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只封了侯爵?

回答
诸葛亮一生事迹卓著,辅佐刘备建立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勋卓著,按理说足以封为王爵。然而,历史上诸葛亮最终只被封为侯爵,具体官职是蜀汉的“丞相”兼“武乡侯”。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诸葛亮自身的考量以及蜀汉政权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时期对爵位设置的限制与当时的政治格局: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政权林立。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得各个政权在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过程中,对爵位的封赐都有其考量。封王往往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王国,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尤其对于蜀汉这样从弱小发展起来的政权来说,并不现实。
汉朝的爵位制度逐渐演变。 虽然“王”是最高的爵位,但在汉朝,王爵的封赐非常谨慎,通常是皇族宗亲才能拥有。即使有功臣封侯,也多为县侯、乡侯等,而能够封“国”的侯爵(即王号,如梁王、赵王等)非常罕见,且大多掌握在皇族手中。诸葛亮虽然功劳巨大,但并非刘备的宗室亲属,在封赐上存在一定的体制限制。
“侯”已经是极高的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在汉朝,“侯”的地位非常尊崇,尤其是能够拥有封地的“食邑侯”。丞相作为百官之长,其本身就掌握着极大的权力。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在名号前加上了自己封地的名字(武乡),这本身就代表了极高的荣誉和实际的权势。

2. 蜀汉政权的特殊性与刘备的考量:

刘备创业之初的艰难与对刘氏正统的强调。 刘备起兵,以匡扶汉室为号召,其政权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刘备轻易封他人为王,可能会给外界留下“篡位”或“自立”的口实,不利于其政治宣传。因此,即使是诸葛亮这样核心的人物,在封爵上,刘备也可能需要考虑政权的稳定性以及对刘氏正统的维护。
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与权力的授予。 刘备对诸葛亮委以重任,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他,并赋予了丞相这一至高无上的官职。丞相在汉朝已经拥有“代天子行事”的权力,诸葛亮作为丞相,其权力和地位已经超越了许多王侯。从实际权力运作的角度来看,丞相的地位可能比一个虚设的王爵更为重要和实在。
刘备对诸葛亮的“受托孤”与未来的规划。 刘备病危时,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曾有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著名遗言。虽然这是否是真心话或是否真的有“自取”的可能存在争议,但足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对诸葛亮封侯,可能也包含着一种对这位股肱之臣的肯定和最高规格的礼遇,而没有必要再去触碰“王爵”这个更敏感的界限。

3. 诸葛亮自身的政治智慧与胸怀:

诸葛亮以“臣”自居,忠心耿耿。 尽管诸葛亮权倾朝野,但他始终以臣子的身份自居,忠心辅佐刘备父子。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僭越或称王的想法,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如果诸葛亮自己有称王之意,他早就有机会实现。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从未有过此类野心,始终以“臣”的标准要求自己。
“汉臣”身份的考量。 诸葛亮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的政治理想是将汉室江山恢复。因此,他以“汉臣”的身份辅佐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并在爵位上保持“侯爵”,也符合了他“汉臣”的身份认同和政治抱负。称王则意味着与汉室分庭抗礼,这与他“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避免树大招风,维护政权稳定。 诸葛亮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他功劳太高,如果再被封为王爵,可能会引起朝内其他大臣的猜忌和不安,也可能引起外部政权的警惕。保持一个“侯爵”的身份,既能体现他的功劳和地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的政治压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处理国家大事,维护蜀汉的稳定。
对功业的追求超越了对爵位的执着。 诸葛亮的人生目标是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相比于爵位的高低,他更看重的是能否将国家治理好,能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对于爵位的封赐,可能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荣誉和责任,而非个人权力的最终体现。

4. 封侯的实际意义与荣誉:

“武乡侯”的特殊含义。 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这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爵位。武乡是汉代的一个乡名,被封为乡侯的地位已经很高。而且,“侯”的封号在历史上就有很高的地位。例如,西汉的功臣中就有许多封侯的例子。
食邑与俸禄的保障。 侯爵通常会享有食邑,即可以从封地获得一定的税收和租赋,这是一种经济上的保障和权势的体现。
名号的象征意义。 “武乡侯”这个名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荣耀和历史积淀。

