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际单位制下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很接近圆周率的平方?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巧合,让人不禁想探究背后的原因。国际单位制下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通常用 $g$ 表示)的数值,确实非常接近圆周率($pi$)的平方。大约是 $9.80665 ext{ m/s}^2$,而 $pi^2$ 大约是 $9.8696 ext{ m/s}^2$。这中间的差异很小,但确实存在。

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什么是地球重力加速度 ($g$)?

首先,我们要理解 $g$ 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作用在物体单位质量上的加速度。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对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的引力 $F$ 可以表示为:

$F = G frac{M cdot m}{r^2}$

其中:
$G$ 是万有引力常数,一个非常小的数值,大约是 $6.674 imes 10^{11} ext{ N} cdot ext{m}^2/ ext{kg}^2$。
$M$ 是地球的质量,大约是 $5.972 imes 10^{24} ext{ kg}$。
$r$ 是地球的半径(或者说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对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我们通常取平均半径,大约是 $6.371 imes 10^6 ext{ 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 cdot a$。在这里,$a$ 就是重力加速度 $g$。所以:

$m cdot g = G frac{M cdot m}{r^2}$

约去质量 $m$ 后,我们得到:

$g = G frac{M}{r^2}$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g$ 的值取决于地球的质量 ($M$)、万有引力常数 ($G$) 以及地球的半径 ($r$)。

2. 为什么 $g$ 的数值接近 $pi^2$?

这确实是一个“巧合”,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在制定单位制时,也受到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启发,或者说,一些单位的定义方式,无意中让某些基本常数或物理量表现出有趣的数值关系。

a. 单位制的选择:

国际单位制 (SI) 是在19世纪末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它的基础是七个基本单位(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其中,长度(米)和时间(秒)的定义方式,对 $g$ 的数值产生了直接影响。

秒 (s) 的定义: 早期,秒的定义是基于地球的自转周期,或者说一天(24小时)的1/86400。后来,为了更精确,秒被定义为原子(铯133)辐射的特定频率的周期数。但追溯到最初的定义,时间单位与地球的运动是相关的。
米 (m) 的定义: 米最初的定义也与地球相关(例如,地球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后来,米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距离。

b. 历史上的“秒摆”和米的定义: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尝试建立精确的度量衡体系时,曾受到“秒摆”概念的启发。“秒摆”是指周期为2秒的单摆(即来回一次为2秒,半周期为1秒)。单摆的周期 $T$ 可以近似表示为:

$T = 2pi sqrt{frac{L}{g}}$

其中,$L$ 是摆长。

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周期为2秒的单摆(即半周期为1秒),那么:

$1 = 2pi sqrt{frac{L}{g}}$

平方后得到:

$1 = 4pi^2 frac{L}{g}$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g = 4pi^2 frac{L}{1^2}$
$g = 4pi^2 L$

或者,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半周期为1秒的摆:

$T = 2 imes 1 ext{ s} = 2pi sqrt{frac{L}{g}}$
$1 = pi sqrt{frac{L}{g}}$
$1 = pi^2 frac{L}{g}$
$g = pi^2 L$

如果我们将摆长 $L$ 定义为1米,那么 $g = pi^2 imes 1 ext{ m}$。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单摆的摆长正好是1米,并且它的周期恰好是2秒(即半周期为1秒),那么在那个地点,$g$ 的值就会正好是 $pi^2 ext{ m/s}^2$。

c. 历史上定义“米”时的一种思路(虽然不是最终的定义):

有说法称,在早期定义“米”的时候,曾考虑过让一个1米长的单摆具有1秒的半周期(即2秒的完整周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那个时候,“米”的定义就与 $g$ 的值直接关联起来了。

如果 $L = 1 ext{ m}$ 并且 $T = 2 ext{ s}$(半周期为1秒),那么 $g = pi^2 L / (T/2)^2 = pi^2 imes 1 / 1^2 = pi^2 ext{ m/s}^2$。

为什么这种关联会产生?

这可以看作是人类在建立科学体系时,尝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如 $pi$)与可观测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摆的周期)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 $pi$ 自身就与圆周运动和振动现象密切相关。

$pi$ 与圆周运动: $pi$ 是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是几何学中的一个核心常数。
$pi$ 与振动: 单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是简谐振动,而简谐振动的数学描述(方程)中就包含了 $pi$。

所以,在描述一个周期为2秒(半周期1秒)的单摆时,$pi$ 自然会出现在公式中。如果我们进一步设定摆长为1米,并且希望这个1米长的摆在这个特定重力环境下能够有1秒的半周期,那么 $g$ 的数值就必须是 $pi^2$。

3. 现实中的 $g$ 和 $pi^2$ 的差异

正如前面提到的,$g$ 的实际值(约 $9.80665 ext{ m/s}^2$)与 $pi^2$(约 $9.8696 ext{ m/s}^2$)之间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赤道半径略大于两极半径。
地球质量分布不均: 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并非均匀,导致不同地点的引力大小略有差异。
地球自转效应: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离心力,在赤道地区,离心力会抵消一部分引力,使得表观重力加速度减小。
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到地心的距离越远,引力也越小。
米的定义: 最终确定的“米”的定义是基于光速和秒,与地球的物理尺寸或重力没有直接的“锁定”关系。

