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由读者评判?文人们给文学加了诸多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

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

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

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精妙与运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日常的交流工具,而是经过精心打磨、充满艺术性的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意象的构建上达到极高的水平。读者可能因为语言功底不足,无法完全理解或欣赏其中的奥妙,例如那些追求复杂句式、深邃隐喻或独特节奏的风格。
叙事结构与技巧: 无论是线性叙事、意识流、非线性叙事,还是其他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作者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巧。读者可能习惯了简单的故事线,而无法欣赏那些在结构上进行大胆尝试,但可能初期会带来阅读障碍的作品。
思想的深度与哲学性: 文学作品常常承载着作者对人生、社会、哲学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想积累、哲学素养或人生阅历才能产生共鸣或理解。一个年轻的读者可能无法 fully grasp 到一本探讨中年危机或存在主义的作品的深意。
艺术风格与流派: 文学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如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解这些风格的特点、历史渊源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2. 历史与文化语境的考量:
时代背景的理解: 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中的社会现象、政治思潮、文化习俗等,对于评判其价值至关重要。脱离了历史语境,许多作品的深刻意义可能会被忽略。
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反叛: 文学作品往往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或者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反叛。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3. 价值判断的复杂性:
即时性与长远性: 有些作品的价值可能在创作之初不易被大众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思想的超前性、艺术的独创性逐渐显现,成为经典。读者当下的喜好可能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而无法准确判断作品的长远价值。
情感共鸣与艺术高度的区分: 读者很容易因为情感上的共鸣而喜欢一部作品,但这种情感共鸣并不等同于作品的艺术高度。一部作品可能情节跌宕起伏,情感充沛,但如果语言粗糙,结构松散,其文学价值就可能受到质疑。
批判性与欣赏性的平衡: 对文学作品的评判需要兼顾批判性思维和欣赏能力。过度强调批判性可能导致僵化,而过度强调欣赏性则可能流于主观。

4. “文学性”作为一种专业判断:
文学评论家、学者等作为经过专业训练的群体,他们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对作品的文学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作者技艺、思想深度、艺术创新等方面的专业解读,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判断。

总结来说,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是因为文学是一种高度凝练、承载复杂思想和精湛技艺的艺术形式。要全面、准确地评判一部作品,往往需要超越单纯的个人喜好和情感共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 文人们给文学加的“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这是一个具有挑衅性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文人们给文学加的门槛”以及其背后的动机。

1. “门槛”的客观存在与必然性:
知识与技艺的积累: 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需要长期的阅读、学习和实践。学习写作技巧、了解文学史、培养审美能力,这些本身就是一种“门槛”。这种门槛并非人为设置,而是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技艺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
思想的深化与表达: 文学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对世界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这种思想的积累和提炼同样需要时间、阅历和智力投入,这也可以看作是“门槛”。
艺术的追求: 文学并非易事,而是追求语言的极致表达、情感的深刻挖掘和思想的精妙呈现。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本身就意味着对技艺和创造力的极高要求,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门槛”。

2. “门槛”的可能动机分析(包含自抬身价的可能,但不限于此):
维护文学的独立性与纯粹性: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艺术形式,其价值不应完全屈从于市场和大众的商业化潮流。设立一定的标准和门槛,可以帮助抵制低俗、浅薄、迎合市场的作品,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精神高度。这是一种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守护,而不是单纯的“自抬身价”。
培养和引导读者: 文人作为文学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有责任向读者介绍和推荐优秀的作品,帮助读者提升鉴赏能力。通过解释和分析作品的价值,实际上是在引导读者跨越原有的认知界限,去欣赏更具深度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是一种教育和启蒙的过程。
形成学术共同体与专业话语: 文学评论和研究需要建立一套专业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便于同行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专业话语的形成,自然会产生一定的专业术语和分析方法,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些可能构成“门槛”。但这有助于学科的进步和深化,而非单纯为了“自抬身价”。
区分与身份认同(这可能是“自抬身价”的来源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阶层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掌握知识和艺术,他们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在某些情况下,对文学标准的强调,确实可能被用来构建一种精英身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抬身价”的效果。但将此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动机,可能过于简化。
创作的挑战与自我提升: 文人本身也面临着创作的挑战和自我提升的压力。对文学标准的不断探求和实践,也是他们自身艺术追求的体现。他们并非“给”门槛,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立”门槛。

