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人一提鲁迅先生,都会说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为什么鲁迅首先一定是个革命家?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

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与思想脉络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自身文学与革命事业的紧密联系。

时代巨轮下的呐喊:为何鲁迅的革命呼声如此响亮?

要理解为何鲁迅的“革命意义”被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先将目光投向他所生活的时代——从晚清到民国的动荡岁月。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社会黑暗、思想混乱的十字路口。

帝国的黄昏与列强的侵凌: 晚清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又面临西方列强赤裸裸的侵略与瓜分。甲午海战的惨败,八国联军的炮火,割地赔款的屈辱,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推向深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麻木、愚昧、恐惧,像一盘散沙,任人宰割。
辛亥革命的曲折与期望的落空: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共和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民众依然在旧秩序的泥沼中挣扎。
思想的启蒙与国民性的拷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面临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沉溺于传统文化的温床,还是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鲁迅正是站在这个关键时刻,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国民的麻木与劣根性。

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鲁迅先生肩负起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手中的笔,不再是文人雅士笔墨游戏的工具,而是投向黑暗社会的一把锐利的匕首,一颗炽热的火种。他的“革命”并非仅仅指向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深刻地指向了国民精神的唤醒和改造。

鲁迅的“革命”:不止于推翻,更在于唤醒

为什么说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并非贬低他的文学价值,而是强调他创作的根本动力和历史使命感。

1. 以笔为戈,直刺社会痼疾:
鲁迅的许多经典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无一不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的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他笔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国民麻木自欺的典型写照;《药》中人血馒头治不了人血的悲剧,是对愚昧迷信的血泪控诉;《孔乙己》的落魄与死亡,是对封建科举制度遗毒的无声鞭笞。
这些作品,其目的并非仅仅是塑造文学形象,更在于“揭示国民的黑暗”,“唤醒沉睡的国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疗救他们”,或者“要他们改变”他们自己。这种改变,正是革命性的。他通过文学,唤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自身国民性的反思,促使他们挣脱思想的牢笼。

2. “立人”的理想,精神的革命:
鲁迅的思想核心之一是“立人”,即改造国民性,塑造独立、自主、进步的现代人格。他认为,物质上的解放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改造更为根本。如果国民精神依旧麻木、愚昧、怯懦,那么即使政权改变,社会也难以真正进步。
他的革命,是对国民灵魂的“启蒙”,是“吃人”旧道德的“反叛”。他希望中国人民能够摆脱“做稳了奴隶”的舒适区,敢于反抗,敢于思考,敢于站立。这种对国民精神的深刻改造,正是其革命思想的核心所在。

3. “疗救”与“呐喊”的自觉:
鲁迅的创作并非出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源于一种强烈的“疗救”和“呐喊”的自觉。他曾说:“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他愿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提供营养,即使这种“营养”有时是苦涩的,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他的“呐喊”,是对沉默的抗议,是对麻木的挑战。他清楚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最紧迫的任务不是追求文学上的形式创新或唯美主义,而是要用最直接、最有力的语言,唤醒那些“睡着的人们”。

文学的进步意义与革命意义的辩证关系

那么,为何“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这并非要贬低鲁迅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他的白话文开拓,他的叙事技巧,他的讽刺艺术,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然而,鲁迅的文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是因为它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需求,服务于更宏大的革命目标。

文学是革命的工具: 在鲁迅的时代,“文学革命”与“国民革命”是并行不悖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打击文言文,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革命。鲁迅以白话文写出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传播他的思想,发挥其批判和启蒙的作用。他的文学,是为了革命服务的,是为“救国救民”而写的。
文学是革命的载体: 鲁迅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承载了革命性的思想内容。它们揭示了旧社会的罪恶,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呼唤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到来。这种文学的进步,是建立在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之上的。
革命的深度决定文学的价值: 当我们审视鲁迅的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妙的文字和动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最尖锐的思想斗争。他的文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承载的革命意义的深度。正是这种深度,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鲁迅首先是革命家:历史的选择,使命的召唤

可以说,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虽然也追求文学的艺术性,但他的创作出发点,他的最终目标,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他不必拘泥于文学的“形式美”,而更注重思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文字,有时显得辛辣、尖锐,甚至有些粗粝,但这恰恰是他对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体现。他是在用刀子在“人生这片荒原”上开辟道路,是在为沉睡的民族敲响警钟。

