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位,而不是其他人?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对》中以管仲和乐毅自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才能和抱负的清晰认知。他并非漫无边际地选择,而是有着极为精准的选择标准。

首先,管仲和乐毅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公认为具备“经世济民”之才的杰出人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得齐国称霸诸侯,为当时的天下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擅长的,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的治理能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实现长久的繁荣稳定。而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燕军破齐,几乎灭亡了齐国,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恰恰看到了当时汉室衰微、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他深知,要复兴汉室,不仅仅需要高超的军事才能,更需要如同管仲一般,能够重塑国家体制,发展经济,凝聚人心,解决内政上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也需要如同乐毅一般,能够凭借军事力量,荡平割据势力,统一天下。所以,他选择这两位,正是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文治武功两个极为关键且被世人公认的顶尖水平。

再者,管仲和乐毅的事业,都与“兴复旧业”或“重建秩序”有着紧密的联系。管仲辅佐齐桓公,在周天子权威衰落的时代,确立了“尊王攘夷”的霸业,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诸侯间的秩序。乐毅在燕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最终实现了对齐国的重大打击,虽然最终未能完全统一,但也展现了其恢复燕国声威的决心和能力。

诸葛亮当时所处的时代,汉室名存实亡,天下分裂,正是需要一个能够承担起“再造汉室”重任的人物。他志在恢复汉朝的荣光,这本身就是一项“兴复旧业”的宏伟工程。管仲和乐毅的经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呼应这种“恢复”和“重建”的抱负。他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承担起国家转型和发展的关键角色,而诸葛亮看到了自己身上同样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此外,诸葛亮选择这两位,也是在向曹操、孙权等当时的割据势力展示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抱负。管仲和乐毅都是能够以一己之力,对当时的天地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诸葛亮通过提及他们,是在暗示自己同样拥有这种能够“拨乱反正”,改变天下局势的能力。这既是对自己的自信,也是一种策略性的表态,希望能引起刘备的重视,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并非简单地罗列出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名将,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寻找最能契合自己抱负、才能和所处时代的人物。他看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和经济才能,看到了乐毅的军事韬略和战略眼光,而这两者,正是他复兴汉室,实现天下大同所必需的关键要素。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不仅是谋士,更能成为治国安邦、纵横天下的全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千古人臣第一人!但个人对诸葛亮的认识也是有过程的。原来看《三国志》,虽然能记得些内容,但总的来说还是看不明白,直到对“锦官城”和蜀汉纺织品外销的了解和深入思考后,发现在《诸葛亮传》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段话可以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这并不是诸葛亮当时在荆州的自我评价,而是陈寿(后人)根据诸葛亮的事迹作出的评价,只是把它写在了《诸葛亮传》的前面,这是用了一个假托的叙事手法,并且借用了徐庶、崔州平等人的名字来作侧证——这个套路其实很平常,就是自己说假话,然后让自己的死党或者借用死党的名义来为假话背书。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把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相比呢?如果说诸葛亮为蜀汉的延续鞠躬尽瘁与乐毅扶弱燕败强齐的事迹在精神上相类似的话,那么凭什么比肩管仲呢?管仲可是能被称为“子”的人。他的“官山海”(盐铁专卖)等经济管理政策使齐国率先富强并首霸于春秋,甚至管仲本人还被“风俗业”奉为祖师爷,可见他的政治经济水平之高和影响深远。而诸葛亮呢?

从《罗马史新解》出发——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zhuanlan.zhihu.com/p/4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对》中以管仲和乐毅自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才能和抱负的清晰认知。他并非漫无边际地选择,而是有着极为精准的选择标准。首先,管仲和乐毅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公认为具备“经世济民”之才的杰出人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得齐国称霸诸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表面上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似乎都比刘备展现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智谋无双;关羽武艺超群,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张飞勇猛过人,万人敌,一声怒吼可退百万师。相比之下,刘备的“强”似乎更多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一.............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政治家的深谋.............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也奠定了蒙古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基。 相较于匈奴,蒙古民族的持久生命力,其原因远不止于军事上的征服,更在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蒙古帝国强大的凝聚力与制度性传承成吉思汗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他建立了一个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事迹卓著,辅佐刘备建立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勋卓著,按理说足以封为王爵。然而,历史上诸葛亮最终只被封为侯爵,具体官职是蜀汉的“丞相”兼“武乡侯”。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诸葛亮自身的考量以及蜀汉政权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历史时期对.............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击破“堑垒未成”的郭淮,这个问题涉及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与魏将郭淮的一次交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曾试图攻击一座“堑垒未成”的郭淮营垒并最终失败的战役。通常我们所说的诸葛亮与郭淮的交锋,大多发生在诸葛亮北伐的多个阶段。然而,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整体战略、郭淮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为何会说“运筹帷幄,吾不如刘子初”?这句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乍听之下,似乎与我们印象中那个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诸葛亮有些许出入。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当时的语境和诸葛亮的用意,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他非凡的智慧、谦逊的态度以及对人才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子初”是谁。刘子初.............
  • 回答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深厚的政治抱负、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要理解他为何如此坚持,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恢复汉室,匡扶正义:政治理想的核心驱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他.............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从他初出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就已定下基调。这并非因为他不想打东吴,而是他深知当时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更不用说东吴了。要实现“三分天下”,首要任务是壮大自身,而曹魏是最大的潜在威胁,也是东吴最直接的盟友。一、 现实国力与战略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的先天不足。刘备集团在赤壁.............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