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的起点真的那么低吗?

回答
刘备的起点低吗?这个问题,得看你怎么定义“低”。如果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他早年确实可以说是个“草根”创业者。但如果放在他所处的东汉末年那个社会背景下,并且和他后来的成就对比,那他的起点,只能说是相对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坎坷,但并非完全没有基础。

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了,一点点捋清楚。

出身:汉室宗亲,但只是旁支末叶,而且家境贫寒。

刘备出生在什么地方?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这地方在当时的地位,说好听点是边疆重镇,说白了就是比较苦寒。他的祖父刘雄,官至县尉,算是有点官身,但“尉”这个官职,在当时属于低级武官,尤其是在一个边远郡县,更显不出什么权势。而到了刘备父亲刘弘这里,更是早逝,而且家境就十分困难了。

书中说刘备“少孤,家贫”。这几个字可是信息量十足。

“少孤”: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拉扯大他。这意味着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和指引,也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在那个时代,丧父之亲对一个家族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一个贫困家庭。
“家贫”:家里穷到什么程度?穷到他“贩履织席”为生。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买卖,这是体力活,是靠双手一点点换取糊口饭吃的活计。从地摊上卖草鞋、席子,可见其生活之窘迫。这种生计,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于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不像那些世家子弟,从小锦衣玉食,接受良好的教育,更不用说有什么家底可以继承了。

教育:有学历,但不是顶级名校出身。

刘备虽然贫寒,但他的母亲还是有远见的,把他送去读书。史书上记载他“少与公孙瓱、刘德然等学,不甚好妇人 prostit,而好结人。及刘元起常与相亲,其父延至,乃曰:‘此非凡人也。’又曰:‘我家刘氏,本兴于五霸,乔公诸人,皆以为信,虽贫,非凡孙也。’”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少与公孙瓱、刘德然等学”:他并不是完全没上过学。公孙瓱是公孙瓒的族人,当时也是一方名士,算是刘备的老师之一。刘德然是他的族兄,家里条件比他好,也支持他学习。这说明他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虽然不是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也不是进入中央官学,但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老师教导,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不甚好妇人 prostitute,而好结人”:这句话很关键。意思是说,他不沉迷于声色犬马,而是喜欢结交朋友,建立人脉。这恰恰是他早年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只会埋头苦干,而没有人脉支持,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
“刘元起常与相亲,其父延至,乃曰:‘此非凡人也。’又曰:‘我家刘氏,本兴于五霸,乔公诸人,皆以为信,虽贫,非凡孙也。’”:这段话是刘备的“贵人”刘元起(字德升)对他父亲说的。刘元起是当地的豪族,他看中了刘备的“仁德之风”,不仅资助他,还把他引荐给当时的名士。这就像现代社会,一个普通人得到了一个顶级投资人的赏识和天使投资。刘元起这句话说刘备“非凡孙”,是对他潜力的肯定,也为刘备日后创业打下了情感和道义的基础。

所以,刘备有读书,有老师,有朋友,有贵人。他不是一个文盲,也不是一个孤家寡人。他早年的社交和得到贵人赏识,为他日后起兵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早期经历:从“贩履织席”到“地方小吏”,再到乱世中的“军痞”。

刘备早期并不是直接去打仗的。他起初只是在地方上做一些小官。

贩卖草鞋席子:这就是他的原始积累,也是他最底层的生活写照。
“举孝廉”:后来的史书提到他曾“举孝廉”,虽然可能是受人举荐,但这说明他至少在品德方面得到了认可,也具备了成为官吏的基本条件。
黄巾起义的开端:真正改变刘备命运的,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也成为无数有志之士崭露头角的契机。刘备就是在镇压黄巾的过程中,看到了机会,并且结识了关羽、张飞这样生死相随的兄弟。

结识关羽张飞:真正的“创业合伙人”。

“桃园三结义”虽然带有文学色彩,但其核心意义在于,刘备在那个充满杀伐的年代,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关羽、张飞这样拥有武艺和忠诚的人才,并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同盟。这在当时,一个没钱没势的普通人,能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关羽、张飞的加入,不仅为他提供了武力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了刘备创业最核心的团队。