总结来说,诸葛亮只被封为侯爵,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制度与政治格局的限制: 当时的爵位制度以及三国鼎立的政治现实,使得封王并非易事,尤其对于蜀汉政权而言。
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与刘备的考量: 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号召,需要谨慎处理最高爵位的封赐,并可能出于政治宣传和政权稳定的考虑。
诸葛亮自身的政治智慧与忠诚: 诸葛亮始终以臣自居,胸怀大志,追求功业而非个人爵位,并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维护政权稳定。
丞相职位的实际权力: 丞相作为百官之长,其拥有的实际权力已经非常巨大,超越了许多王侯。

因此,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他自身地位、功勋以及政治考量的最佳体现,也是对其一生忠诚与才华的最高肯定。这与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也相得益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刘邦定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规矩之后,侯爵的封爵就成为了常态下的最高段位,之所以说是常态下,是因为还有一个非常态下的公爵,比如安汉公。而强如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前也不过是个武平县侯。所以诸葛亮生封武乡侯就已经算是到头了,再往上,那就不是人臣所应封的。

不过这也是诸葛亮生活时代太早了,放之后的魏晋,他能当到郡公,南北朝的时候能到国公,隋唐能到两字的郡王,宋朝能到一字王,辽代的时候甚至能干到两字国王(堪称历代之最了),金朝的话因为他不是宗室,所以大概率国王封爵讨不到了,但郡王是手拿把攥,放金末也能是一字王。放大蒙古国和元朝,起步就得是国公,太师国王是大概率。明朝的话,差不多是生封国公死赠郡王,而且追封三代。但要是南明的话,太师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瞻奉南北帝王山陵安定鲁豫兵民督师川湖云贵闽粤广西兼督江浙秦晋恢剿甘宁辽东、赐剑、蟒、玉、便宜行事、封一字亲王。清朝的话,前期起码也能给个三等阿达哈尼哈番,后期也能是个一等侯,妥妥的。

user avatar

【侯】确实是汉朝非皇室成员通常情况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公】这个是其实类似于【国】,接近于给其一个独立的【公国】,比如王莽和曹操分别得封安汉公与魏公。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五月得封魏公后就在邺城建立了自己的【公国】——魏国。《三国志》魏国臣子列传中的【魏国初建】或者【魏国既建】,就是指魏公曹操建安十八年的这个魏国,而不是魏帝曹丕黄初元年接受禅让建立的魏国。

王莽后来篡位了,而曹操后来也进一步得到只有皇室才能得到【王】之封号——魏王。

诸葛既不想做王莽,也不想做曹操,毕竟一个想篡位或者为后代篡位的人不可能让亲弟弟最后只当一个长水校尉,而且还处死了自己的亲信马谡,到头来把自己累死的时候儿子都只有八岁——所以他只要封侯就够了。

侯的等级通常从高到低有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

那么诸葛亮的武乡侯是乡侯么?显然不是,要知道魏延后来都得封南郑县侯(南郑县属汉中郡),诸葛功劳远高于魏延,怎么可能只得一个乡侯呢?

武乡是县,在诸葛老家的琅琊国,张飞所封的西乡侯也是一个道理,西乡也是县,在张飞老家的涿郡。县分大县与小县,以万户为界。若所封为大县或者所封多个小县总户数过万,则为【万户侯】了。

至于关羽为什么只有汉寿亭侯的爵位呢?因为关羽死的时候刘备还没称帝啊,不能大封特封,所以关羽只是没赶上而已。

而刘备称帝后,让张飞当了司隶校尉,并封了西乡侯;让诸葛当了丞相,并假节,张飞死后诸葛便继任司隶校尉(这仨可比万户侯强多了)。刘禅继位后,给诸葛封了武乡侯——而当时的魏延不过是都亭侯而已。侯爵能封到自己的家乡,虽然是遥领,但在当时绝对是一种荣耀。

至于第一位答主 知恶 所说:

诸葛亮名气大是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际其人的实力和权利封个武乡侯还是算优待了;乡侯在侯爵里也只算是中等爵位,乡侯之上还有县侯。

黑诸葛真的如此不遗余力,居然说诸葛的实力和权力封个乡侯也算优待,【极端反演义党】也是感人,只要演义吹捧的人必然是庸人?比如刘备关羽诸葛。

真不知道如果诸葛这种政治上开诚布公以至蜀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军事上以弱攻强占得主动并得到数次胜利,甚至射杀张郃挫败郭淮司马,如此文武全才都只能得到个乡侯,那得什么样的天才才能得封县侯?


