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真的是借得荆州吗?

回答
刘备真的“借”了荆州吗?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好好梳理一下当年的情况。

话说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吃了败仗,但实力依然强盛,而且他一心想着的是统一天下,这统一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刚刚经历过大战、势力相对薄弱的荆州。 此时的荆州,虽然名义上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在统治,但刘琮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被曹操一吓,直接就投降了,荆州就这样被曹操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

这下可不得了了,曹操得了荆州,那他的兵马就能顺着长江一路往下打,刘备在江东的日子可就危险了。 当时刘备刚刚在赤壁之战中和孙权联手击败了曹操,算是孙权的“盟友”。 可是,孙权这个人,那也是个精明的主儿,他虽然也想打曹操,但对于刘备这个人,他一直是有顾虑的。 孙权心里清楚,刘备虽然现在落魄,但曹操一倒,他绝对是统一中国的一大劲敌。 所以,孙权也未必就真的想让刘备太强大。

赤壁之战打完,曹操退兵了,但荆州这块肥肉,就被曹操暂时占了。 孙权当时虽然是胜利方,但他也知道,曹操的势力还在,不能轻易地去碰荆州的主权,那样容易引来曹操的反扑。 而刘备呢? 他刚经历了一场大胜,手底下虽然有张飞、关羽这些猛将,但兵力、地盘都太弱小了。 他要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得有块立足之地,而荆州,无疑就是一块绝佳的跳板。

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刘备怎么就盯上荆州了呢? 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

1. 战略位置: 荆州啊,那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刘备能拿到荆州,他就能据守一方,还能进一步向西边的益州(四川)发展,这是他的终极目标,因为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易守难攻,是建立基业的理想之地。
2. 历史渊源: 虽然刘备不是荆州本地人,但他的祖上(汉室宗亲)和荆州有一定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他写的《隆中对》里就明确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个战略构想,就是要先占领荆州和益州,再图天下。 所以,荆州对于刘备来说,简直就是诸葛亮为他规划好的第一步棋。
3. 刘表遗命(说不清道不明): 话说刘表死前,曾经把荆州牧的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琮。 但也有说法是,刘表临死前对刘备有过一些托付,暗示刘备可以接管荆州。 至于这个托付是真是假,有多重,一直是个争议点。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确实在刘表死后,在荆州的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声望和支持者。

所以,当曹操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刘备就瞄上了南郡这个地方。南郡当时是荆州的核心区域,而且在赤壁之战后,是由孙权方面的人占据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赤壁之战后,周瑜作为孙权方面的主要将领,他本来是想自己去攻取南郡的,但曹操突然撤兵,而且还留下了曹仁守在南郡。 周瑜就和曹仁在南郡附近展开了拉锯战,虽然最后曹仁被赶跑了,但周瑜也受了伤,不久后就去世了。

在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了都督一职。 鲁肃是个比较讲究道义的人,他认为赤壁之战是刘备和孙权联手打曹操的,现在曹操退了,荆州还没完全 ổn định(稳定),应该和刘备一起分一下。 他就找到了刘备,跟他商量。

这个时候,刘备就说了,我虽然打败了曹操,但我的兵力还不够,地盘也没站稳,我需要一个地方作为根据地。 孙权这边呢,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出了大力,但他也需要巩固他在东吴的地位,并且他也看到了刘备的潜力,不想让他太过强大,也不想和他撕破脸。

于是,双方就达成了一个协议: 孙权方面把南郡借给了刘备。

这“借”字,就很有意思了。 孙权为什么要“借”?

缓兵之计: 对于孙权来说,当时他并没有完全的实力去掌控整个荆州,特别是南郡这样的战略要地,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和经营。 把南郡借给刘备,等于把一个烫手山芋暂时交给了刘备来打理,同时也能借助刘备去牵制曹操,甚至未来还能从刘备手里把南郡再要回来。
稳固联盟: 孙刘联盟是打曹操的关键。 孙权需要通过“借”荆州来维持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让刘备觉得孙权是真心与他合作。
试探和控制: 孙权也想看看刘备在这块地盘上的经营能力,以及他是否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借”出去,也方便他日后收回。

所以,刘备得到了南郡之后,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立足点。 他在那里经营了几年,发展壮大,收拢了许多荆州本地的士人和百姓,势力越来越强。

但是,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尤其是他后来成功夺取了益州,他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就和孙权产生了新的矛盾。 孙权一看刘备已经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当初答应“借”荆州,主要也是为了打曹操,现在曹操的威胁虽然还在,但刘备已经成为孙权自己潜在的敌人。

这时,孙权就觉得,“借”出去的南郡,也该还回来了。

于是就发生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情。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包括南郡),孙权派吕蒙偷袭,最终夺回了荆州。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初的“借”是有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就是基于当时的战略需求。 当战略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刘备已经强大到让孙权感到威胁时,“借”就变成了“收回”。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备是“真的”借得荆州吗?

从字面上来说,是“借”的。 孙权确实是把南郡交给刘备了。 但是,这背后充满了政治算计和战略考量。 这更像是一种临时的权力委托,一种为了共同对抗曹操而做出的战略安排。 并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我借你点东西,过两天还”,而是带有深厚政治背景和未来潜在博弈的“借”。

刘备方面,是真心想把荆州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跳板。 孙权方面,则是以“借”为名,暂时将荆州部分地区交给刘备管理,既能利用刘备制衡曹操,又能给自己争取发展时间,同时也有可能在未来将其收回。

所以,用“借”这个词来形容,虽然没错,但远不能道尽其中的复杂。 这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一种双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达成的一种默契和约定,而这种约定,随着双方力量对比和战略目标的改变,也注定了不会是永恒的。 最终,荆州还是回到了孙权手里,这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板上钉钉,三国志资治通鉴明明白白写的,怎么就不是借了?史书可信度不高难道?



