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病逝前,为什么把大军交给杨仪?

回答
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将北伐大军的重任托付给了杨仪,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任命,而是诸葛亮在权衡了各方面因素后,深思熟虑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蜀汉的政治军事格局、诸葛亮对两位主要接班人人选的评估,以及他对未来走向的设想。

一、人才凋零的蜀汉,杨仪的上位并非无懈可击

首先,必须认识到诸葛亮执掌蜀汉期间,人才的流失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许多追随刘备打天下的元老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的将领虽然有潜力,但却缺乏独当一面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需要在现有的有限人才中进行选择。

杨仪虽然性格上颇有些傲慢,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还与魏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这并不掩盖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他跟随诸葛亮多年,深谙蜀汉军政要务,在后勤组织、军需调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诸葛亮多次北伐,虽然主要指挥者是自己,但杨仪在后勤保障和战略执行层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臣。

二、对两位潜在继承人的评估:蒋琬的稳健与杨仪的锐意

在诸葛亮眼中,最有可能接班的两人无疑是蒋琬和杨仪。然而,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质和适合的领域。

蒋琬: 蒋琬以稳重、仁厚著称,是诸葛亮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继承人。他能够稳定蜀汉的内政,管理好后方,处理好朝堂上的各种事务,不会像一些武将那样权力欲过重而引发内乱。在诸葛亮弥留之际,他已经将许多重要的政务交予蒋琬,为他铺平了道路,使其成为蜀汉未来文治的稳定基石。然而,蒋琬在军事上的表现相对来说不那么突出,他更多地是在后方运筹帷幄,而非在前线指挥千军万马。

杨仪: 相比之下,杨仪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执行上表现得更为积极和有魄力。他能够理解并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在诸葛亮病逝的危急关头,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一个能够立即接手并继续执行既定军事计划的人,显得更为现实和紧迫。杨仪的锐意进取,也符合诸葛亮在北伐事业上的不屈精神。

三、关键时刻的军事指挥:谁能稳住局面?

诸葛亮去世,恰逢北伐的关键时期。此时,前线将士的士气、军心的稳定至关重要。诸葛亮之所以选择杨仪,其中一个重要考量便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接管大军,并且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来维持军队的秩序和士气,防止出现混乱。

如果将大军交给蒋琬,虽然他能稳定大局,但军事指挥上的经验可能不足以应对前线突发的状况。而杨仪则更有可能在军事上做出果断的应对,确保军队不溃散,并安全撤退。

四、防止魏延威胁论?一个复杂的考量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将大军直接交给魏延,而是将兵符交给杨仪,历史上存在着不少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猜测便是对魏延的戒备。

魏延是蜀汉屈指可数的能征善战的将领,勇猛过人,也颇有军事才能。然而,魏延性格桀骜不驯,颇有野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提到“臣受恩于陛下,涕零而不能报,何敢持此而与君等论高下?”。这种表述虽然是谦虚,但也暗示了诸葛亮对魏延潜在的军事独断和权力欲有所担忧。

诸葛亮深知,如果将兵符直接交给魏延,以魏延的性子,很有可能不顾一切地继续北伐,或者做出一些诸葛亮在临终前并不赞同的举动,甚至可能在权力真空时期,对朝廷的稳定构成威胁。

而将兵符交给杨仪,则形成了一种制衡。杨仪虽然不如魏延勇猛,但他在军事上有一定的经验,且与魏延素来不合。这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魏延的个人行为,或者至少为朝廷争取时间来做出新的部署。当诸葛亮弥留之际,他必须考虑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局面下,将权力平稳地过渡,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部冲突的风险。

五、对杨仪的期望与局限:一种权宜之计

尽管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但这更像是一种临时的、权宜的安排。诸葛亮深知杨仪的性格缺陷,也明白他未必是能够长期领导蜀汉北伐的理想人选。诸葛亮在给杨仪兵符的同时,很可能已经预见到后续的权力交接问题,并期待蒋琬能够及时到位接管一切。

可以说,这是诸葛亮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蜀汉军事和政治局势的一种精妙平衡和风险规避。他需要在稳定前线军心、执行既定战略、以及防止内部出现失控的权力斗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杨仪的军事经验和执行力: 在危急关头,能够迅速接管军队并维持秩序。
蒋琬的政治稳健性: 蒋琬是内政的保障,但军事经验相对不足。
对魏延的制衡: 防止魏延因个人野心而引发的潜在风险。
临时的安排: 诸葛亮可能已预见到后续的权力交接问题,杨仪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

最终,诸葛亮的这一决定,也确实引发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冲突。这恰恰印证了诸葛亮对人才性格的洞察,以及他所面临的艰难选择。他所做的,是在一个注定艰难的时代,尽力为蜀汉的未来铺设一条不至于完全崩塌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仪素与魏延不和。而魏延性矜高,又是当时北伐战场上诸葛亮以下掌兵第一人,怎么会服从杨仪领导?这样安排不是逗着两家打吗?
user avatar
杨仪素与魏延不和。而魏延性矜高,又是当时北伐战场上诸葛亮以下掌兵第一人,怎么会服从杨仪领导?这样安排不是逗着两家打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将北伐大军的重任托付给了杨仪,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任命,而是诸葛亮在权衡了各方面因素后,深思熟虑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蜀汉的政治军事格局、诸葛亮对两位主要接班人人选的评估,以及他对未来走向的设想。一、人才凋零的蜀汉,杨.............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琢磨琢磨,要是诸葛亮真有那个心思,趁着刘备刚咽气,想一把把蜀汉的江山攥手里,他这胜算到底有多大。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一、 诸葛亮的天然优势:威望、能力、根基首先,咱得承认,诸葛亮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那是没得说。 “君臣之义”的巅峰: 刘备临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跨越物种和时间维度的生物学现象——远古病毒序列在现代生物体基因组中的存在,特别是 ERVW1 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合弓纲”和“胎生”。 合弓纲 (Synapsida):这是包括哺乳动物及其已灭绝祖先的一个演化谱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智慧。悉达多(佛陀)之所以在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苦痛时选择苦修,而不是寻找或修炼“不死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苦难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解脱之道的高度智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对“生、老、病、死”本质的认知:苦的根源 生命是无常且不圆满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