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真的屠过城吗?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真的屠过城,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明确地证明刘邦在统一中国或任何其他战役中下令进行过大规模的屠城行为。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混乱的时代。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定义“屠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屠城”的含义。广义的屠城是指军队攻陷一座城市后,对城内居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甚至赶尽杀绝。这与正常的战争伤亡、战俘处理、甚至是报复性杀戮有所不同。

二、 缺乏直接证据的史料记载

在主要的史书,如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关于刘邦的记载,尤其是关于他战争行为的描述,虽然详细,但并没有直接提到他下令屠城。

《史记·高祖本纪》:这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刘邦从沛县起兵到建立汉朝的整个过程,包括他与项羽的楚汉争霸。其中描述了刘邦在战争中的策略、胜利和失败,也提到了对占领区的统治和管理。然而,对于“屠城”这类极端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在古代战争中,军队攻占城市后,对抵抗者进行杀戮是普遍现象。士兵为了掠夺和发泄,也可能发生不受控制的屠杀。但《史记》通常会将这些描述归为“降者不赦”或“屠戮降兵”等,而“屠城”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针对全体居民的大规模灭绝行为,通常会有更显著的笔墨。《史记》在描述项羽的残暴时,确实提到了坑杀秦降卒二十万、屠睢阳等事件,这些行为被认为是极度残暴的。相对而言,对刘邦的残暴行为描述则少得多。

三、 推测与间接证据的可能性分析

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刘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采取过极端手段的可能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时代背景的普遍性: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的残酷性是普遍存在的。“屠城”在古代战争中并非罕见。尤其是在争夺权力、灭亡对手的过程中,为了震慑敌人、巩固统治,有时会采取极端手段。汉初的楚汉争霸,更是经历了一段极其残酷的权力斗争时期。
2. 政治手段的需要: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也需要通过一些强硬手段来巩固统治,消除潜在的威胁。例如,在攻陷某些拒绝投降或曾经背叛过他的城池时,是否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是历史学家们会思考的问题。
3. 对敌人的惩罚性报复: 在长期的战争中,双方军队都可能遭受不公或残暴对待。在胜利后,对曾经的敌人进行惩罚性报复,包括杀戮部分居民,并非不可能。
4. “屠”字在古代的含义可能更宽泛: 有时,“屠”字在古籍中可能不完全等于我们今天理解的“灭族式屠杀”。它可能包含对士兵的杀戮、对反抗者的惩罚等。

四、 历史学家的解读与争论

对于刘邦是否屠城,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读:

多数观点认为没有确凿证据支持刘邦大规模屠城: 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如果刘邦有大规模屠城的行为,《史记》等史书不会不提及,尤其是在与项羽的对比下。相较于项羽的赫赫凶名,刘邦在很多方面表现得更为务实和宽容,这也有助于他赢得民心和支持。
少数观点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 一些学者会从更广泛的战争行为和政治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刘邦在某些特定事件中采取过严酷的手段,但这些行为可能并非有组织的、针对整个城市的灭绝性屠杀。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 例如,在攻打某些城池时,如果城内居民进行顽强抵抗,导致军队伤亡惨重,那么在攻克后,对抵抗者进行格杀勿论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这是否算“屠城”,解释上存在分歧。

五、 总结

目前来看,没有确凿的史料明确记载刘邦下令进行过大规模的屠城行为。 相较于他的主要对手项羽,刘邦在史书中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更懂得收揽人心、相对宽厚的统治者。

然而,我们也不能绝对排除在某些激烈的战役或报复性行动中,刘邦的军队可能采取过极端残酷的手段,导致一部分居民死亡。但这种行为的规模、性质以及是否是刘邦主动下令,都缺乏明确的证据来证实,并且与普遍意义上的“屠城”概念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倾向于说“缺乏证据证明刘邦屠过城”,而不是“刘邦绝对没有屠过城”。这是一个需要严谨考证的问题,在没有更充分证据之前,不宜轻易下定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先表立场,我是刘邦吹。


