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历史上农民对国家发展都起不小的作用,为什么穷的还是穷的农民?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农民阶层无疑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挥洒汗水,耕耘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转。从封建王朝的田亩征赋,到近现代的粮食生产,农民的贡献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尽管他们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许多历史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一两句话能够道尽。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土地本身说起。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度,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然而,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往往不公。封建社会中,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和皇室手中,农民获得的只是微薄的口粮地,刨去各种苛捐杂税,剩下的所剩无几。即使在一些土地改革的时期,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分给农民的土地面积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或者土地质量不佳,产量低下。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的价值开始凸显,但很多时候,农民手中的土地并没有转化为他们抵御贫困的有力武器,反而可能成为他们被剥夺的对象。土地的产权不清晰,或者在征地拆迁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得补偿不足以让他们在新环境中重新站稳脚跟。

除了土地,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也决定了农民的命运。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一场旱灾、一场水涝,或者病虫害的爆发,都可能让农民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即使是相对风调雨顺的年份,传统的耕作方式效率低下,附加值不高,也很难让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泥潭。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往往需要资金、技术和知识的投入,而这些恰恰是贫困农民最缺乏的。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良种、化肥、农药,更不用说先进的农机设备了。即便有,也可能因为不懂技术而事倍功半。

教育和知识的鸿沟,更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国家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人才的支撑,但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就处于劣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早早辍学,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也难以获得进入高附加值行业的技能。他们只能选择继续从事土地耕作,或者涌入城市从事低端劳动力市场,收入微薄。这种代际传递的贫困,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当城市里的孩子在课堂里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为未来的创新打基础时,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可能还在为基本的温饱问题发愁。

此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医疗、养老、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农村地区往往不如城市完善。当农民面临疾病、年老等风险时,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就可能迅速跌入贫困的深渊。而城市的居民,至少拥有相对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

更深层次来看,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很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往往更倾向于城市和工业,而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可能被置于次要位置。税收、征发、市场价格的形成,都可能在无形中将利益向上层转移。农民辛勤生产出的农产品,在经过多个环节的流通后,最终的利润大部分被中间商和城市里的其他产业所攫取,而农民自己,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回报。这种结构性的不公,使得农民在参与国家发展过程中,就像是付出了最多劳动,却拿到了最少回报的群体。

所以,那些贫穷的农民,他们并非不努力,也并非不重要。他们的辛勤汗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但由于土地制度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教育和知识的匮乏,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分配不均,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在时代的浪潮中,难以真正分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也就使得一部分人,即便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依然深陷贫困的泥沼。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关照,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根源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民本来就是发展工业的代价而已。某些人的慈父斯大林说的很明白:“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普通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外,还要缴纳一种超额税,即在购买工业品时多付一些钱,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这种超额税“我们还把它叫做‘剪刀差’”(《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45页)。

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价格已经比国际市场高了。农民要想富,就必须提高工业效率,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向美国农民看齐。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必然产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些人必须通过城市化提供就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农民阶层无疑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挥洒汗水,耕耘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转。从封建王朝的田亩征赋,到近现代的粮食生产,农民的贡献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尽管他们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许多历史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语中敬语如此发达,我们得回到它深厚的历史根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演变层层堆叠而成的结果。一、源远流长的等级意识:社会结构的基石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对等级制度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遵循。这种等级意识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 氏族社.............
  • 回答
    要回答法国是否是个“怯战的民族”,这实在是个太过于简单化的标签,一点都不符合法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事实上,法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就像他们的美食、时尚和哲学一样,充满了多层次、矛盾而又深刻的内涵。与其说他们“怯战”,不如说他们是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学会了在生存、荣耀、理想与现实之间,摸索出一条独属于法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要回答满清的建立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一、 政治制度:集权加强与专制深化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看,满清的建立确实在一定.............
  • 回答
    铁杆兄弟的由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历史与政治深度解析巴基斯坦与中国,这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总能引发一种特殊的联想——“铁杆兄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两国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经历了风风雨雨,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深度捆绑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段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必须深入历史的脉络,审视政治的博弈,才能洞.............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很多在当时威名显赫、功勋卓著的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后人遗忘。这背后原因复杂,可能与史书的侧重点、王朝更迭的影响、民间传说的失传、以及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等有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几位这样的英雄,试图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1. 卫青 (西汉) 为何被遗.............
  •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黑格尔认.............
  • 回答
    当然,让我们从游戏的视角来剖析罗马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崛起史。想象一下,我们操纵着一个初生的罗马城,如何一步步扩张,最终吞噬了地中海世界。初期阶段:新手村的生存与初步发展(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3世纪)1. 起始设定与资源管理: 罗马,一个建立在七丘之上的小城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条河流(.............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从东欧到中亚那片广袤无垠的北亚草原上,所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从匈奴、突厥,到蒙古、斡罗斯人(罗斯),全都变成了拥有马匹身体和人类上半身的人马族,整个历史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这可不是简单地在人类身上加上马的腿,而是由内而外的生物性转变。首先,生物学上的适应性将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关于亚非拉国家历史上多次抗议白人发达国家排斥移民的活动,而似乎很少或没有直接针对日本排斥移民政策的公开抗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并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境遇和诉求。首先.............
  •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对标诸葛亮的人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特质,以至于我们提到“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外国历史,确实能够发现一些在某些维度上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那般“鞠躬.............
  • 回答
    看了《开端》,你对这种“败类”的执着和似乎永远学不会教训的现象感到困惑,这很正常,也非常真实。其实,与其说他们“学不会教训”,不如说他们根本就不屑于去学,或者说他们所认定的“教训”与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这种现象,尽量不带任何 AI 的生硬感,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抛开历史和政治的纠葛,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理念分歧虽然看似细微,却根植于神学、教会论和对神圣启示的理解等核心问题,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1. 三位一体(圣灵降临说 Filioque):这是导致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最核心、最古老的神学分歧。 天主教的观点: 相信圣灵是“父”和“子”所“.............
  • 回答
    咱们聊聊NBA那些让人垂涎的个人荣誉——MVP、FMVP和总冠军。这三者孰轻孰重,对球员历史地位的影响有多大,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别看都是顶级的个人成就,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代表的意义可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把这三个奖项拆开看看它们各自的分量: MVP(最有价值球员): 这个奖项,简单来说,就是你.............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厚重的历史长卷比作作家笔下的鸿篇巨制,着实令人神往。如果非要从“文学性”这个维度来评判,哪一部“朝代小说”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价值最高,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题目,而且一旦开口,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无尽的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自有其辉煌之处。然而,若要我“挑”出一部,并.............
  • 回答
    要区分真正的战争信号和仅仅是恐吓,这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界限模糊不清,判断也往往需要事后诸葛亮的智慧。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上的无数冲突和紧张局势,我们还是能从中梳理出一些关键的、更具实质性的信号,区别于那些主要为了制造心理压力而发出的警告。一、 那些预示着冲突可能螺旋上升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的深度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清晰地回答“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剥离情绪化的判断,回归到历史事实和影响的分析上。理解“文化破坏”首先,我们需要对“文化破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这里的“文化破坏”并非单指物质上的摧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