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时,主动投入,辅佐刘备从一无所有建立蜀汉基业。他的权力基础是刘备的信任和对他的高度授权,是基于“君臣一体”的理想化关系。他始终以“臣”的身份自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目标是实现汉室复兴,而非个人篡权。
霍光: 出身于汉武帝时期的外戚家族,通过姐姐霍去病家族的荫蔽进入权力核心。汉武帝晚年,他已经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并在汉昭帝时期成为顾命大臣。他的一系列行动,尤其是在汉昭帝无子后立昌邑王刘贺,再废黜刘贺改立宣帝,虽然在当时“稳定了局势”,但其权力范围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的辅佐大臣,接近于摄政王的角色。他的权力是建立在皇帝幼年、无能或缺乏子嗣的真空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前任辅政大臣的权力,以及与外戚集团的联动。

政治理念与行为模式:
诸葛亮: 始终坚持儒家的“君臣之道”,强调忠诚、责任和道义。他治国严谨,赏罚分明,注重法治,同时也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一生致力于北伐,即便明知希望渺茫,也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行为被视为完美诠释了臣子的职责。
霍光: 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操盘手,其行为更侧重于维护汉朝的统治秩序和自身集团的利益。他废黜刘贺,表面上是为大汉江山挑选明君,实际上也充满了政治考量,例如避免霍氏家族被刘贺的淫乱统治牵连,并且他选择的刘病已(后来的汉宣帝)是宗室中相对容易控制的。他后期将权力伸展到朝堂内外,甚至参与制定律法,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个人对朝政的绝对控制,使得他的行为带有“揽权”的色彩。

个人道德评价的标准:
诸葛亮: 被后世誉为“智慧之神”、“忠义之魂”,其身上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臣子的所有美好想象。他的清廉、勤勉、忠诚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道德标杆。
霍光: 虽然在汉宣帝初期受到重用和尊崇,但其后代的跋扈和专横,以及他本人晚年留下的权力痕迹,都为后世评价打上了问号。特别是当汉宣帝逐渐亲政后,霍氏家族的种种不法行为,以及霍光本人对政治权力的深度介入,都让他的形象复杂化。

二、 “权臣”标签的形成原因:

1. 权力的过度集中与事实上的“权力巅峰”:
霍光在汉昭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相印,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汉昭帝去世后,他更是独揽大权,先后立了两位皇帝。汉宣帝即位初期,虽然对霍光尊崇有加,但霍光依然是掌握实权的权臣。他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参与制定律法,其权力之大,在汉朝历史上也属罕见。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自然容易引发“权臣”的联想。

2. 外戚身份的天然敏感性:
霍光的外戚身份,即其姐姐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宠臣,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优势。在历史上,外戚干政往往是政治动荡的根源之一。虽然霍光自身可能在初期表现出对汉朝的忠诚,但“外戚”的标签本身就带有负面含义,容易让人联想到家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3. 家族的后续行为:
霍光死后,其子霍禹、霍云以及妻子霍显等人,仗着霍光的权势和功绩,在朝中更加跋扈,甚至密谋发动政变。虽然这是霍光死后的事情,但后世评价往往会追溯至本人,认为他未能有效约束家族,甚至为家族的跋扈埋下了伏笔。这种家族的败落和罪行,反过来也影响了对霍光本人的评价,使其“权臣”的形象更加固化。

4. 汉宣帝态度的转变:
汉宣帝虽然早年受到霍光的扶持,但当他逐渐成熟并想要掌握真正的皇权时,必然会对霍光家族的权力形成制约。当霍光家族最终因罪被灭族时,汉宣帝的行动也从侧面证实了霍氏家族权势过大,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的事实。这种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张力,也使得霍光的形象更加复杂。

5.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历史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当时社会价值观和政治需要的影响。在某些时期,例如汉朝初期,为了强调君臣和谐,可能会弱化霍光的“权臣”色彩。但在后世,当人们更注重君权至上、臣子应有的本分时,霍光那种超乎寻常的权力影响力,自然会被放大和批评。而诸葛亮则因为其“无私”、“尽忠”的形象,更容易被后世奉为圭臬,成为一个纯粹的道德楷模。

