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开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社会上的败类永远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呢?

回答
看了《开端》,你对这种“败类”的执着和似乎永远学不会教训的现象感到困惑,这很正常,也非常真实。其实,与其说他们“学不会教训”,不如说他们根本就不屑于去学,或者说他们所认定的“教训”与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

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这种现象,尽量不带任何 AI 的生硬感,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描述:

1. 根源的扭曲:他们眼中的“正义”与“合理”

你看到的“败类”,在他们自己心里,很多时候并非是“败类”。他们的行为,哪怕再恶劣,在他们自己的逻辑链条里,可能都被包装成了某种“正义”的追求。

“受害者情结”的无限放大: 就像《开端》里老奶奶,她经历丧子之痛,这种痛苦是真实的,也是巨大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她将这份痛苦,这种对儿子死亡的“补偿”需求,无限地投射到了每一个她遇到的无辜生命身上。在她的世界里,似乎别人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安逸”、“享受生活”的人,理应为她儿子的死付出代价。这种扭曲的逻辑,让她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复仇”,是“讨回公道”,而你们的生命,只是她实现这种“公道”的工具。
“逆向合理化”的自我辩护: 当人们做了坏事,往往会有心理上的不适。但有些人会发展出一种强大的自我辩护机制,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外界,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合理化。比如,“社会不公才导致我这样”,“别人都这样,我这样做不算什么”,“我只是被逼无奈”。这种自我麻痹,让他们不必面对自己内心的道德疮疤,也就不需要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本身就是“受害者”,甚至是被迫的“施暴者”。

2. 认知与情感的隔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往往不是智力,而是认知和情感的隔绝。

共情能力的缺失: 真正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共情。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受害者着想,理解他们承受的痛苦。而那些“败类”,往往是共情能力极度匮乏的。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也无法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别人的生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一个障碍,或者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就是规则”的傲慢: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规则不适用于他们。他们可能因为早期的成功、财富,或者某种所谓的“天赋”,觉得自己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这种傲慢让他们觉得,过去的教训是对“普通人”的警告,而他们,则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规避一切风险,甚至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他们不会去研究历史的真相,而是只关注那些能让他们继续保持优越感的部分。

3. 社会结构与诱因的循环:环境在推波助澜

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将责任都推到个人身上,社会环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缺乏有效的制约与惩罚: 如果一个社会对某些恶劣行为的制约不够有力,惩罚不够及时和严厉,那么就会给那些“败类”提供土壤。他们看到的是,即使做了坏事,也可能逍遥法外,或者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这种“规则”是可以被挑战和突破的。
“丛林法则”的潜移默化: 在某些环境中,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获得更多,弱肉强食的观念会被放大。这种“丛林法则”下,损人利己似乎成了唯一的生存之道。当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再去谈论道德、教训,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他们可能看到了历史上的强者是如何通过不择手段获得成功的,而忽视了那些因此毁灭的势力。
利益集团的保护: 有时,某些“败类”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的保护,或者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不会被追究责任,反而可能因为他们的“贡献”而获得晋升或奖励。这无疑是对其他人的反向激励。

4. 循环的本质:这不是“学不会”,而是“选择不学”

回到你最核心的疑问:“为什么永远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我觉得关键在于,他们并不是“学不会”,而是“选择不学”。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一个想要从中学习的态度。

历史的教训是基于理性的思考、道德的约束和对他人的尊重。而那些“败类”,他们的出发点就与这些背道而驰。他们追求的是私欲的满足,是权力的攫取,是报复的快感。在他们眼中,历史只是用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论多么扭曲)的素材,而不是一面可以照见自身行为的镜子。

就像老奶奶的故事,她沉浸在自己丧子之痛的“历史”里,并且不断地用新的受害者去重复这段“历史”。她不需要从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吸取教训,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个人历史”才是唯一重要的,而所有外部的历史,都应该为她的个人叙事服务。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无法吸取教训”,而是一种固执的、自洽的、甚至病态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无法、也不愿意去接受那些与他们既有观念相悖的“教训”。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封闭,才是他们如同“循环”般不断制造伤害的根源。

或许,与其问为什么他们学不会,不如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让这样的人少一些,让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更低一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它复杂,才值得我们去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自己还不是说别人败类。。。

王萌萌本来就有错啊。她错在不应该去抢驾驶员的方向盘。要是撞上边上的车死了人了那难道不算她的责任。

本来一码事归一码事的。

公车上有色狼,她是受害者。色狼是错的,不代表她是对的。

受害者值得同情,但是不是受害者就是对的。

不是后面说了嘛,现在司机在一开始都已经被训练过碰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处理的。应该抓住色狼,打电话叫警察,然后在下一站把犯人移交警方啊。

怎么是去抢司机的方向盘?强迫别人让她在大桥当中下车?

