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有限制?是什么限制了它的温度继续上升?

回答
为什么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有限制?是啥让它“到头了”?

我们都知道,烧水的时候,水温会上升,直到达到100摄氏度,然后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这就是沸腾。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水温就不能继续往上走了?难道它到了一个“极限”?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物理原理,主要原因在于蒸气压。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试图把一堆熊孩子哄睡觉。刚开始,他们精力旺盛,你喊一句他们就蹦起来。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累,越来越不想动弹。到了某个点,即使你再怎么吆喝,他们也就是赖在床上,懒得理你了。物质的沸腾和蒸发也有点类似,不过这里的主角不是精力,而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的动能之间的较量。

分子在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或者任何物质)里的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一直在“忙活”,不停地振动、旋转、移动,这种运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能。当我们给水加热时,实际上就是在给水分子提供能量,让它们的运动更加剧烈。

在液体状态下,水分子之间受到一种叫做分子间作用力的吸引。你可以想象成这些分子手拉着手,紧紧地靠在一起,所以液体才会有一定的体积,不会像气体一样到处乱跑。

从蒸发到沸腾:一个量的变化

我们平时在锅里烧水,一开始,只有水表面的一些分子有足够的能量挣脱分子间的吸引力,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就是蒸发现象。这时候,锅里的水并没有冒泡,温度还在继续上升。

但是,当水的温度升高时,大部分水分子获得了更大的动能。其中,一些位于液体内部的分子,也开始积累足够的能量,准备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变成水蒸气。

蒸气压:看不见的推手

这时候,“蒸气压”这个概念就登场了。你可以这样理解:当液体中的一部分分子变成气体后,这些气体分子在液体上方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并向四面八方碰撞。这种碰撞对液体表面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压力,我们就称之为蒸气压。

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变成水蒸气,所以蒸气压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时刻:外压与蒸气压的“掰手腕”

现在,我们回到锅里的水。它不仅要面对分子自身的“挣扎”,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这个外界压力,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大气层施加在水面上的大气压。

当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蒸气压也在不断增大。只有当水的蒸气压等于或者略微大于外界的大气压时,水才会真正地沸腾。

这时候,你可以想象成,液体内部已经积聚了足够多的“想变成气体”的分子,它们产生的压力(蒸气压)强大到足以克服周围液体的束缚和大气压的压制,于是,在液体内部就形成了气泡。这些气泡在内部的强大压力下迅速膨胀,然后浮出水面,释放出水蒸气。

为啥温度不再上升?

一旦水开始沸腾,情况就变了。虽然你还在给水加热,但大部分能量并没有用来提高水分子的动能(也就是温度),而是转化为了汽化热,也就是把液体分子转化为气体分子的能量。

你可以想象成,这就像一个能量分配系统。在沸腾之前,你给的水越多,水分子“吃的饱饱的”,运动得越厉害,温度就越高。但一旦进入沸腾阶段,这些能量主要就用来“把它们从液体拉出来变成气体”,而不是让它们“跑得更快”。

所以,只要外部大气压不变,水的温度就会被固定在它沸腾的那个温度点(100摄氏度)。即使你继续加热,产生的热量也会转化为更多的水蒸气,但水的温度不会再升高。就像你给一个已经睡着的人喂更多好吃的,他也只是更安稳地睡着,而不会突然跳起来。

限制因素:大气压是关键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它的温度继续上升呢?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外部的大气压。

海拔高的地方,大气压低。 比如在高山上,水在高一点的温度下就能达到等于或大于大气压的蒸气压,所以水的沸点会低于100摄氏度。这就是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做饭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水可能还没到100度就沸腾了,温度不够高,食物就熟得慢。
高压锅: 反过来,在密闭的高压锅里,水蒸气会不断累积,增大了锅内的压力。要让水沸腾,它的蒸气压必须大于这个增加的内部压力。这就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达到。所以,高压锅里的水沸腾温度会高于100摄氏度,这样烹饪食物就能更快熟。

总结一下:

物质之所以在沸腾时温度会固定在一个点上,是因为:

1. 分子间作用力:限制了分子在液体中自由移动。
2. 分子的动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3. 蒸气压:液体分子转化为水蒸气后产生的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 外部大气压:作用在液体表面的压力。

当蒸气压等于外部大气压时,液体发生剧烈的汽化,也就是沸腾。 在这个过程中,输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转化为汽化热,而不是提高物质的温度。所以,物质的沸腾温度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直接影响,并在这个特定温度点上保持稳定。