一,要明白“屠”字意义的演变。

在唐朝以前,攻破、攻克、拔城、降城都可以用屠。

而屠杀会用到诛屠、焚屠、屠夷、大屠、尽屠、欲屠、屠其民等字。

自唐以后,屠字的正面意义越来越低。

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后汉书》南朝作者范晔

屠谓多刑杀也。——《史记正义》唐朝张守节

多诛杀曰屠。——《后汉书·光武帝纪·序例》唐朝李贤注

屠谓毁其城,杀其民,若屠者然也。——《荀子·议兵》唐朝杨倞注

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汉书》唐朝颜师古注

屠,杀也。自古以来,以攻下城而尽杀城中人为屠城,亦曰洗城。——《资治通鉴》元朝胡三省注


二,要分辨史书中的“屠”和我们所理解“屠城”的不同表达

在史书中,单屠字,应理解为大胜,有彰表军功的意思:

南攻颍阳,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沛公将数万人已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真正意义上的屠杀平民,会另有描述: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三,倘若屠=屠城,那么会出现怎样的历史悖论

不合理之处如下:

1.史书记载刘邦“屠”咸阳,刘邦又如何在屠杀咸阳之后再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然后项羽再入关屠杀咸阳一次?这个完全就是不合理的事情发展。

2.汉书为汉朝官方史书,作者班固不同于司马迁,官方史书理应为刘邦专美,但在汉书的高祖本纪中仍然多次使用了屠字。班固作为史官为官方修史理应用大胜、大破一类的描述以彰表战功,而非用屠杀一类的描写丑化胜利。

3.倘若屠=屠城,那么刘邦集团的屠城记录之多,将远超项羽集团的记载数倍。何以自楚汉至今2000余年没有人对刘邦集团如此恶劣行径进行负面评价?反而会有刘邦长者仁厚,项羽残暴不仁的评价之分?

附:刘邦集团有“屠”字的军事行动记录

刘邦“屠”颍阳、武关、城阳、咸阳
1.南攻颍阳,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2.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3.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4.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汉书·陈胜项籍传》

樊哙的“屠”煮枣、胡陵
5. 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6. 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周勃“屠"马邑、浑都
7. 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8.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柴武"屠"参合
10. 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贾"屠"城父
11.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十一月,刘贾南渡淮,围寿春,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周殷"屠"六城
12.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刘邦集团简直是屠夫集团)


四,刘邦到底有没有在战争中坑害过平民,或是屠过城?

如果要问刘邦在战争中是否坑害过平民,答案是有的。

纵观世界军事史,破城之后,作为先登部队都拥有短暂的时间去劫掠平民的许可作为奖励。

刘邦的军队需要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必然需要予以先登部队去劫掠平民以激励士气。

另外还有:引水灌废丘。——《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用水灌废丘城,城中平民肯定是受到攻击了。

但刘邦这是为了攻破城邑的军事行动,而非攻破城邑之后再蓄意屠杀平民。

而纯粹的屠城,以屠杀平民为而非攻城略地为目的军事行动,刘邦没有过。


五,以上所有论证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任何说服力。

屠是否就等于屠杀这一点在史学界都已经一直有所讨论。

众多史学爱好者和大家都在史书中寻找蛛丝马迹寻求真解。

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不看前言后语,不看史书对比,不看历史背景,不做逻辑推理。

一句:史书是胜利者写的。

就把史书及其作者,后世史学家做注者,史学大家的研究,统统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总是认为历史是假的,却又来讨论历史这是什么行为?

user avatar

以历朝开国皇帝屠杀的人数除以开朝时期的总人口,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他们屠杀比例。虽然方法粗糙,数据不准,但也可以了解他们屠杀的烈度。

(史料中有具体记载的屠杀常常是几千到几万,故无具体记载的屠杀估为一万。“数”字按小取为三。)