因此,当人们说鲁迅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时,并非否定其文学价值,而是强调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更为紧迫、更为根本的使命。他的文学,是革命的号角,是思想的战马,而他本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革命者之一。他的名字,不仅仅属于文学史,更属于中国革命史,属于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正是这份革命的担当和力量,让鲁迅先生至今仍是我们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怎么会被邀请到这种问题……

鲁迅尊敬孙文(以及孙文所象征的革命),钦佩孙文。这一点从前面那三篇文章(指《战士和苍蝇》《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黄花节的杂感》——引注)可以明确看出。而且,他也明确地回答出他为什么尊敬孙文,他钦佩孙文什么。他在孙文身上看到了真的“革命者”。何谓真的革命者呢?临终前高喊着“革命尚未成功”的这个人便是。革命尚未成功。革命不是革命,第二、第三革命也不是革命。为什么?因为“革命无止境”。真的革命是“永远革命”。只有自觉到“永远革命”的人才是真的革命者。相反,高呼“革命成功了”的革命者却都不是真的。他们就像落在战士尸体上的苍蝇。苍蝇们是该唾弃的。

——竹内好《鲁迅·政治与文学》

将鲁迅的支点断定为对革命的期待,或许不免被指责为简单化。而且也许看上去是过于政治化的鲁迅的理解。但是,这种指责的一半以上,应归咎于日本对于“革命”一词的理解。如前所述,对鲁迅而言,中国人首先就是在他周围的周家的性格缺陷者、鸦片中毒者、将财色之欲隐藏在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的卑劣的礼教主义者及以冷酷的优越感对待少年鲁迅的庶民们。而中国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阴湿的人际关系。于是,所谓“革命”,不论依靠具有“超人”般力量的“精神界战士”,抑或章炳麟那样的“菩萨式革命家”,总之都应从根本上颠覆这一人际关系,使人面目全新。我们经常说,鲁迅认为光是政治革命救不了中国,需要精神的、或者说是人的革命。但是更准确地说,鲁迅从未在政治革命以外思考人的革命,对他而言,政治革命从一开始就与人的革命作为一体而存在。他说“兴满灭汉”之时,不但意味着要将满人的政府变为汉人的政府,而意味着要将甘愿忍受满人统治的汉民族变为奋起反抗的人种。即便是将革命作为精神的问题、人的问题来把握,也并非在“政治革命”之外单独考虑“人的革命”和“精神革命”。换言之,鲁迅作为一位个体在面对整个革命时的方式是精神式的、文学样的,这在性质上异于部分地只将革命中的文学、精神领域当作问题的做法。
一个特征是,如此渴望革命的鲁迅在文章中,对于革命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没有一句展望。这也许表示他作为政治家是不够格的。然而总之,对于鲁迅来说,所谓革命就是那样的存在,在那儿他押赌了自己的青春。当他意识到辛亥革命失败之时,是作为他自己至那时为止的青春历程(革命征程)的一举失败来体验的,其理由即在于此。

——丸山昇《鲁迅——他的文学与革命·辛亥革命与其挫折》

武田泰淳氏指出,鲁迅是一个“看穿了世事的人”,当被虚假的进步和虚假的革命包围的时候,有良心的人应该怎样活下去呢”?鲁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把辛亥革命作为鲁迅的原点,这 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意见。但是,鲁迅曾这样说过,要想诞生天才,就需要能够培养天才的民众的土壤(《在天才出现之前》,1924年)。同样,只有把革命作为自己的追求,并把坚持不懈的精神作 为土壤,才能产生真正的革命家。武田氏说鲁迅是一个“看穿了世事的人”,就是说尽管经历无数虚假的欺骗和无数次的失败,却依然仍能够一如既往地追求革命,能够开拓出一条把虚假的革命重新锻造成真正的革命之路。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开拓前进之路?可以说,是鲁迅教会了我们这些。

——丸山昇《鲁迅——他的文学与革命·革命和文学者》

鲁迅对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集中关注,是与他失望于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息息相关的。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对单纯的政治革命运动感到失望。他愈来愈觉得离开社会思想变革的政权更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鲁迅从来不是无涉于政治的“纯艺术家”,他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从事文学创作。但应当说,在鲁迅写作《呐喊》和《彷徨》的整个期间,他的几乎全部的政治热情是倾注在中国思想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之中的。所以,他的《呐喊》和《彷徨》,并不是直接从中国政治革命的角度,不是自接从夺取
和巩固政权的政治实践的角度,而是从中国思想革命的角度来反映现实、描绘生活的。中国思想革命的问题及其特性,在《呐喊》和《彷徨》中得到了较之中国政治革命远为充分和精确的表现。它们的题材在外部表现上远不能说是广阔的,但其内部的幅度却异常巨大——巨大的典型力量和整体性的凝练,而这首先根源于鲁迅对中国思想革命问题的集中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一切,其中包括像《阿Q正传》中的辛亥革命、《风波》中的张勋复辟等政治变动,都被他放在中国思想革命的天平上讲行称量。简言之,《呐喊》和《彷徨》首先是中国
当时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的政治革命是在思想革命的反光镜中被折射出来的。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

