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只攻打曹魏不打东吴呢?

回答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从他初出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就已定下基调。这并非因为他不想打东吴,而是他深知当时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更不用说东吴了。要实现“三分天下”,首要任务是壮大自身,而曹魏是最大的潜在威胁,也是东吴最直接的盟友。

一、 现实国力与战略定位

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的先天不足。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占据了荆州部分地区和益州,但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与强大的曹魏相去甚远。而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兵精粮足,也是一方霸主。

在这样的格局下,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国,然后联合东吴,对抗北方的曹操。 这样的战略安排,就决定了他必须先集中力量解决与曹魏的矛盾,因为曹魏是北方统一力量的代表,也是对蜀汉生存威胁最大的存在。

打东吴,就像是身体虚弱的时候,却去挑战一个同样强大、甚至在你背后捅刀子的邻居。这无疑是自寻死路。

二、 曹魏是“腹背受敌”的根源

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集结主力去攻打东吴,会有什么后果?

1. 后方空虚,曹魏趁虚而入: 蜀汉占据的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兵力终究有限。一旦主力北上攻吴,位于北方的曹魏就会毫不犹豫地挥师南下,直接威胁到蜀汉的都城和核心区域。诸葛亮虽然有“北伐”的决心,但他深知,一旦他攻打东吴,就等于将自己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

2. 东吴的狐疑与背叛: 尽管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但东吴并非傻瓜。他们和蜀汉一样,都忌惮曹操。然而,一旦蜀汉主动攻击东吴,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会让东吴感到威胁和不信任。孙权很有可能认为这是蜀汉想要独霸天下,于是调转枪头,联合曹魏一起对付蜀汉。毕竟,孙刘联盟的根基在于共同的敌人——曹操。一旦没有了这个共同的敌人,联盟的基础就会动摇。

3. 战略上的“本末倒置”: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当时“汉室”的直接压迫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曹魏政权才是正统的“眼中钉”。相比之下,东吴虽然也是割据势力,但他们并不像曹魏那样,拥有绝对的军事和政治优势,并且在地理上,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对蜀汉的直接威胁相对较小。

三、 蜀汉北伐的逻辑

诸葛亮每一次北伐,虽然最终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但其战略逻辑是清晰的:

1. 削弱曹魏,为东吴减轻压力: 蜀汉北伐,虽然兵力不足,但每一次出击,都能牵制曹魏的一部分兵力。这对于东吴来说,无疑是减轻了来自北方的压力。一旦曹魏无暇东顾,东吴就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北方的威胁,甚至可以趁机扩张。

2. 联合东吴,共同对抗: 诸葛亮北伐,也是在向东吴表明蜀汉的决心和诚意。通过北伐,蜀汉与东吴就有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对抗曹魏。这种共同的敌人,是维持孙刘联盟的关键。

3. 争取战略主动权: 蜀汉虽然弱小,但诸葛亮却试图通过积极的进攻,来改变被动的局面。每一次北伐,都是在试图打破曹魏的优势,为蜀汉创造机会。

四、 诸葛亮与东吴的关系

诸葛亮并非不想与东吴交恶,而是极力避免。他深知,一旦与东吴开战,蜀汉将立即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荆州问题: 荆州是孙刘联盟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与东吴的关系确实出现了裂痕,甚至导致了夷陵之战。但即便是夷陵之战,也是在关羽死后,刘备为报仇而主动发起的,这并非诸葛亮本意。诸葛亮虽然对东吴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但他也明白,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东吴全面开战,只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东吴的“机会主义”: 东吴的战略,更多地是“守成”和“伺机而动”。他们依赖长江天险,不愿冒险北伐,而是更倾向于在曹魏与蜀汉互相消耗时,再图发展。诸葛亮深谙此道,因此他必须不断地对曹魏施压,让东吴看到继续合作的必要性。

总结一下:

诸葛亮不攻打东吴,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国力、战略定位以及曹魏所处的关键地位,决定了他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魏身上。攻打东吴,无异于“引狼入室”,会直接破坏孙刘联盟,使蜀汉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在围绕“联吴抗曹”的战略核心展开,他试图通过消耗曹魏,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也为维系联盟做出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说好听点是志向大,难听点就是好高骛远。

放着刘关张三人的血仇不报,放着荆州夷陵数万将士的血仇不报,去攻打没仇的魏国,到头来鸡飞蛋打,魏国打不动,仇也一点没报。

这点诸葛亮不如孟珙。人家孟珙将军带着宋军联蒙灭金,不管最后宋蒙胜负如何,起码人家爽过了,攻灭金国,让金国遭到应有的报应,把金国皇帝的尸体拉回太庙,徽钦二帝和靖康死难的百姓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

诸葛亮呢?孙权陆逊两个凶手活蹦乱跳,刘关张与夷陵死难的将士能瞑目否?