所以,下次你看到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泡时,就知道它不是“累了”,而是在和大气压进行一场平稳而激烈的“能量较量”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这和黑洞的形成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之所以沸点下温度保持不变,是因为Gibbs相律:

其中F是自由度,C是系统组分数,P是系统的相态数。对于汽-水系统,C=1,P=2,你自己算。

我们用水作为例子来说明。具体说,对于水蒸气,我们知道它的状态方程告诉我们,

对于孤立系统,它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那么PVT三个变量,受到一个状态方程的约束,它就只有两个自由度,例如说,压力和温度。我们可以自由改变压力和温度,而密度随之改变。

但是,在沸腾的时候,有气液两相共存。

它有两相并存,于是每一相各自都有温度、密度、压力三个变量,整个体系而言,原本三个变量,现在变成了六个。我们多了三个变量,但是同时,也会多出来约束条件。我们可以数一下多出来的约束方程个数:

  1. 每一相都有自己的状态方程,于是原本一个状态方程,现在变成了两个。多出一个;
  2.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 ,于是多出来第二个;
  3. 根据温度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 于是,我们就多出来三个约束方程。
  4. 由于两相共存,两相之间会存在平衡关系,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 两相的化学势相等, ,于是我们就有了第四个约束方程。

也就是说,我们多出来三个变量,但是却多出来四个约束方程。于是整个体系的自由度就少了一个。那么现在我们就只剩下一个自由度了。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变量就可以确定体系的状态了。当我们把压力固定(等压过程),它的温度自然就固定了。

我们可以看到,每多出一个相,就会少一个自由度。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单纯的液体温度可以自由变化,但是,沸腾时多了一个相态,就少了一个自由度,温度就不能变化了。

简言之,由于两相之间各自不同的物理性质,而两相性质之间又有约束联系,最终导致了自由度少了一个。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变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从液相到气相之间,存在一个两相并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了一个相,就少了一个自由度,所以等压条件下,就只能是等温的。简单用图示画出来,液相是这样的:


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相共存:

最终全部变成气相:


于是,你的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就是这个:

为何在完全液相变成完全气相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相并存,而不是渐变?

也就是说,从图A到图C的过程中,中间的过渡为何是图B,而不是像下面图B'这种情况(气液连续过渡):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从分子间相互作用来解释。

我们知道,分子间力(范德华力)在分子靠得很近的时候,表现为斥力,这种斥力随着分子间的距离缩短而急剧上升。在分子间距离稍稍离开一点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引力。这种引力会延伸一定距离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连续减弱,而当分子达到一定距离之后,它会衰减为零。这个可以从下这张图表示:

在这张图中,当分子间距离大于B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就完全忽略,它们都是自由分子,互相之间只有碰撞,没有其他作用力 - 这也就是理想气体。

当分子间距位于A点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从这一点远离,分子就会相互吸引,靠近就会相互排斥。于是这一点就形成一个势能低点(势阱),是无外力情况下的最稳定情况。在AB之间,分子表现为互相吸引。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系统,一开始处于气态(理想气体),在等压下,我们从其中抽取热量,会发生什么?

这个非常简单,抽取热量导致温度下降,在等压的条件下,气体体积逐渐缩小,密度变大,分子间距开始变小。在典型的气态下,分子间的距离大于B点,因此分子间只有相互碰撞,没有其他作用力。

我们暂时跳过相变过程 ,来看看当气体完全变为液体之后(分子间距大约在A点附近),我们持续向外抽取热量,它会如何?

这个也非常简单。在液态下,抽取热量,同样温度下降,但是此时它的体积却不会发明显变化(和气体相比)。随着热量的抽取,它的温度逐渐降低。

现在我们再来看从气态向液态转化的这段过程,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两相并存,而不是气体连续收缩,密度变大,直至完全变成液体 - 就像是图B'所显示的那样?

我们假设气体的确是连续变成液体,而不是出现形成两相并存。那么,从B点开始,当我们继续抽取热量,气体体积继续缩小,会发生什么?

