就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复兴汉室”的重塑:从守护者到继承者

这里的关键在于“复兴汉室”这个概念本身。刘备对汉室的“忠”,并非是对汉献帝个人的绝对效忠,而是对汉朝作为天下正统、对汉朝所代表的政治和文化传统的维护。当汉献帝已无法代表汉朝的权威时,刘备心中“复兴汉室”的含义便开始悄然转变。

他开始将自己视为能够真正继承汉朝“道统”的人。他相信自己才是那个能够恢复汉室荣光、实现天下太平的“天命所归”。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考和自我说服的过程。

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刘备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目标。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一条宏伟的蓝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里的“将军”指的就是刘备。

虽然“隆中对”没有直接提出称帝,但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最终能够“兴复汉室”。而当曹操集团已经成为魏国,孙权也建立东吴,天下三分的格局形成时,要想“兴复汉室”,就必须拥有与魏、吴抗衡的实力和正统性。

“汉中王”的试探与“称帝”的必然

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214年,他入主益州,势力得到极大扩展。219年,他更是夺取了汉中,这是对曹魏的重大打击,也让他掌握了关中地区的前门。

在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被推举为“汉中王”。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刘备的政治地位从一个地方诸侯,进一步提升到了能够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层面。虽然“汉中王”依然打着“汉”的旗号,但其行为模式已经接近于一个独立君主的权力。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建立曹魏。这一事件,彻底宣告了汉朝的灭亡。此时,刘备坚持“忠于汉献帝”的逻辑便完全失效了。汉献帝已无可用,汉室已成历史。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选择“称帝”,并非是对汉室的背叛,而是在他看来,是“兴复汉室”的必然选择。他认为,既然汉朝已经灭亡,而他作为汉室宗亲,拥有“天命”,那么他就有责任和权力来继承汉朝的“衣钵”,建立一个新的汉朝,继续“兴复汉室”的伟业。

他认为,曹丕的篡位是“逆天而行”,是窃取汉室江山。而他称帝,则是“顺天而行”,是延续汉朝的正统。他的“汉”并非是曹魏所代表的“魏”,而是他心中那个“正统”的汉。

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他的这一举动,既是对汉朝灭亡的反应,也是他政治野心和“复兴汉室”理想的最终体现。他用行动表明,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忠臣”,他要成为那个能够真正“兴复汉室”的君主。

总结

刘备从“忠于献帝”到“自立为皇帝”,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从忠到叛。

早期: 借汉室宗亲身份和“匡扶汉室”旗号,聚拢人心,获得政治合法性。
中期: 认识到汉献帝的傀儡身份和汉室的空壳化,同时曹魏势力的崛起让他感到现实的压力。
转变: 将“复兴汉室”的理想,从“守护者”转变为“继承者”,认为自己才是能真正继承汉朝正统的人。
最终: 在曹丕篡汉、汉朝灭亡的现实下,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以及巩固自身政治地位,选择称帝,建立蜀汉。

他的“无视汉室”,实际上是对一个已灭亡的王朝的“解脱”,是对一个已不存在的“正统”的“继承”。他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在乱世中延续他对汉朝的理解和理想,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选择,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博弈下,一个有野心、有理想的政治家,基于对现实判断和政治抱负的必然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献帝禅让皇位给魏文帝曹丕走完了所有法理程序,并且昭告天下。虽然汉献帝是被迫的,但是所有流程走完后,汉献帝就是大魏山阳公了,也就是大魏的臣子了。站在一般人的角度看,此时的大汉王朝就算是寿终正寝了。但是,刘皇叔作为一代雄主绝对不答应曹丕的篡汉行为,更不能承认曹丕当皇帝的合法性。所以皇叔马上就进行了庄严的政治表态——称帝。

一般来讲,皇位的禅让有三个必须程序:

其一,皇帝在禅让前要先发布一封退位诏书,讲清楚自己的退位原因即自己的罪责;

其二、发布一份禅让宝册,讲清楚禅让皇位给谁,以及禅让的原因;