先说那四郡和南郡有可比性吗?

江陵在当时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1、 可以向北威胁襄阳(乃至攻占之),以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

2、 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东吴地区的安全;

3、 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4、 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曹魏的联系,今后即可传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周瑜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拼命防守达一年。

刘备凭借荆州为基地,西进占据了益州,北上不断攻击襄阳。可是同时也威胁到孙权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吕蒙偷袭荆州的后果。所以,人口众多的南方四郡实际上不如半个南郡的意义重要(另外半个在曹军手里)。

至于说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没有什么战略上的作用了。南宋吕祉论到:“守长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则足以蔽长沙。”南朝的张邵也认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由于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当时还缺少开发,是完全不能与江淮地区相比的。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权以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令程普领南郡太守。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复以程普领江夏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



这些地方均是周瑜的部队经过一年欲血奋战(且不说前面的赤壁大战)从曹操手中夺过来的。如此轻松的就借给刘备,应当说孙权和鲁肃真是很够意思,很顾全大局。如果这样的情况都不算借,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借”这个字了。

战乱年代,名义上还都是刘家天下,你能说孟德的地盘是姓刘的?

《三国志程普传》记载:“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复还领江夏,……。


白纸黑字,史书写的够明白了吧?这也叫没借?


210年12月,刘备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孙权,要求管理(借)荆州。周瑜则建议趁此机会扣留刘备,以绝后患(当然更反对借荆州了。估计此时周瑜正在孙权处汇报攻蜀事宜)。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孙权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鲁肃接管周瑜的部队,负责整个荆州地区。亲刘备的鲁肃接任,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同意了。 同月,程普从江陵退至江夏,鲁肃退至陆口,将自公安以西的荆州长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区(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移交给了刘备。



名义上还都是刘家天下,所以这就成了不是借的理由?那曹操挟天子和刘备要益州,刘备给?合着刘备做什么也对,到了孙权曹操那就错了?


刘备也是承认借荆州的,并找借口拖延不还: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谨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采用了吴主传的记载。

刘备的这种做法,使一向亲刘的鲁肃也愤怒了。他亲自带兵在益阳与关羽对峙,并单刀赴会,责备关羽以及刘备的不够意思: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三国志鲁肃传)“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肃曰:不然,始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籍手于西川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资治通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真的“借”了荆州吗?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好好梳理一下当年的情况。话说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吃了败仗,但实力依然强盛,而且他一心想着的是统一天下,这统一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刚刚经历过大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讨论,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不妨从史书的记载出发,抽丝剥茧,来捋一捋这条“皇家血脉”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刘备本人是明确声称自己是汉室宗亲的,并且以这个身份行走于乱世,招揽人心,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刘备和关羽是否是大汉忠臣,以及汉献帝“百姓献玉玺”事件的真实性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一个多层面的解读要评价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并且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角度。1.............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关于刘备的葬身之处以及惠陵是否为衣冠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研究这三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史书记载:惠陵是刘备的陵墓目前,最直接且广泛认可的史书记载,都指向成都的惠陵是刘备的陵墓。 《三国志·先主传》 记载了刘备去世后的大致情况:“先主疾病,命后主及股肱大臣曰……先主寻卒.............
  • 回答
    关于刘备的皇室身份,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许多人好奇的地方。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史料和历史背景出发,来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确实是汉室宗亲,这一点在正史中是明确记载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开篇就写道:“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荆州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和刘邦是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的说法,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仅仅是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猜测,并且概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出身背景,然后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为什么站不住脚。秦始皇的出身:秦始皇,嬴姓,赵氏,名.............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了,也正好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汉武帝晚年,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动荡,而刘病已(汉宣帝)的出现,更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要弄清楚汉武帝如何确定刘病已真的是自己的亲曾孙,我们需要一点点抽丝剥茧,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刘病已“.............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起诉刘鑫花费 120 万的巨额费用,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也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打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官司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笔钱的构成,以及它是否真的是一场“精力和金钱的双重消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120 万巨款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 120 万并非是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关于“刘小波生命科学院生产痛风药”的说法,经过仔细查证,这并非真实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生命科学院通常是从事基础科研、生物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学科教学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探索生命奥秘、研发前沿技术,而不是直接面向公众生产和销售药物。药品生产和销售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通常由专业的医药企业负责。.............
  • 回答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真心与作秀成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这背后牵扯着刘备的个人品质、政治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仁德”色彩。他早年颠沛流离,以贩鞋为生,又曾.............
  • 回答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刘备初次正面交锋。这次会面,历史记载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然而,这场论英雄的真实目的,绝非仅仅是两位枭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其背后隐藏着更深沉的政治算计和生存之道。表面上的“英雄相惜”:从表面上看,这场论英雄似乎是一场惺惺相惜的君臣之谈。曹操,.............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先生在某次发言中提到“建国初期东北三省GDP一度占据全国85%”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数字。为了弄清楚这个说法的具体指向以及其准确性,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建国初期(1949年及之后一段时期)中国东北的经济状况,并结合当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建国初期”。通常,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