6. 史书的记载与解读:
《汉书·霍光传》中对霍光的记载,既有对其辅佐昭帝、宣帝的功绩的描述,也揭示了其后期权力的膨胀以及家族的骄纵。这种客观而又带有批判性的记载,为后世的解读提供了基础。而关于诸葛亮的书写,则更偏向于其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的歌颂。

三、 类比的困难性:

诸葛亮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特殊且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许多特质几乎是为“臣子典范”量身打造的。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他与刘备、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及他个人的政治追求,都让他与霍光有着本质的区别。

霍光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家、权力操盘手,其核心任务是维护汉朝统治的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个人的权势也随之膨胀。
诸葛亮则更像一位“政治哲人”和“道德典范”,他将忠诚、责任和理想主义融为一体,其行为的指导原则是儒家道义,而非纯粹的政治权力游戏。

总结来说, 霍光之所以被视为权臣而非人臣典范,主要在于他权力来源的复杂性、权力的过度集中、外戚身份的敏感性、家族的后续行为以及汉宣帝对权力的重新平衡等因素。他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在特定政治真空期,一个能力超凡的臣子如何掌握并运用权力来维护国家稳定,但这种权力也伴随着对皇权的潜在挑战。而诸葛亮则是因为其始终如一的忠诚、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被后世树立为君臣关系的典范,其形象更加纯粹和理想化。

与其说霍光“不忠诚”,不如说他在权力结构和个人行为上与理想化的臣子典范有着显著的差距。他的故事,更多地揭示了古代政治中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和人臣在权力漩涡中的艰难处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霍光拥立了昌邑王刘贺,这件事没啥问题,而废刘贺,则是通过他的外孙女上官太后。这个程序是他区别于董卓的关键所在。

秦汉时期,太后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汉代重孝道,即使强势如汉武帝,早期也曾被窦太后压制,直到窦太后死了才真正掌握大权。

废立皇帝这种事,实际上只有太上皇和太后才有资格做。无论霍光是依靠亲缘关系还是政治利益,又或者是昌邑王继位后确实做了很多天怒人怨之事,总之废除昌邑王是上官太后许可的,因此霍光才不是董卓之辈。

但到了宣帝朝,霍光让宣帝如芒在背,说他不是权臣,显然不太合适。

但也仅止于权臣。

霍光是知道自己妻子毒害皇后的,也知道自己孩子都是什么德行,所以他知道,等他死了,一家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更进一步,可见他虽专权,却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像王莽、董卓、曹操等人那样,行篡逆之事。

所以在封建时代,鉴别一个人是权臣还是逆贼,就可以用霍光作为标准。比霍光更进一步的,哪怕没真正实行篡位之事,也绝对是逆贼,比如董卓曹操。而如果没越过霍光这条线的,即使废立皇帝,也只是权臣。

诸葛亮就是另一个标准了,他是封建时代臣子的天花板,越接近诸葛亮,越是能力品格都难以挑剔的良臣。

user avatar

举例来说,霍光在唐初的时候,还能被当作忠臣典范呢。

后来,霍光就慢慢当不成“忠臣典范”了。

为什么呢?

这涉及到君权增强、社会思想变化问题。

因为唐初还是相对的专制制度,相权(官僚体系权力)较大,君臣相对平等,霍光废立帝的行为是可以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所以霍光是忠臣典范。

后世君主权力不断增强,君主专制不断增强,霍光废立帝的行为不能被接受了,所以霍光当不成忠臣典范了。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时代主流思维的倾向,有的人虽然生在A时代,但可能有B思想。)

1、李世民在《晋书·宣帝纪》中评价司马懿时,说,“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把霍光与萧何相提并论,是对霍光的肯定。

2、李世民选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人作为托孤大臣。

他临终前,对长孙无忌、褚遂良说:

“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

“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李世民把霍光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说明认定霍光是忠臣典范。

3、据野史记载,房玄龄在年轻时候,就在思考霍光废立帝王之事。

王通是怎么回答的呢?王通非常认可霍光,还说“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房玄龄曰:“书云霍光废帝举帝,何谓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4、隋末唐初诗人王绩(代表作《野望》),认为霍光是大忠臣。

王绩曾经给故友房玄龄写了一首诗,劝他快点跑路。里面写道:“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

“忠岂逾霍光”,说明王绩认为霍光是大忠臣。

王绩把李世民比作汉宣帝、房玄龄比作霍光,其实是不恰当的。房玄龄的确在李世民18、19岁的时候,就开始帮他招揽人才,帮他做了一些夺嫡的准备工作。

“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

房玄龄支持李世民上位,未必全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并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有人批判房玄龄,不过我觉得应该用现代眼光去看他的行为。

可以代入想象一下,房玄龄遇见李世民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37岁那年,18岁的李世民见了他,对他一见如故,还让他当了自己集团的首席幕僚和大管家,让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深恩厚德,即使他一开始就策划着帮李世民夺嫡,也并非难以理解。)

但玄武门之变,主要是靠27岁的李世民自己完成的,房玄龄仅仅是助攻,他和霍光的角色完全不同。

王绩对李世民的认知也并不正确。房玄龄当了22年的贞观首辅,直到去世(贞观共23年),善始善终。

不过,不论这首诗如何,“忠岂逾霍光”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霍光的认知。

赠梁公
作者:王绩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说起《晋书》,顺便补充一个资料。

房玄龄监修的《晋书》里称,陈寿是因为和诸葛亮有私仇,所以故意贬低诸葛亮军事能力。因此,陈寿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不能采信。

《晋书·陈寿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参考资料:

1、《晋书·宣帝纪》: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2、《旧唐书·列传三十》: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user avatar

《霍光传》不可不读。

为什么后世人都膺服诸葛亮,而说霍光是权臣?因为:

1、后主虽然暗弱,但诸葛亮却无废立之举。——霍光呢?“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废立也就罢了,亲自上前夺下印玺,把皇帝揪出殿门,这也就是霍光了,后世董卓废立、曹操跋扈,恐怕也没有亲自动手的吧。

2、诸葛亮虽然专权,但也没有杀害过皇后啊。——霍光呢?他废皇帝,他夫人杀皇后,正所谓珠联璧合的一对璧人了。

3、诸葛亮当政时,请问诸葛瞻等亲属子弟是什么职位?除诸葛亮 之外,哪个诸葛氏是掌军的?哪个诸葛氏是执政的?——霍光呢?“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邻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这是半个朝廷都姓霍了吧?

4、诸葛亮对于政敌如李严等人,最终结果不过是废为平民。——霍光呢?上官桀、桑弘羊等举族诛灭,几无噍类,这说一句“杀人盈野”恐怕没有什么不对吧?

5、诸葛亮对后主,若严父、若慈母,后主对诸葛亮,亦亲之善之。——霍光呢?宣帝一见到他,若芒刺在背。说他一句威逼主上不为过吧?

6、诸葛亮治家,不过“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霍光呢?史称“霍氏奢侈”,“广治第室,作乘舆辇,加画绣茵冯,黄金涂,韦絮荐轮,侍婢以五采丝挽显,游戏第中”,这份家产,诸葛亮那是拍马也赶不上了。

7、诸葛亮死后,诸葛瞻、诸葛尚都殉国而死。——而霍家呢?霍光死后,倒是密谋叛乱。

所以,霍光他怎么跟诸葛亮比?