初期创业的艰难:颠沛流离,屡败屡战。

刘备的早期创业过程,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

跟随公孙瓒:他曾依附公孙瓒,在公孙瓒手下任职,但公孙瓒很快就被袁绍击败。
依附陶谦:之后,他又辗转到了徐州,依附陶谦。陶谦对刘备很看重,临终前甚至想把徐州让给他。但刘备“固辞”,觉得自己的资历不够。
曹操、吕布的夹缝中求生:在徐州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刘备遇到了曹操和吕布。他先后依附于曹操、被吕布袭击徐州、又被曹操打败,只能投奔袁绍。这段时间,他可以说是四处流离,毫无根基,甚至一度只能寄人篱下,被袁绍当作“客将”。他的地盘丢了又丢,军队散了又散。

转折点:徐州失而复得,三顾茅庐,刘表的支持。

真正的转折点是他在徐州期间,虽然屡败屡战,但依然凭借着“仁德”的名声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支持者。当曹操北上攻打袁绍时,刘备趁机夺回了徐州。虽然这个“地盘”很快又被曹操夺回,但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拥有了一块可以招募士兵、发展势力的有限空间。

而更关键的是,他得到了诸葛亮——一位千年难遇的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惜三顾茅庐,这种尊重和诚意,对于一个当时并无强大背景的领袖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诸葛亮的加入,为刘备的战略规划、人才招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可以说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智力基础。

随后,他依附了荆州牧刘表。刘表虽然也只是一方诸侯,但至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相对安稳的休养生息之地,让他能够积蓄力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屯兵新野”,让自己的部队得以保存和发展。

总结:起点不算高,但基础不差,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人”。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刘备的起点真的那么低吗?

从经济和权势上说,非常低。 他出身贫寒,早期没有家族荫庇,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军队,更没有强大的后台。
但从“软实力”上说,他的起点又不算“绝望”。 他有汉室宗亲的名分,虽然是远支,但足以让他日后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他有母亲的支持和早期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有结交豪杰的过人才华,能吸引到关羽、张飞这样肝胆相照的兄弟,能得到刘元起这样的贵人相助,最终能请来诸葛亮这样的大才。

刘备的成功,更多的是靠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识人用人的智慧,一步步在乱世中开辟出一条血路。他不是那种一出生就站在顶端的人,也不是那种靠祖辈荫庇就能平步青云的人。他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用最朴素的方式(仁德、信义)去凝聚人心,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的创业者。

因此,与其说他起点“低”,不如说他的人生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他的崛起,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江湖义气、个人奋斗和战略抉择。他的起点确实不高,但他的能力和机遇,让他能够将这个不高的起点,一步步向上攀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刘备的宗族差吗?

要说刘备的宗族,确实不能算差。

涿郡刘氏,为中山靖王之后。虽然中山靖王这一支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但好歹是刘姓宗室,人丁又兴旺,做一方豪强还是足够的。

当然你要跟袁氏、曹氏去比,那我只能呵呵了。

2.刘备的起点低吗?

很低。

涿郡刘氏不差,问题是还要看他在族中的地位。

你像袁绍、袁术、曹操,可不仅是姓氏好,还得是族中的核心。人家可不是普通的袁家、曹家子弟,人家的爹是做过三公的。

刘备就不同了,他爷爷、他爹都是小官吏,还死得早。他的同学公孙瓒也与此类似,在公孙一族地位卑微。这两个人,本来是不可能拜师卢植的。

好在金子总会发光。英雄少年,总有人慧眼识珠。公孙瓒被涿郡太守看重,成了他的女婿,得以拜师卢植。刘备有个叔父叫刘元起,觉得这小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正巧他的儿子要去拜卢植为师,他就资助刘备一起去了。

看上去两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了。但相比之下,公孙瓒今后靠着岳父就不愁混。刘备呢?可能刘元起只能帮他到这了。还是刘备惨得多,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羡慕过公孙瓒。

所以刘备、公孙瓒恐怕算不上“贵族子弟”。拜师卢植,不是他们生来就有的待遇,已经是他们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争得的机遇了。

3.拜师卢植有多少含金量?

