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候不军屯?

回答
要说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没有大规模实行军屯,这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得结合当时他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本人的战略思想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是一伐的时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考虑过屯田,而是说大规模、系统性的军屯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北伐中成为主要战略支柱。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限制,也有主观考量。

一、 时间紧迫与目标宏大:一伐的仓促性质

诸葛亮一伐(公元228年)的目标是什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一个何等宏大的目标!当时的蜀汉,国力相比曹魏那是天壤之别。曹魏占据了中原沃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而蜀汉偏安一隅,人口不多,物产相对匮乏。

诸葛亮一伐,是在积蓄了数年力量后,抓住曹魏内部发生政变的绝佳时机发起的。曹魏此时主政的是曹叡,但前一年(227年)发生了宫廷政变,诸葛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缝隙,认为“今军旅数动,而百姓困苦,不可不计其长久”。他的目标是速战速决,一举拔掉曹魏在陇右的几个郡,也就是天水、南安、安定。一旦能够占据这些地方,蜀汉就等于打开了北伐的门户,有了可以站稳脚跟的战略纵深。

在这种 速决战 的思路下,大规模的军屯并不符合他的首要需求。军屯虽然能解决后勤问题,但它本身是一个 耗时 的过程。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等待收成,这些都需要时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需要的是迅速出兵,在曹魏反应过来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夺取战略要地。如果一开始就大搞军屯,一方面会分散兵力,另一方面也会延缓进军的步伐,错失良机。

二、 后勤保障的挑战:兵贵神速,就近补给

古代战争,特别是长途奔袭,后勤是最大的难题。诸葛亮深知这一点。虽然他之后在汉中屯田积累了经验,但第一次北伐,他面临的后勤挑战更大。

1. 蜀道艰难: 蜀道之险峻,是蜀汉最大的地理劣势。从蜀地向外运输物资,效率极低,且成本高昂。即使是精良的部队,也难以携带过多的粮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行军路线,经过的都是险峻的山地。
2. 就近补给的考量: 诸葛亮更倾向于在 占领区 解决补给问题。他的战略思路是,通过快速突击,攻占曹魏的粮仓和资源点,然后以此为依托继续推进。例如,他攻打陇右诸郡,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曹魏重要的粮草基地。他的计划是“攻其粮谷,不使民皆得食”。如果能顺利占领这些地区,当地的粮食和物资就能成为蜀军的补给。
3. “五丈原屯田”与“一伐军屯”的区别: 有人可能会提到诸葛亮后期在五丈原的屯田。但那是在他多次北伐,并且 战线拉长,需要长期对峙 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措施。第一次北伐,他还想着一鼓作气,并没有进入长期对峙的阶段。他的目标是 征服,而不是 占领并经营。

三、 策略重点的优先排序:先锋与后勤的博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派出了大将赵云、邓芝率领一支偏师,作为疑兵,从箕谷(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附近)进军,以牵制曹魏的关中兵力。主力则由诸葛亮亲自率领,从祁山(今甘肃省东南部)进攻。

他的战略重点在于:

打通门户: 占领陇右,获得战略纵深。
瓦解曹魏: 利用街亭的失守,瓦解曹魏在陇右的士气,争取当地的民心。
速战速决: 在曹魏主力到位之前,解决战斗。

如果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军屯,意味着直接参与进攻的主力部队会减少,或者后勤运输队伍会进一步庞大,这两者都会削弱他的突击力量。在力量对比本就悬殊的情况下,每一分兵力都至关重要。

四、 战术上的意外与调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计划是兵分两路,赵云作为疑兵,主力攻祁山。但马谡在街亭之战中失利,导致了整个北伐计划的重大挫折。虽然诸葛亮迅速调整,退兵保全了主力,但这次失利也暴露了人才短板和战略执行上的问题。

在街亭失利之前,诸葛亮是否考虑过对攻占区域进行屯田,以巩固战果?或许有,但街亭的失利打乱了他的节奏。当战局不利,需要及时撤退时,那些尚未完成的屯田工作就更不可能完成了。他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减少损失,保存实力,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五、 诸葛亮对军屯的认识演变

不能说诸葛亮完全没有考虑过军屯。他对军屯的认识和应用,其实是随着他的北伐次数和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早期: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诸葛亮主要精力放在巩固益州、发展生产上。
中期: 诸葛亮开始准备北伐,他需要在汉中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此时,屯田作为一种增强蜀汉国力、支持长期战争的手段,开始被他重视。他会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屯田,为北伐积蓄物资。
后期: 随着北伐次数的增加,以及与曹魏形成拉锯战,大规模的军屯才成为诸葛亮重要的战略支柱。他发现,只有通过屯田,才能在后勤上与强大的曹魏抗衡,才能支持他更长时间的北伐。

总结来说,诸葛亮一伐不进行大规模军屯,主要原因在于:

战略目标是速决,而不是长期占领经营。
蜀道艰难,后勤保障是首要难题,更依赖就近补给或占领区的资源。
兵力有限,需要集中力量于进攻,军屯会分散兵力。
街亭失利打乱了原计划,导致无法进行后续的巩固措施。

第一次北伐更像是一场 机会主义的突袭,旨在抓住时机,一举突破。军屯虽然重要,但在这种 速战速决 的初期战略中,它的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直到后来,随着战局的演变,军屯才真正成为诸葛亮北伐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战略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北伐的补给问题不在于缺粮,而在于运输。汉军的补给线在崇山峻岭中绵延千里,甚至要通过栈道运输,效率一定非常感人。

因此,在后方屯田有效用,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至于在前线屯田,这属于特殊情况下的骚操作,不可能简单复制。汉军战士不满五万,跑去敌国的腹心地带,面对十万大军的进迫,即便专心致志亦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种田?