所以,诸葛亮就是三代以下第一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化身、道德楷模、人臣典范。而霍光终究只是一个权臣。

霍氏被诛灭后,霍光还能名列麒麟阁,说起来宣帝也确实是个厚道人。

user avatar

我虽然不是学历史的,但是没有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霍光在早期,至少是在汉朝、三国时期乃至唐朝,一直是忠臣、能臣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废了皇帝,但一直与伊尹并称,作为士大夫为了国事而废帝的忠臣典范人物而存在的。

大批量的将霍光作为权臣看待的,估计也就是现代人才会这样做吧。我就特别奇怪,我们现代人总是批判古人愚昧,什么天地君亲师都是封建思想,但是在很多方面,现代人恰恰比古人还愚昧。

古人看待皇帝,至少是早期(两宋即之前)的古人,他们眼中的皇帝其实并没有后人认为的那样神圣不可侵犯。虽然皇帝总是想宣传自己“受命于天”,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也只是缺啥补啥而已,很多古人其实并不认为废个皇帝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的是很多现代人却总是这样想,要说某某某废了皇帝,这些人脑中一定会蹦出“权臣、野心、谋逆”这种偏见来。

你看李世民自己是个皇帝吧,而且他自己得位也不那么正吧,按理说他肯定会担心自己死后,大臣们有样学样“私自”废立皇帝导致皇权旁落吧,毕竟他自己就杀兄坑爹。但是人家托孤的时候都是把霍光作为托孤的典范人物的,哪里有半点“皇帝不能废”的念头?

霍光确实是废了皇帝,他们家确实是掌控了半壁江山,他老婆也确实是杀了皇后,但问题是人家霍光确实不是奔着谋反去的。古人又不是傻瓜,难道看不出霍光是真的谋反,还是被动的大权在握?

别的不说,以霍光的本事,和他当时的权势,做一个董卓是轻而易举吧,但是霍光是董卓吗?人不要说废你一个昌邑王,人直接把皇宫当作自己的家都可以,但是人家并没有这样做。

霍光是何许人也?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人家在军队中的声望岂是后世的一干乱臣贼子可以相比的。霍光的职位是什么?大司马大将军,等于是军队和行政的最高长官,这个官爵可不是人家自己封的,是汉武帝亲自封的。其他所谓的一并托孤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金日磾一个匈奴俘虏,明显是凑数的;上官桀,外戚,大家都知道武帝对于外戚是个什么态度吧,上官桀只是一个左将军,和霍光完全无法相比。桑弘羊,只是一个财政部长,专门负责给汉武帝敛财。无论怎么比较,所谓的托孤团都必定是以霍光为首。人家汉武帝就是把自己后代交给了霍光,而不是后世阴谋论搞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结论。

可以说只要霍光愿意,他完全可以直接把刘家人全部干掉,自己来当这个皇帝。最多是反对者多一些,灭亡得快一些吧,都要谋反了,还计较这些干嘛?但显然霍光完全没有这种想法。

后世认为霍光犯下的所谓“罪名”,对于古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人家在大是大非上坚持的好呀。要知道霍光手上掌握的权力,和皇帝并没有什么区别了,官做到他那个份上,只要不谋反,些许罪名算个球!你以为古人不知道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吗?

有人说霍家人掌控了半个朝廷,他就掌控了,你想怎么样?前面说了,人家霍家在汉武帝一朝本就是权倾朝野的存在。汉武帝的皇后是霍家人,两个最重要的将军是霍家人,连戾太子都仰仗霍家人。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有一堆当官的又有什么问题?还是那句话,人家当的是大汉的官,光明正大,没有当着当着就当成霍家的官了。

霍光虽然废除了一个皇帝,但是人家并没有找一个婴儿、傀儡,人家是给老刘家找了一个可以托付的后人,给西汉续了一口命,让武帝不至于成为桀纣昏君,从这一点上就对得起老刘家了。至于朝廷上对皇帝态度强硬了点,还是那句话,古人并没有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愚忠,霍光当时的身份就相当于是皇帝的干爹,一个当爹的对当儿子的态度硬一点有多大问题?你以为古人像现代人这么虚伪吗?对了,汉宣帝就是汉武帝的造反儿子戾太子的后人,原本因为爷爷谋反而被株连,还是个婴儿就被收监,后来虽然获释,但是父母家人基本都被杀光了。这样一个“平民”皇帝,最后能坐稳皇位,难道不是依靠霍光的扶持吗?