一 、秦始皇,存疑~0.05%

存疑原因:当时屠字也可以认为是攻克城池,因此有所争议。不过在魏晋时期这个歧义就没有了,《后汉书》作者就提过杀戮过多就叫屠。

1.屠魏国大梁,1w

《史记魏公子列传》:“屠大梁。”
《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魏世家》:“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秦朝人口2000w,比率为1/2000。


二、刘邦, 0.38%~0.76%

虽然数据不低,但刘邦从没自主屠城,他的屠城记录全是是势力裹挟和部下自发的(他的部下比较接近联邦)。后来刘邦打到他最恨的项羽那里时,反而没有进行屠城。刘邦其实够仁君了。

刘邦的第一部分屠杀是反秦时跟随大部队进行的。按无数字视为一万看,屠杀3w人。但考虑到刘邦只是跟随项梁等人进行从攻,责任较小,姑且算1.5w。

“南攻颍阳,屠之”。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高祖本纪》

另一部分是部将屠城。有7次屠城记录,按原则来说是7w。但问题是这些屠城多半也是跟随项家人进行的从攻。刘邦的体制比较特殊,属于联邦转分封制,开国前刘邦部下受到的管束极低,甚至一度发生过韩信等人在相约作战时放刘邦鸽子,导致刘邦差点被项羽杀死的恶性事件。而在立国后刘邦部下再无屠城记录,所以也酌情减半,即算3.5w。

——总不能把白起坑降的账算到周天子身上吧。

樊哙: 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周勃: 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柴武: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综合来看,刘邦屠民5w,汉初人口为1300w。屠杀比例为0.38%,如果你认为不应该减少刘邦的责任,就是0.76%。



三、刘秀,0.05~0.2%

刘秀还是很不错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谴责部下屠城行为的皇帝。

1.屠四川——3w

【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巳,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后汉书 光武帝纪》
【(吴汉)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汉副将刘尚曰:“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后汉书·公孙述传》

2.侵暴南阳——1w

【更始诸将各 拥兵据南阳诸城。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后汉书 吴汉传》
【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 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后汉书·岑彭传》

屠民4w,东汉初人口2200万,故为0.2%

如果舍去“侵暴”=“屠”的看法,无视吴汉在南阳的劫掠。同时不采用刘秀所言的“口以数万”一说,将四川屠杀人数仅视为一万。那么刘秀屠杀的下限为0.05%。


4、曹操,屠杀人口8.8%~11.1%

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军队必须进行战后屠杀

曹操的屠杀之所以能超越历代王朝,原因在于他的屠杀是政策性,强制性的。其他军阀的屠城只是偶然的,而曹阉政府的屠城是必然的。

曹操不屠城的情况只有一种: 敌方必须在围城前就宣布投降。换言之,只要开战曹魏就必须屠城。虽然史料没有记载野战方面的情况,但很可能也有类似的律令。

《魏书》: 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

《三国志于禁传》: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三国志国渊传》: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馀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馀人。
(此处宽恕是因为这是一次内部人民起义,程昱认为这是“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并不代表曹操修改了对外屠城政策。)

古来大部分屠城多半只是军纪不严,曹操这边却是高层要求屠城,甚至还出现了将领被迫含泪杀降的怪事。灭绝人性的军令让民族出身不明的曹操和汉族皇帝有了质的差别。

1.攻击陶谦屠徐州——屠杀30w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第二次屠徐州)
【《三国志陶谦传引吴书》: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

2.屠雍丘——屠杀1w

【《三国志张邈传》: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3. 屠彭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4. 屠邺城——屠杀1w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三国志仓慈传引魏略》: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

5. 屠柳城——屠杀1w

【《三国志公孙康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6. 屠兴国——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7.屠河池(此处为屠杀氐人)——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衆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8.屠大陵——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三国志武帝纪》: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9.屠枹罕——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10.屠宛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11.坑杀大量袁绍降兵——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12. 残酷利用士兵——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