卢植学著海内,学为儒宗。自然是大儒名师。但卢植的学生有多少含金量,这个就很难讲。

我简单说两点:

一是卢植有很多学生。

有多少,很难考证。但卢植的师兄,经学大儒郑玄,有弟子数千人,可谓超级大班化教学。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字。

二是卢植很忙。

刘备拜师是在熹平四年(175年)。

这一年卢植在干嘛?

先是到九江平叛。不过这应该是刘备拜师前的事了。

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然后是参与校勘经典。

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后来又到庐江平叛。

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所以说碰到个老师是文武全才也不好,不是在编书,就是在当太守,再就是打仗,压根没空理你。我都怀疑刘备拜完师一年,卢植到底认不认得这个学生。

上述这些情况,其实很难说刘备搭上了卢植这条线。只能说刘备混到了卢植学院的经学文凭,这在汉末是一块敲门砖,有了晋身的基本。至于其他的,大家名义上是师生,实际上也未必熟。要是表现不俗,老师可能帮衬帮衬;你要光想靠老师这张名片混出头,那是想都甭想。

4.刘备毕业后的遭遇

刘备的发家史,其实跟卢植真没啥关系。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

这经历,我看着都心疼。真刀真枪干出军功,只换来一个安喜尉。被督邮欺负,反抗丢官。“力战有功”,又只有一个下密丞。后来又不干了。要论汉末群雄的奋斗史,刘备所受的这种不公正待遇,我个人认为恐怕是独一份的了。

后来刘备就投了公孙瓒。这才开始一步步艰难积累资本。

卢植当时是啥呢?尚书。然而我压根没见到刘备享受尚书学生该有的待遇。很难让人相信这层师生关系有多么紧密。

公孙瓒倒可以算刘备的半个贵人。

但既然师生关系都不紧密,同学关系那就更是了。反正我要有几千个同学,我恐怕人都认不全。

所以我们难免反过来思考,为什么刘备就和公孙瓒称兄道弟了呢?可能是因为身世遭遇、性格脾气、安好才能相似的缘故吧。

反正肯定不是因为刘备的出身好。

user avatar

刘备当然不是绝对的低起点。

他的爷爷是县令,父亲也是州郡的公务员。

也就是说,刘备是一个小官二代。

但是,刘备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母亲不得不贩履织席。

史书并没有交代刘备到底是多少岁父亲去世,也没有交代爷爷是什么时候去世,但却是少年时代去世的。也就是说,刘备小时候是见过一定世面的。所以和宗族小孩子游戏的时候,才能说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必当坐天子之乘)

刘备还有一个特点: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在少年的时候有过一段富贵的生活,他才能有此习惯。

刘备起事之前,豪绅对刘备的大致评价为骨骼清奇,不谈家世。只能说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境地的确到了人生的最低点。

但正是因为骨骼清奇,族叔刘元起十分喜欢他,呼曰:“此儿非常人也!

刘备家里很穷,族叔刘元起不仅仅支助他,甚至还把他当做亲儿子看待。注意,如果刘备没有过人的能力,刘元起根本不可能看中他,甚至当做亲儿子对待。要知道,刘元起和刘备的血缘关系还是比较远的。

在刘备15岁的时候,刘元起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一起去卢植哪里去学习,和公孙瓒成了同学。卢植是九江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官员,而公孙瓒也相当于市级领导的子弟(虽然公孙瓒本身出身并不比刘备高多少,但此时的公孙瓒已经取了太守的女儿,地位比刘备高了很多)。

可以看出,刘元起应该和卢植是有一定的交情的。这个刘元起虽然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多少记录,但根据钱财和人脉来看,身价应该是能和刘备的爷爷相当。

刘备情商极高,直接就和公孙瓒称兄道弟了,认公孙瓒当哥哥。

《三国志》对刘备的评价: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随后刘备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张世平、苏双两个大商愿意资助刘备,仅仅因为个人魅力吗?