至于这位知友强烈要求小奇知友证明武乡县的存在:


我也只能搬出《三国志集解》了,右起第一列开始便是学者们关于【武乡】的见解:


当然我相信这样并不能完全说服这位知友,毕竟只是文字记载有【武乡县】而已,文字可能是时人杜撰,也可能是后人附会,完全不能让人信服啊!

呵呵哒,我能说什么呢?

user avatar

因为汉代不存在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级爵制,只存在继承秦代的二十等军功爵制。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关内侯改为伦侯,彻侯改为列侯。

秦汉功臣封赏还是以列侯为最。

秦的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都属列侯,还有类比列侯的封君,如武安君白起,长安君成蛟。

秦汉之制中皆有封君与列侯。汉代列侯所封为食邑,仅食其租税。秦代之侯也应如此。《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本纪言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嫪毐长信侯封邑为山阳地,嫪毐之权虽大也仅限于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恐怕吕不韦与嫪毐仍属于列侯的范畴。秦的封君与列侯似乎又不一样,商鞅封商君,孝公死后“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商君作为封君,当有军事与行政权,与汉初诸侯王相类。秦国封君有兵权者未有几人见于记载,只有秦收蜀地为郡前所立之蜀侯类似诸侯,这应该是过渡性羁魔政策。《秦本纪》昭襄王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按此说蜀侯煇当有兵权,而《华阳国志》曰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昭襄王,恽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结合以上史料来看,秦在蜀地实行的是郡国并行之制,前后共封三任蜀侯,又有张若为蜀守,监督蜀侯。其间蜀相陈壮反,秦王又数疑蜀侯反,说明蜀侯的系统当有军政要权,甚至强于张若的郡守系统。昭襄王诛蜀侯煇,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可见蜀侯之宫廷正如诸侯王一般建制,当可与汉初诸侯相较。而自蜀侯煇被诛,秦在蜀地只立郡以来,再未见有军政实权的封君。此后的列侯关内侯都仅有食邑,再无实权。

汉承秦制,除了汉初的异性诸侯王外,功臣封赏无过列侯者。

user avatar

诸葛亮不仅不是公爵,甚至不是最高等级的侯爵。他是武乡侯,是乡侯级别。侯爵当时分县侯、乡侯、亭侯。

汉朝正常情况下非宗室不能封王,也无公爵爵位。只有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强行当了公爵:王莽和曹操。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显然不是一个想打破汉朝旧规矩的人。

蜀汉有侯爵41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等级最低的亭侯。根据据《三国志·蜀志》统计,蜀汉政权只封过5位县侯。其他资料有说县侯有9人。其中有东汉的宗室旧臣代表(比如刘豹、向举都是东汉旧臣,蜀地名门,封侯都是在刘备登基之前)、有外戚(刘备吴皇后的兄弟)、有军功封侯。而且这9个县侯中,大部分都是诸葛死后才获封县侯的,说明蜀汉最初封县侯是十分严格的。诸葛亮封个县侯也没问题,但是诸葛亮好像比较自律,不想那么高调吧。

user avatar

自西汉以来,帝王对臣子的封爵设计,大体上是围绕着不断强化皇帝及其家族的尊贵和遥不可及这个角度来的。就像唐宣宗有次对一个臣子说的那样:

此阶前则万里也,卿知之乎?

周朝开始有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都是实封,其中公爵往往是皇帝的近亲,尊贵无比。出居大国,入则为卿士,比如周公旦、召公奭和毕公高等等,因为周天子也不过是“天王”,当时没有皇帝之称,所以“王”这个封号国君自有,公已经距离国君非常近了。

到了西汉,托秦始皇的福气,开放了称号“皇帝”。有了皇帝,“王”理论上就可以作为封号下放,于是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在主宰天下之初都封了一堆诸侯王。每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一套朝廷班子,包括国相等等。诸侯王虽然位在天子之下,但也是有茅土之封的一方之主,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做的事情,就是皇帝在天下做的事情,双方的地位差异并不算太远。而“公”则留给了前朝苗裔。因为汉朝上承商周,所以汉朝封了两个公:周承休公和殷绍嘉公。这两个公都是“宾于王”,也就是汉朝的宾客,可以在自己的小地盘用自家的服饰、延续社稷。

