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历史上看,为什么日语这么多敬语?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语中敬语如此发达,我们得回到它深厚的历史根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演变层层堆叠而成的结果。

一、源远流长的等级意识:社会结构的基石

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对等级制度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遵循。这种等级意识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

氏族社会与祖先崇拜: 早期的日本社会以氏族为基本单位,氏族内部有着明确的长幼尊卑、主从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更庞大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祖先崇拜的观念也强化了对长辈和先人的敬畏,这种敬畏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对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身上。

封建制度的巩固: 随着武士阶级的兴起和幕府时代的建立,日本的封建制度愈发根深蒂固。天皇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权力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之下,大名、武士、农民、工匠、商人,层层分明。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之间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沟通方式来明确彼此的身份和权力关系,而敬语正是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语言工具。你对谁说话,对方是谁,决定了你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句式,甚至语调。

“本音”与“建前”的交织: 日本文化中,“本音”(真实想法)与“建前”(公开场合表现出的言行)的概念非常重要。敬语的运用,在很多时候就是“建前”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表达尊敬,更是一种社交礼仪,通过使用敬语,人们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教养、对场合的尊重,以及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便内心并非完全认同,也要在言语上做到周全得体。

二、儒家思想的浸润:强调秩序与和谐

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强调“礼”,即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君臣父子”的伦理观: 儒家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认为社会和谐建立在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之上。这种伦理观在日本被广泛接受,并体现在了语言上。对上位者、长辈、老师、上司使用敬语,就是对这种秩序的尊重和维护。

“仁”与“礼”的结合: 儒家推崇“仁”,即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而“礼”则是实现“仁”的途径。“礼”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言语上。通过敬语,说话者可以表达对对方的“仁”和“礼”,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三、佛教的“平等”观念与实际运作的矛盾

有趣的是,佛教虽然倡导“众生平等”,但其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也未能完全消除等级意识。

寺庙内部的等级: 即使在佛教寺庙内部,僧侣之间也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住持、长老、普通僧侣,各有其位,沟通方式也需遵循相应的礼节。

世俗化与社会影响: 佛教在日本并非完全脱离世俗,其许多教义和仪式也与社会结构相互融合。即便在强调平等的佛教思想影响下,现实的社会等级依然需要语言来维系。

四、历史事件的催化:语言规范化的过程

宫廷的语言权威: 自平安时代以来,京都的宫廷一直是日本文化和语言的中心。宫廷贵族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对外界的书信和文件,都形成了严谨的语言规范。这些规范,尤其是对天皇和贵族的尊称和谦称,逐渐成为敬语的雏形。

武士文化的影响: 武士阶层在政治上的崛起,也进一步巩固了敬语的使用。武士之间,以及武士与平民之间,都需要清晰的语言界限来划分身份。

近代化改革中的延续: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改革。虽然引入了新的社会观念,但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延续。教育体系、军队、政府机关等都进一步规范了敬语的使用,使其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部分。

五、语言本身的特点:容纳性和表现力

日语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容纳性和表现力,这为敬语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丰富的动词敬语变形: 日语的动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形,形成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等,这些变形本身就带有明确的尊敬程度。
助动词和词缀的应用: 各种助动词和词缀的使用,也能微妙地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
名词的敬语化: 许多名词也有专门的敬语形式,例如“先生”和“老師”,前者更为尊敬。

总结来说,日语敬语的盛行,是日本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宗教思想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日本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从氏族时代的等级分明,到封建时代的层层隶属,再到儒家思想的浸润,以及近代化改革的延续,敬语始终扮演着维系社会和谐、明确身份界限、表达尊重与谦逊的关键角色。 因此,理解日语敬语,就是理解日本社会运转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以日语为母语的人,对此表示一下自己意见。

第一,日语从古代都有复杂的敬语体系,比如古事记时代已有らる、たまふ、せられたまふ等双重敬体(描述天皇的行为使用),はべる、さふらふ、まう、(し)たてまつる等謙譲語、丁寧語。可能庸俗的人以为这个跟古代日本的zz体制有关。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罗马帝国后期(戴克里先皇帝以后)整个帝国已经是despotism了。可相反拉丁语没有发生过任何语法上的敬语现象。已经是Augustus大帝的时代君主奴才自称“皇帝的朋友们”(amici)。

日语版新约圣经约翰书翻译上把“皇帝的朋友”翻译成“忠臣”(ちゅうしん),按原文译文说应该是皇帝的“とも”。这是文化差异嘛。

第二,我虽然一点都不懂韩语,但知道韩语也有日语类似的敬语(有些方面比日语还严格),但韩国人把自己总统打倒过很多次,小日本一次也没有把TMD天皇处死过。

第三,我可以这样提问题:中文没有什么变化形、名词阴阳什么,为什么拉丁语(俄罗斯语也可以)语法动词变化形、名词屈折这么多?

