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回答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深厚的政治抱负、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要理解他为何如此坚持,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

一、 恢复汉室,匡扶正义:政治理想的核心驱动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他出山时就许下的诺言,也是他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刘备的嘱托与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明确地将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了他。对于一个忠诚至极的臣子来说,这不仅是职责,更是对君主遗愿的誓死践行。他不能辜负先帝的信任,也不能辜负先帝在世时播下的火种。
汉朝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在当时的乱世,曹魏虽然强大,但其建立的过程充满了争议,更多的是通过权谋和武力上位,并非由汉献帝禅让。而蜀汉政权则继承了汉室的衣钵,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在道义上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诸葛亮深知,只要汉室的旗帜不倒,蜀汉就有号召天下、联合反曹势力的可能。
政治理想的感召力: 诸葛亮不仅仅是为了蜀汉一地,他更希望通过恢复汉室,结束连年战乱,重新统一天下,让百姓免受兵灾之苦。这种仁者爱民的情怀,驱使他不断尝试,以求拨乱反正。

二、 战略 necessity:蜀汉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从地缘和军事战略角度看,北伐对于蜀汉来说,并非可选项,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劣势: 蜀汉地处西南,沃野千里,但易守难攻,也正因如此,出兵北伐就异常艰难。从蜀道出兵,道路崎岖,粮草运输困难重重。相对于曹魏的四通八达,蜀汉在地理上就处于一种被动和孤立的状态。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然后“待天下有变”时,出兵北伐,则可成就霸业的蓝图。即使后来情况有所变化(如关羽失荆州),北伐依然是打破僵局、争取主动的唯一途径。
消耗战与军事压力: 曹魏国力强大,人口众多。如果蜀汉长期采取守势,即使能守住益州,也只能苟延残喘,最终会被强大的曹魏所吞噬。北伐能够将战火引向北方,分散曹魏的注意力,甚至可能在其内部制造动荡。通过北伐,蜀汉能够保持一定的军事活力,逼迫曹魏投入兵力防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国力。
避免被曹魏包围和蚕食: 曹魏始终视蜀汉为心腹大患,一旦其国力强盛,很可能会集中力量攻打蜀汉。诸葛亮通过北伐,将战线推出去,能够有效缓解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为蜀汉内部的稳定和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

三、 争取主动与打破战略僵局:唯一的积极主动的策略

长期以来的防御姿态,会让蜀汉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最终被动挨打。北伐是诸葛亮打破这种僵局的唯一积极主动的策略。

主动出击,掌握主动权: 坐守益州,虽然安全,但却无法改变蜀汉“偏安一隅”的局面。诸葛亮深知,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掌握战略的主动权,才有机会实现战略目标。
争取民心与支持: 持续的北伐行动,虽然消耗巨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蜀汉的决心和力量,向天下人展示蜀汉并非只是一个苟且偷生的小国,而是有志于统一天下的力量。这有助于争取那些对曹魏统治不满的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利用曹魏内部的不稳定: 曹魏虽然强大,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诸葛亮多次北伐,也意在利用曹魏政权更迭、内部矛盾等机会,寻找突破口。例如,他在街亭之战后,曾写信给东吴,希望东吴能发兵牵制曹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 个人能力与责任担当:作为丞相的自觉

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承担着蜀汉的全部责任。他的北伐,也体现了他个人的军事才能和责任担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诸葛亮一生行动的写照。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北伐事业上,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失败,也从未放弃。
高超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诸葛亮并非盲目北伐,他每次出兵都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他对地形、兵力、后勤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和计谋。尽管屡次与成功擦肩而过,但他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依然是当时顶尖的。
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诸葛亮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北伐大业,他可能也认为,如果连他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蜀汉将再无复兴的可能。这种自信,让他敢于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责任。

为什么会有“为什么一直坚持”的疑问?

之所以会有“为什么一直坚持”的疑问,往往是因为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遭遇了失败(如街亭之败)。这让后人觉得他的坚持有些“徒劳”。但正是这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才更能体现他理想的坚定和胸怀的广阔。

成功的定义: 诸葛亮的“成功”并非一定是指“一战而定天下”,而是尽可能地削弱曹魏,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不断尝试为实现“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而努力。
历史的局限性: 蜀汉的国力和曹魏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诸葛亮是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以一己之力,支撑着一个政权的延续和发展。他的坚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延缓蜀汉的灭亡。

总而言之,诸葛亮坚持北伐,是政治理想、战略 necessity、争取主动以及个人责任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并非为了北伐而北伐,而是将北伐视为实现其毕生政治抱负、确保蜀汉生存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唯一可行之道。他的坚持,正是那个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使面对无数的困难和牺牲,也义无反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现有的回答,觉得许多不在点子上,重新说说。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群体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统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一开始,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可能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统治益州,以黄权、李严为代表的益州系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系,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系。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系黄权等,也积极出战了。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系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由于对益州系的打压,就开始面对人才匮乏的巨大问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user avatar

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诸葛亮搞不过的。为了给蜀汉续命,诸葛只有剑走偏锋。

比如说我有一百万,我商业奇才,一年翻倍,我也就挣一百万,非常难,非常了不起了。

就算王思聪不聪明,十足的蠢货,但他拿五个亿,买国债,一年2.5%的利率,纯收益1250万。

这就是本钱带来的发展差距。

巅峰时期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个半州;蜀汉不过益州和荆州雍凉的极少数地区。

人口差距同样很大,曹魏人口约443万,兵力约50万而蜀汉人口只有90万左右,兵力约10万。

按部就班的发展,就如我和王思聪一样,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要知道钱是会生钱的,王多鱼曾经对之深有体会。

所以,对处于弱势的蜀汉来说,主动出击,打乱曹魏发展的节奏,是唯一的自救办法。

也因此,割据蜀地的蜀汉成了蜀地最长寿的割据政权:

公孙述: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公孙述在成都城下与东汉军队大战,中枪伤,当夜死去。国号“成家”,很奇怪的国号,一共12年。
成汉:公元304年,氐族流民首领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称王,建立成汉,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一共43年。
谯蜀:由蜀地豪族首领谯纵所建,405年建立,413年被刘裕所灭。共9年。
前蜀:五代十国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907~925年)。
后蜀:934——966,又称孟蜀,33年。出了个花蕊夫人。

蜀汉,公元221年到263年,一共42年,基本和李特的成汉时间持平,考虑到刘备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4年)就已经占领成都,蜀汉一共49年,不错了。诸葛亮的策略没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