在汉高帝削平异姓诸王之后,“王”这个位置对外姓关上了大门。基本不会开放给异姓的大臣,而公依然只给前朝贵胄,异姓大臣能拿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侯”。即便是位极人臣如萧何,也不过就是封侯而已。这个惯例直到王莽篡位之际才打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包括王莽家族也封了几个公。如同之前所说,到公这个地位,已经是“宾于汉,为汉藩篱”了,也就是名义上只是汉的宾客而非臣子。而王莽开发出来的这一套,封公加九锡的步骤,也成为历代权臣篡位的教科书所沿用。


往后的东汉基本沿用汉制,不过在「侯」这个位置上增加了县侯、乡侯和亭侯的区分,封地分别为一个县、一个乡或者一个亭。但是东汉的侯同样也是只有赋税权而无治权,公和侯虽然看起来就差一步,但是这一步其实犹如天堑——「侯」列土而不临民,也就是对自己的封地没有治权,只能享受封地的赋税,而再往上的公和王,就称得上是「裂茅土以封之」了,是真的把国家分裂出一小块来给对方治理。至于诸葛亮的侯到底是乡侯还是县侯,我们现在没有第一手的证据,但是从各种方面来推测,我认为乡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详细的讨论和史料辩证可以参看这个答案:


在汉朝封公乃至于封王,如果不是前朝的天潢贵胄,那就一定是想篡位的权臣。诸葛亮自然不会这么做。如果不是宗室,那么封侯,就是做人臣的极点了。所以诸葛亮是不太可能封公称王的,否则与曹操何异? 别说诸葛亮这么对自己对别人道德标准要求都很高的人,就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之后,也是拒绝了九锡、相国和安平郡公的封赏。


人老了就不追求这些虚名,生前身后,总要给自己场面上的一个交代。曹操不受禅,犹如司马不受封。不接受这些,还可以自我安慰说自己是魏之纯臣,如果儿孙篡位那是儿孙自己的锅,但是如果接受了公爵和九锡,那就是真的默认了自己真的要篡位了。



简单说说之后的事情吧。魏晋也是非宗室不封王,封王者皆权臣也这个思路,直到第一帝国的终结。到了第二帝国时代,唐朝在爵位这方面玩的很开,不但侯随便封,就连郡王国公都是大把大把的给出去,像哥舒翰、安禄山、李光弼、田承嗣等等都是郡王。不过唐朝的王仅仅是普通的爵位,就算是郡王,如果没有官职,站班也站不到前面去,而嗣王要更往后排。可以说有唐一朝的爵位制度,是对「王」这个称号的侮辱。不过到安史之乱后期,王爵越发泛滥,到最后篡夺唐朝天下的,也是一个王——梁王朱温。

宋朝比唐朝稍微收敛一点,皇帝的亲儿子会封王,而异姓活着封王的不多,死后会追封王爵作为哀荣,文如申王秦桧,武如信王吴璘都是如此。当然,评论区有人说到童贯,但是童贯是因为祖训收复燕云而封王,这个应该例外。其余活着封王的,大都是南宋立国时期的功勋大将或者权臣。

到明朝的时候,比宋朝又降了一格,基本上异姓大臣最高就是公爵:魏国公、英国公这些基本都算是与国休戚的勋贵豪门,但是基本上也就是国公了,郡王和亲王还是只有朱家人才能染指。不过好在大的国公的俸禄,还能可以比肩乃至于超越郡王的,郡王俸禄每年两千石,而魏国公徐达的俸禄是一年五千石。

宋朝和明朝在大臣死后追赠的王爵,基本完全属于荣衔,不能继承,也没有什么权力(人死了还能有什么权力),但是王爵封给宗室,往往就是可以世袭的了。

而到清朝,对皇家的尊崇更甚,非皇族到顶就是和珅的一等公,俸银700两,和宗室的镇国公一样;而再往上的贝子、贝勒、郡王和亲王,非皇帝亲属基本不要想了(当然要除掉开国的时候那几个异姓汉人藩王,因为当时封藩的时候清朝只是地方政权)。从康熙之后到大清灭亡,和皇家没有血缘关系而进入了镇国公之上爵位的,就只有一个福康安破例,生封贝子,死追郡王。以至于有人都怀疑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有好事者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

丹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