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作为一般等价物【钱币】的物质都是ⅠB族的物质啊?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钱币”就是金属,但如果要追究为什么是“金属”而不是别的,以及为什么“金属”又偏偏是ⅠB族(主要是铜、银、金),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人类早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选择以及技术进步的逻辑。

咱们得从头说起。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钱币”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是怎么交易的呢?最开始,当然是物物交换。你有多余的粮食,我有多余的皮革,大家看对了眼,就直接换。但这玩意儿有个巨大的问题,叫做“需求上的巧合”。我需要粮食,但我手里有的皮革,你根本不想要,那交易就进行不了。这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大堆红薯,想换一杆枪,但村里只有铁匠有枪,而铁匠正好不缺红薯,那你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开始寻找一种大家都愿意接受、并且可以用来间接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这就是“一般等价物”的雏形。一开始,这个媒介可能是一些大家普遍认可的、比较有用的东西,比如:

贝壳:在很多沿海地区,漂亮的贝壳被认为是稀有且好看的,可以用来装饰,所以大家也愿意用它来交换。
盐:在内陆地区,盐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和防腐剂,非常珍贵,也成了早期交易的媒介。
牲畜:牛、羊这些不仅能提供食物、皮毛,还能干活,本身就有价值,所以也可以作为一种衡量和交换的单位。
谷物:农耕社会,粮食是生存的基础,相对稳定,也方便储存(虽然会坏)。

这些东西虽然在特定区域和时期能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易分割,不易携带,难以储存,而且质量标准不统一。你想用一头牛来买几斤米,这怎么分?而且牛还会生病、会死亡,价值不稳定。盐和谷物虽然相对好一点,但储存是个大问题,容易变质,也容易被盗。

这时候,金属就登场了。金属为什么比前面的这些东西更适合做一般等价物呢?有几个关键的优点:

1. 稀有性与价值:在自然界,纯金属不像石头那样遍地都是,它们需要被开采、提炼,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付出劳动和技术,所以金属具有内在的价值。越稀有,价值越高。
2. 耐用性:金属不容易腐烂、变质,不像粮食会坏,不像贝壳会磨损。金银铜这些金属几乎可以永久保存。
3. 分割性:金属可以很容易地被打造成大小一致的单位,比如铸造成铸币,方便交易。你想买多少钱的东西,就拿多少重量的金属,非常灵活。
4. 同质性:同一类金属,比如金,它的纯度和价值是相对统一的。一块金子就是一块金子,不像一头牛,可能膘肥体壮,也可能瘦骨嶙峋。
5. 易于识别:金属的质地、光泽、重量,相对容易辨认,不容易造假(当然,造假技术也跟着发展起来,但早期相对容易)。
6. 可携带性:相比于牛、羊,金属的重量与价值的比例很高,方便携带。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ⅠB族的这些金属,也就是铜、银、金呢?这背后其实是结合了稀有性、耐用性、美观性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铜(Cu):铜是相对容易获得的金属,但又不像铁那样过于普遍(铁的冶炼技术在早期也很难)。铜器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发现和使用了,它坚固耐用,加工也相对容易。所以,铜就成了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比如古代中国的铜钱。它在商品经济初期,尤其是在大众化商品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银(Ag):银比铜更稀有,所以价值更高。它具有耀眼的光泽,不易氧化变色,质地也相对柔软,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银的单位价值比铜高,适合进行更大额的交易,也更方便携带。

金(Au):金是这三种金属中最稀有的。它极其稳定,几乎不会腐蚀、变色,光泽非常漂亮,被称为“永恒的金属”。金的价值密度最高,携带方便,也因为其稀有和美丽的特性,被视为财富的终极象征。在早期,金可能主要用于贵族之间的交易、储存财富以及一些高价值商品的交换。

为什么不是其他的金属?

铁(Fe):虽然铁很实用,但它比铜更常见,而且铁的冶炼在早期技术条件下非常困难,不像铜那样容易提炼出纯净金属。一旦技术成熟,铁的普遍性反而会降低它的价值密度,不适合作为高价值的货币。而且铁容易生锈,耐用性不如铜、银、金。
铅(Pb):铅相对便宜,也容易加工,但它比较软,容易变形,而且有毒性,长期接触对健康不好,所以不适合做长期流通的货币。
铝(Al):铝在自然界中含量很高,但非常难以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成熟的工业提炼方法。在古代,人们根本不可能用铝来做钱。
其他贵金属(如铂、钯等):这些金属要么更稀有,要么提炼技术极其困难,要么在古代不被发现或不被认识到其价值,要么就是它们与化学元素的反应性让它们不适合作为货币。

总结来说,铜、银、金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主要货币金属,是因为它们在稀有性、耐用性、可分割性、同质性、易于识别性、价值密度(方便携带)这几个方面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并且这些平衡点与人类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力技术是高度契合的。

