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这么有才华不主动创业 而是只当个军师屈居人下?

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后世誉为“智绝”的传奇人物,其才华横溢,谋略过人,深谙治国之道。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生涯时,会发现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择了一条辅佐之路,始终以“军师”或“丞相”的身份屈居人下,而非像许多胸怀大志的枭雄那样,自立门户,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他自身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的体现,细究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我们得从时代背景说起。

诸葛亮出山时,东汉末年的大汉王朝早已风雨飘摇,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此时的他,即便有惊天动地的才华,也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根基,没有起步的资本。在中国古代,创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那个乱世。要建立一个势力,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稳定的后勤保障、可靠的人才团队,以及最关键的——正统的名分和民众的认可。

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个隐居隆中的布衣,虽然名声在外,但真正拥有实力和资源的,是那些盘踞一方的军阀。他若想“创业”,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汇聚资源、招募军队、训练士兵,以及最棘手的——如何获得合法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天子”和“正统”的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霸,很容易被视为叛逆,遭到其他所有势力的联合讨伐,最终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其次,诸葛亮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的选择。

诸葛亮并非一个单纯追求个人功名利禄之人。他的理想,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誓言,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并非想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而是希望恢复汉朝往日的荣光。在这样的目标下,辅佐一位有潜力的君主,是他实现这一宏大政治理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他选择了刘备,一个出身不高,却有着“仁德”之名、一心匡扶汉室的皇室宗亲。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复兴的最佳人选,而他自己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助手。他相信,通过自己的辅佐,能够帮助刘备壮大实力,最终完成复兴大业。这种“忠君报国”的情怀,在他那个时代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他个人价值观的核心。

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选择自己创业,虽然他拥有智慧,但缺乏军事才能的亲信(比如关羽、张飞那样勇猛的将领),缺乏统一的政治理念(很多军阀只顾扩张,没有长远目标),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来源,更缺乏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合法旗帜。即便他军事上能取得一些胜利,也难以形成一个长久稳定的政治实体,更遑论“兴复汉室”。

再者,“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诸葛亮并非不明晓创业之道,他只是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他知道,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贸然独立,只会成为其他强大势力的攻击目标。选择加入一个有潜力的阵营,并将其发展壮大,反而是一种更稳妥、更具可行性的策略。

他出山后的策略,是以“隆中对”为蓝图,一步步实现“跨有荆益”、“退可以守”、“进可以攻”的战略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的思维,只不过是以辅佐的名义进行的“事业拓展”。他是在为刘备的事业打基础,是为实现“兴复汉室”这个共同的“创业项目”添砖加瓦。

他之所以“屈居人下”,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战略家,而非机会主义者。他追求的是“复兴汉室”这一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权力巅峰。他将自己的才能,视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就像一位顶级的建筑师,他可以选择自己盖房子,也可以选择加入一个大型建筑公司,为更宏伟的工程贡献自己的才华。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这是最能实现其“建筑理念”的方式。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人际关系和团队建设的因素。

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他并非孤家寡人。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势力,需要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备阵营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骁勇善战的猛将,拥有法正、庞统等同样有谋略的士人。这些都是诸葛亮在创业过程中难以轻易复制的宝贵资源。他与这些人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反而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如果他独自创业,即便初期能招揽一些人,也很难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形成。而他选择辅佐刘备,正是看中了刘备身上能够凝聚这些优秀人才的特质。

最后,我们也要理解“功成不必在我”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诸葛亮并非没有野心,他的野心在于实现“兴复汉室”这一历史使命,在于成就一番伟大的功业。然而,这种伟业的实现,往往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需要历史机遇的配合。他或许清楚,自己一人之力,即便再强大,也难以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彻底颠覆已有的格局,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新政权。

他选择将自己的才能倾注于辅佐刘备,也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智慧。他通过影响刘备,通过影响蜀汉政权的方方面面,来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一些野心勃勃的枭雄身上是难以看到的。他更看重的是事业的成功,而非个人名位的至高无上。

总而言之,诸葛亮选择辅佐而非创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是他对时代局势的清醒认识,也是他坚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他深谋远虑、懂得合作共赢的智慧表现。他并非“屈居人下”,而是在用一种更宏观、更具战略眼光的视角,去实现他“兴复汉室”的宏大梦想。他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沉与远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末的军阀割据,是汉朝的将军们拥兵自重。汉朝的将军之所以拥兵是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或者剿灭,或者收降。

刘备再不济,凭个人声望和现有团队就能在新野拉出一只万把人的正规军,这一点是年轻的孔明做不到的。

诸葛亮如果以白衣之身在南阳起兵,那正好应该由暂时驻扎在新野县的“左将军行营”出兵剿灭。如果没有被左将军手下三个大将当场斩杀,而是被俘虏的话,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或许不仅不会死,反而能被拜为军师 hhhhhh。

这样后世或许不会以被“三顾茅庐”为荣,而是以起兵被绑做军师为荣也说不定。


到诸葛亮登场的这个时间段,已经没有布衣白手起家的土壤了。

刘表死后,荆州的豪强们分裂成了两拨,愿意投降曹操的那一部分带着刘琮投降曹操了,不愿意降曹的那一部分就跟着刘备在江夏组织抵抗军。

刘备这三分之一的天下,有他自己的魅力和综合军事能力,还有关张赵等将才用命,有糜竺等后勤人才的支持,有法正等东州派的协助,荆州集团的支持是刘备立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诸葛亮则是荆州集团最耀眼的那颗星。

恰恰因为丞相的才能,刘备才会在死后将季汉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成为季汉的一把手。相父、相父,“相”是形容词“父”才是词语的核心。既是汉臣,更是帝父,何来屈居人下一说呢。

user avatar

在乱世,要想能够成为主公,成就一番霸业,需要的才华不仅仅是运筹帷幄,还需要很多条件。

第一,要有足够的身份背景和影响力,刘备如果没有皇叔的身份以及豫州牧左将军等头衔,很难说会有什么人投奔吧,诸葛亮呢,南阳一农夫耳,哪来的号召力?附近的村民吗?

第二,成就霸业还得有资本,就是钱粮,有了身份背景,就有人上赶着送钱粮,刘备涿州起事时的马贩,徐州的糜氏等等,诸葛亮自己种吗?

第三,封建时代做老大造反是要诛九族的,从犯不论。赤壁之前,劝说孙权,大臣们投降不过换个主公,主公投降呢?瓦岗寨的首领是莽撞人程咬金,不言自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