来来来,请题主告诉我,以上三位学者“真的读过鲁迅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一提到小米,脑子里就蹦出“性价比”这三个字,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它这十多年来一步一步摸爬滚打、精耕细作的结果。要说为什么这么深入人心,那得从头捋一捋。一、基因里就刻着的“为发烧而生”:早期战略的核心小米手机刚出来那会儿,正好是智能手机市场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候,高端手机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在面对中医、转基因、PX项目这类话题时,很多中国人似乎就“不讲究科学精神”了?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不仅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单从“一挑四”这个硬性战绩来看,郭靖和东方不败似乎旗鼓相当。但为何大众评价中,东方不败常常被摆放在比郭靖高出不少的位置,甚至与独孤求败、扫地僧这等传说级别的人物并列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战绩数字,更是武学境界、战斗风格、以及作品对角色的塑造深度。咱们得仔细捋一捋其中的缘由.............
  • 回答
    18、19世纪欧洲思想家的著作之所以能够一经问世便被冠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时期是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节点,新的思想如同火种,迅速点燃了知识分子的热情,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时代的“蓄势待发”是根本原因。.............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不少车迷在讨论顶级豪华跑车或四门轿跑时,常常会将宝马8系与保时捷911和Panamera放在一起比较。然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宝马8系似乎难以真正“登堂入室”,与这两款保时捷车型相提并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在设计理念、品牌定位、性能取向以及驾驶体验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面对新旧能源汽车的选择时,会纠结在油钱和购买成本之间。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继续掏油钱,而不是一步到位买新能源车,这背后的考量其实挺多也挺实际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购车成本的门槛。你仔细看看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那.............
  • 回答
    不少人看《海贼王》时,似乎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海军就代表正义,海贼就等同邪恶。每当剧情中海军做出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或者某些海贼展现出温情一面时,总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漫画,别把现实代入!” 但说实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奇怪,因为恰恰是《海贼王》这部作品,最擅长模糊和挑战的就是“正义”与“邪恶”的.............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日本留学费用“便宜”,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且背后隐藏着一些特定的原因和认识角度。如果仔细掰开揉碎了聊,你会发现这种“便宜”并非绝对,而是建立在特定对比和某些优惠政策之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的留学热门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会.............
  • 回答
    不少人在介绍自己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身高往上提那么一两厘米,甚至有些人会多报得更离谱些。这看似是件小事,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社会普遍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在咱们这儿,甭管男的女的,高个儿往往跟“好”、“优越”、“有气质”这些词挂上钩。.............
  • 回答
    很多人对马斯克表现出近乎狂热的崇拜,这种现象背后原因复杂,绝非单单因为他身家高昂或者企业规模庞大。与其说是“吹捧”,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某些特质和愿景,恰好击中了当下社会一部分人的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马斯克这个人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和话题性。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企业家,他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爱好”这个词,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好像被赋予了一种“高门槛”的定义?好像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技惊四座的技能,就不配称为爱好一样。我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在作祟,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首先,社会化的影响和“别人家的孩子”.............
  • 回答
    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玩“梗”?这个问题,还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在问“为什么我们喜欢笑?”一样。网络语言和梗,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最直观的体现,背后藏着挺多我们共鸣的点。首先,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是核心。 你想想,一个梗火起来,就像一个只有你们圈子里人懂的暗号。 当你能脱口而出“YYDS”.............
  • 回答
    人性的贪婪与对快速致富的渴望,是庞氏骗局得以滋生的土壤。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某个阶段,一部分人开始渴望更快的财富积累,而庞氏骗局恰好利用了这种心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庞氏骗局能够吸引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它利用了人们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当看到身边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说一边骂腾讯抄袭,一边又离不开它,好像挺矛盾,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我身边就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我本人有时候也免不了俗。第一点,现实的“不得不”和“习惯性”。你想啊,腾讯现在的产品线铺得有多广?社交有微信、QQ,娱乐有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腾讯视频、Q.............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