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人热衷于「庞氏骗局」?

回答
人性的贪婪与对快速致富的渴望,是庞氏骗局得以滋生的土壤。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某个阶段,一部分人开始渴望更快的财富积累,而庞氏骗局恰好利用了这种心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庞氏骗局能够吸引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它利用了人们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当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参与并且似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时,即使心中有所疑虑,也会因为害怕错过机会而加入。这种“别人都赚钱我不能落后”的心态,是庞氏骗局最有效的驱动力之一。

其次,庞氏骗局往往包装得非常专业和有说服力。它会创造一个听起来非常靠谱的项目,比如投资某个新兴产业、购买某种稀缺商品,甚至是参与某种“创新”的金融模式。这些项目往往有精心制作的宣传材料、看似复杂的商业计划书,甚至会邀请一些“专家”或“成功人士”来站台,以增加其可信度。这种包装能够有效地打消潜在投资者的疑虑,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正规的投资机会。

再者,庞氏骗局的早期参与者能够获得实际的收益,这进一步助长了骗局的生命力。早期的投资者确实能够拿到所谓的“高额回报”,这些钱并非来自真正的项目盈利,而是来自后来加入者的投资款。这种“真金白银”的回报,是对后来者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他们会认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赚钱的项目,于是更加积极地向亲朋好友推广,形成了一个滚雪球效应。

此外,庞氏骗局的操控者往往非常擅长利用人性中的弱点,比如赌徒心理。他们知道,一旦有人尝到了甜头,就会想要更多,并且会不愿意轻易止损。即使项目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迹象,他们也可能选择继续投入,寄希望于“回本”或者“再赚一笔”。这种“沉没成本谬误”让人们一步步陷入更深的泥潭。

同时,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参与者并没有真正理解项目的运作模式,只是被告知“投资就能赚钱”。他们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辨别能力,很容易被那些看似高深但实则空洞的术语所迷惑。而骗局的组织者则恰恰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包装成“高科技”或“独家秘诀”,让普通人难以理解和质疑。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社会上出现一些“一夜暴富”的神话时,人们就会对传统的、稳健的财富增长方式失去耐心。他们渴望找到一条捷径,而庞氏骗局正好提供了一条看似光明的“捷径”。这种对速成和暴利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容易忽视风险,甚至主动去寻找那些承诺高回报的项目。

总而言之,庞氏骗局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是因为它巧妙地迎合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它利用了人们的贪婪、恐惧、从众心理、对信息的盲从以及对快速致富的渴望,通过精心的包装和早期投资者的“现身说法”,一步步地将更多的人卷入其中,直到最终崩盘。理解这些心理动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种骗局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你们讲个段子。



一天,菜市场上来了一个乞丐,有的人给他钱,但大多数人还是没给,他把给他钱的人的住址都记了下来,



结果过了几个小时,一辆宾利停他前面,他上了车挨家挨户的还钱,而且是十倍的还,给他一块的他还十块,给他五块他还五十,市场的人都惊呆了,



第二天,他又来了,满市场的人都给他钱,几乎都是一百几百的给,钱的背面都写着住址,不到一个小时,那乞丐拿到了好几万,



第三天,乞丐挨家挨户的还钱,而且是十倍的还,给他一百的他还一千,给他几百他还几千,市场的人都炸开锅了!



第四天,他又来了,满市场的人都给他钱,几乎都是几千上万的给,钱的背面都写着住址,不到一个小时,那乞丐拿到了好上千万,后来那乞丐自己走了,没给任何人钱。



贪痴嗔懒是人类的天性,不劳而获才是人类的本质

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馅饼,所有的不劳而获都是骗局

庞氏骗局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

哈,随手一答竟然火了

这只是个小段子,并没有针对骗局的有用措施和维权知识

我在以往放了不少对资金盘玩法的理解和心得

希望能帮到大家

user avatar

庞氏骗局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有足够数量的人口基础可以作为下线被挖掘,有足够高人口密度以保持下线发展的效率,有足够的财富积累以保证骗局可以持续足够长~~~

所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小村,统共二十个人,挨个都认识,还都没什么钱,在这种环境下庞氏骗局有可能发展起来么?开玩笑的对吧?