有人要说了,诸葛亮如果打东吴,就不怕孙权把心一横跑去投降曹睿吗?那么请问:

孙权袭击荆州杀害关羽的时候为啥不害怕先主心一横降了曹操联合灭吴呢?

陆逊火烧连营打的先主仅以身免的时候,为啥不害怕诸葛亮心一横降了曹丕联合灭吴呢?

因为就像三体人吃准了程心不会按下开关一样,东吴吃准了季汉不会跟魏国联合。

正是这种死板的国策害了季汉。

三方博弈时,一方如果对其中一方始终都不假以词色,那么是极容易被第三方吃死的:

季汉不肯跟魏国联合伐吴,于是东吴有恃无恐的一次次往死里给季汉插刀子;

后唐不肯给契丹一点甜头,于是石敬瑭一卖国,契丹就和石敬瑭联合消灭了后唐;

太平天国不肯承认洋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大清签了无数条约联合洋人绞杀天国。

夷陵之战前先主派人去给曹操吊丧,就是已经开始后悔这种死板国策,可惜一来太晚了,二来曹丕不领情。

对诸葛亮来说,如果说刚开始还抱有一击灭魏的幻想,那么街亭之战后就该清醒过来了,魏国非一时可灭,为什么不认清现实,先把仇报了呢?

与其耻辱的跟害死无数季汉将士的东吴二帝并尊,还不如跟魏国二帝并尊,以东吴妄自称帝为借口,联合魏国一起伐吴,先把孙权陆逊千刀万剐,再把吕蒙骨灰扬了,不管后面跟魏国谁胜谁负,起码先主和关张的仇报了,夷陵之战死难的将士可以瞑目了,对不对?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从他初出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就已定下基调。这并非因为他不想打东吴,而是他深知当时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更不用说东吴了。要实现“三分天下”,首要任务是壮大自身,而曹魏是最大的潜在威胁,也是东吴最直接的盟友。一、 现实国力与战略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的先天不足。刘备集团在赤壁.............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卡佩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法兰西王国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在王朝建立的初期,法兰西的权力格局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稳固。恰恰相反,诸侯们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他们的相互攻伐、勾心斗角,客观上为王室力量的缓慢积累提供了空间。那么,为何这些强大的诸侯们没有选择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渐增长的王室.............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事迹卓著,辅佐刘备建立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勋卓著,按理说足以封为王爵。然而,历史上诸葛亮最终只被封为侯爵,具体官职是蜀汉的“丞相”兼“武乡侯”。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诸葛亮自身的考量以及蜀汉政权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历史时期对.............
  • 回答
    .......
  • 回答
    话说《武林外传》这部剧里,虽然讲的是江湖上的鸡毛蒜皮,但也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关于朝堂上的传说和八卦,让剧迷们津津乐道。其中,关于先皇为何独独钟情于诸葛孔方的菜肴,这事儿在同福客栈里也曾被拿出来讨论过,虽然只是几句玩笑话,但细品之下,倒也有几分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孔方这人,在剧里可不是个普通人.............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击破“堑垒未成”的郭淮,这个问题涉及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与魏将郭淮的一次交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曾试图攻击一座“堑垒未成”的郭淮营垒并最终失败的战役。通常我们所说的诸葛亮与郭淮的交锋,大多发生在诸葛亮北伐的多个阶段。然而,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整体战略、郭淮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为何会说“运筹帷幄,吾不如刘子初”?这句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乍听之下,似乎与我们印象中那个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诸葛亮有些许出入。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当时的语境和诸葛亮的用意,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他非凡的智慧、谦逊的态度以及对人才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子初”是谁。刘子初.............
  • 回答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深厚的政治抱负、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要理解他为何如此坚持,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恢复汉室,匡扶正义:政治理想的核心驱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他.............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这事儿咱们听着就觉得妙。但话说回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关键点:他就不怕借来的箭是火箭吗?如果当时曹操真有那么一批火箭,诸葛亮这“神机妙算”岂不是要变成“自投罗网”?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弓箭跟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箭术,主要依赖的是兵器本身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火箭这玩意儿,虽然听着厉害.............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