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把朝政还给刘禅?他是不是想干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禅”。相反,他作为丞相,是当时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而刘禅作为皇帝,则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诸葛亮的工作就是辅佐刘禅,替他处理繁杂的国事。关键在于,“还”这个字本身就暗含着一个预设:刘禅当时已经具备了独自处理朝政的能力,而诸葛亮选择不放权。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诸葛亮的行为:

1. 刘禅当时的实际能力与成长环境: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但他的成长过程与刘备颠沛流流离的经历息息相关。刘备病逝时,刘禅年仅17岁,尚且年轻。更重要的是,刘备在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出“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著名遗言。这句遗言有多重含义:

对诸葛亮的极度信任与倚重: 刘备深知自己创业艰难,蜀汉根基不稳,外部强敌环伺(曹魏强大,东吴也在对峙)。他需要一个能力超群、忠心耿耿的人来稳定局势,并确保他的儿子能够顺利接班。
对刘禅潜力的担忧与暗示: 这句话也并非完全没有对刘禅能力的考量。虽然不能断定刘备预知刘禅一定不行,但至少表明他认识到刘禅并非是天生的英主,需要有人辅佐。
“自取”的政治考量: 这也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在那个乱世,如果儿子真的扶不起,为了整个蜀汉的未来,即使是禅让给诸葛亮,也比政权落入外人之手或导致国家灭亡要好。这给了诸葛亮一个“免死金牌”,也给了他承担更大责任的合法性。

刘禅在位初期,虽然诸葛亮主导了所有政务,但这并不代表刘禅完全没有参与。史书记载,刘禅也会在某些场合听取汇报,提出自己的意见。然而,相较于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丰富经验,刘禅的表现往往显得稚嫩,有时甚至缺乏主见。他更像是一个在诸葛亮精心呵护和引导下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能够独立决策的君王。

2. 诸葛亮所处的政治环境与时代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蜀汉正处于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

人才凋零: 刘备集团早期的许多核心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在其身后已经基本凋零。能够独当一面、坐镇一方的大臣屈指可数。
外部压力巨大: 北方的曹魏国力强大,军事力量雄厚,是蜀汉最大的威胁。东吴虽然也互相制衡,但随时可能构成新的威胁。蜀汉地狭人少,资源匮乏,必须步步为营,谨慎行事。
恢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肩负着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政权来支撑,更需要一个能够长期执行战略的领导者。他不能容忍任何政治动荡或决策失误,因为这可能导致蜀汉万劫不复。

在这种环境下,诸葛亮作为丞相,他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日常政务,更重要的是维持政权的稳定,并且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而全力以赴。他需要确保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才能支撑北伐的军事行动,才能应对复杂的内外关系。

3. 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与期望:

诸葛亮并非不想放权,而是他认为刘禅尚未达到能够完全独立驾驭政局的程度。他对待刘禅,更多的是一种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式。他悉心教导刘禅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用人,如何认识国家大事。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对刘禅的一些评价和教诲,都体现了他对刘禅的期望,也反映了他对刘禅成长速度的评估。

例如,他会在一些重要奏折上写上自己的看法,让刘禅过目,并听取他的意见。他也会在一些关键时刻,直接向刘禅汇报并请求指示,这是一种权力下放的仪式。然而,这种下放的程度,取决于刘禅当时的表现。

4. 诸葛亮的行为并非“不还”,而是“稳妥过渡”: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诸葛亮是在确保刘禅能够稳妥地继承和掌握大权。他不是在窃取权力,而是在为刘禅的成长和他对刘禅的责任负责。

军事指挥的需要: 诸葛亮长期主持北伐,军事上的绝对领导权是必须的。他不能在军事行动中因为刘禅不成熟的决策而受到阻碍。
政治稳定的需要: 蜀汉内部,诸葛亮是定海神针。他的权威能够压制住一些潜在的党争和地方势力。如果他过早地放权,而刘禅又无法完全掌控局面,很可能引发内乱。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在刘禅羽翼未丰时就撒手不管,让刘禅独自面对那些复杂的朝臣、危险的外部环境,那对刘禅和蜀汉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他的首要职责是保证蜀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

