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想把冉闵塞进历史教科书?

回答
将冉闵纳入历史教科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牵扯到历史叙事的选择、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如何处理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什么有人会坚持认为冉闵应该在历史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希望他的事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从历史事实和“还原历史”的立场来看,冉闵确实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重要且活跃的历史人物。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石虎死后,北方的混乱以及汉人地位的急剧下降,冉闵的崛起和他的“屠胡令”是他人生中最为人所知也最具争议的事件。

回应“历史空白”或“被遮蔽的真相”: 一部分史学工作者和关注历史的人认为,长久以来,关于冉闵的记载,尤其是在官方的历史叙事中,可能存在着“模糊化”或“选择性呈现”的情况。他们认为,过分强调冉闵的“屠杀”行为而忽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对历史的不完整呈现。他们希望通过将其纳入教科书,能够填补某些被认为的叙事空白,或者纠正一些被认为是片面的解读。
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冲突极其激烈的时期,各族群之间的仇杀和血腥事件层出不穷。冉闵的出现,特别是“屠胡令”,是那个时代极端矛盾和冲突的一个缩影。支持者认为,教科书不应该只展示光明面或被理想化的历史,也应该包含那些黑暗、残酷但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和人性善恶。
挑战传统的史观: 长期以来,在以汉族为中心的史学传统中,对冉闵的评价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尤其是“民族英雄”与“屠杀者”之间的争议。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史观过于强调“汉族”的立场,而忽视了在那个时代,不同民族的生存困境和反抗行为。他们希望通过重新评价冉闵,能够打开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历史视角,承认非汉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思汉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行为。

其次,从民族认同与国家叙事的角度来看,冉闵的形象触动了一些群体关于“民族自卫”、“生存权”和“国家统一”的敏感神经。

汉族在乱世中的生存抗争: 在“五胡乱华”的背景下,汉族政权一度衰弱,汉人在北方遭受了严重的压迫和屠杀。冉闵作为一名羯族人(虽然其父系出自汉族,但通常被认为是冉魏政权的首领,与当时的中原汉人联系紧密),他的崛起被一些人视为汉族在极端困境中的一次绝地反击。支持者认为,冉闵的行为虽然有争议,但其核心是保护汉族人民免受灭顶之灾,这一点值得肯定和铭记。将他纳入教科书,可以作为汉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抵抗和生存斗争的象征。
对“国家”概念的理解: 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虽然短命,但它在北方短暂地恢复了一点秩序,并且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汉族的权益。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对“中国”或“中华民族”早期形态的贡献。他们认为,教科书应该体现国家形成和统一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和事件,包括那些非主流的、短命但有影响力的政权和人物。
平衡历史叙事中的“民族元素”: 随着中国社会对民族问题的日益重视,如何在历史教科书中平衡各民族的叙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冉闵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讨论中国多民族历史融合与冲突的案例。支持者认为,如果教科书中充斥着对某些民族的负面描绘,而对另一些民族的抗争和贡献避而不谈,会造成历史叙事的失衡。他们希望通过纳入冉闵,能够展示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人物划分为“英雄”或“罪人”。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将冉闵“塞进”历史教科书的提议,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阻力。反对者或持谨慎态度的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屠胡令”的道德困境: 冉闵的“屠胡令”无疑是极其血腥和残酷的,它造成了大量非汉民族人口的死亡。无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大规模的报复性屠杀在现代文明价值观下是难以接受的。将这样一个人物置于教科书中,如何处理其“屠杀者”的身份,如何平衡其“抗争”与“滥杀”之间的界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能引发的民族对立: 如果处理不当,过于突出冉闵的“民族英雄”形象,而对其实施的屠杀行为轻描淡写,很容易被解读为鼓励民族仇恨,加剧中国当前社会层面存在的民族隔阂。历史叙事需要谨慎,不能成为煽动民族情绪的工具。
教科书的选材原则: 历史教科书的篇幅有限,需要选择那些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冉闵虽然重要,但其行为的极端性,以及其政权的短暂性,使得一些人质疑他是否符合教科书的一般选材标准,是否比其他更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更适合出现在教科书中。

总而言之,那些坚持将冉闵纳入历史教科书的人,他们往往是出于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对传统史观的挑战、对民族生存抗争的强调,以及对构建更全面、更平衡的历史叙事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冉闵这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引发对历史复杂性、民族关系以及道德评判标准的更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回避或选择性呈现历史人物,不如将其置于公众视野之下,进行更充分的讨论和更细致的解读,从而让历史教育更加完整和深刻。这是一种对历史主动性的呼唤,也是一种对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声音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胡乱华时期最为杰出的汉族将领”

那姚襄是什么,战神中的战神?