13.对降军进行残忍杀害——数字太小不计算

但是用酷刑用到牛马身上,除了牛逼真的无话可说。这玩意的脑子果然不是人类的。

【《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

14.水攻灌城导致城内死一半人——屠杀1w

其实这个可以估个3w的。

【《三国志武帝纪》: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壍,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15.屠杀许都汉官——屠杀1w

【《山阳公载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总计屠杀50w人,曹操屠杀人口数字占魏国初期人口的11.1%(50w/450w)。即使按全国数据计算,也屠了三国初期总人口5.5%(50w/900w)。

(曹魏人口数据出自《三国志》上景元四年(263)的魏国人口普查。当时数据是魏国+蜀汉地区的90多万户,人口总共五百多万,可见曹魏人口是低于450w的。《通典》把曹魏后期人口计为440w)

为防止某些曹粉认为估算方式有误,特意为老曹按史料里的具体数字计算一下。(只计入史书中有详细数字的屠杀,无明确数据的屠杀完全舍去)。

1.攻击陶谦两次屠徐州——屠杀30w(只计第一次)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2.坑杀大量袁绍降兵——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仅这两次明确的屠杀数据加起来,将近40w。考虑到还有其他数据不确切的屠杀,我们凑合整算40w,那么曹军最低也屠杀了8.8%(40w/450w)的领土人口。


五、刘备,0%

正史野史都无屠城记载。


六、孙权,屠杀比例为0.25%

仅有一例,1w。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三国志.吴主传》】

虽然我们经常看不起孙十万,但是他的心还是不错的,曹操境内也有人民大规模逃向东吴。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屠不到别的城....

除以东吴人口400w,屠杀比例为0.25%。


七、杨坚 存疑/0%

未找到相关历史记录。但他有焚邺城之举,想来并不是绝对干净。


八、李世民,0.06%

1.屠夏县。1w。

【“(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新唐书》
“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资治通鉴》】

2.屠高句丽,三千人

【“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新唐书》】

唐初人口为1800w,屠杀比例为0.06%。


九、赵匡胤,0.2%

1.曹翰屠南唐——屠杀3w人

【屠城,死者数万人,取其尸投井,坎皆满溢,余悉投江流,家赀货钜万,翰悉取之——《南唐书 - 卷八 三徐三王二朱胡申屠乔睦列传》】

2.王全斌在蜀地杀戮——屠杀3w人(实际可能还多些,因为王全斌之前已经纵兵侵扰了)。

不过后蜀杀戮事件后赵匡胤处理的还算人道。

【成都初,王全斌虑蜀降兵为乱,徙置成都夹城中,至是,诸将欲尽杀之。康延泽请简老幼疾病七千人释之,馀以兵卫还,浮江而下,贼若来攻夺,杀之未晚;诸将不从。死者共二万七千馀人。——《续资治通鉴》】
【秋,七月,帝闻西川行营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者,亟召至阙,斩之都市。近臣营救颇切,帝因流涕曰:“兴师吊伐,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当速置法以偿其冤。——《续资治通鉴》】