5. 关于“野心”的揣测,史料支持有限: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取而代之,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有这样的意图。相反,诸葛亮在临终前,仍然安排了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辅佐刘禅,这恰恰说明他是在为蜀汉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并且信任接班人能够稳定局势。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政治斗论和揣测。一些后世的评论家,尤其是站在批评诸葛亮角度的,可能会认为他过于揽权,或者不信任刘禅。但这更多是一种事后的解读,而非当时客观存在的证据。

总结来说,诸葛亮之所以一直掌握着朝政,并非他不想将权力“还给”刘禅,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刘禅当时的年龄和政治经验不足,尚未能完全独当一面。
蜀汉政权所处的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需要强有力的、稳定性的领导。
诸葛亮肩负着刘备临终托孤的重任,对蜀汉的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是在为刘禅的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负责,采取的是一种“稳妥过渡”而非“揽权不放”的策略。
他一生致力于兴复汉室,并非为了个人的权位。

诸葛亮的做法,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于政治智慧、责任感和战略考量的必然选择。他努力在确保国家稳定和刘禅的君权之间寻求平衡,而这个平衡的天平,在刘禅尚未真正成长起来之前,自然会向诸葛亮的辅佐倾斜。这是一种对君主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223年夷陵大败后在白帝城死的,算这时候诸葛亮掌大权,而诸葛亮在234年就病逝于五丈原了。

满打满算,诸葛亮执政了也就11年。而诸葛亮在写了出师表之后,就跑到前线汉中指挥北伐去了。诸葛亮一直在汉中呆了7,8年,指挥打仗,屯田,兴修汉中的水利等等,这7,8年的时间又进行了5次北伐一直打到死。

而诸葛亮在如此高频率的北伐期间,又要管前线的后勤,又要管训练,又要管水利,又要管刑法,又在和司马懿这些人打来打去,他还有空管在成都的皇帝?!


不说后来的八年,就说一开始执政的三年,刘备死后,贵族大地主其实都不看好蜀汉政权,各地叛乱四起,大家都觉得蜀国要完蛋了,有投靠孙权的,有想独立的,有想夺权的,诸葛亮是合纵连横,折腾了2年才差不多平定。

之后又立刻南征,稳固后方,以保证接下来的北伐。

所以诸葛亮这11年真的忙得很,前面平定叛乱保住刘备这个政权,之后征讨南中掠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人力,接下来跑到汉中指挥北伐,和魏国大战。

他哪有空管刘禅啊?整天殚精竭虑的思考,刘备攒的家底别在他这一代败光了,和北面大国的作战更是抽干了毕生的精力。


至于权力问题,出师表不是写了嘛,刘禅可以用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多听听老人的建议啥的,本来刘禅在成都就行使皇帝的权力好吧?他要想干啥,别人只能给他建议,刘禅是拍板的。

诸葛亮死后,蜀国也一直是这么个模式,高层领导班子讨论,交给刘禅拍板,但刘禅一向不会违逆集体开会讨论,啥都行。

只不过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有军权和前方的全权指挥权,刘禅不管前线。

user avatar

我就问一句。

如果你是刘禅,有一天,你吃着火锅唱着歌,悠闲地一边喝冰可乐一边上知乎的时候,诸葛亮突然走进门跟你说:“陛下你亲政吧?这一叠是今天奏章——的目录,那一屋子是今天的奏章,都等着您批阅呢,老臣年事已高想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你会怎么做?难道你会开心的点头,觉得自己的时代到来了?

反正如果是我,我特么非得哭着喊着跪下来抱着他大腿让他别走,我这儿着急上知乎怼人呢,相父你别给我闹,这节骨眼儿的你捣什么乱啊……

user avatar

首先,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国家,其次,那个年代还没有科举制。

最后,那个年代对应的政府机构管理更多的是听命于管理者,虽然也有法律,但诸侯逐鹿,没有功夫,也没有时间,更没有人才去给新的蜀汉政权去完善一套法律制度,这还仅仅是法治方面,管理制度上就更是缺失了,也就是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去管理,那人员本身碰到问题如何处理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再然后,那年代有多少认识字呢?极少数。你想,科举都没有,古代人学认字干嘛?生产力那么低下,有那功夫多种点地多打点粮食存起来不好么?即使到了近代,文盲率依然高达90%,你退回到三国时期,能识字的有没有5%都不知道,这还只是识字的,关键你识字了也不一定能做官啊,甚至做官的也不一定识字啊,这多种因素叠加是一个什么结果呢?管理就变成了一个相对很简单的东西。

千万别觉得那年代国家管理有多复杂,也别觉得那个年代我x简直天顶星的智商,西汉才刚刚总结出来个勾股定理,而且还不是平方计算所得,而是经验式的总结,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年代有地图的概念么?有等高线的概念么?

