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中把黄巢作为正面人物评价?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代背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目标以及受众群体。因此,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中,都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过去,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黄巢的形象被塑造为反抗压迫、打击贪官污吏的英雄。这种叙事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阶级斗争的视角与民间反抗的象征: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下,历史常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历史。农民起义被视为被压迫阶级反抗剥削阶级的主要形式。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黄巢起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爆发的。从这个角度看,黄巢及其领导的起义军,被解读为对腐朽统治者的有力挑战,是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

将黄巢描绘成反抗者,能够起到教育和激励民众的作用。它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面对不公时的反抗权利。尤其是在国家面临内外挑战、需要凝聚人心的时候,这种“反抗压迫”的叙事会更具吸引力。教科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自然会从中汲取养分。

2. 对统治阶级腐败的批判: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场贪腐已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史料都记载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奢靡无度和对百姓的残酷压榨。黄巢起义的导火索之一,便是盐铁官吏的压榨和对百姓的反抗。

在这种语境下,黄巢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腐败统治的“拨乱反正”的尝试,尽管其手段极端且最终失败。教科书在批判封建王朝的弊端时,往往会引入一些能够突出这些弊端的人物和事件。黄巢的起义,无疑是唐朝统治危机最激烈的表现之一。将他作为反抗腐败的代表,可以更生动地揭示唐朝末年的社会矛盾。

3. “官方叙事”的构建与选择性记忆:

历史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话语权的一方来构建的。虽然黄巢的起义最终失败,甚至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但并不妨碍后世的统治者或学者,从其身上发掘出某些可以被正面解读的元素。

比如,黄巢所写的《赋梅》诗,其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被解读为积极乐观、充满生命力的诗句,甚至被赋予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内涵。这种对诗歌的解读,是教科书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手法,通过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来强化特定认知。

4. 时代局限性与历史解读的演变:

需要强调的是,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的解读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正统史观 往往将黄巢视为“乱臣贼子”,是破坏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因为他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覆灭,并且其起义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如攻占长安时的破坏,以及大规模的杀戮,都让其难以被冠以“正面”之名。
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批判封建统治、强调革命性的年代, 黄巢的形象受到了重新审视。从一个“造反者”转变为一个“革命者”或“农民领袖”的视角,使得他的某些行为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意义。这种解读,更符合当时社会思潮对反抗压迫的价值认同。

为什么教科书上可能出现的“正面”评价:

当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对黄巢的一些“正面”评价时,通常指的是:

反抗压迫者: 教科书可能会侧重描述黄巢起兵的社会背景,强调当时百姓遭受的苦难,将黄巢描绘成被压迫民众的代言人,揭竿而起,反抗不公。
打击贪官者: 在描写起义初期,可能会突出黄巢对贪官污吏的惩处,以此来吸引读者,展现其“除恶务尽”的一面。
具有诗才的文人: 偶尔会提及黄巢的诗作,尤其是《赋梅》,将其塑造成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领导者,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形象的“正面度”。

然而,我们绝不能忽视的另一面:

教科书在进行这种解读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黄巢起义过程中更具争议甚至负面的部分,例如:

大规模的杀戮和破坏: 黄巢起义军在攻城略地时,确实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破坏,包括对长安城的洗劫。这些行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以被视为“正面”。
政权的短暂和混乱: 黄巢建立的大齐政权,从根本上说是混乱且不稳定的,并未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统治。
起义的目的和性质: 虽然是对压迫的反抗,但其最终目的和性质,更多的是推翻旧秩序,而非建立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制度。

总结来说, 历史教科书将黄巢塑造为某种程度上的“正面人物”,并非是对其所有行为的赞美,而是一种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史学观的解读和侧重。它更多地是在强调其反抗精神、对腐败统治的挑战以及作为农民起义代表的象征意义,以此来服务于当时的教育目的和意识形态。

