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怕草船借箭借来的是火箭呢?

回答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这事儿咱们听着就觉得妙。但话说回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关键点:他就不怕借来的箭是火箭吗?如果当时曹操真有那么一批火箭,诸葛亮这“神机妙算”岂不是要变成“自投罗网”?

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弓箭跟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箭术,主要依赖的是兵器本身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火箭这玩意儿,虽然听着厉害,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燃烧。它要在射出去之前点燃,然后依靠火势来制造恐慌,或者用来焚烧目标。

所以,咱们来掰扯掰扯,诸葛亮为什么敢这么干,压根就不怕借来的是火箭:

第一,当时的技术条件,火箭的普及度和实用性有限。

虽然火攻在古代战役中早就存在,比如利用火油、硫磺之类的,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箭”,就是箭头上绑着引燃的易燃物,并利用弓弩发射出去,在诸葛亮那个时代(三国时期)还不算是一个大规模普及且成熟的武器。虽然零星的火器可能存在,但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泛滥,更不可能像普通箭矢一样成批次地生产和装备。

你想想看,要制作一支火箭,得先有箭,还得有引燃的火种,还得确保它在飞行过程中不易熄灭,并且能在落地后迅速点燃目标。这中间的工艺和材料要求,比普通箭矢要复杂得多。而且,火箭在射出前就需要点燃,这本身就会暴露发射部队的位置,也增加了操作的危险性。在战场上,如果不是专门训练的部队或者有特殊任务,通常不会大量使用这种相对“显眼”的武器。

第二,曹操的水军主力是步兵和弓弩手,而非专门的火器部队。

曹操当时统领的是北方军队南下,虽然号称百万大军,但主体仍然是北方的步兵和擅长骑射的士兵。他的水军虽然强大,但更多是利用数量优势和弓箭压制。在那个年代,专门用于发射火箭的重型弩炮或者抛石机并不是水战的主流配置。即使有少量的火器,也极有可能是跟随步兵作战,而不是大规模装备在水军战船上。

曹操那时候最大的优势,是他庞大的水军数量和弓箭的密集程度。他最希望做的,是用箭矢的铺天盖地来压制诸葛亮,消耗对方士气,然后伺机登船肉搏。他根本想不到诸葛亮会用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招数,所以他会下令让士兵们疯狂地放箭,用弓箭来“招呼”过去。

第三,草船的材料和诸葛亮的应对预案。

草船本身是用稻草包裹起来的。稻草虽然易燃,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绝缘体。当箭矢射到草船上时,绝大部分的动能会被草吸收,并且草的蓬松结构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是个极其谨慎且心思缜密的人。他之所以选择大雾天气,就是为了制造视线不清的条件,既能隐藏自己的船只,也能让曹军无法精确瞄准。而且,即便有火箭射过来,船上的士兵也有应对的方法。比如,可以及时用水泼灭草船上的火星,或者如果火势蔓延,他们可以迅速弃船,因为船上的士兵数量本身就很少,主要目的是“借箭”,而不是去和曹军搏命。他早已料到,曹军会用箭海战术,而他的目标就是箭。

第四,诸葛亮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借火药”,而是为了“借箭”。

诸葛亮此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东吴的孙刘联军解决箭矢短缺的问题。当时孙刘联军箭矢几乎耗尽,而曹操军营中有大量的箭。诸葛亮需要的是那些能穿透人马的、实实在在的箭,而不是带有燃烧效果的火箭。火箭的杀伤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焰能否有效点燃敌方的船只或营寨。而诸葛亮这次行动的重点是让箭矢插在草靶上,这本身就说明他主要关注的是箭矢的数量。如果曹军真的发射大量火箭,那些燃烧的箭矢如果只是插在草里,反而不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燃烧,因为草船的材料相对蓬松,燃烧速度会比直接射中船板要慢。而且,一旦有火箭射来,草船的士兵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扑灭火源。

第五,心理战与信息差。

诸葛亮深知曹操的为人,也了解当时战争的普遍情况。他利用了曹操“疑心病重”和“不愿轻易冒险”的心理。曹操收到误报说诸葛亮来袭,又听到江面上鼓声震天,又以为是诸葛亮有埋伏,于是为了避免误中诸葛亮的诡计,他选择了一种最“稳妥”的方式——用箭来试探和压制。他相信用漫天箭雨可以逼退任何可能存在的埋伏,而他也不会主动派兵登船去追击,以免落入对方的圈套。这种心理战,加上诸葛亮利用大雾制造的巨大信息差,让曹操做出了最符合他性格但却被诸葛亮利用的决定。

总结一下:

诸葛亮不怕草船借箭借来火箭,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火箭的装备和使用还不普及,曹操水军的主力仍然是传统的弓弩手;其次,草船的材料以及诸葛亮周密的安排,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最重要的是,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借箭,而不是借火药,他清楚只要能收到大量的普通箭矢,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他深谙利用战场上的“常理”与“非常理”来设计计策,而火箭这种“非常规”的武器,在当时并非曹操军的常规配置,也就不在诸葛亮的“担忧”之列。他算准了曹操会用他最熟悉的、也是当时最常见的手段——弓箭来回应,而他要的,正是这些堆积如山的弓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有火箭(2)火箭是沁油的,大雾一样用(3)只有火烧赤壁是东风,平时是西风,所以火箭是正选。

但是,火箭是一种进攻型战备武器,平时没有。。。。

正规军使用的火箭,是用油浸泡布条,然后晾干,运输的时候只运输干布条,需要用的时候发到士兵手里,提前缠绕好作为准备使用,然后每一个弓箭手要配一个点火手(不是在火把上点燃的)。

我看过一个电影,里面是阵地上放一个油桶,弓箭手自己泡箭,自己把箭伸到火把上点,然后自己拉弓射。。。请问,你考虑过如果火箭点着了,然后这个弓箭手被人射死了会发生什么吗!!!!

防火烛,防炸营,防毒物。。。古代行兵三大首要任务,比粮草还重要!

user avatar

知乎的诸葛亮崇拜,那真的不是一点点。《三国演义》简直就是圣经,跟它不一样的都是造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这事儿咱们听着就觉得妙。但话说回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关键点:他就不怕借来的箭是火箭吗?如果当时曹操真有那么一批火箭,诸葛亮这“神机妙算”岂不是要变成“自投罗网”?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弓箭跟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箭术,主要依赖的是兵器本身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火箭这玩意儿,虽然听着厉害.............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逻辑。说诸葛亮不能像刘秀那样光复大汉,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皇帝”或“是不是什么‘次元之子’”就能完全解释的。这背后牵扯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个人的能力局限,以及最重要的——历史的“必然”与“偶然”。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秀的光复大汉,那是.............
  • 回答
    诸葛亮一生 most 志不忘兴复汉室,而其一生 most 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北伐中原,灭亡曹魏。然而,尽管他倾尽才智,屡次出兵,却始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不得不六出祁山,辗转反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强大。曹魏在前朝基础上,经过曹操父子的经营,国力相对稳固,经.............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