搞出这么浪的手段,显然要满足两个条件:

1、对己方的战斗力有充分自信,或说对敌方的战斗力表示充分藐视,否则分散兵力搞副业纯属作死。

2、双方处于对峙僵持状态,战线相对稳定,否则两军运动起来,战线前后推移上百里,麦子怎么收?

再看第一次北伐,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

其一,自打汉中之战结束,两国长期未曾交战,且汉军几乎是夷陵战后重建,诸葛亮不知道敌我两军战斗力对比。

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

其二,一次北伐前期进展极为顺利,三郡望风而降,战线直接向陇山、安定一线推移。捎带,从常理推断,三郡多降,曹魏的府库显然顺带送了大礼,汉军并无补给问题。

加之街亭违命,汉军速胜速败,从头到尾没有持久战的端倪,屯田自然无从谈起。

顺带看看下一次大规模北伐——第四次北伐之役。

此战,汉军始终以运动战为主,双方战线在上邽——祁山一线剧烈摆动,且发生了激烈交战,屯田当然不可能。

到了第五次北伐,形势大不一样。

首先,司马懿在交了一箩筐学费后已彻底转入消极防御,双方战线趋于稳定。

其次,诸葛亮对两军战斗力的对比已有充分把握。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于是乎,数万汉军就在十万曹军的眼皮子底下搞起了南泥湾。

个人以为,刨去可见的补给收益,火线屯田还有深层次的考量。

其一,政治宣传。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汉军秋毫无犯的表现便是在替蜀汉政权大作政治广告。这波政宣令两晋士人都印象深刻,日常吹爆,何况当时?收曹魏的粮,和曹魏百姓搞军民鱼水情,真是名利两开花。

可以想见,诸葛亮在关中屯一天田,曹魏的政治声望便受一天损失,无本买卖,岂不美哉?

其二,激将法。

两军对垒,一方居然搞副业,玩火线屯田,这真是空前绝后。数万汉军跑到曹魏的关中腹心地带,种曹魏的田,用曹魏的民,收曹魏的麦子,觑曹魏堂皇铁骑、十万大军如无物,所谓骑脸撒尿、坟头蹦迪不过如此,真是辱莫大焉。

于是乎,随着屯田时间的推移,魏军愈发接近炸营,司马宣王已然控制不住军队,要靠着千里请战搬来钦使,倚仗皇权来压服诸将。

问题是压得住一时,是否压得住一世?如果诸葛亮万寿无疆……啊不,永远健康,到金秋来一波大丰收,在关中搞个军民趴……

魏军还能忍得住,我看都练神功得了。

当然,一切都建立在诸葛亮掌握绝对真理的基础上。如果反过来,宣王搞一波屯田,估计村夫一定二话不说——麦熟,打飞,割了,谢谢啊!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

没办法,谁让宣王的道理讲不过孔明啊(手动滑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没有大规模实行军屯,这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得结合当时他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本人的战略思想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是一伐的时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考虑过屯田,而是说大规模、系统性的军屯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北伐中成为主要战略支柱。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限制,也有主观考量。一、 .............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亮黑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二伐陈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下并占领陈仓,这背后有着多层逻辑和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攻城拔寨”那么简单。要想彻底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诸葛亮当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北伐的目标以及陈仓本身的战略地位结合起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诸葛亮北伐,不是为了刷一.............
  • 回答
    诸葛瑾的军事能力在“差”这个评价上,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孙权多次派他伐魏,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军事能力差”却仍然被重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一、 诸葛瑾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首先要明确,“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那个群星璀璨的东吴将领辈出的时代,与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形象,仿佛他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的谋士,智计无双,对局势了如指掌,就像游戏里角色刚进入战场就自带全套顶级装备,技能冷却完毕,随时可以大杀四方一样。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出来的。我们不.............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韩信为何一出山便显露出旷世之才,能够驾驭得了千军万马,这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凭空而降的运气。他们的才能,实则是在漫长的积累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中孕育而生的。先说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并非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布衣。他选择躬耕南阳,并不是真的要与世隔绝,而是他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诸葛亮兄弟三人的历史选择,以及当时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格局。诸葛亮兄弟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最终效忠了不同的主公,导致了他们之间“分事三主相斗”的局面,而不是“相互帮扶同事一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 .............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然人们普遍称他为“军师”,但若论实际的官职,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刘备创业初期,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军师”表明了他作为军事谋划者的角色,而“中郎将”则是一个带有实权的军事指挥官头衔。在当时的曹魏、孙吴以及蜀汉内部,官职体系是层层叠叠的,一个“中郎将”已经.............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