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物质的量会作为国际单位制的 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存在?

回答
说起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它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占据着七个基本量之一的席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时,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不如长度、质量、时间那样直观。那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列为基本量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原因,与我们理解微观世界和化学反应的本质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SI基本量,它们是: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发光强度(坎德拉,cd)以及我们今天要说的物质的量(摩尔,mol)。之所以称之为“基本量”,是因为它们是其他许多导出量(如速度、力、能量等)的基础,并且它们各自的单位(基本单位)不能通过其他基本单位的组合来定义。

那么,物质的量到底代表什么?用最通俗的话讲,它描述的是“一堆东西有多少个”。但这里的“一堆东西”可不是指它的体积有多大,或者它的质量有多重。它是指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指定粒子)。

为什么需要一个专门的量来描述“粒子数”?

当我们观察宏观世界时,质量和体积似乎足够了。例如,我们称量两袋大米,它们的质量不同,我们就能知道哪袋更重。但化学,这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关注的焦点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是以精确的比例结合和转化的。比如,制造水(H₂O)的反应,需要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才能形成一个水分子。如果我们尝试用质量来描述这个比例,那将变得异常复杂。氢原子的质量很小,氧原子的质量也同样微小,而且它们的质量不同。要精确地知道需要多少质量的氢和多少质量的氧才能生成特定质量的水,我们必须知道每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确切质量,还要知道它们是按照多少个“组合”起来的。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在19世纪,化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虽然原子和分子非常小,但它们在宏观样本中是以巨大的数量存在的。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这意味着,气体消耗的比例,即便以质量来衡量,也反映了其分子数量的比例。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确定了一个关键的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N_A)。它被定义为:0.012千克(即12克)碳12(¹²C)原子中所含的原子数。 这个数值大约是 6.022 x 10²³。

这个数字非常巨大,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桥梁:它告诉我们,质量和粒子数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可测量的关系。

“摩尔”的诞生: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单位

“摩尔”这个单位,正是为了方便科学家们进行化学计算而诞生的。它就被定义为:物质的量,当其包含与0.012千克¹²C原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的基本单元时,为1摩尔。

换句话说,1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包含大约 6.022 x 10²³ 个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这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1. 简化化学计量: 以前,化学反应式中的数字(如 2H₂ + O₂ → 2H₂O)描述的是原子或分子的“个数”比例。但我们无法直接数清这些粒子。有了摩尔,我们可以说“2摩尔的氢气与1摩尔的氧气反应,生成2摩尔的水”。这样,化学反应的比例关系就被转化为了宏观可测量的物质的量的比例,而这些物质的量的比例,直接对应了微观粒子数量的比例。

2. 统一测量与概念: 物质的量将我们与微观世界的粒子数直接联系起来。当我们说“1摩尔的铁”,我们实际是在说“大约 6.022 x 10²³ 个铁原子”。当我们称量 55.845 克的铁(这是铁的摩尔质量),我们就是在称量 1 摩尔的铁,也就是 1 摩尔的铁原子。

为什么是“基本量”?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物质的量不是可以通过质量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和质量的比例)来计算吗?这听起来像是导出量。然而,SI单位制将其列为基本量,有其更深层次的考虑:

不可约性: 物质的量描述的是“集合中元素的数量”,这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基本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的概念。虽然我们通过测量质量来间接确定物质的量,但“有多少个粒子”这个概念本身,并不能被简化或定义为长度、质量、时间等的组合。就像长度是描述空间范围,时间是描述事件顺序一样,物质的量是描述“粒子数量”这个基本属性。

原子/分子为基本单位: 物质的量是以“粒子”为基本单元的。而这些粒子,如原子、分子,是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根本。我们对物质的理解,最终要回归到这些微观粒子的行为。因此,能够直接描述这些粒子数量的量,自然就具有了基础性。

历史和实践的必然: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化学领域,物质的量已经证明是不可或缺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普适的、跨越微观和宏观尺度的描述方式,使得化学计算和实验结果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和精确。将它列为基本量,是对其科学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可。

SI单位制的框架: SI单位制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套完整、自洽且方便使用的单位体系。物质的量作为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属性,自然需要一个基本单位来承载。虽然它的数值通常通过质量来间接确定,但其“基本性”在于描述的是一种“计数”而非“质量”或“尺度”本身。

