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真的葬于惠陵吗?惠陵是衣冠冢吗?

回答
关于刘备的葬身之处以及惠陵是否为衣冠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研究这三个层面来详细探讨。

一、 史书记载:惠陵是刘备的陵墓

目前,最直接且广泛认可的史书记载,都指向成都的惠陵是刘备的陵墓。

《三国志·先主传》 记载了刘备去世后的大致情况:“先主疾病,命后主及股肱大臣曰……先主寻卒,子备袭先主。后主(刘禅)在位,年二十有六,卒,年六十有四。时年七十八。景耀四年,汉中王(刘备)崩,景耀五年,葬于惠陵。”

这段记载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刘备去世后,被安葬在“惠陵”。“惠陵”这个名字也与刘备生前的谥号“昭烈皇帝”中的“昭烈”二字带有相似的德行含义(虽然谥号并非陵名)。

《三国志·后主传》 提到刘禅在位期间,也发生了与惠陵相关的事情,例如:“(景耀四年)汉中王崩,景耀五年,葬于惠陵。” 同样确认了刘备葬于惠陵。

其他史书 如《华阳国志》、《太平御览》等也都有关于刘备葬于惠陵的记载,虽然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信息一致。

二、 考古发现:成都惠陵与刘备的关联

现代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成都的惠陵进行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支持了惠陵是刘备陵墓的说法,但同时,关于其是否为“衣冠冢”的讨论也由此而生。

“惠陵”的地理位置: 成都的惠陵位于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公园内,这是历史记载中与刘备密切相关的地点。武侯祠最初是纪念诸葛亮的,但后来也成为了纪念刘备的场所,并将刘备的墓葬与其联系起来。

1961年的考古发掘: 1961年,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对成都的惠陵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关键信息:
墓葬结构: 墓葬为一种被称为“黄肠题凑”的汉代帝王陵墓规制,由柏木堆砌而成,结构复杂严谨。这种规制通常用于高等级墓葬。
墓室内的发现: 墓室内的随葬品相对稀少,且大部分已经腐朽。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些汉代的陶器、铜镜、玛瑙等,但并未发现明确的铭文或足以直接断定墓主身份的文物。
无头骨等遗骸发现: 在发掘过程中,并未发现完整的头骨或其他足以确认墓主身份的遗骸。

关于“衣冠冢”的说法:
支持衣冠冢的论点: 由于考古发掘中未发现明确的遗骸,并且墓室内的随葬品相对简单,一些学者和公众便猜测惠陵可能是一个“衣冠冢”,即只安葬了刘备的衣物和冠帽,而遗体另有他葬之处。这种说法尤其在古代存在一个普遍的观念:帝王去世后,会存在多个陵墓,以防盗墓。
反驳衣冠冢的论点:
1. “黄肠题凑”的规制: “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和诸侯王规格极高的墓葬规制,一般来说,衣冠冢不会使用如此隆重的葬制。
2. 历史记载的明确性: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非常明确,刘备“葬于惠陵”,并没有提及其他葬所或分开安葬遗体的情况。
3. 随葬品腐朽的可能性: 汉代墓葬,尤其是木质结构的墓室,在经历一千八百多年的岁月后,随葬品(尤其是有机物)大部分腐朽是正常的现象,不能以此作为判断衣冠冢的唯一依据。
4. 政治和象征意义: 汉中王(刘备)在蜀汉政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安葬是国家大事,在当时不可能出现随意对待其遗体的情况。如果只是衣冠冢,在当时一定会引发争议或被史官记录下来。
5. 刘备的实际情况: 刘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已经病重,身体虚弱,死于永安宫。其后事处理是由诸葛亮等人操办,他们会遵循当时的丧葬礼仪,将遗体妥善安葬。

三、 历史研究和学术观点

目前的主流历史学术观点倾向于认为:成都的惠陵就是刘备的陵墓,并非单纯的衣冠冢。

支持惠陵是刘备真墓的理由:
史料的可靠性: 《三国志》是陈寿在刘备死后不久,由亲身经历过三国时代的人根据史实编写的,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地理位置的一致性: 成都惠陵与历史记载的刘备去世后的安葬地点相符。
墓葬规制符合帝王身份: “黄肠题凑”规制表明墓主身份尊贵,符合蜀汉皇帝刘备的地位。
缺乏否定证据: 并无确凿的史料或考古证据表明刘备的遗体分开安葬,或者惠陵是衣冠冢。