有人说霍光后人谋反,其实这恰好证明了霍光本人并无谋反之心,否则活着的时候稍微多准备一下,也不至于后人混成那个样子。


总之,古人并非都是愚昧的,现代人也不见得比古人聪明。古人对于霍光,大多数是称颂的。相比来说,现代人中倒是有一批皇帝的孝子贤孙。实在是有点可笑呀!

user avatar

从霍光的一项别出心裁的历史发明,就能看出他是个严重侵夺君权的权臣,虽然并无篡逆之心,却也对汉家天子并无过多的忠诚度可言。重要的从来是他自己的摄政权柄霍氏一门的荣光。这就是全世界最早的女性内裤……

对,笔者没开玩笑。在两千多年前,无论东方的大汉朝,还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女性都是不穿内裤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无论男女平时着装,都是裹一块类似浴巾的长布(学名:tunic);而中国先秦服饰,衣袍以内穿的都是开档裤,以利便溺,这也正对应了当时的席地而坐,而桌椅甚至还没有从游牧民族传来。女性在外裙内另外穿衬裙,同样无档,以便月事。只有穷苦劳作的男性平时才会穿连档裤,即所谓犊鼻裈。

霍光此举的几十年前,司马相如就曾穿犊鼻裈于闹市,卖乖出丑,以此敲诈他的老丈人富商卓王孙,终于敲得了一大笔家产。(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也……)

当然,骑马时男性肯定会穿专门特制的连档裤,否则骑在马鞍上跨部怎么受得了磨擦?至于女性骑马,就只能侧身坐一边了,绝对没法跨坐。

一直到霍光这位大司马大将军,才第一次发明了有裤裆的裤子,强迫妃嫔宫女们都穿上,目的就是禁止自己的外孙女婿兼帝国皇帝、汉昭帝宠幸她们,生下没有霍氏血统的皇位继承人。

要知道,不论是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司马昭对曹髦曹奂,都不曾限制他们的私生活到这个地步。试问,当一个权臣已经侵夺皇权到如此地步了,连皇帝的宫闱之事亦横加干涉,当后世皇朝君权愈发集中后,还可能将他作为忠臣典范么?

霍光的权利,本是汉武帝交托。当汉武帝寿终时,因为不喜欢广陵王刘胥、燕王刘旦两个成年皇子,便立年仅8岁的幼子为嗣,托孤于亲信侍臣霍光,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令他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几位大臣一同辅政。

金日磾早死后,霍光施政愈发专断,引起同为辅政大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将军上官桀严重不满。上官桀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筹划把自己6岁的小孙女,塞给11岁的汉昭帝当皇后,他在霍光处碰了软钉子后,就勾结抚养昭帝的鄂邑长公主,如愿以偿。因为小皇后也是霍光的外孙女,碍于亲情,霍光并未坚决抵制。

岂知上官桀此举真正目的,便是为让自己成为外戚第一人,和霍光争夺朝权;再加上盐铁会议被否决了经济政策的桑弘羊、念念不忘皇位的燕王刘旦,各方势力组成了反霍光联盟。经过一番血腥政争,霍光在满朝文武支持下大获全胜,桑弘羊、上官桀父子、燕王旦、鄂邑长公主等皆被灭族。只有被杀尽父族亲人的上官小皇后,得到了霍光这个外祖父怜惜,未受牵连。

这场政争中,汉昭帝或是早慧、或是明智地站在了霍光一方,但在这之后,诛灭所有政敌的霍光彻底大权独揽,成为大汉帝国的实际主宰。汉昭帝也形同傀儡,再没有任何选择权可言了。

因为汉昭帝身体不好,又无子嗣,霍光对此不免忧心忡忡,只因帝位一旦变更,必对他这个在朝堂说一不二的摄政大臣不利。所以,他迫切希望汉昭帝能与自己外孙女上官皇后生下带有霍氏血统的皇子,这样刘家天子、霍家天下的政体才能继续巩固。