因此,当我们阅读教科书时,需要理解这种解读的背景和局限性,并尝试去了解更多元的历史声音和视角,才能对黄巢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与其说他是一个“正面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反抗者、挑战者的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封建时代史书黑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杀了多少人,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少恶事,而是他们起义,要夺取皇帝的天下,窥探天子的神器,使民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隔阂与距离越来越模糊。

现代历史书捧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杀了多少人,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少恶事,而是他们起义,要夺取皇帝的天下,窥探天子的神器,使民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隔阂与距离越来越模糊。

当你认为黄巢因杀人而邪恶时,说明你是现代人,具有人人平等思想。

封建统治者只会觉得阿猫阿狗也配起兵建国称帝才是最邪恶的。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正史里面黄巢其实某些意义上就是正面人物,至少不是绝对的负面人物。早在《旧唐书》就有黄巢传,《新唐书》也有,《明史》有李自成张献忠传,所以有个人跟我说纪传体通史里没有农民起义领袖,那是自己没看。

汉语中“树碑立传”,意思差不多就是歌功颂德,也就是说,起码是需要一定成就才能让史官费纸墨立传、将事迹流传后人。史官眼中基本一无是处的人,比如赵括、马谡,就没有个人的传,只有附传。三国里面魏国一大票的州刺史都没有传,甚至名字都没有提,而黄、李、张却是有个人的传的,明显要高出一筹。


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等之所以得以立传(你别说,篇幅还挺长),我认为基于两点原因:

其一,是为编正史的后朝统治者提供合法性,因为黄巢毕竟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对五代统治者还是有功的,不然唐朝怎么会灭亡,后梁、后晋(《旧唐书》作者所在朝代)如何能得江山?黄巢是反了大唐,朱温就没反唐?(欧阳修就说:后巢死,秦宗权始张,株乱遍天下,朱温卒攘神器有之,大氐皆巢党也。)而从《旧唐书》到《新唐书》(宋),黄巢传起初是列传,新书加了个逆臣,这也可见一番。陈胜因为首事反秦功大,还进了世家

其二,古人的价值观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只要是逐鹿中原、割据一方,就能算个英雄豪杰。伏尔泰曾经问他很多好友,谁是最伟大的人?结果一票人答亚历山大和恺撒的,就一个回答牛顿。更何况,中国的古人相信天命论,黄巢既然能席卷中原,那么至少有一段时间老天还是在帮他的。

同样立了传的安禄山、史思明,还有吕布、臧洪、陶谦、公孙瓒等人《三国志》里排序在夏侯惇曹仁之前,就是一个道理,只要是个群雄,规格就不低。失败了,那是成者为王败者寇,其实写历史的暗地里也是认可的。


此外,古代史官也从来不认为著书立传的大人物,就非得高大全、伟光正、毫无罪过暴虐(顶多避讳一下),毕竟一将功成万古枯,古之常理。陈寿笔下曹操一样写了“所过多所残戮”,房玄龄则痛斥司马懿得国不正,这两个可都是帝纪,一样指出了其残暴之处。

也就是说,即便是封建时代给帝王将相写家谱的史观,尚且认为黄巢也是个人物,之后的政权推崇“造反有理”,黄巢的地位更加升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user avatar

几千年其实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经济的基础依然是低效率农业,所以王朝初期,人口因为战争及饥饿锐减,重新分配了土地可以养活剩余人口。后期人口膨胀,土地紧张,同时伴随的还有官僚体系的腐败,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周而复始。

这就是几千年历史的常态,看很多答案,那屁股坐在老爷位置上坐的那叫一个正,可笑,你家才吃了几代人的饱饭就开始冒充贵族了?

黄巢起义杀那么多人,张献忠杀那么多人,李自成杀那么多人,为什么历史评价高?难道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及他们领导的起义军,是闲的无事,四处溜达,没事儿杀个人么?这锅该他们背?那是谁让他们面临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的可悲境地的?是他们自己作的?哦,合着你们这些贵族老爷就该锦衣玉食朱门酒肉臭,老百姓就该遇到天灾就饿死就该路有冻死骨呗?

