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典型的脸厚心黑之人。他出身底层,又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才不会那么迂腐的听儒生那一套。刘邦所做的就是活下去,赢……
作为一个帝王,家人都是可以牺牲!
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对刘邦的描写非常生动。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类似的戏曲中埋汰刘邦的还有非常的多,总之刘邦跟一个二流子一样。
刘邦是第一个平民皇帝。他是神一样的无赖。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真杀了刘大爷的话,并分一杯羹的话,刘邦是真会喝下去……
刘邦占领彭城,项羽只带三万精骑兵,闪电回击,在半天之内,将刘邦大军击溃。刘邦是惶惶如丧家之犬,被项羽追得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夏侯婴驾车,刘邦坐车,在逃亡的路上,他们碰到了刘盈和鲁元公主。
司马迁是这么写的“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这个是刘邦的亲生子女,踹下去就踹下去。
刘邦当时已经是中年人了,老爸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没有小孩的重要。不过小孩即便重要也比不过他自己重要。
当时是在战争时期,牺牲亲人很常见。刘邦的行为跟吴起杀妻的行为并不相同。
吴起杀妻指的是祖籍卫国的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或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刘邦的行为跟乐羊食子的行为类似。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即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这一般成了一个原则了,尤其是对于人质问题,当时那个环境,其实就跟现在的老毛子是一样的。
我父也是你父这一句,本来就是要把杀父道德题踢还给项羽。
但光这一句,刘邦觉得并不保险,毕竟他父只是项羽义父,且义兄弟相斗,想靠道德来制约项羽杀义父显然没有太大约束力。根本救不了父亲。
如何才能救到父亲,就要知道项羽杀他父亲的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刘邦对抗项羽的行为付出代价。让世人知道刘邦是一个为了地盘利益,不顾家人死活的不孝子。
而刘邦的分一杯羹恰恰满足了项羽杀人质的目的。刘邦通过分一杯羹来自黑,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一个敢喝父亲羹汤的不孝子。
这让项羽无需杀人就已经达到了黑刘邦是不孝子的目的,再去杀人质已经毫无意义。
反而杀人质将会让战败的项氏家族得到灭族的代价,这是整个项氏家族都无法接受的代价。
不杀人质已经达到抹黑刘邦是不孝子的目的,而杀人质不仅没有好处,还会让项家付出灭族代价,这么简单的选择题即便项羽不会做,其他项氏成员也会阻住项羽犯傻。
刘邦分一杯羹是一句高明至极的谈判说辞。
但真正救到刘邦家人靠的不是口才,而是刘邦为营救家人创造出了最佳谈判时机。
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十面埋伏般的战略大包围下的项羽,不得不考虑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为项氏留下血脉。不至于身死族灭。
刘邦的家人应该庆幸刘邦的军事实力强大,不然口才再好也没用。
只会沦为王陵母,英布全家一样的下场。
因为后来的皇帝要做天下人的道德表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