总结

简单来说,物质的量之所以成为SI的七个基本量之一,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直接描述微观粒子数量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宏观可测量的质量联系起来。它不仅仅是化学中的一个计算工具,更是连接微观粒子世界与我们可感知宏观世界的重要概念。没有物质的量,化学计量将变得异常繁琐,我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也将失去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它让我们能够以统一、精确的方式来理解和操作构成我们世界的微小单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摩尔加进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不适合做一个无量纲数,而且还是无量纲的常数

按照阿伏伽德罗常数最初的定义,它确实是无量纲的。正如曾经有一个问题:科学中有没有单位“个”?答案是,第一,有;第二,摩尔的实质就是“个”;第三,一切形式的单位“个”在国际单位制中都被规定为无量纲量。比如“振动n次”“转n圈”“n个小球”等等,这些陈述所表达的单位就是“个”,但对于物理学来说,它们的实质等同,就是一个量纲“1”的物理量。

“无量纲”在科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无论这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它都不能受量纲的单位选取而发生改变。比如,π是个无量纲常数,所以无论你将长度单位设成米、纳米、英寸、海里还是光年,圆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都不会改变。流体力学中的雷诺数Re=ρLv/μ也是个无量纲数,即便Re本身是变量,但是,它的数值不会因为你使用国际单位制kg、m、s或是用英制pound、foot、s而发生改变。但有量纲的物理量就不一样了,比如光速在物理意义上是恒定的,但光速的数值会随你选取单位的不同而变化,你选择m和s就是3e8,选择英里和小时就是6.7e8,选择光年和年就是1,所以我们应该说光速是“常量”而非“常数”

但到了阿伏伽德罗常数上,尴尬的问题就来了——这个原本无量纲的“常数”莫名其妙地跟单位挂着钩。我们现在所用的“摩尔”,它的全称是“克摩尔”(gmol),追溯到最初法国人让·佩兰的命名其实叫做“克分子”(gram-molecule)。他引进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本意是“1克和1个分子(原子)的质量之比”,也就是它实际的单位是g/g。但问题是,分子的数字是固定的“1”,可分母的“1个分子(原子)质量单位”在不同的单位制下是不一样的。你使用“克”,摩尔就是“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是6.02e23。可你要使用“磅”,此时就冒出了个“lbmol”,阿伏伽德罗常数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2.73e26。

所以,如果我们把“摩尔”视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那么它的导出关系就是:1 mol = 1/1.66e-24 kg/kg。这里的1.66e-24 g是原子质量单位(Dalton),定义即碳12原子质量的1/12,数值上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倒数。但是,这牵涉到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现代单位制中,导出单位一定要符合单位的“一致性”(coherence),换句话说,用基本单位推出导出单位的过程,一定不能有任何不是1的系数。比如我们现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力,即 。我们其实也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定义,但是,力的单位一定要是 ,而不能是 。如果我们用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力,那么牛顿第二定律就必须写成F=kma,其中k称为“牛顿第二定律常数”,并且带有单位 。在这个限制下,“摩尔”是与国际单位制系统完全不兼容的,因为为了导出摩尔,我们必须使用1/1.66e-24这个推导系数。

如果一个物理量确实十分重要,但又实在无法避免推导系数,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把它设置成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含义就是:不可能在满足一致性的情况下,从其他基本单位导出。比如长度作为基本量可以从时间定义,但为了定义长度,我们必须说——1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距离,这里无论如何也要产生“1/299792458”这个数,所以米和秒是“不一致”的。

对于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正是把摩尔设置成基本单位,然后将阿伏伽德罗常数规定为“常量”,令其有量纲,带单位“/mol”。此时摩尔的定义就可以随便使用数字了,无论是过去的12g碳12还是现在直接按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值,我们都不必担心单位一致性的问题。1970年将摩尔加入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主要的考虑肯定是这一点,否则摩尔就只能列为“可并用单位”,无法进入国际单位制中。