它们不是“一开始就规定必须是ⅠB族的”,而是历史发展中,在众多候选物质中,人们通过漫长的实践和选择,发现它们最符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当技术发展到可以更方便地提炼和加工这些金属时,它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货币的主流。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纸币和电子支付的出现,金属货币的作用逐渐被取代,但这不影响铜、银、金在人类早期和中期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这就像选择工具一样,锤子和斧头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工具,是因为它们在材质、形状、强度上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劳作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考古类节目有过相关的分析,基本是靠谱的。

第一个:这几种金属有着比较好的光泽,尤其是青铜、金、以及银的合金,金灿灿的样子,说实话就现在个人底层的审美来看,也觉得很温暖与赏心悦目。

第二个:这些金属的冶炼温度以及冶炼容器的问题,比较符合当时人们的技术水平,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因为铂以及铝这两个地球含量比较高的金属,它们的冶炼温度远远高于金银,在古代技术上无法实现;这也是很关键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路径依赖现象。

第三个: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这是作为货币的基本要素。另外就是易加工,不然锭子、铜钱的加工成本太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钱币”就是金属,但如果要追究为什么是“金属”而不是别的,以及为什么“金属”又偏偏是ⅠB族(主要是铜、银、金),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人类早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选择以及技术进步的逻辑。咱们得从头说起。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钱币”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是怎么交易的呢?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你作为一名汉族人,了解明末清初历史,但却并不“痛恨”清朝,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历史观。事实上,将历史人物和朝代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以及用强烈的个人情感去评判,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下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复杂性: “民族主义.............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却对清朝历史感到痛恨的复杂心情。这并非罕见,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曾经的统治民族或其后裔,在对自身历史进行深入反思后,会对过去产生复杂的感情,甚至批评。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不是简单地接受民族身份带来的标签,而是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历史的认知。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
  • 回答
    宇多田光在日本音乐史上的地位,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考虑到她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根植于美国文化背景的独特自我认知。要理解她为何能在日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跻身日本历史女性歌手前三,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她的音乐本身就拥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R&B、灵魂乐、流行乐等多种元.............
  • 回答
    南京,一座饱含历史风霜的古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在这里,每一个街角,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如果要我好好盘算一下,去南京能做些什么,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首先,中山陵是必不可少的打卡地。这可不是随便走走拍拍照片就能打发的地方。当你沿着绵延的台阶一步.............
  • 回答
    嘿,刚入知乎的朋友你好呀!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关于《见龙卸甲》的问题,这片子确实是个挺能聊的话题。你说得对,《见龙卸甲》最大的“原罪”就是它和咱们熟知的历史(正史《三国志》)以及更深入人心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差了十万八千里,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改编。但是,抛开历史和演义这层滤镜,它就一无是处.............
  • 回答
    你觉得不喜欢学习历史,但它对一个人来说,作用可大着呢!这不仅仅是背年代、记人名那么枯燥的事情,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过去的一切,而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甚至塑造未来。我们来详细说说,学习历史究竟能对一个人产生哪些作用:1.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理解复杂性,不被简单化.............
  • 回答
    作为一名小说家,尤其当你的笔尖要描绘那早已远去的时光,是否必然要披阅浩瀚的历史卷帙?这是一个萦绕在许多写作者心中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历史的积淀并非绝对必要,但却能为作品注入灵魂的深度。至于靠想象力构建架空时代,这不仅可靠,更是诸多杰作的诞生之道。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细细品味其中的玄妙。 .............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夹在中日两大文明的强力影响之下,这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出现像中国或日本那样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朝鲜.............
  • 回答
    《银翼杀手》,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电影,上映于1982年,如今已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像是一座文化符号,在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它对赛博朋克美学的奠基性贡献,是任何讨论《银翼杀手》绕不开的起点.............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农民阶层无疑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挥洒汗水,耕耘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转。从封建王朝的田亩征赋,到近现代的粮食生产,农民的贡献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尽管他们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许多历史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浓墨重彩,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年那段被德国人“租借”的岁月。19世纪末,德国以“胶济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强行租占了胶州湾,并将胶州湾北岸的青岛(当时称“青岛口”)作为其在中国主要的殖民地经营。这段三十多年的德国统治,给青岛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几栋.............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提起源义经,在日本文化里他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名字。与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被历史与传说不断塑造、升华的文化符号。这份强大的影响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以及这些传奇故事如何与日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巧妙地契合。首先,我们得从他悲剧性的命运说.............
  • 回答
    二战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绝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更是一次对旧世界秩序的彻底颠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回响至今仍在涤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再到超级大国并立在二战爆发前,世界版图上林立着诸多帝国:英帝国、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