难道不是因为你们搞的人家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至于起义中发生的惨烈事件,不应该是你们负责么?难道还要规定好起义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可以规定,但是那是旧式农民起义,不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小农意识注定无法做到极强的纪律意识,农民起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先太祖白讲了?

评价黄巢张献忠李自成这些人不是他们做了多少恶,杀了多少人,而是他们揭竿而起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老百姓吃饱喝足即是正义,否则,争取吃饱喝足的斗争即是正义。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转化成一个问题——黄巢起义是不是正面的?如果我们只是看黄巢杀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坏事,那黄巢起义自然是特别不正义的,把黄巢千刀万剐了也不过分。但是我们总是在忽略一个问题,黄巢为什么会起义?

中国人其实是很不喜欢造反的,因为造反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诛九族的话,你远房二大爷也会受到牵连,所以你今天和表哥密谋造反,明天说不定就被表哥弄到县衙去了。再一个,中国农民只要吃好喝好,有媳妇睡觉,一般都不会想着去造反。除非陈胜吴广这种“亡也死,举大计也死”的,或者朱元璋这种根本吃不上饭的,还有刘邦这种犯了法当死的。总得来说,农民起义,几乎都是日子活不下去了,没办法,只好反他娘的!

一般一个王朝的初期农民是不会造反的,因为那些开国的皇帝就算不是农民,也是和农民兄弟做了多年的朋友。李世民这些人身边哥们都是程咬金尉迟恭之流,所以他们知道农民惹不起,会给他们很多好处。但是到了王朝经济开始发展,新的贵族阶层开始形成,农民的日子就开始呵呵了。

首先中国农民特别能忍耐,一些贵族的欺压能受着就受着,默默地记在心里。古代一个小官随便抢个民女那也没有什么,王孙公子打死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什么,除非辖区有几个海瑞或者包拯,但那基本都是运气问题。

还有就是鄙视链慢慢形成,出现了高富帅和屌丝。在一些中产阶级的眼里,你穷你还有理了?你穷你就不应该睡女人,活该撸一辈子。和现代一样,一些人宁可送女儿去做二房,也不愿嫁给一个穷光蛋。在一些中产阶级(当时的中产阶级也很少)眼中,富人不仅长的好,素质行为也好,对人彬彬有礼,还不随地吐痰,不打女人。而穷人坑蒙拐骗,酗酒家暴懒惰。觉得这种穷人就该死。

但是有很多人忘记了,穷人也是人,他们需要自己的东西。山里的光棍需要媳妇,就会有人贩子出现。有人建议把买媳妇的处死刑,其实对于这些光棍来说,没有媳妇和死刑差不多,你不让买,他就去强奸。有些人说,他们自己懒惰,没受教育,超生,生了女的不行,一定要生男的,这悲剧不是他们自己酿成的吗?为什么要社会买单。

说这话的人,就是出生在城里,坐在家里想的键盘侠。很多穷人的出生环境,注定了他们没有办法受到良好教育,因为周围就没有有文化的人,他们的思维就停留在女人是传宗接代的机器,和古代部落一样。如果说他们不文明,是我们社会没有把文明的火种给他们。如果他们不生男孩子,将来谁去种地,女的连一头牛都拉不住,并且嫁人之后再也不顾娘家(如果你在城里,就不要腆着脸骂我)。但是他们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这些“法纪”,是我们这些肉食者坐在空调房中想出来的,对大山的农民本身就不公平,他们憋屈得遵从着我们的法律,心中的委屈感逐日增加,子子孙孙,无穷溃也。

总得来说,穷人是人,他们有人的所有需求。他们没有能力过上普通的生活,所以当他们经不起压抑的时候,就会做出我们所谓的违法乱纪的事情。娶不上媳妇,我可以买啊,太穷了,我可以乞讨啊,反正我啥事不会干,最后,我实在没吃的了,周围都没有吃的了,造反!!我积累的委屈够多了,受苦受累受委屈几百年,我为什么不造反?