核心观点:

文人们强调文学的专业性、深度和艺术性,建立一定的“门槛”,其动机是复杂且多重的。

积极方面: 这是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尊重和守护,是维护文学独立性、抵制商业化侵蚀的必要手段,也是对读者进行文学启蒙和引导的责任。
消极方面(可能包含的): 在某些语境下,过度强调某些标准或理论,确实可能被用作区分和建构精英身份的工具,从而间接达到“自抬身价”的目的。但这并不是所有文人或所有“门槛”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的“门槛”并非完全是人为制造的阻碍,而是在追求高超艺术和深刻思想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专业壁垒。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壁垒。 优秀的文人会努力降低不必要的门槛,通过讲解、引导,让更多人能够欣赏文学的魅力;而恶劣的文人则可能夸大门槛,将文学变成封闭的俱乐部。

最后,关于读者评判:

读者评判永远是文学生命力的一部分。一个作品能够被广泛阅读、喜爱和传播,离不开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接受。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读者的喜好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

大众的喜好: 容易受流行趋势、情感宣泄、易于理解的叙事等影响。
专业的评价: 更侧重于作品的艺术技巧、思想深度、创新性、文化意义等。

两者是互补的关系。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获得大众的喜爱和专业的认可。

总而言之,理解文学的价值判断,需要我们认识到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需要辨析“门槛”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同动机。文学的殿堂,既需要开放的胸怀迎接所有热爱它的人,也需要专业的目光去识别和守护那些真正的瑰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普通的食客也就能品出个味道。

比如说你去跟朋友吃小龙虾,吃了之后觉得虾肉没那么紧实。你知道这个小龙虾不如你昨天吃的那家店,但你知道这个这个小龙虾没做好到底是因为虾不新鲜、炸虾的过程有问题、放的调料有问题、炖的时间有问题还是虾的品种问题?

你就知道个虾不好吃,剩下的你什么都不知道。

当然,作为普通顾客,也没必要去想这么多。好吃就常来,不好吃下次不来就行了。但是在专业人士看来,事情远比这个要复杂。假设你是一个厨师,参加了某个厨艺比赛,最后评委打分的时候只是说“我觉得这个好吃,给10分,那个不好吃,给3分”,你觉得这是个靠谱的评委?

这不就是个冒充评委的吃货吗?

电影也是一样。好看和不好看,完全是一个主观的感觉。xfx们还觉得割割的演技天下无敌呢,你也去跟他们一起混?

那么,在评价一部电影的各个元素——比如演技——的时候,如何能避免出现xfx们的这种自嗨?那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叙事节奏,也可以是思想深度,也可以是美学风格。总之,单纯一句“我喜欢”、“爽”肯定不是理由。

在文艺创作中,好的批评家跟作家的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批评家需要一针见血的指出作品中的问题,反之好的作家也能给批评家提供更大的表达空间。

除此之外,在影视、音乐等领域,也一直有“通俗”、“流行”与“艺术”、“古典”等的划分。普通人所谓的评价,充其量也就是针对前者。而对于更专业的内容的评价,至少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学习。不信的话,可以评价一下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怎么样: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不好好学一下古代文学,你现在连看都看不懂。

user avatar

题主弄错了很简单的一件事。

不是文人们给文学加门槛,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有很高门槛的。

就像是高等数学,你不能说是数学家们给数学加了诸多门槛,故意让你学不懂。

事实上只是你自己学不懂,不能学不懂怨数学家吧?

还说文学家自抬身价……我真是不知道如何说题主好了。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来源于对权威的相信,比如地球是圆的、太阳系外有多少星体……你都没有亲自考察过,都是相信权威才获得知识。

你要是完全否定权威,那你会陷入怀疑主义的漩涡中,世界上会没有任何正确的东西。

至于由读者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早就有类似的市场了。读者难道没有用钱投票的自由么?一直有的。

只不过世界比你想的更加多元和复杂,读者能评判,专家也能评判,并不是说一方就要完全否定代替另一方。

多元共存,容纳多种观点,是比较健康的。

只能采纳一种观点、站在一点思考,注定走向狭隘和一叶障目。

就说这么多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