关于“衣冠冢”说法的由来:
现代人的想象: “衣冠冢”的说法,更多是受到近代以来盗墓题材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响,是对古代帝王陵墓神秘化的一种猜想。
“七十二疑冢”的误读: 有些说法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概念误用到了刘备身上,认为帝王陵墓都应该有多个,以防盗掘。但刘备在蜀汉的政治地位和葬礼规格,与曹操有很大不同。
考古发现的不确定性: 考古发现的未找到遗骸,增加了对陵墓性质的猜测,但考古学也讲究证据链,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断定为衣冠冢。

总结:

刘备真的葬于惠陵吗?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刘备确实葬于成都的惠陵。 这是最直接、最可信的历史记录。

惠陵是衣冠冢吗? 目前的主流学术观点认为惠陵不是衣冠冢,而是刘备的真实陵墓。 虽然考古发现并未找到明确的遗骸,但缺乏否定其为真墓的有力证据,反而有“黄肠题凑”的规制以及史料记载等支持其为真墓的论据。

当然,考古学总是在不断发展中,未来的发现可能会提供新的证据。但基于目前已有的信息,我们可以较为肯定地说,成都的惠陵是刘备的陵墓,而非衣冠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惠陵当然是真墓。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运个空棺材回成都,让后主捎带百官对着空棺材搞行为艺术,这是什么脑洞?何况,昭烈穆皇后可是在延熙八年合葬惠陵的,让太后老人家埋衣冠冢里?

至于质疑遗体保存技术,瞅瞅这条: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十万兄可是停灵了整个盛夏。南京夏天是个什么情况,地球人都知道。孙权都不担心长蘑菇,后人又瞎操什么心?

近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清理惠陵封土,培植树木,结果挖出了不少蜀汉时期的墓砖,有兴趣可以去武侯祠“明良千古”展瞅瞅:

结合文献记载,这问题委实没啥可聊的。

就差打开地宫了。当然,即便打开地宫,也会有好事者揶揄:“这是刘备小时候的墓。”摊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的葬身之处以及惠陵是否为衣冠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研究这三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史书记载:惠陵是刘备的陵墓目前,最直接且广泛认可的史书记载,都指向成都的惠陵是刘备的陵墓。 《三国志·先主传》 记载了刘备去世后的大致情况:“先主疾病,命后主及股肱大臣曰……先主寻卒.............
  • 回答
    项羽若守约,刘邦真会止步于关中吗?这可真是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猜想。不过,依我看来,刘邦此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让他老老实实地坐拥关中,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想当年,楚怀王那句“先入关者王之”,说得是何等敞亮。按理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灭掉秦朝,这“王”的资格他是稳稳当当拿到了手。可问题.............
  • 回答
    刘备真的“借”了荆州吗?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好好梳理一下当年的情况。话说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吃了败仗,但实力依然强盛,而且他一心想着的是统一天下,这统一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刚刚经历过大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讨论,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不妨从史书的记载出发,抽丝剥茧,来捋一捋这条“皇家血脉”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刘备本人是明确声称自己是汉室宗亲的,并且以这个身份行走于乱世,招揽人心,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刘备又是否真如演义中描绘的那般,幸运地在一个小地方就轻易“捡”到了两位如此能臣猛将?这其中,隐藏着历史的真实与演义的浪漫。要评价关羽和张飞的能力,首先要区分历史记载和文学演绎。《三国志》作为史书,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视角。关羽的真实能.............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两人是否真的在早年有过交集,一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三国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先说说《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提到,曹操在东汉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刘备和关羽是否是大汉忠臣,以及汉献帝“百姓献玉玺”事件的真实性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一个多层面的解读要评价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并且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角度。1.............
  • 回答
    刘备的起点低吗?这个问题,得看你怎么定义“低”。如果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他早年确实可以说是个“草根”创业者。但如果放在他所处的东汉末年那个社会背景下,并且和他后来的成就对比,那他的起点,只能说是相对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坎坷,但并非完全没有基础。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了,一点点捋清楚。出身:汉室宗亲,但.............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关于赵构与刘备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手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政治与治理能力 刘备: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从贩鞋织席起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他善于.............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聊起汉朝历史时会拿来比较的。刘备和刘邦,一个东汉末年三国归晋前的枭雄,一个西汉的开国皇帝,虽然都是刘姓,但所处的时代、面对的环境、以及他们最终留下的历史印记,都大相径庭。要说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本身就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能力”这个词太宽泛了,而且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关于刘备的皇室身份,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许多人好奇的地方。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史料和历史背景出发,来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确实是汉室宗亲,这一点在正史中是明确记载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开篇就写道:“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荆州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
  • 回答
    关于刘备、诸葛亮执政期间是否对巴蜀人民进行了压迫剥削,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同观点和解读的问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当时的政策、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战乱与统一: 刘备集团从一个弱小的势力,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夺取了益州.............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