当然不可能,能做到大商的地步,绝对都是人精,他们看着的必然是刘备背后的关系:卢植、公孙瓒。

有了第一支部队,然后带着邹靖去打黄巾军,建立了军功,当上了安喜县尉,类似于县公安局局长。此时刘备的官职,应该相当或者超过了他的父亲。

这里要注意这个邹靖,他和公孙瓒也认识。

也就是说,刘备的第一次军功,可能也和大哥公孙瓒有关。

不过,刘备去当县尉的时候,紧接着就发生了著名的杖打督邮的事件。督邮,大致相当于上面市里的视察官员。打了人之后,刘备就弃官逃跑了。

到了这里,或许有人觉得刘备又开始亡命天涯了。但不要忘了,他和公孙瓒的关系。

而在这个时候,何进派都尉毋丘毅去丹杨招兵买马,刘备同行。都尉,类似市公安局局长。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当县尉的安喜在今天的河北定州市,而丹杨在安徽宣城。

也就是说,刘备那时候第一次真正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但刘备在打了视察官员之后,还能和市公安局局长同行去招兵,这也绝对不仅仅是个人魅力的原因。

路经下邳(今徐州所在地)的时候,杀贼立功,然后安排去了下密当县丞,下密县位于当今的山东昌邑市。县丞仅次于县令,也就是县里的二把手。

可以看出,刘备跟着毋丘毅的目的,应该就是冲着求得一官半职去的。

从河北去安徽,在江苏徐州的时候建立功勋,然后到山东去做官。

不过刘备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在下密当县丞没有多久,然后就去了高唐当县尉,没过多久直接当上了县令,颇有一种暗调升迁的意味。

但没有过多久,高唐就被盗贼攻陷了。

刘备半天的努力,直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他还有人脉!

这一次,他二话不说,直接投奔了大哥公孙瓒。

大哥公孙瓒直接让刘备当了别部司马,和田楷一起去对抗袁绍。不出意料的,刘备又建立了功勋,然后去当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升迁为平原相,大约相当于从县长升到了市长。

随后袁超打公孙瓒,曹操打徐州陶谦,陶谦求告田楷,田楷和刘备都去救陶谦。

不过呢,刘备手上都是杂兵、胡兵,还有饥民,陶谦给了刘备四千兵,然后刘备就把田楷撂到了一边,然后跟随了陶谦。陶谦死了之后,陈登来说理,孔融来劝说,刘备才领徐州,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如果说徐州陈登的认同,只能说明立场问题。那么名士孔融的认同,足以说明,刘备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已经名声在外。

在和袁术对抗期间,曹操上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随后便是被吕布偷袭,刘备丢了徐州,然后投奔了曹操。人生才刚刚“巅峰”,突然有急转直下。

随后曹操和刘备联手,生擒了吕布,回许都。

《三国志》如此描述: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曹操之枭雄本色。

然而,紧接着发生了衣带诏。

衣带诏事发之前,二人喝酒,于是便有了曹操的经典名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于是便有了《三国演义》经典的场景: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恐怕是三分真心七分试探,但曹操终究放过了刘备,派他去打袁术。郭嘉等人直言不能放过刘备,曹操虽然后悔,但已经晚了,刘备逃走了。

衣带诏事发之后,曹操曾对刘备穷追猛打,刘备不得不投靠袁绍,随后又投靠了刘表,多次狼狈至极。

多年间,曹操灭袁超,打乌桓,逐渐奠定的大魏版图,而刘备似乎依旧在原地踏步。

诸葛亮出山,刘表死,正好遇到曹操大军南下。

曹操意图同时灭掉刘备和孙权,打得刘备丢弃妻子,这也最终促使原本在荆州拥有利益冲突的孙刘联合了。

刘备成功向孙权借得荆州南郡,这才算正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刘备入蜀,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接下来捋一捋,对刘备事业进程拥有决定性的人物:

刘元起、公孙瓒、陶谦、曹操、诸葛亮。

通过族叔刘元起,刘备求学,然后结识了公孙瓒。

可以说,早年刘备的地位,和公孙瓒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白马将军公孙瓒虽然出身贵族,但母亲身份卑微,所以早年也并没有什么身份。直到太守看上他,当上了太守女婿,然后通过军功,逐渐壮大,然后杀刘虞上位,接管幽州,最终成了北方最大的诸侯。