其三、新皇帝登基后,发布一道继位诏书,昭告天下。这是新皇帝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其大致内容为:为什么新皇帝有资格继位,然后就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等喜大普奔的信息。

以上三道程序汉献帝是完完整整地履行完毕,然后非常顺利地与魏文帝办理完了交接手续。其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汉献帝发布一道退位诏书( 公元220年):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翻译:

退位诏书说:“朕在皇帝位上有三十二年了,遭遇了大汉天下的震荡倾覆,幸亏有历代列祖列宗的神灵保佑,才能在危险中重新生存下来。但是朕抬头瞻仰天象,低头俯察天下民心,大汉的天命已经到尽头了,天命现在应验到了曹氏。从前魏王曹公对大汉立有盖世功勋,今日的魏王曹公丕的才能光耀天地,德行传播四海,正好应验了天命,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天下的士民百姓全都相信。天道的运行,以天下人的公利为目的,所以天子必须要选贤任能,所以上古贤王唐尧不因为私心,而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好名声流芳百世。现在朕非常羡慕唐尧,要效仿尧帝的禅让之礼,将皇帝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


随后汉献帝又发布一份禅让宝册(公元220年):

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翻译:

魏王啊:古时候尧帝禅位于舜帝,舜帝又如法禅位于禹帝,这说明天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归于有德之人。而今汉室衰败,国家秩序混乱。降到朕的身上,已乱象丛生。群凶肆虐,天下动荡。幸赖武王(指曹操)神武,才得以平定危难,廓清华夏,使我宗庙得保,皇室得以延续。得到安定祥和的又岂止我一人,全天下莫不受惠。今魏王你(指曹丕)恭敬地继承前人的事业,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大业,光大先父巨大的功业。上天降下端详,人身告示征兆。为天下计,为民望计,朕与万民一致认为,魏王你的德智堪比当年的虞舜,因此,我要遵循祖先尧帝的典故,郑重的将帝位逊让于你。啊!按照天意,帝位要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以求上天对我万民永远的庇佑和恩泽。你要尊天意,恭敬的按照仪礼早日上位,以不辜负天下的期望!


最后曹丕接受禅让后发布一道即为诏书(公元220年):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汉主以神器冝授於臣,宪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虽休勿休。羣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羣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丕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翻译:

大魏皇帝臣曹丕,恭敬地用活牲祭奠上天,昭告天帝:汉朝历经二十四代皇帝,国运时间共四百二十六年,到了今天,天下百姓生活穷困,朝廷纲纪不振。现在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这五星交错运行在天空,各种灵祥瑞象出现在人世,按术数推算,考虑古人的规制,天下士民百姓都认为这预示着上天的定数,汉朝的国运会在这一世终结。凡是各种天象和世间的祥瑞之象,都是天地人神的意旨,昭示着汉朝命数已经终结,魏国接受天命的时候到了。

汉朝皇帝把国家交授给我,学习上古贤王虞舜的德行,把皇帝之位禅让给我曹丕。曹丕被天命所震慑,感到畏惧,一再推辞,可汉帝又一再相让。朝廷各位公卿大臣、各衙主事官员,天下各军将士,直至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都对我说:“上天的命令你不能推辞拒绝,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朝廷群臣不可一日无主,天下万事不可以没有人统领。”曹丕只好接受天命,不敢不承接汉帝的禅让。占卜的官员在龟甲上卜了一卦,龟卜的裂纹显示出大横;占卜的官员一共卜了三卦,都是吉兆。我曹丕这才选择黄道吉日,与朝廷群臣一起,登上祭坛,恭敬地接受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向天地人神告知:“汉朝皇帝把帝位禅让给我大魏皇帝,准许他在自己的封地可以继续用汉朝的服饰车仗礼仪官制,让他安享富贵,这也是天下万民对我大魏皇帝的期望,汉朝皇帝的这项礼遇将会与我大魏的国运一样长久!