总计屠杀6w,北宋初年3000w人口。屠杀率0.2%

宋朝的文字记载比较详实了,前朝简单记录的一个“屠字”,宋朝能精确到千位。这时我们就能看到,古代能记录到一个“屠”字的事件远远高于我保守估计的一万人。


10、朱元璋,存疑

屠杀肯定有,而且数字估计不小,相关野史,甚至明朝官员的私史也记载了屠杀现象。但是正史无载不说,明朝基础人口数据的争议也很大,实在无法计算。

user avatar

“屠”字在秦楚汉之际有且仅有一个含义,就是屠杀。

首先,关于刘邦本人是否残暴的讨论,和本问题是无关的。刘邦被形容为“宽大长者”,是以当时对统治者的衡量标准而言的,不是以现代眼光衡量的。通过史料证明当时人以刘邦为长者,推导出刘邦集团在战争中不可能做出屠城的行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其次,将“屠”字解释成“攻克”,那请问为何“屠”字屡屡出现在描述刘邦集团在秦末战争中的所作所为的史料中,而至于楚汉战争时期,反而少见用屠字的史料了?难不成汉军在楚汉时期不再攻克城池,亦或是在两三年之间历史记录的语言发生了转变?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两个时期的统治逻辑完全不同。秦末战争时期,刘邦作为楚怀王的下属,目的很单纯:灭秦。这一时期刘邦集团的重心完全不在于领土治理,而在于迅速进入关中,消灭秦朝。对于自己攻克的城池,反正灭秦之后是要由怀王(理论上)重新分配的,那么对其造成任何破坏都不需要承担后果。其实后世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总是比中原王朝破坏性更强,也是一个道理,是长期以来的统治逻辑一时间无法转变的结果。

话说回来,在刘邦入关中之前,史料屡见的“屠”字,分明就是屠杀,这无可辩驳。有的答案引战国或是两汉的史料来讲,其实大可不必,就放在秦末的语境里来看,当时的人讲屠就是指要屠杀城邑当中的平民。

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且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其实这则史料里的对比很明显了,当时常用的几个字眼,在这里都出现了。“略地”,“定”,“下”,都是指正常的攻克。而在这里,周市明显是在威胁雍齿,如果不投降魏国,魏人就要屠杀丰邑。

其实对平民的屠杀在这个时代是家常便饭,按照当时史家的逻辑来看,是没什么不妥的。在战争中忌讳杀降,但不忌讳破城屠民,是很奇特的现象。当时的秦和反秦势力全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时章邯从陈,别将司马镛将兵北定楚地,相,至砀。
章邯围田荣于东阿。沛公与项梁共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其城。

伴随着城破之后,往往还要放纵士卒奸淫掳掠,以致于只要有一次不进行掠夺,人民就如遇大赦。

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降。所过毋得卤掠,秦民喜。

相比之下,战国时期诸国之间虽然屡见血腥的战役,但是史料中基本上不见“屠”字的使用,这同样和统治逻辑有关。战国时期的战争以扩张领土,增加人口为主要目标,这和秦末乃至楚汉时期的战争背景完全不同。汉朝建立之初,“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显然是和秦治下的人口相比。刘邦集团入咸阳时取得了秦的户口文书,因此可以获悉战端开启以前的人口数量。而从秦末民变开始到汉朝建立不过7年,人口都跑到哪去了?和当时各方势力参与的大规模屠杀脱不开干系。

到了汉国建立,乃至楚汉战争开启,这时汉的统治逻辑已经从破坏性转换为建设性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项羽集团显而易见的更加残暴——刘邦自楚汉之始目标就是继承秦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体制,而项羽则只想偏安一隅当西楚霸王。因此楚汉时期西楚对全国各地的屠杀变本加厉,而汉王国则以收买人心,进行政治体制建设为主。此后虽然还偶见屠城的记载,但相比秦末战争时期的密度来讲,已经降低很多了。

最后回到所谓“屠字的演变过程”,有些答案说的煞有其事,好像“屠”真的在秦汉和在唐以后含义不同一样。但是举出来的例证又完全无法自证。以《史记索引》引用范晔的话为例:

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

这只能证明南北朝时期对屠的理解和后世是一模一样的。克城之后诛杀的不是平民还能是谁?即使早到先秦时期,屠的意义也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晋追,遂围临菑,尽烧其郭中。——《史记·晋世家》

要证明屠字曾经有过其他含义,恐怕还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才行,至少就我所见史料,屠都是等同于屠杀平民。