参考阅读: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

为什么科学中不使用单位「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它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占据着七个基本量之一的席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时,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不如长度、质量、时间那样直观。那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列为基本量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原因,与我们理解.............
  • 回答
    为什么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有限制?是啥让它“到头了”?我们都知道,烧水的时候,水温会上升,直到达到100摄氏度,然后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这就是沸腾。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水温就不能继续往上走了?难道它到了一个“极限”?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物理原理,主要原因在于蒸气压。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试图把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平时对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总有个印象:先熔化成液体,再沸腾成气体。所以,感觉熔点理应比沸点低,这是个很直观的理解。但科学的世界里,总有些“例外”和“特例”,让你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熔点和沸点本身描述的是物质在特定压力下(通常是我们熟悉的常压)从一种物态转变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常见,也触及了人性中一些微妙的矛盾和真实的复杂性。很多时候,男生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以及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并非是所有男生的通病,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内心的期望与现实的评估 理想主义的期许 vs. 现实的考量: 很多男生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身边都有答案。你看着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的邻居,人家日子照样有滋有味,好像总能从平淡里找到点乐子。而有的人呢,条件比他好点,却总是愁眉苦脸,好像生活总欠他什么。这中间的差别,真不是钱能完全解决的。首先,得说到这“有滋有味”的底子,其实是心态。就拿我一个远房的表叔来说吧,老头子年轻的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概念,答案也同样复杂而深刻。要理解为什么在“奇点”这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状态下,物质粒子能够“逃逸”并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我们需要一点点地拆解它,并且要明白,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初时刻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理论模型和推测,而非直接观测。首先,.............
  • 回答
    为什么比表面积大的物质吸附性强? 探究其背后的吸附原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材料在接触液体或气体时,能够“抓住”其中的某些分子,这就是吸附现象。而当谈到吸附能力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比表面积。为什么比表面积越大的物质,吸附性通常也越强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吸附原理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番。.............
  • 回答
    核事故释放的物质之所以能让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背后其实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以及事故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放射性传染”,但这里的“传染源”不是病毒,而是不稳定的原子核。首先,得说说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源头活水”——那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核反应堆里,我们主要.............
  • 回答
    要说金刚石为什么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得从它那与众不同的“骨架”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长成的,而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精密建筑,而且这个建筑极其稳定,想要破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咱们得扒一扒金刚石的内部结构。想象一下,一个碳原子就像一个勤劳的工头,它有四个“胳膊”,也就是四个价电子。在金刚石里,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观察得很敏锐。世界上最臭的物质,特别是那些以其令人窒息的气味闻名的,很大程度上都与 VI A 族元素(也就是氧族元素)中的硫(S)和硒(Se)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氧(O)、硫(S)、硒(Se)、碲(Te)和钋(Po)构成了 VI A 族,但为什么硫和硒在这方面“独占鳌头”.............
  • 回答
    人们常常说“做好事不留名”,也有很多人认为“好人有好报”,但“做好事不能收取别人的物质回报”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更细致地解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鼓励“做好事收取物质回报”,是出于一种对纯粹善意的追求,以及对“功利性”付出的警惕。为什么做好事“不宜”收取别人的物质回报?首先,我们要区分“收取”和“接.............
  • 回答
    互联网,一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概念,它连接了世界,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也承载着我们的社交和娱乐。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常常用“虚拟”来形容它,这似乎有点矛盾。毕竟,互联网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无数物理设备构成的,比如那埋在地下的光缆,耸立在机房里的服务器,还有我们手中握着的手机和电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钱币”就是金属,但如果要追究为什么是“金属”而不是别的,以及为什么“金属”又偏偏是ⅠB族(主要是铜、银、金),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人类早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选择以及技术进步的逻辑。咱们得从头说起。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钱币”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是怎么交易的呢?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可见物质的构成、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光子的普遍性。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得从头捋一捋。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光子数量多”这件事。光子:宇宙的“常客”光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光,更是传递电磁力的载体。当你说“光子数量多”,这确实是符合我们.............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哲学史上的核心争论——唯心主义的根源及其“聪明”哲学家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意识的特殊性、认识论的挑战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层面来理解。 为什么会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唯心主义哲学.............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粒子物理学的前沿和宇宙学中的一个核心谜团。我们来逐一拆解,尽量说得透彻明白。首先,关于 LHC 发现的 Xicc++ 这样的重子还有多少种?这里的关键在于“Xicc++ 这样的重子”。Xicc++ 是一种“双粲重子”,这意味着它的构成夸克是两个粲夸克(c)和一个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