封建王朝的皇位禅让在仪式上非常讲究,整个禅让的过程对旧皇帝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对新皇帝而言则是在充分享受胜利的果实。汉献帝在禅让时,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悲凉的,大汉四百多年的江山葬送在他的手里,真是欲哭无泪。与此同时他还要讲一堆贬损自己,赞扬篡位者的假话,这真是太痛苦了。

世态炎凉:从来只有新人笑,从未听到旧人哭。

禅让完成直接等于改朝换代,也就是汉家天下不复存在了。禅让后的刘协是曹魏的山阳公,是曹魏的臣。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不称帝,没有任何政治表态,那岂不是直接承认了曹魏政权为中央政权的合法性?这件事情万万等不得,必须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

刘备称帝诏书原文如下:

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只: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享。今曹操阻兵安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之威,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就请扫下图二维码支持一下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关羽那股子傲气,可不是装的,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外加一股子“我凭本事闯荡江湖”的劲头。你想啊,他年轻时候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加上长须美髯,那气派,一般人见了都得矮半截。当初跟着刘备,那也是看刘备“仁德”这两个字,觉得跟对了人,但要说到彻底折服,那得有个过程,而且刘备的本.............
  • 回答
    刘备这人,你说他怎么样?哎,真是说起来话长。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人物,而是个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断打磨,塑造出复杂棱角的人。想把他用几句话概括完,那可真是难为人了。首先得说,刘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份“仁义”的招牌。从《三国演义》里读出来,他好像就是汉室正统、百姓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收拢人.............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这个说法,在不少读者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解读三国历史的角度里,更是被反复强调。要把这一点辩过来,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看看这“伪君子”的面纱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伪君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了私.............
  • 回答
    且说那刘备,字玄德,素有仁德之名,却总生不逢时,屡屡受挫。一日,正在徐州忧愁国事,忽有一道士前来,自称乃是西方佛祖座下弟子,奉命下凡,欲寻能人异士,前往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刘备听罢,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得真经,何愁天下不治?当即便召来关羽、张飞、诸葛亮,将此事告知。关羽,字云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刘邦能从项羽的铁蹄下脱颖而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将其击败,这绝非偶然,而是刘邦及其麾下将领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军事和人心的全面胜利。垓下之战的胜利,是将所有前期准备和战术安排推向高潮的关键一步,足以载入史册。要理解刘邦如何打败项羽,首先得明白项羽的“前期几乎无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 回答
    光武帝刘秀,中国历史上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以“仁”治国、以“德”服人的君主。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从一个出身贫寒的皇族后裔,最终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天下,建立了强大的东汉王朝,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要详细了解刘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出身与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百度设计总监刘超。刘超,作为百度设计体系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百度设计总监,更是百度设计委员会的成员,对百度近年来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全面了解他,需要从他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对百度的贡献以及他的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职业生涯与背景.............
  • 回答
    提起刘邦,人们脑海中大多浮现的是那位开创大汉王朝的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然而,在他称帝之前的岁月,尤其是年轻时,他并非一个能够“事生产劳作”的典型人物。那么,这位出身平民,最终问鼎九五之尊的汉高祖,是如何在不事农桑、不精于营商的情况下养家糊口的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观点,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多元的考量。理解这部分人群的想法,需要我们尝试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到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议题上。以下我将尽量细致地阐述一些可能支持刘鑫的观点,并试着让这些解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冰冷的AI输出。首先,要理解支持刘鑫的人,可能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关于后主刘禅名字读音的考证,的确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禅”读作“shàn”,而非常见的两千多音节“chán”。那么,后人是如何知道这个读音的呢?这背后涉及到文献的考据、音韵学的研究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一、 为什么会产生读“chán”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
  • 回答
    刘峙确实是国民党军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其“能力差”的评价在很多历史资料和回忆录中都有体现。然而,他在蒋介石麾下却长期身居要职,受到重用,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的逻辑和历史原因。要理解他为何能得到老蒋的信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忠诚与可靠性:蒋介石的核心选拔标准在蒋介石的用人哲学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情绪。对于“为刘鑫(刘暖曦)洗白”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人可能的想法,并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我们尝试理解的是“为刘鑫洗白”这个群体(或者说那些持类似观点的人)的视角,而不是认同或赞同他们的观点。一、 区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