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补给问题不在于缺粮,而在于运输。汉军的补给线在崇山峻岭中绵延千里,甚至要通过栈道运输,效率一定非常感人。
因此,在后方屯田有效用,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至于在前线屯田,这属于特殊情况下的骚操作,不可能简单复制。汉军战士不满五万,跑去敌国的腹心地带,面对十万大军的进迫,即便专心致志亦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种田?
搞出这么浪的手段,显然要满足两个条件:
1、对己方的战斗力有充分自信,或说对敌方的战斗力表示充分藐视,否则分散兵力搞副业纯属作死。
2、双方处于对峙僵持状态,战线相对稳定,否则两军运动起来,战线前后推移上百里,麦子怎么收?
再看第一次北伐,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
其一,自打汉中之战结束,两国长期未曾交战,且汉军几乎是夷陵战后重建,诸葛亮不知道敌我两军战斗力对比。
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
其二,一次北伐前期进展极为顺利,三郡望风而降,战线直接向陇山、安定一线推移。捎带,从常理推断,三郡多降,曹魏的府库显然顺带送了大礼,汉军并无补给问题。
加之街亭违命,汉军速胜速败,从头到尾没有持久战的端倪,屯田自然无从谈起。
顺带看看下一次大规模北伐——第四次北伐之役。
此战,汉军始终以运动战为主,双方战线在上邽——祁山一线剧烈摆动,且发生了激烈交战,屯田当然不可能。
到了第五次北伐,形势大不一样。
首先,司马懿在交了一箩筐学费后已彻底转入消极防御,双方战线趋于稳定。
其次,诸葛亮对两军战斗力的对比已有充分把握。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于是乎,数万汉军就在十万曹军的眼皮子底下搞起了南泥湾。
个人以为,刨去可见的补给收益,火线屯田还有深层次的考量。
其一,政治宣传。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汉军秋毫无犯的表现便是在替蜀汉政权大作政治广告。这波政宣令两晋士人都印象深刻,日常吹爆,何况当时?收曹魏的粮,和曹魏百姓搞军民鱼水情,真是名利两开花。
可以想见,诸葛亮在关中屯一天田,曹魏的政治声望便受一天损失,无本买卖,岂不美哉?
其二,激将法。
两军对垒,一方居然搞副业,玩火线屯田,这真是空前绝后。数万汉军跑到曹魏的关中腹心地带,种曹魏的田,用曹魏的民,收曹魏的麦子,觑曹魏堂皇铁骑、十万大军如无物,所谓骑脸撒尿、坟头蹦迪不过如此,真是辱莫大焉。
于是乎,随着屯田时间的推移,魏军愈发接近炸营,司马宣王已然控制不住军队,要靠着千里请战搬来钦使,倚仗皇权来压服诸将。
问题是压得住一时,是否压得住一世?如果诸葛亮万寿无疆……啊不,永远健康,到金秋来一波大丰收,在关中搞个军民趴……
魏军还能忍得住,我看都练神功得了。
当然,一切都建立在诸葛亮掌握绝对真理的基础上。如果反过来,宣王搞一波屯田,估计村夫一定二话不说——麦熟,打飞,割了,谢谢啊!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
没办法,谁让宣王的道理讲不过孔明啊(手动滑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