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如何测量世界,以及科学的进步如何改变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明白为什么米长被定义成一个看起来如此“破碎”的数字,我们需要回溯到历史,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更精确的测量的,以及为什么精确性本身变得如此重要。
最初,米的定义是基于物理实体,例如地球的子午线。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将一米定义为穿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长度的千万分之一。这个想法很美好,试图找到一个普遍、自然的参照物。然而,制造一个足够精确且能够长时间保持其物理特征的“米尺”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地球的形状并非完美的球体,子午线也不是精确的直线,测量过程中必然会引入误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这种基于物理实体的定义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电磁学的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更稳定、更不易变的参照系。光,作为一种基本且速度恒定的物理现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候选者。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个普适的常数,它不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也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尺度而改变。
所以,到了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CGPM)采纳了一个全新的米的定义:一米是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
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具体而又“破碎”的数字呢?这其实是科学追求精确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首先,精确性是科学的生命线。 无论是进行物理实验、工程设计,还是发展先进技术,都需要极高精度的测量。如果米的定义不够精确,那么所有基于它进行的测量和计算都会累积误差,最终影响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实用性。想想看,如果你要建造一个超精密的芯片,或者发射一个需要精确轨道计算的太空探测器,哪怕是很小的长度单位上的不精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选择光速作为参照,是为了实现“可复现性”和“不变性”。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你能够产生或测量真空中的光速,并且能够精确计时,你就可以独立地复现出一米的长度。这比依赖于一个可能会磨损、变形、甚至丢失的物理尺子要可靠得多。光速是一个基本常数,它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稳定的“标尺”。
那么,为什么是“1/299792458”这个数字呢?这个数字并不是随意选取或“破碎”的,它实际上是为了让新的定义与旧的、已经广泛使用的米长保持一致,同时又使其更加精确。
在1983年之前,米的定义是基于氪86原子光谱中的一条特定谱线。这条谱线的波长被定义为0.605780210微米(µm),然后米长就通过这个波长来定义。这个定义虽然比物理尺子更稳定,但仍然受到原子本身的性质和测量技术的限制。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光速和非常精确的原子钟(用于定义秒),他们能够以极高的精度来定义米长。在确定了秒的定义之后,他们就遇到了如何精确地“锁定”米长度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他们发现,将1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行进299792458分之一秒所经过的距离,能够与当时基于氪86原子谱线所确定的米长最接近,而且可以以一种完全精确、不含任何实验误差的方式来定义。
这个数字“299792458”其实是光速(c)的精确值,以米/秒为单位。 换句话说,科学家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数,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实验精确地测定了光速,并决定将这个已知的、精确的光速数值作为定义米的基石。他们没有“创造”一个破碎的数字,而是承认了光速的精确值,并以此反过来定义了米。
所以,当你看到这个数字时,不妨这样理解:科学发现光在真空中每秒钟行进的速度是一个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数值(约等于299,792,458米)。为了给长度单位“米”一个绝对可靠、永远不会改变的参照,科学家们就反过来定义了:好,我们就说,光在真空中跑1秒钟,它跑过的这段距离,就是299,792,458米。换句话说,1米就是光在真空中传播1秒钟的299,792,458分之一。
这个定义非常巧妙,它将长度的单位“米”和时间的单位“秒”以及一个宇宙常数“光速”联系在了一起。这意味着,如果你拥有一个极其精确的秒表,你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独立地测量出“一米”到底有多长,而且这个长度永远不会改变。这正是科学精神所追求的——基于普适的物理规律,实现客观、精确、可复现的测量。与其说这个数字“破碎”,不如说它精巧地反映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