其实,像黄巢起义这种,也就持续几十年,而一个稳定的王朝,往往持续几百年,这几百年就是富人鄙视欺负穷人的血泪史,当然,富人看起来彬彬有礼,衣冠楚楚,但是到了原则问题上,就会用法律的大棒欺负底层的人。自己占有大多数生产资料,法律都在偏向富人,抢穷人的资源,女人,还占有所有的话语权,让穷人有苦没法诉。

终于到了王朝末期,穷人们起来了,这时候你别跟我说什么仁义道德,因为以前的委屈就是仁义道德,以前的求全就是对你最大的仁慈。你欺负我们农民的祖祖辈辈这么久(就算有一些中产阶级从来没有欺负过,但是在这种洪流面前,也只好认倒霉吧),今天老子终于逆袭了。你们的儿子不是锦衣玉食吗?杀!你们的女儿不是千金小姐吗?奸污!你们不是占着那么多地吗?分!你们……

总之,如果我们社会对穷人的鄙视链不去除,任由这么发展,买卖人口会继续,乞讨卖淫照旧,再过几百年,没有黄巢,也有绿巢,蓝巢,干着同样的事情。所以,他们纵然不是正面的,也是对这个社会的平衡,因为,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祖祖辈辈比我好?

user avatar

马列史观不太适合“小学生”,太现实,太残酷,太血淋淋,“小学生”是在象牙塔里长大的,能听懂的也只能是西方普世价值那一套“杀害无辜者是不好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这类话语,那些残酷的历史可能看过但已经被自动屏蔽了,都没有那个意识——唐朝中后期究竟是个什么社会?我还是给你通俗翻译一下。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食肉。

——你一个小老百姓,“农夫,山泉,有点田”,小日子就算不错,奈何李唐税多,一年辛辛苦苦、熬夜加班、风雨无阻,争个十万块钱,官府来人收税全特么卷走了,到年底过年你和儿子为了活命都捡破烂儿去了,这时有人就香车美人呼啸而过,你心里平衡不?


这叫气人?还有更气人的!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还是一年到头工作,工资全被官府收走自己捡破烂,但官吏收税时,你交了十万,但人家只记录收了五万,剩下那五万哪去了?


单单只谈收税还算好的!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依壁。里胥夜经过,鸡粟事筵席。各言长官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

——你一年辛苦工作,挣了八万块钱,但官府是按十万块钱“勉励”你积极工作的,“你这钱没达标就想捡破烂?给我拿鞭子打!往死里抽!你们啊要好好工作,这细皮嫩肉的,皮开肉绽多难看!”


你说啥?官府再不好也比贼寇强百倍?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我们这刚刚温饱的国家级贫困县,贼来了哭着就出去了“尼玛比我还穷”。朝廷来了还管你这个?还不如贼呢!


等等?你说你傻啊咋不跑?活该受盘剥?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裳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你麻痹,我是真跑不了!我躲在山沟子里官府照样找得到你、逼你交税!扒了你一切财产,还管你来年死活?“你捡破烂就捡破烂吧,来年记得交税喔!”


咱大唐老百姓,官府的全日制农奴,自己全家捡破烂,钱全上交李唐,交的钱不够,先抽一顿鞭子,再说几句风凉话,想跑?门儿也没有啊!这税是交又交不起,躲又躲不起,本来已经躲到山沟子里去了,你非把人找出来,往绝路上挤兑,能怎样?反了他娘的呗!去他妈的巍巍大唐!去他妈的万国来朝!