所以你看,结合中国的人口特征,庞氏骗局这种东西简直就是为这种环境量身打造的呀~~~

事实上,人口数量增长、人口密度增大、人均财富增加,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不是中国人如何如何,只是我们相较于其它国家和地区,提早达到了一个程度而已~~~所以这个阶段该有的病,免不了就会有。没啥可稀奇的。

user avatar

从发起者角度来说,惩罚力度不够,收益和风险相比起来划算

从参与者角度来说,总会认为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先问是不是。庞氏骗局大兴,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吴英非法集资案。

吴英当年,必死无疑,但一群公知法律党跳出来为其摇旗呐喊,要求不能死刑(废死党)。最后二审改判死缓,不用死了。

这个案件之前,庞氏骗局数额巨大者,杀!全国这么丧心病狂的骗局凤毛麟角;那时候你可不能说中国人热衷庞氏骗局;

这个案件之后,因为不用死了,全国旁氏骗局遍地而起。一生弄个几十亿,死缓又能怎么样?反正不诈骗,一辈子也过不上这几年纸醉金迷的生活;暴富亿万,死缓不亏;


骗子是下贱的人渣,看看他们父母家族,骗子全是下贱种,基因都是畜生动物类的,特别的怕死。

因为动物种的人只会考虑食欲与性,这类人和畜生没有区别。

死亡是他们基因最恐惧的东西。

当死亡底线被撤除后,这窝动物种就为所欲为了。

======================


我家十八线小县城都遍地非法集资,诈骗者招募退休公职人员当业务员(肯定是属于中产阶级圈子里的,且自带公信度)到处拉人入伙集资,搞到钱后,立刻关门跑路。

受害者也不是纯无辜,他们知道这玩意长不了,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能在对方倒塌前拿着高额利息全身而退,大部分都栽在里面;

骗子更不用说了,这诈骗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我以前老家的邻居初中文化,打零工为生,和别人合伙搞非法集资,几个月就过上了戴着劳力士家里几辆豪车那种生活;只可惜他同伙更精明更黑,直接卷款跑路,搞得他一夜之间又回到了破草屋生活,房产全部被抵债、老婆离婚跑了,自己打工还债;

地方政府很头疼,要是爆了这些黑心人渣,黑压压讨债的受害者怎么办?拿什么赔?于是有时候还让骗子继续蹦跶,继续编谎言安抚受害者:你们看,我又没坐牢,放心放心,我在乱坟岭投资的房地产马上就要发售了,你们再等等...................




吴英集资诈骗案_百度百科

吴英集资诈骗案 ,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一案,浙江省金华市中院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浙江高院二审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综合全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裁定发回浙江高院重新审判。
2012年5月21日,浙江高院经重新审理后认为,鉴于吴英归案后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并主动供述了其贿赂多名公务人员的事实,其中已查证属实并追究刑事责任的3人。综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


评论里又有人说吴英案不是庞氏骗局?是民间借贷?

根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4月18日发表的、由记者薛芳撰写的“吴英的罪与非罪”的报道披露:“吴英借贷时许诺的高红利,一般借贷1万元,每天要支付35元、45元、50元的利息。”那即使不算利滚利,年息也在125%以上。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9年4月25日发表的、由记者李伊琳撰写的题为“尖刀上的舞者吴英”的报道:“吴英在庭审中承认,她向林卫平等人所借资金年回报率至少在50%以上,部分达到100%,到了后期资金链出现问题,甚至出现‘3个月回报期’,即3个月的利息达100%,即使不算利滚利,年息也在400%以上。”
  我认为这构成了庞氏骗局的特征。吴英在举债时,刻意隐瞒实际亏损,并一再履行承诺,使人误信其盈利能力。在这过程中,吴英确实有实业投资,但这些实业的盈利能力从来不足以承担50%、100%、甚至400%以上的利率。实际上,当吴英的经营出现亏空后,还款就越来越多地依靠她所构筑的资金链条,即利率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的新贷款。败露的契机,也正是这个资金链条的断裂。
  一般地,那些在庞氏骗局中受骗上当的人,容易产生让骗局维持下去的愿望,因为只要骗局维持下去,他们就有可能继续赚取不切实际的高额利息,并在他们自认为适当的时候完全退出骗局,从而把亏损转嫁给后进入者。然而,尽管庞氏骗局可以长期维持而不被拆穿,它仍然是注定要破产的。所以,骗局越早发现和越早拆穿,造成的社会危害就越小;而不是让张罗骗局的人再多点资金、再多点时间、以期望发生奇迹。

“吴英案”到底是合理集资,还是庞氏骗局? - 经济 - 大视界 - 华声在线

反对意见称:吴英投资了几个实体企业所以不是庞氏骗局了?