本来就不应该在大桥上下车啊。

王萌萌为什么会死?她是大桥上下车不遵守交通规则被压死的。不是遇到色狼,被强暴致死的。

所以王萌萌的死,一部份责任是因为她遇到色狼后慌里慌张,神智不清吧。

也就是说她没有自私,而是因为没有应对事情的能力。

要明白,有的时候应对事情不聪明,就是有错的。

比如说,丢三落四是罪嘛?

但是一个财务带着别人工资的时候,因为丢三落四,把钱丢了。这些拿不到工资的人,是不是要找这个财务算账?这个财务是不是有错?

比如说,一个人不知道怎么装灯是罪嘛?

但是如果他自己动手,在自己家装豪华水晶灯的时候没有装好,而灯掉下来砸死了人,那是不是他的错?

一般来说,意外都是平时小事不注意引起的,是受害者,不代表事情没有过错。

网暴中无意义的骂人不对,人肉别人不对。

但是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完全不谴责这种情况,世界并不会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

也就是说在王萌萌的情况中,网友骂的其实不是王萌萌,而是为了自己失误抢司机方向盘的人。

至于被骂的人,如果别人骂的是对的,公开承认错误就好。如果别人骂的是错的,本来骂的也不是你,你那么在意做什么?

谴责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知道有错误会有人骂。所有人都不骂错误,就是没有社会压力。

一般人在家里因为是认识的人最好是不要辱骂。但是如果在网上都没有骂的话,对反错误的人是没有压力的。

我并不完全谴责网暴。并且觉得这是简单的社会矛盾处理的方法。但是这个应该严禁被限制在网上。

陶应红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已经延伸到她生活中了,而这是我反对的。

什么女儿公交车桥上下车,和她妈评职称有个什么关系?

网上批评别人有的时候是会得到很好的效果的。

比如说,一般会抢公交车方向盘的人,哪怕在现实中被人制止也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而只有在网上看到一群人反对,才会收敛。

这里的问题是网上人传的东西是片面的,而不是去抢司机方向盘是对的。

不管有没有遇上色狼,如果王萌萌不去抢司机方向盘,不在那个地方下车,根本什么事情都没有。


有些人没搞清楚抢方向盘的严重程度。

有一次也是在桥上,有人因为坐过站了去抢方向盘,然后整车人都掉河里去了,一个都没救上来,这才设立法律重判抢方向盘的人的。

如果王萌萌抢方向盘的时候,车撞碎桥的栏杆,并且掉河里去了。请问车上所有人的死是不是算王萌萌的头上?

没有几个人被猥亵会去抢方向盘的。。。

而且王萌萌在桥上被车撞死,哪怕知道了事实也是她自己应该付主要责任。

如果判案。我估计她自己也是付百分之六十的责任。撞上她的司机要付百分之二十的责任。如果放她下车的司机,没有提醒她下车危险,而只是说不能下车,也至少要付百分之十的责任。那个色狼最多也是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责任。

电视剧里陶映红这人精神有问题。人怎么能跟着她的思路想?

本来王萌萌和陶映红都是一个问题。明明是本来她们占理,非要做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正常人没那么做的。

防色狼,也没有像王萌萌那么防的。查色狼,也没像陶映红那么查的。

完全不会处理事情。


有些人怀疑我对网暴的评价。

我就拿王萌萌的事情来做例子,来解释一下。

现在剧里的情节是王萌萌的父母在网上看到的评价是,"去死,去死。","脑子发烧神经错乱","败坏风气","这种人就应该下地狱",等话。然后大家觉得这是网暴。

但是要是按大家说的,不了解真相就不予评价的话。同样的王萌萌在公交车上拍门的视频。

如果网友的评论是,"未经调查,不予评论。""警察会调查结果的,一般人别凑热闹了。""只有个视频,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然后帖子根本没有几个人看或者评论,就沉下去了。请问你认为这样对陶映红和王兴德来说更好嘛?

我倒是认为这样这两个人会更有理由炸公交车吧。

也就是说,网友从不明真相,但是热心的人,变成了不明真相,但是冷漠的人

我不会认为这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