再说石闵做的事本身,屠了两个省的羯族,然后马上被慕容鲜卑消灭,没看出来对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还是那句话,没他也就是前燕之后南下灭后赵罢了,石虎死后后赵立刻就进入了灭亡倒计时。教科书要涵盖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没理由把乱世中的一个建立政权两年多的军阀记到历史书上。史书上连苻坚都是淝水之战一笔带过,慕容鲜卑也完全没有提,那石闵为啥可以进史书呢?

user avatar

范文澜1948年版的《中国通史简编》里还是写了冉闵,并说了几句好话的:

石虎在位十五年,无限暴政惨事,他都做了。他置女官二十四等,太子宫十二等,诸公侯七十余国各九等。大发民女二十以下十三以上三万余人,按面貌分三类配官等。官吏谄媚石虎,务求佳丽,夺民妻九千余人。太子宣及公侯又私采美女一万人。妇女被豪强胁迫自杀的,不计其数。实际石虎宫中有妇女十万人,太子和公侯也不会很少。人民在野蛮民族统治下,即此一端,已经几乎灭种。
石虎死,虎子争位大乱,汉族冉闵杀虎子孙四十余人。大开邺城门,下令城中人去留听便。胡羯纷纷出城,百里内中国人悉数自动进城。闵率兵杀诸杂胡二十余万人。各地民众,纷起响应,高鼻深目人,全被杀死。后赵亡(三四九年)。立国凡三十一年。
魏——冉闵,内黄(河南内黄县)人。勇猛善战,为石虎部将。闵灭石氏,自称大魏皇帝。石祇在襄国称赵皇帝,号召蛮夷与闵对抗。闵遣使告东晋说,逆胡作乱,现在诛灭了,残余小丑,请派兵来共同讨伐,扫清中原。东晋君臣别有用心,竟不答理。闵独力攻石祇,祇联合鲜卑慕容儁(前燕)。羌姚弋仲(后秦)来击闵军,闵大败,文武官吏兵民死十余万人,华族力量大受损失。闵驱逐诸氐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得到家的十止二三。闵破襄国,灭石祇。慕容儁来攻,闵率骑兵出击,十战连胜,率轻兵猛进,被鲜卑大军围困,儁杀闵。
闵子冉智,奉表降东晋,请发兵援助,晋坐视不救,魏被慕容儁攻灭(三五二年)。立国凡三年。
石氏残暴苛敛,人饥相食,闵散发仓库,救济穷困,很得民众的爱护。做皇帝后,提拔人才,不限门第贵贱,政治渐次清明。中原人士,称他有开国气象,他请东晋出兵,同讨叛逆,更是深明种族大义。当时羌酋姚弋仲臣服石氏,但不敢反晋,慕容儁名义上也算东晋的藩国,晋魏合作,正名伐叛,胜利很有把握。可是东晋君臣,不肯立在种族观点上协力御侮,却想陈师边境,坐观成败,乘机取利。结果冉闵力竭败灭,中原被慕容儁吞并,自称皇帝。东晋使臣见儁,儁说,“我受中国人民推举,已经做皇帝了,你回去告诉你们的天子吧”。东晋想不费力占便宜,失去驱逐野蛮种族的机会。不顾种族大义,不顾民众痛苦,止为自己计算利益,这是腐朽统治阶级的特性。
user avatar

其实吃时代亏这点还真有,如果不是那篇神文,应该绝大部分历史爱好者(不是普通人)都没听说过冉闵是谁。

这点我做个完全同时期的比较你就知道了,如果没有特意看过罗马帝国历史,马格嫩提乌斯你听说过是谁么?然而这不代表这个人不重要,这里我不妨也吹个历史人物,马格嫩提乌斯巅峰时所占据过的地盘,其实比绝大多数现在名声赫赫的近代欧洲君主、名将都还要多很多。