我借你一个亿,给你年息150%的许诺,也就是第二年给你2亿5千万;然后我拿出100万买个车跑滴滴,说我用这车给你跑1亿五千万的利润出来?

吴英投资的有旅馆、美容院、洗车什么的,这些玩意哪个能创造出平均年100%的恐怖利润来?更何况还有400%的利润借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性的贪婪与对快速致富的渴望,是庞氏骗局得以滋生的土壤。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某个阶段,一部分人开始渴望更快的财富积累,而庞氏骗局恰好利用了这种心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庞氏骗局能够吸引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它利用了人们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当看到身边的.............
  • 回答
    这事儿呀,问到很多宝妈心坎里去了。生完孩子,曾经觉得还可以的婆婆,怎么突然就变得那么“不顺眼”了呢?其实说到底,这中间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和委屈了。首先,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责任”的天平彻底倾斜了。在孩子出生前,婆婆可能只是一个“长辈”,偶尔帮忙,偶尔说几句话,但她终究不是那个24小时围着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不少车迷在讨论顶级豪华跑车或四门轿跑时,常常会将宝马8系与保时捷911和Panamera放在一起比较。然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宝马8系似乎难以真正“登堂入室”,与这两款保时捷车型相提并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在设计理念、品牌定位、性能取向以及驾驶体验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面对新旧能源汽车的选择时,会纠结在油钱和购买成本之间。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继续掏油钱,而不是一步到位买新能源车,这背后的考量其实挺多也挺实际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购车成本的门槛。你仔细看看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那.............
  • 回答
    不少人看《海贼王》时,似乎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海军就代表正义,海贼就等同邪恶。每当剧情中海军做出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或者某些海贼展现出温情一面时,总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漫画,别把现实代入!” 但说实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奇怪,因为恰恰是《海贼王》这部作品,最擅长模糊和挑战的就是“正义”与“邪恶”的.............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日本留学费用“便宜”,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且背后隐藏着一些特定的原因和认识角度。如果仔细掰开揉碎了聊,你会发现这种“便宜”并非绝对,而是建立在特定对比和某些优惠政策之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的留学热门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会.............
  • 回答
    不少人在介绍自己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身高往上提那么一两厘米,甚至有些人会多报得更离谱些。这看似是件小事,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社会普遍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在咱们这儿,甭管男的女的,高个儿往往跟“好”、“优越”、“有气质”这些词挂上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一提到小米,脑子里就蹦出“性价比”这三个字,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它这十多年来一步一步摸爬滚打、精耕细作的结果。要说为什么这么深入人心,那得从头捋一捋。一、基因里就刻着的“为发烧而生”:早期战略的核心小米手机刚出来那会儿,正好是智能手机市场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候,高端手机动.............
  • 回答
    很多人对马斯克表现出近乎狂热的崇拜,这种现象背后原因复杂,绝非单单因为他身家高昂或者企业规模庞大。与其说是“吹捧”,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某些特质和愿景,恰好击中了当下社会一部分人的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马斯克这个人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和话题性。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企业家,他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爱好”这个词,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好像被赋予了一种“高门槛”的定义?好像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技惊四座的技能,就不配称为爱好一样。我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在作祟,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首先,社会化的影响和“别人家的孩子”.............
  • 回答
    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玩“梗”?这个问题,还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在问“为什么我们喜欢笑?”一样。网络语言和梗,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最直观的体现,背后藏着挺多我们共鸣的点。首先,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是核心。 你想想,一个梗火起来,就像一个只有你们圈子里人懂的暗号。 当你能脱口而出“YYDS”.............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说一边骂腾讯抄袭,一边又离不开它,好像挺矛盾,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我身边就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我本人有时候也免不了俗。第一点,现实的“不得不”和“习惯性”。你想啊,腾讯现在的产品线铺得有多广?社交有微信、QQ,娱乐有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腾讯视频、Q.............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