应该是当时罗马人也不知道,就说“放屁”吧……

第四,中文也有礼貌的说法,商业中文中,“您可以……吗??”“麻烦您,可以……吗?”“先生,非常感谢您,抱歉”之类的表达。

同样,用中文可以说ntm,卧槽,TMD等的表达,我以前介绍给你们日语脏话,这个,这个也是文化差异、个人素质等问题吧……

其事“有礼貌的人日本人”侮辱别人的时候经常、故意地用粗暴等方式提到对方,这可以说说“反敬语”。

第四,世界上还有奇怪的语言,比如,巴斯克語Euskara,其特点是能格(作格)语言,你们参考一下相关信息

这类语言,和中文、日语、英语、拉丁语都不同,非常新奇,但世界上各类原住民语言大部分是能格语言(最有名的是古代苏美尔语)。

我结论:语言与文化相关,这种说法虽易入俗耳,可并不真实,使用语言的是人类,并非语言使用人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语中敬语如此发达,我们得回到它深厚的历史根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演变层层堆叠而成的结果。一、源远流长的等级意识:社会结构的基石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对等级制度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遵循。这种等级意识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 氏族社.............
  •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黑格尔认.............
  • 回答
    看了《开端》,你对这种“败类”的执着和似乎永远学不会教训的现象感到困惑,这很正常,也非常真实。其实,与其说他们“学不会教训”,不如说他们根本就不屑于去学,或者说他们所认定的“教训”与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这种现象,尽量不带任何 AI 的生硬感,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要回答满清的建立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一、 政治制度:集权加强与专制深化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看,满清的建立确实在一定.............
  • 回答
    咱们聊聊NBA那些让人垂涎的个人荣誉——MVP、FMVP和总冠军。这三者孰轻孰重,对球员历史地位的影响有多大,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别看都是顶级的个人成就,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代表的意义可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把这三个奖项拆开看看它们各自的分量: MVP(最有价值球员): 这个奖项,简单来说,就是你.............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厚重的历史长卷比作作家笔下的鸿篇巨制,着实令人神往。如果非要从“文学性”这个维度来评判,哪一部“朝代小说”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价值最高,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题目,而且一旦开口,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无尽的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自有其辉煌之处。然而,若要我“挑”出一部,并.............
  • 回答
    要从历史战绩来评判中情局(CIA)和克格勃(KGB)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两者的目标、运作方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环境都大相径庭,因此简单地用“更厉害”来概括并不太准确。与其说是“厉害”,不如说是“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更为显著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让我们尝试从几个维.............
  • 回答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大国崛起发生战争的概率并非绝对,但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和历史关联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和理论框架,探讨大国崛起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一、大国崛起的定义与阶段大国崛起通常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或文化领域实现显著超越,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其过程可分为.............
  • 回答
    好,你想纵览从夏商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要做到“详细”且“去除AI痕迹”,我将为你梳理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并推荐一些在历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书籍,同时分享一些解读历史的思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事件罗列,.............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法国是否是个“怯战的民族”,这实在是个太过于简单化的标签,一点都不符合法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事实上,法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就像他们的美食、时尚和哲学一样,充满了多层次、矛盾而又深刻的内涵。与其说他们“怯战”,不如说他们是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学会了在生存、荣耀、理想与现实之间,摸索出一条独属于法国.............
  • 回答
    铁杆兄弟的由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历史与政治深度解析巴基斯坦与中国,这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总能引发一种特殊的联想——“铁杆兄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两国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经历了风风雨雨,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深度捆绑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段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必须深入历史的脉络,审视政治的博弈,才能洞.............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很多在当时威名显赫、功勋卓著的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后人遗忘。这背后原因复杂,可能与史书的侧重点、王朝更迭的影响、民间传说的失传、以及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等有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几位这样的英雄,试图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1. 卫青 (西汉) 为何被遗.............
  • 回答
    当然,让我们从游戏的视角来剖析罗马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崛起史。想象一下,我们操纵着一个初生的罗马城,如何一步步扩张,最终吞噬了地中海世界。初期阶段:新手村的生存与初步发展(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3世纪)1. 起始设定与资源管理: 罗马,一个建立在七丘之上的小城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条河流(.............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从东欧到中亚那片广袤无垠的北亚草原上,所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从匈奴、突厥,到蒙古、斡罗斯人(罗斯),全都变成了拥有马匹身体和人类上半身的人马族,整个历史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这可不是简单地在人类身上加上马的腿,而是由内而外的生物性转变。首先,生物学上的适应性将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关于亚非拉国家历史上多次抗议白人发达国家排斥移民的活动,而似乎很少或没有直接针对日本排斥移民政策的公开抗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并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境遇和诉求。首先.............
  •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对标诸葛亮的人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特质,以至于我们提到“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外国历史,确实能够发现一些在某些维度上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那般“鞠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