可以说,公孙瓒通过一定的家族背景和岳父关系,在乱世,通过军功完成一次飞跃。

而刘备则紧紧抓住公孙瓒的关系,一直坐到了平原相的位置。虽然对于已经成长为北方一霸的公孙瓒眼里小小的平原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刘备的未来,却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刘备当年和公孙瓒称兄道弟,甚至赵云也是从公孙瓒而来,但公孙瓒成长为北方一霸之后,日益骄矜,睚眦必报。虽然史书并没有说明刘备和公孙瓒是否有决裂,但刘备弃田楷,从陶谦却是事实。(其实,哪怕公孙瓒认刘备当兄弟,也不见得骨子里就真的瞧得上刘备。也有可能,仅仅只是把他当枪使而已。)

离开公孙瓒的时候,刘备已经成长为市级军阀。

从陶谦手中接下徐州的时间虽然极短,但名义上成了省级军阀。

虽然突然跌落,但和曹操联合擒拿吕布,抗袁术,被曹操刮目相看,并重视,并上表刘备为镇南将军。虽然是虚名,让刘备名气和身份再次得到了提升。到了这一步,虽然刘备依然没在多少兵,甚至没有自己的固定地盘,但威望和名气其实已经媲美他当初的兄弟公孙瓒了。

还有就是,刘备手下的兄弟和将领,此时也已经身经百战。

而在这时,公孙瓒则被袁绍打败,自焚而死。

曹操向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天下已经没有了多少“英雄”。曹操素来看不上袁绍,袁术也已经轻弩之末。虽然高看孙权,但恐怕也从来没有认为是正式的对手。

我们并不知道,曹操和刘备联合共擒吕布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细节,让曹操对刘备如此刮目相看和重视。但衣带诏事件之后,曹操对刘备穷追猛打,意图尽快除之,却是事实。如果说,刚开始曹操认为刘备是英雄,只有三分真的话,那么他对刘备下了必杀之心之后,至少得有七分真。

一个人什么实力和水平,得看他的对手。

虽然刘备一直被曹操打得近乎鼠窜,但一直坚持到了刘表去世,也是他的能力和本事。

同时曹操促使而发生的赤壁之战,也是刘备成长为大军阀的根本原因。

至于诸葛亮,无需多言,直接让军阀刘备创建了一个国家,鼎力三国。

其实对于古代乱世,起点低真的不算什么,但你必须得有一个跳板。

刘邦是一个小小亭长,但他在县城里有人(萧何等),同时还取了吕雉。

至于刘秀,根本不是真正的布衣,实际比起刘邦和刘备都强多了。刘秀的老爹直接就是县令,典型的县级官二代。大哥刘縯更是当地豪强,乱世开始,第一时间就结交地主成了军阀,带领刘秀去打天下。如果刘縯不死,当皇帝也轮不到刘秀。当然,如果刘縯不死,起事是否成功也是未知数。

虽然朱元璋的确是身份最卑微的一个,但朱元璋当和尚的经历,免于他成为彻底的文盲。再加上求学心盛,后期的朱元璋文化底蕴其实还是颇为不错的。由于为人精干机敏,初通文墨,身先士卒,先得到郭子兴的初步赏识,然后取了郭子兴养女,跃上中级跳板。

朱元璋没有当和尚的经历,应该就是纯粹的文盲,也永远不可能成长开国皇帝。

而近代认为“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那位伟人,除了加入够早,本身资格够老以外,也是在特殊时期,完成了自己的跳板。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了跳出自己所在的乡村和原生家庭,所做的努力和奋斗。