于是,霍光就冠冕堂皇地打着爱惜皇帝龙体的名义,强令宫中所有妃嫔和宫女穿上他特制的连裆裤,就是在原开裆裤的基础上,密密麻麻用带子将裆部缝紧,以此来禁止她们和昭帝同寝。

诚然,一条连裆内裤本身,就算再怎么别出心裁的发明,也不可能真正拦得住渴望爬上龙床的狐狸精们。可是在摄政大将军做了如此明显的示意后,又有哪个后宫女子还敢不要命尝试呢?她们的荣辱与性命,在上位者眼里,不过是草芥一般的存在罢了。

【光(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
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穷绔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使令,所使之人也。绔,古袴字也。穷绔,即今之绲裆袴也。】
【绲裆袴之腰下前后,施之以裆,唯裆之当私处,仍加开折,而用绳带约束,以便溺溲。我国自汉至唐,依师古所云,仍穿穷裤,绲裆袴,何时始变如今制,文献未详】——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此时才13、4岁的上官皇后虽然得到了汉昭帝的专房独宠,还是没有结下珠胎,而汉昭帝终究一病不起了。

汉昭帝早死无子,皇位第一继承人原本应是其兄广陵王刘胥。而对霍光而言,为王多年的刘胥有自己在广陵国的一套班底,何况最重要的是,这样他的外孙女上官后就不能当皇太后,他就没有合法行使废立的渠道,来压制皇权,于是随意找了个刘胥「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的借口,挑选皇侄昌邑王刘贺过继为昭帝之子,尊上官后为皇太后,成为皇位继承人。

似乎是被天下掉下的馅饼砸中的刘贺,带了一整套昌邑国的班底进京,然后紧锣密鼓地开始夺权计划,无非是借鉴当年汉文帝从代王为天子、向丰沛功臣集团夺权的前例。

可惜他的行事太过操切,任命亲信为长乐卫尉、意图控制上官太后所居长乐宫一举,更是图穷匕见。——上官太后这个外孙女,是霍光决断废立大事的唯一合法渠道,对霍光一党而言,绝不容失。

而熟悉本朝史事的霍光,同样也明白当年汉文帝翦除丰沛功臣集团前车之鉴,他的权力欲望和专权程度,更远大于当年的周勃陈平们。

因此仅仅二十七日后,霍光连同其党羽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光禄勋张安世等,宣布刘贺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错事,不配再君临天下,由上官太后下诏废去刘贺帝位。如此公然指鹿为马,侮辱大众智商,朝中百官却在霍光一党以性命要挟下,不敢怒更不敢言。

霍光又亲自动手从刘贺身上夺去玺印绶带,并杀其带来京城的亲信二百余人,将他废为庶人,赶回昌邑软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权臣废去皇帝。

之后,霍光又选中了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当然,这和他自己是霍去病的弟弟、又或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兄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对霍光来说,重要的从来是他自己的大权,而不是处心积虑几十年,只为去拥立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遗孤;刘病已此时还是个连爵位都没有的空头宗室,完全没有心腹幕僚和自家班底,对霍光来说,比起为王已久的广陵王刘胥,当然是汉昭帝早死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去的最佳选择。

因此霍光同样让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为子,认叔祖母上官后为母后,继而成为新帝,甚至不顾礼法,让刘病已因此抬高一个辈分,和其生父刘进同辈。刘病已即位后,即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生长自民间,阅历远非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昭帝可及,因此同样面对如芒在背的权臣,他选择迂回推进,不顾满朝文武请立霍光之女为皇后的压力,用“故剑情深”阐明立场,执意立糟糠之妻许平君为中宫皇后。霍光之妻霍显怀恨在心,买通医女,趁许皇后生产时暗杀之;霍光知晓其事后,引忍不发,促成其女霍成君为继任皇后。宣帝明知发妻死因蹊跷,亦对这个摄政几二十年的权臣无可奈何,表面和霍皇后异常恩爱,让霍光放下心来。