另外,虽然和问题不相干,但是说刘邦的祖父是“魏国大夫刘清”,也是把唐代刘氏编造族谱的结果当真了。此条记载见于《新唐书》,不见于唐代以前任何史料,其可信度不言自明。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要是相信这个族谱是真的,那我以后也得把我家的族谱当成宝了,毕竟能用来证明祖上和朱熹,朱元璋沾亲带故,最早的祖先还是汉朝的执金吾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真的屠过城,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明确地证明刘邦在统一中国或任何其他战役中下令进行过大规模的屠城行为。然而,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混乱的时代。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定义“屠.............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两人是否真的在早年有过交集,一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三国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先说说《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提到,曹操在东汉末.............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不爱读书”,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笼统地说他不爱读书,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若说他热爱读书,那也与史书记载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们不妨从他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他如何与书籍和知识打交道来详细解读。一、成长的土壤:市井气与实用主义刘邦出身草根,他的成长环境与那个时代大部分贵族子弟截然.............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和刘邦是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的说法,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仅仅是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猜测,并且概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出身背景,然后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为什么站不住脚。秦始皇的出身:秦始皇,嬴姓,赵氏,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聊起汉朝历史时会拿来比较的。刘备和刘邦,一个东汉末年三国归晋前的枭雄,一个西汉的开国皇帝,虽然都是刘姓,但所处的时代、面对的环境、以及他们最终留下的历史印记,都大相径庭。要说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本身就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能力”这个词太宽泛了,而且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项羽若守约,刘邦真会止步于关中吗?这可真是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猜想。不过,依我看来,刘邦此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让他老老实实地坐拥关中,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想当年,楚怀王那句“先入关者王之”,说得是何等敞亮。按理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灭掉秦朝,这“王”的资格他是稳稳当当拿到了手。可问题.............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 回答
    关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与汉高祖刘邦之间是否存在基因联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但同时也需要审慎对待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或考古证据能够“检测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的基因与刘邦存在直接的、可追踪的联系。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猜测、误传,或者是一种.............
  • 回答
    关于项羽欲烹刘邦父亲一事,刘邦那句“分一杯羹”的回复,确实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许多历史叙述和民间讨论中,这句看似“机智”的话语却常常招致对刘邦的批评和指责,认为他不够孝顺,甚至有些冷血。这种观感,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人们对刘邦这.............
  • 回答
    冒顿单于,一个将匈奴江山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刘邦吗?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一句“是”或“否”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冒顿的性格、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单于与女性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冒顿单于确实是一位极其“硬核”的统治者。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铁血与.............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关于刘备的葬身之处以及惠陵是否为衣冠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研究这三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史书记载:惠陵是刘备的陵墓目前,最直接且广泛认可的史书记载,都指向成都的惠陵是刘备的陵墓。 《三国志·先主传》 记载了刘备去世后的大致情况:“先主疾病,命后主及股肱大臣曰……先主寻卒.............
  • 回答
    刘备真的“借”了荆州吗?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好好梳理一下当年的情况。话说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吃了败仗,但实力依然强盛,而且他一心想着的是统一天下,这统一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刚刚经历过大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讨论,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不妨从史书的记载出发,抽丝剥茧,来捋一捋这条“皇家血脉”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刘备本人是明确声称自己是汉室宗亲的,并且以这个身份行走于乱世,招揽人心,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刘备又是否真如演义中描绘的那般,幸运地在一个小地方就轻易“捡”到了两位如此能臣猛将?这其中,隐藏着历史的真实与演义的浪漫。要评价关羽和张飞的能力,首先要区分历史记载和文学演绎。《三国志》作为史书,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视角。关羽的真实能.............
  • 回答
    关于刘鑫是否有罪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以及许多当事人的情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并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法律意义上的“罪”,通常需要经过合法的审判程序,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在中国法律体系下,一.............
  • 回答
    关于汉高祖刘邦是否曾将儿子刘盈(汉惠帝)踹下马车,尤其是“三次”的说法,史书上的记载确实存在,但具体情节的细节和“三次”的准确性,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探讨和推测的焦点。我们先来看看最常被引用的史料出自哪里。最直接的来源,是司马迁的《史记·外戚世家》。原文记载了刘邦在一次出巡中,因为吕后想让刘如意(戚夫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