翻翻古代历史,任何身份卑微的人物的成长,往往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种可能。

刘备的起点是否低并不能说明什么,重点是他抓住了各种机会,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虽然期间有种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执著无比,从未放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的起点低吗?这个问题,得看你怎么定义“低”。如果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他早年确实可以说是个“草根”创业者。但如果放在他所处的东汉末年那个社会背景下,并且和他后来的成就对比,那他的起点,只能说是相对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坎坷,但并非完全没有基础。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了,一点点捋清楚。出身:汉室宗亲,但.............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起诉刘鑫花费 120 万的巨额费用,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也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打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官司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笔钱的构成,以及它是否真的是一场“精力和金钱的双重消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120 万巨款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 120 万并非是简.............
  • 回答
    刘备起家于河北,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家和壮大则是在他一路辗转南下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招揽人才、失去人才,又重新招揽人才的过程。在他从河北出发,直到最终在西蜀称帝的漫长征途中,确实遇到过不少本有希望收编到手下,但最终却失之交臂甚至成为敌人的精彩人物。这里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在刘备的征途上,那些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刘邦的班底里,卢绾确实是个特别的存在。在沛县起兵初期,他绝对是刘邦的心腹,跟在刘邦身边最早的一批人。论资历,他可不比那些后来封侯的大将差。可要说为什么这批人里,只有他被封了异姓王,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细细道来,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那是没得说,那是铁杆中的铁杆.............
  • 回答
    关于京东商城名字的由来,坊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提到参考“京东大鼓”的声音确实存在。不过,要说起名字就这么直接对应,似乎也未免过于简单了。咱们不妨把事情捋一捋,看看这个名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跟那个喜庆热闹的京东大鼓有什么直接的渊源。首先,我们要知道,京东商城创办之初,它的名字是“京东多媒.............
  • 回答
    7 月 15 日,江歌妈妈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她起诉刘暖曦(江歌案嫌疑人陈世峰的朋友,在案发时曾协助陈世峰)的证据认证环节已经全部完成。这看似只是一个法律程序上的进展,但对于江歌妈妈来说,以及对于整个江歌案来说,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
  • 回答
    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中,关于“终产者”的起源,作者是否带有讽刺意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玩味的点。基于小说本身以及对刘慈欣创作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终产者的设定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小说中“终产者”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终产者”是掌握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少数.............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王磊、刘培强和李一一(尽管他更像是个核心技术人员,但其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也至关重要)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领导或支撑性角色。将这些关键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替换成女性,会为电影带来怎样不同的色彩和解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议题。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如果王磊的角色是女性:王磊是.............
  • 回答
    刘宇航律师起诉拼多多一案至今未有判决结果,这其中牵涉到诸多环节,并非简单的孰是孰非,而是法律程序、证据收集、以及双方博弈的复杂体现。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剖析其背后的一系列原因。首先,我们得知道刘宇航律师起诉拼多多,是基于什么事实和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诉讼。刘宇航律师.............
  • 回答
    江歌母亲起诉刘鑫生命权纠纷案,定于1月10日开庭宣判,这桩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案件,其最终结果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回顾过往,结合法律常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梳理这场官司可能走向,并尝试描绘出一些相对具体的情形。一、 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回顾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场官司为何会走到今天,以及庭审的核心争议到底是.............
  • 回答
    关于女留学生起诉刘强东以及“明州事件”的发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法律程序、双方的陈述、媒体报道以及社会反响。事件的开端与女方的指控事情的起点是2018年8月,当时京东的创始人兼CEO刘强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参加一场私人晚宴。晚宴结束后,一位.............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代政治制度演变和实际执行中的复杂性。简单地说,推恩令在王莽篡汉时期并没有“不执行”,但它的效力以及刘姓宗室的实际力量,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看到那些声势浩大的起兵时,会产生“推恩令后来不执行了”的疑问。推恩令,作为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
  • 回答
    “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少年,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悲剧,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暴力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如今,刘学州被收养的家庭,在经历丧子之痛后,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充满.............
  • 回答
    宇文泰与刘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奠定了北周的基业;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单拎出来,他们都是各自时代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那便能看到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异同。出身与崛起:天壤之别,却殊途同归刘备的出身,我们都熟知,是.............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要将刘备的出身放到现代社会来类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家族背景与社会地位: 刘备的家族背景: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先祖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理论上,这确实是皇族宗室,具有显赫的出身。 现代社会类比: 如果严格按照“皇族后裔”来算: 这相当于拥有一个非常古老、非.............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要理解刘备的“客将”身份,得先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说起。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恰恰是因为这个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刘备个人的特殊经历。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这个字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更多的是一种 身份的概括和能力的体现。能够被称为“将”的人,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