霍光历昭帝、刘贺、宣帝三世,摄政终身而不肯归政,权柄杀生尽在手中,废一帝(刘贺),立二帝(刘贺、刘询),杀皇子(燕王刘旦)、公主(鄂邑长公主),辅政大臣(桑弘羊、上官桀)等,两任廷尉李种和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少府徐仁等公卿大臣,皆因违逆霍光之意,下狱而死。霍光的一众子孙、女婿、亲族皆拜将封侯,他信用的侧近如冯子都、王子方等,朝堂百官无不礼敬。而历任丞相如车千秋、杨敞等唯知秉霍光意旨行事,政事上从不敢争,反而被百官视为无物。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天子和太后一同临丧,中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尽数到府,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破格以帝王之礼将霍光下葬,又以霍光佐汉致太平,一字谥号不能尽其善,谥“宣成”,同萧何(文终)、张良(文成)、霍去病(景桓)例。

直到霍光死后三年,汉宣帝方效“郑伯克段”之故智,不断削权,步步进逼,诱使霍氏一族孤注一掷,事败后将其灭族,并废杀霍皇后,更有数千户人家被株连,但他没有公然否定霍光这个严重侵犯皇权的权臣。

又过了十四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臣归降,长达百余年的汉匈战争以大汉帝国全面胜利告终。汉宣帝绘十一功臣图于麒麟阁为念,以霍光二十年执政时期积蓄国力,恢复生产,曾出兵大破匈奴,其功居首,因此奉图不名,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

其实这就和汉宣帝终身对年龄相仿、毫无血缘关系的上官太后极为礼敬一样,绝谈不上什么“厚道”,或者是汉宣帝对霍光有多少私人感情,而仅仅是出于极冷静的政治考量。

因为从官方帝系传承法统角度,汉宣帝是由霍光和上官太后做主,以武帝曾孙的身份入继昭帝嗣,再以昭帝继子的身份成为皇帝,而并非仅仅因为他是故太子刘据之孙,就能直接获得当仁不让的皇位继承权。

同样,也正因为霍光死后未被汉王朝否定,反而一直被尊奉祭祀,誉为和伊尹并列的护国忠臣,所以在后世王朝,霍光也顺理成章变成为了王莽、董卓、司马昭等众多后世枭雄所效仿的前辈:「伊、霍之事,臣能为之!」

而作为封建史家的班固、司马光,在充分肯定霍光匡辅国家,安定社稷之功时,也不免批评他的专权擅政,扶植私党,治家无方,因此导致了身后的颠覆灭族之祸。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班固《汉书》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司马光《资治通鉴》

大汉王朝的煌煌文治、赫赫武功早已远去,纵横草原几个世纪的匈奴人同样成了历史名词。霍光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的治胡之策、霍光的废立之谋,在古代史上皆开先河,意义何其重大,如今也仅仅只是历史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相比之下,反而是他绝非出于高尚目的而做的一件小事,也就是篇首提到的“发明内裤”,却影响后世至今,为几乎每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

可以比照一个反例,当秦汉服饰传到东瀛日本,被他们演化成“和服”后,没有连裆裤这点还被一直继承了下来,只是给男性额外发明了一块兜裆布。也正因如此,所以日本人才延续了两千年的席地而坐,使用案几而非桌椅。因此他们的男性尚可盘腿箕踞,女性就非得跪坐不可了,否则自然是大大的不雅观,也造就了一代代的“罗圈腿”。而日本女性在穿和服时内着内裤,竟然已经是19世纪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之后的事了……

蝴蝶不经意扇动一下翅膀,便可造成两千年的截然不同,甚或南辕北辙,又有谁能肯定,若没有了特定的人,什么物事是必然会被发明,又必然会出现的呢?——所以呢,在内裤问题上,无论男女,倒是可以对霍光的这一发明创意,略表谢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