请注意,此时它的行为和就会和纯气体不同了,因为这时候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作用。随着体积缩小,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变大,分子间的势能也会变低。这时,虽然总的能量变小了,但是,势能同样在下降,而往往,势能下降的比抽取的热量更多,那么,它的动能就会增加。我们知道,温度是分子动能的体现,那么此时温度就会上升。

总而言之在分子间距在AB之间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气体密度足够大的时候,我们抽取热量,气体收缩的过程,就可能伴随着分子间吸引力做功的过程,这个功必然就转化为分子动能,导致温度反而上升。我们把整个过程用下图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在相态转化的过程中(图中的虚线部分),会出现这样一种怪异的过程:随着我们从系统抽取热量,它的温度会上升;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加热它,它的温度不升反降。这是一个负热容的情形。

这就和黑洞的形成非常相似:我们知道,巨大的恒星在坍缩过程中,会表现出负热容。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恒星就会不断坍缩:

  • 万有引力导致恒星收缩;
  • 收缩过程中引力做功导致温度上升;
  • 温度向外辐射,分子动能下降,导致对引力的抵抗力下降;
  • 恒星进一步收缩,密度增加,引力增强,导致收缩更加严重;
  • 于是温度更加升高,向外放热更多;
  • 最终恒星的收缩永远停不下来,直至变成黑洞。

这就是负热容系统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它不可能稳定地存在下来。

那么在我们面临的相变过程中,也是一样的:

  • 分子间引力导致气体收缩;
  • 收缩过程中引力做功导致温度上升;
  • 热量向外散失,分子动能下降,对收缩的抵抗力下降;
  • 气体更加收缩,密度增加,分子间距变小,引力更加增强,导致收缩更加严重;
  • 于是温度更加升高,向外放热更多;
  • 最终气体的收缩永远停不下来,直至变成液体。

当然,相变过程和黑洞形成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的。因为随着分子间距的缩小,它的引力就会逐渐开始向着斥力转变,于是它最终就稳定下来,变成液体。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停不下来最后直接变成黑洞。

于是乎,上面虚线的那一段过程,是一个仅仅在理论上存在,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稳定存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图B'表示的那种均匀的体系下,其中的一部分分子会迅速收缩到一起,变成液态。而在这一部分分子的收缩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就导致它们周边的分子能量上升,结果就是上述过程的反过程:

  • 分子能量上升,开始膨胀;
  • 膨胀过程分子克服引力做功,导致温度下降;
  • 温度下降会从周围吸收更多热量,能量更加上升;
  • 分子间距增大,吸引力变小;
  • 吸引力变小导致分子更加膨胀,直至引力消失,变成自由分子。

也就是说,这个不稳定状态,会迅速向着两侧坍塌:要么迅速变成气体,要么迅速变成液体,反正不可能以这种形态稳定存在。就好像是一个“山坡”顶部的球一样,它理论上可以平衡,但是实际上它不会呆在山顶,因为它要么滑向左侧,要么滑向右侧:

这个,就是数学上的鞍点,是一种典型的失稳情况

所以说,图B'点是一种理论上存在,但是实际中不存在的状态。实际气体内部总是存在着无休止的涨落的,B'的状态对这些涨落毫无抵抗能力。在气体内部总存在着不同涨落的区域,使得它像上面那个山顶的球一样,要么滑向左边(液态),要么滑向右边(气态)。于是就出现了气液两相并存的情况了。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气体内部任何一个局部区域的失稳,都将会导致其周围区域向着相反的方向失稳。就像是火药的药捻可以点燃整箱炸药一样,一个局部的“液滴”形成就最终就引发整箱气体的崩溃:在内部的任何一处,要么变成稳定的气态,要么变成稳定的液态。

所以说,最终的相变过程,就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那种,在沸点处温度保持不变,两相并存,知道液体完全蒸发完毕的这种不连续变化。连续变化不是违反了什么物理定律,而是因为它不稳定:


关于负反馈的稳定性丧失,可以参考我的文章:

以及我的回答:



--------------

回应一下评论中的疑问吧。 @全力的一度狐 @yahoc

这个问题就是,

  1. 是不是有时候,势能的下降不足以补偿抽取的热量?
  2. 如果这种情况存在,是不是就没有固定的相变点呢?

这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

是的,的确有某些条件下,势能的下降不足以补偿抽取的热量。在这个时候,无论我们从系统抽取多少热量,它总不会出现冷凝的现象。它会逐渐地降温,最终变成液态。这就是超临界现象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用水-水蒸气系统为例,随着我们抽取热量,在液化过程中它的温度变化(用python的量子化学模拟库Psi4计算,过程从略):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系统的温度和压力增加,这种负热容的现象就越来越不明显。一直到压力达到22MPa的时候,负热容就不复存在。我们知道,负热容的消失,就意味着整个过程中它的状态都是稳定的,也就不存在突然崩溃成为气液两相的过程了。于是乎,随着热量的抽取,它会连续变化成为液态,这个22MPa,就是水的临界压力。请参考:


当系统处于液态向气态转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总是会产生不稳定的负热容状态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何在超临界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失稳现象呢?非常粗略地讲,气体一直处于一种受力平衡下:

外界的压力=分子碰撞力-分子间吸引力

当分子间距很远(比较稀薄)的时候,分子间力约等于零,此时外界压力就等于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我们知道,这是理想气体;

当气体密度比较大,分子间距足够近的时候,分子间的吸引力就起作用了。如果此时分子间的碰撞比较小,那么吸引力就起到关键作用,分子势能就会非常显著。正是这种势能导致了气体在向外散热时温度反而上升的怪异情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两相并存。

但是,如果分子的运动非常剧烈(温度和压力很高),那么此时的主导仍然是分子间的碰撞,分子间的吸引力就不再明显。于是乎就起不到关键作用。系统就连续变化了。

谢谢 @天上的果子 在评论区的提醒,所以把它延伸到超临界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有限制?是啥让它“到头了”?我们都知道,烧水的时候,水温会上升,直到达到100摄氏度,然后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这就是沸腾。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水温就不能继续往上走了?难道它到了一个“极限”?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物理原理,主要原因在于蒸气压。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试图把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起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它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占据着七个基本量之一的席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时,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不如长度、质量、时间那样直观。那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列为基本量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原因,与我们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概念,答案也同样复杂而深刻。要理解为什么在“奇点”这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状态下,物质粒子能够“逃逸”并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我们需要一点点地拆解它,并且要明白,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初时刻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理论模型和推测,而非直接观测。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了物质与光相互作用的核心!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既然光子的能量是 E = hν(其中 E 是能量,h 是普朗克常数,ν 是频率),那么一种物质吸收的应该是特定频率的光,那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它可以吸收多种波长的光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个原子吸收单个光子”的简单.............
  • 回答
    咱们聊聊物质为啥会变出气、液、固这三副面孔,听起来挺神奇的,其实根子就藏在微观世界里。咱们平常看到的世间万物,从冰块到水,再到水蒸气,它们最根本的组成单位都是那些小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或者分子。这些小家伙们可不是乖乖待在原地不动,它们一直在那里晃悠、碰撞、跳跃,只不过根据它们“玩耍”的激烈程度和互相之.............
  • 回答
    物质为什么具有质量?这是一个贯穿物理学史的深刻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关键。简单来说,质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就像颜色或形状一样,但其根源却远比这些直观的物理特性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我们先从一个更基础的层面来理解质量的体现。质量的两种表现形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粒子物理学的前沿和宇宙学中的一个核心谜团。我们来逐一拆解,尽量说得透彻明白。首先,关于 LHC 发现的 Xicc++ 这样的重子还有多少种?这里的关键在于“Xicc++ 这样的重子”。Xicc++ 是一种“双粲重子”,这意味着它的构成夸克是两个粲夸克(c)和一个上.............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一些认知。物质守恒和热寂,听起来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在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上,由不同规律支配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守恒”指的是什么。在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范畴里,物质守恒定律(或者说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身边都有答案。你看着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的邻居,人家日子照样有滋有味,好像总能从平淡里找到点乐子。而有的人呢,条件比他好点,却总是愁眉苦脸,好像生活总欠他什么。这中间的差别,真不是钱能完全解决的。首先,得说到这“有滋有味”的底子,其实是心态。就拿我一个远房的表叔来说吧,老头子年轻的时.............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为什么比表面积大的物质吸附性强? 探究其背后的吸附原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材料在接触液体或气体时,能够“抓住”其中的某些分子,这就是吸附现象。而当谈到吸附能力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比表面积。为什么比表面积越大的物质,吸附性通常也越强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吸附原理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吸积盘之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那种“摩擦生热”。虽然摩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驱动这股强大能量释放的,是比这更深刻的物理机制。咱们一层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其中的奥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吸积盘。想象一下,在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周围,比如黑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常见,也触及了人性中一些微妙的矛盾和真实的复杂性。很多时候,男生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以及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并非是所有男生的通病,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内心的期望与现实的评估 理想主义的期许 vs. 现实的考量: 很多男生在.............
  • 回答
    “中国女生很物质”这个说法,就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些真实侧面,但如果只看到这一面,未免有些片面和偏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是绕不开的背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经济是飞速发展的,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这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关于“NH₄H”这个假想物质,在高中化学的某些练习题中确实会时不时地“露面”,这背后其实是有几层原因的,而且跟我们理解化学键、物质稳定性和教学方法都有关。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NH₄H”这种物质,在现实世界中,从科学意义上讲.............
  • 回答
    核事故释放的物质之所以能让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背后其实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以及事故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放射性传染”,但这里的“传染源”不是病毒,而是不稳定的原子核。首先,得说说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源头活水”——那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核反应堆里,我们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