黄巢起义绝不是偶然事件,在他之前有庞勋起义,最初就几百兵卒,后百姓响应,发展到20万-_-||“大魔王”黄巢同时代的还有其基友的王仙芝,在黄巢之后还有“小魔王”秦宗权。

黄巢起义不是黄巢这么一个手下最多百来人的私盐贩子搞传销搞了六十万信徒,而是他跳起来,挑个头,对李唐说不,这才百万人拥护开进长安,没有百姓支持,黄巢能干什么?可能还没过长江就跪了,他的前辈王仙芝,妄图和李唐媾和,果断被义军抛弃、一蹶不振,而黄巢虽然也曾想媾和,但终没落实,否则死的更早。总体上,黄巢仍是对李唐采取攻击态度,之后转战黄河、长江、岭南,辐射范围更广,吸收得百姓也越多,是以数次惨败仍可迅速补血、从头来过,“血”哪来的?感谢李唐呗!逼得自由农破产成流民、饥民,不得不“从贼”来讨得活路。

你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抨击黄巢义军“吃人”“屠城”“屠杀”,但你的这些话换来的可能只是这些变民饿得泛绿光的眼睛,“道理都懂可是我饿啊!我不去抢,官府会给吗?其他人会给吗?难道要我老老实实在原地饿死?”圣人云仓廪足而知廉耻,在饥饿面前,道德不堪一击。我自问不敢保证在极端饥饿条件下会不会杀死另一个人,只为一个馒头——你敢保证吗?

可又是谁导致这一切的惨局?黄巢起义数年间杀人百万,你只道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有谁在意那一个个在所谓“大唐中兴”下被逼死的冤魂饿鬼!

黄巢起义的正义性就是尽早结束了这个残民虐民害民的李唐政府,五代十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各个军阀为了增强实力不得不改善与广大耕农的关系,再乱也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晚唐强。

user avatar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 回答
    关于明朝文官势力的强大与皇权是否达到巅峰的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历史教科书将明朝描述为皇权巅峰,这并非完全否定文官势力的存在和影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明朝的政治体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文官势力强大”和“皇权巅峰”这两个概念,并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明朝这个特殊的.............
  • 回答
    将冉闵纳入历史教科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牵扯到历史叙事的选择、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如何处理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什么有人会坚持认为冉闵应该在历史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希望他的事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历史事实和“还原历史”.............
  • 回答
    您好!关于印尼“930”事件(又称九三零事件或印度尼西亚共产党(PKI)政变未遂事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事件,它对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提到它没有被编入历史教科书,或者即使有也可能不详细,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930”事件是什.............
  •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历史教科书对宋朝的“弱化”并非官方有意为之,也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涵盖了史学观点的变迁、国家叙事的构建、以及教育内容的取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几个层面。一、 强干弱枝的传统认知与“武力为尊”的史观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武力为尊”的倾向,强调国家.............
  • 回答
    关于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为何会采用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画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图像研究的复杂性,以及教材编写者在有限条件下做出的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历史图像的流传与辨识: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首先要明白,历史人物的图像,尤其是古代人物,其流传和辨识本身就充满挑战。 早期.............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好的,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未提及“豫湘桂大溃败”以及此次战役的严重性,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选用,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篇幅限制以及国家整体的教育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
  • 回答
    写历史,最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考试会考到的人物,反而成了历史的“标准格式”。但历史的长河里,藏着太多璀璨却被忽略的星辰,他们的“牛逼”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帝王将相。为什么他们没出现在我们课本上?原因嘛,说来话长,但总脱不开这么几点:1. 视野的局限:谁来决.............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历史教材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之所以显得较高,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后世革命思潮的启发。当然,这种“评价高”并非一味歌颂,而是包含着对其复杂性、革命性、以及最终局限性的多重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颠覆性与反封建的先锋作用:首先,太平天国.............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叙事、国家记忆、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铭记?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被广泛铭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直接的、极其惨痛的民族创伤: 大规模的平民屠杀和暴行:.............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在历史上与教廷及意大利事务的关系,并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一看就知道是AI写出来的感觉。首先,得明白一点,在中古到近代早期,所谓的“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系列政治实体,包括教皇国、王国、公国、共和国等等。而“教廷”,即罗马教皇及其领导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