说白了就是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成天吃喝玩乐惯了,偶尔看看书识个字,管朝政?天天和一群老头子们计算讨论,哎呀今天在哪几个村收上来300斤粮食,不对算错了,是有3000斤,怎么能是三百呢你看着一个那一个…………一个士兵一天要吃3斤粮食,我现在一共有16万斤粮食,够多少人吃的……然后就开始摆棍子开始算……两天以后算出来了,然后突然一想,不对,算错了,你还没算……

成天一堆人在算算那,丞相呢又不放心,好多事情有事必躬亲,说白了就是诸葛亮自己不信任别人,认为你会出错或者因为私心会故意搞事情……


刘禅具备替诸葛亮干这些事情的能力么?不一定有,

诸葛亮针对这个朝廷,建设好了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了么?按他一点小事儿都要自己亲自审定来看,没有。

诸葛亮自己本身是否向下授权去处理公务了呢?没有。

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了么?没有。

诸葛亮提升了整个蜀地的生产力,让这点人口能生产出更多铁、粮食了么?没有。

说白了就是蜀汉一直搞了一个制度不健全、授权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小朝廷,诸葛亮作为丞相在执政期间也没有针对这些进行改革,整个国家一团乱虽然说不上,但也绝对不是蒸蒸日上的。

而且相国还动不动隔段时间就组织个大军出去对外侵略(打魏国),这叫穷兵黩武。

反倒是刘禅更明白自己国家的定位,和魏国比实力对比差别巨大,主动兴兵,只会一次次的损耗国力和宝贵的兵力,蜀汉的人口、人才、土地、耕地和魏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你慢慢发展,或者低调俯首称臣,同时集中物力,所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那怕什么都不干,就做个乐不思蜀的富家翁也不失为一件坏事。

诸葛亮从四川出兵打魏很难,那对面打进来就很容易么?依托蜀道天险,更是易守难攻,因此蜀汉后代未必不能翻身,开上帝之眼来看,魏、晋也不过就一两代的事,考虑到曹操、司马懿的年龄,刘禅熬死他们并不是什么问题。

这么来看,诸葛亮的整体执政策略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

最后说为什么不换给刘禅。

诸葛亮未必有直接的私心,但权力欲存不存在?这个不好说。

认为别人都远不如自己考虑的周详,因此凡是都事必躬亲,同样对刘禅这个后主也非常的不尊,为什么?因为看不起。就是看不起,你一个官二代,什么都不如我,还要叫我相父呢,因为我念及你爹的恩情,要匡扶汉室,你就是那个汉室,说白了就是庙里那个菩萨,我指望菩萨给我啥么,不指望,但我还要拜。

汉室就是好的么?汉高祖也不是之前的诸侯啊,就东汉西汉折腾那些,除了少数皇帝干了点正事儿,休养生息之外,他们建立的制度里也有很多当时就能发现的问题啊。外戚干政,民不聊生的情况也常有啊,曹操篡了权就一定不好么?他不好是怎么让魏国兵强马壮的?事情都要分两面来看。

非要说诸葛亮就比曹操好多少,真未必,毕竟都是在拜菩萨嘛。

user avatar

为啥要还?他拿到了这个时期他所能拿到的最高位置:刘备军事集团实权一把手。经济实力更强的军事集团,曹丕、孙权那里,没这个机会。他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荆州集团。荆州集团眼里,刘禅就是个小孩。而刘禅不靠荆州集团,两个地头蛇集团更不会服从刘禅。所以刘禅拿诸葛亮根本就没办法。

诸葛亮不想篡位。他的位置跟曹操一样,不能篡。刘备集团的派系,其实比易中天都讲得都复杂。诸葛亮不篡,其它派系因为互不信任,都怕自己跳出来反荆州集团,损了实力,让别人坐收渔利。诸葛亮一篡,给了其它派系同一时点的机遇。董卓废立后,形成了反董卓联盟,就是眼前的例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