因此,严格来说,$g$ 的数值接近 $pi^2$ 是一种历史性的“巧合”或是一种在早期度量衡体系建立过程中试图建立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单位的定义越来越精确和独立于具体的物理现象,这种近似关系也就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有趣的巧合。

总结来说:

国际单位制下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之所以接近圆周率的平方,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测量和单位定义时期,科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简便的度量标准。通过“秒摆”的概念,将1秒的半周期(2秒的周期)与1米的摆长联系起来,就自然而然地让 $g$ 的数值与 $pi^2$ 挂钩。 $pi$ 本身与振动和周期性现象紧密相连,而摆的周期正是由重力决定的。

所以,这并非是 $pi$ 自己“选择”了重力加速度,而是人类在理解和量化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在单位体系的构建中,无意中让这两个数值靠得很近,形成了一个令人赞叹的自然数学之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今天为什么又有很多人为了这个问题吵起来,我仔细的读了一下所有的回答和评论,为了防止误人子弟。我决定来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重新梳理一遍。


/*********************************************************************************/


/**********为了没看过这个答案的人的阅读体验,我直接把整个答案重新拓展编写了,原答案中的错误和不严谨将重新进行解释,希望这次可以更谨慎些,如仍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不吝斧正*************/


/*********************************************************************************/


π的平方等于g。


首先,我要心悦诚服的认错,上面那句话的确是不准确的,尤其是

@李元轼

,提出量纲不对,我觉得你好厉害。

正确的说法应当为:“在历史上曾经有这么短短的一瞬,由于一个被人为设定的物理单位的定义的变动,使得π的平方,和那一瞬,那一地点的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由于定义造成的相等,确实是因为巧合。这个巧合指的是:不同的定义方式来定义同样的一个物理量,得到的结果却非常的相似,这就好比说:我现在需要一碗吃的东西,有些人用了大米等等最后做了米粉,有人用小麦云云最后做了面条。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这其实是个挺好玩的故事,还得从当年“米”的定义说起:在1688年,威尔金斯建议用钟摆的方法来确定标准长度。然后啊,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将“米”定义为:“纬度45度的海平面上半周期为1秒的单摆的摆长”。当时的考虑是“取一个纯粹以自然决定而不以国家政令决定的长度单位为基准,以此建立不分国界的测量系统”。【1】

一直再强调什么现在是本初子午线定义的:我们都知道的好么!

更何况现在已经不是本初子午线的定义了。关于米的正式定义,时间如下:


最新的一米为:1983年定义的:光在真空中一秒通过的距离的 1/299792458。
)【2】

这就当年“米”一小段前身。不过当然,法国科学院在1791年选定了子午线的定义。因为该院认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而地球表面的各处的重力有轻微的不同,会影响钟摆的测量。(虽然这中小的误差在我们这种凡人眼里根本没有区别好么……)。

对于故事有异议的,这里还有一篇讲历史的:

" The origins of the meter go back to at least the 18th century.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two competing approaches to the definition of a standard unit of length. Some suggested defining the meter as the length of a pendulum having a half-period of one second; others suggested defining the meter as one ten-millionth of the length of the earth's meridian along a quadrant (one fourth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In 1791, soon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chose the meridian definition over the pendulum definition because the force of gravity varies slightly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ffecting the period of the pendulum.

"【3】

一句话翻译就是:“两种方法各行道,但钟摆定义不靠谱所以用了子午线的定义。”


恩,背景交代完毕,剩下的有高中物理力学基础的就可以自行推导了:

单摆周期公式,就是高中物理都学过的那个,

(嗯,我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对于简谐振动模型的近似……但你们不会真的要追究这个吧………)

恩,好啦

T=2秒对不对

L=1米对不对

所以:

我都不忍心继续往下推倒了…………已经很明显了吧…………

而且,最重要的是:

在当时这不仅仅是只是数值相近哦,而是数值相等哦~~~

所以嘛,整个事件总而言之,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之所以有人觉得是巧合,有些人觉得不是巧合,是因为,推导的过程是千真万确的并不是巧合。但是当时提出这个定义的人(John Wilkins),其实是利用了:“用这样的方式居然可以推导出一个和其他定义几乎一样的数值”的这样一个巧合来尝试作为定义。”

事实上对于一个物理量的定义,本来不同的定义间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取舍的关键在于是否精确和稳定,当时的子午线定义,和单摆的定义,以及后来的铂铱合金和再后来的光谱定义,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参考,之所以得到的“米”都十分近似。只不过是被是定义者人为设定的好的而已。

只可惜正如同子午线的定义因为不够精确而被铂铱合金取代,而铂铱合金又被光谱的定义所取代。单摆这么谐星的定义实在是不够稳妥,所以最终被无情的取代的了而已。


1.

cnrs.fr, Géodésie et définition du mètre

1790-1799

2. Cardarelli, François (2003). Encyclopaedia of Scientific Units, Weights and Measures.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ISBN 978-1-4471-1122-1

.