当时的西方,情况大致是这样的,337年君士坦丁大帝死后,国土由三个儿子共治,(二儿子)君士坦丁二世统治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小儿子)康斯坦斯统治意大利、希腊、北非、伊利里亚,(三儿子)君士坦提乌斯统治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

后来君士坦丁二世发兵攻打康斯坦斯,在战斗中阵亡。340年起,康斯坦斯兼并了其兄的全部地盘,一度三分地中海有其二,权倾天下。但据说康斯坦斯在自己统治后期统治残暴、贪图享乐、宠信奸臣,并且还有同性恋的倾向,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各军团的支持(脑补一下,军队的军饷有没有被他宠臣贪了导致没到位,很不好说)。350年,高卢人出身的禁卫军将领马格嫩提乌斯,在高卢被帝国西部各军团拥立为帝,诛杀了正在打猎玩乐的康斯坦斯。

这样,除了希腊和伊利里亚被维特拉尼奥控制之外(他后来向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投降),马格嫩提乌斯纸面上接管了整个西罗马帝国。所以冉闵拥兵30万却2年败亡其实也不算丢人,后期罗马帝国总兵力已经达到40万左右,马格嫩提乌斯手上账面上很可能也有个20万人马,但一来他篡位立足未稳,加上有漫长的莱茵防线、哈德良防线要守,真正可以集中的部队不多。


351年9月,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发兵6万攻打帝国西部,马格嫩提乌斯匆忙凑集了36000野战军在今克罗地亚的穆尔萨(Mursa)迎战。此战马格嫩提乌斯体现出不错的军事才能(当然,他要没这个水平,大概也当不到禁卫军司令和皇帝的位置),他的兵力明显少于对方,而双方遭受的伤亡却差不多,甚至是东部军队略高,君士坦提乌斯完全是依靠体量才压垮了对手。

此后,由于阿勒曼尼人对莱茵防线发动入侵,马格嫩提乌斯只得回头迎战日耳曼人,君士坦提乌斯得以用1年的时间慢慢吃下了意大利。到了353年夏天,君士坦提乌斯还是推进到了高卢南部,马格嫩提乌斯再度战败,随后自杀。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成为了这一波内战的最终胜利者,再度统治了整个罗马帝国。


总得来说,马格嫩提乌斯的军事水平还是可以的,当将领和当皇帝时都把日耳曼人收拾得服服帖帖,政治很可能也不算差,因为君士坦提乌斯竟然花了3年时间才从克罗地亚推进到法国南部马赛附近(马格嫩提乌斯最终败亡的位置),说明西部贵族、民众还是比较支持他当皇帝(毕竟康斯坦斯的统治荒淫无道,甚至君士坦丁大帝恐怕对西部也好不到哪去),从帝国分离出去的。

但是,好像从没有听说哪个法国人把马格嫩提乌斯视为民族英雄。。。1600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个法国人知道,高卢人马格嫩提乌斯(也有人说他是不列颠人和法兰克女子之子)为高卢赢得过光辉的独立,光复的地方(包括意大利、西班牙、不列颠)比拿破仑还要大。。。


最后不抖机灵的话,上述例子说明,300-500年左右的世界,的确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就像光荣那句话,真正的王者始终没有出现,枭雄们在无尽的混战中空耗生命。该时期历史人物除非在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如陶潜、王羲之)或者制造了文化典故(如周处、祖逖等人),的确很难被现代人记住。

冉闵的确是当时一个极重要的军阀,但是也确实迅速败亡了,对整个历史的推动作用又很有限,所以除非是专门研究东晋、4世纪的书籍,在通史类书籍上自然很难获得自己的位置。

user avatar

因为汉人冉闵被羯人收养,为羯人征战,正是民族融合的典范,是汉羯人民和谐共处的代表。

问主也提到了他让各族人民返回祖地的区域自治政策,虽然好心办了坏事,但也代表了进步的历史方向;冉闵不愿意废除单于称号也是尊重五胡人民文化的体现。

至于他残暴滥杀的行为,只是非现代军阀的通病。何况很多人已经论证了所谓杀胡令本是子虚乌有,实际死于冉闵手中的胡人也就几千,说难听点,杀的再多能有康熙杀的新疆蒙古族、东北俄罗斯族多?根本掩盖不了冉闵团结平等的光辉。

我认为冉闵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大英雄,值得进入教科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