3.

Base unit definitions: Mete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巧合,让人不禁想探究背后的原因。国际单位制下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通常用 $g$ 表示)的数值,确实非常接近圆周率($pi$)的平方。大约是 $9.80665 ext{ m/s}^2$,而 $pi^2$ 大约是 $9.8696 ext{ m/s}^2$。这中间的差异很小,但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如何测量世界,以及科学的进步如何改变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明白为什么米长被定义成一个看起来如此“破碎”的数字,我们需要回溯到历史,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更精确的测量的,以及为什么精确性本身变得如此重要。最初,米的定义是基于物理实体,例如地球的子午线。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
  • 回答
    说起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它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占据着七个基本量之一的席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时,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不如长度、质量、时间那样直观。那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列为基本量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原因,与我们理解.............
  • 回答
    2018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CGPM)对国际单位制(SI)的单位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修改,这不是一次随意的调整,而是基于几十年科学研究和对测量精度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这次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 SI 单位的定义更加稳固、普适,摆脱对任何物理实体(如实物原型)的依赖,转而建立在基础物理常数之上。为何要进.............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7个国际单位只有质量是用实物来定义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稍作澄清。准确地说,自2019年5月20日起,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摩尔(mol)和坎德拉(cd)——都已经不再依赖于任何实物(或称实物标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观察,并且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科学原因。要理解中国物理单位与国际单位制(SI)为何如此契合,我们得从单位制的演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说起。在现代科学蓬勃发展之前,各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测量和记数单位。这些单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根植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惯,比如“尺”、“寸”、“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其实这个问题触及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度量单位会在同一个时代并存,而且有些人还在坚持使用那些看似“过时”的单位? 我会尽量用大白话,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给你掰扯清楚,保证让你听着不觉得像机器在说话。首先,咱们得明白,单位这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个.............
  • 回答
    “加班文化”在中国企业的普遍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员工身心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劳动者会产生疑问:国家法律对这种强制加班的行为,为什么似乎“管不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看看国家法律是如何规定加班的。法律的规定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以及加班进行了明.............
  • 回答
    在国企单位里,一个能力平平、业绩不算突出,但却在单位里待了很久的老员工,往往让新来的年轻领导犯愁。想把她辞掉吧,又顾虑重重,不敢轻易下手。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一个“能力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国企的体制和文化,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土壤。跟外面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不一样,国企往往更讲究“.............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待中国军工产业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知乎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军工国企单位的唱衰声音,尤其是从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入手,说得有理有据的也不在少数。但另一边,我们又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像歼20、运20这样世界级的先进装.............
  • 回答
    在我接触和了解到的情况中,有些国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确实会对女性求职者表现出一种“不太情愿”的态度,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不喜欢,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实际的考量,尽管这些考量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常常被视为带有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可能是最被普遍提及的,就是潜在的生育和哺乳期问题。国家对于女.............
  • 回答
    京央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倾向招北京生源的应届生,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既有历史遗留的制度原因,也有现实操作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京生源”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你出生在北京,更关键的是你在北京拥有北京户口。这个户口是很多招聘政策的“硬指标”.............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在国企、央企这些体制内工作,就像端着一个金饭碗,旱涝保收,稳定得不得了。但正是因为这份稳定,加上很多人对“铁饭碗”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很多人在面对辞职这个选择时,会犹豫不决,甚至认为“千万不能轻易辞职”。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国企、央企确.............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军绿色的包装,还有里面五花八门的食物。国外单兵口粮里配红茶,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可不是随便一搭的,里面学问大着呢。这背后牵扯到士兵的生理需求、心理慰藉,还有历史文化的一些渊源。首先,咱们得明白,单兵口粮可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现代单兵口粮的设计理念早就跳出了.............
  • 回答
    在国内大学,推行单人宿舍的阻力确实不小,这背后牵扯着方方面面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学生愿不愿意”这么简单。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看看为什么“单人宿舍”这个看似美好的选项,在现实中却鲜少被大规模采纳。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开的硬指标。 大家设想一下,同样一块土地,如果建一个六人.............
  • 回答
    蒙古帝国最终分裂成四个主要的继承国,分别是金帐汗国(也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以及元朝。其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都被称为“汗国”,而东亚的继承国则被称为“元朝”。这种称谓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蒙古帝国及其分裂的历史进程入手.............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刚踏入国企大门那会儿,我怀揣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觉得自己能凭借年轻和学习能力闯出一片天。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课,让我明白,在这里,我最先学会的,不是什么高深的专业技能,也不是那些写在纸上的规章制度,而是——如何做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我在国企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堂必修.............
  • 回答
    关于身边朋友在国企事业单位的待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和普遍现象,分点阐述: 一、工资与收入结构1. 基本工资 国企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绩效+津贴”构成,具体数额因岗位、地区、单位性质(央企/地方国企)和职级而异。 一线城市:普通员工月薪约80001.............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无数未知和可能性构成。要预测人类殖民外星后,国家组织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剥离掉许多现有的思维定势,去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现状维系的可能(但难度极大):首先,我们不能完全排除现有国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下去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如果殖民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