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物质守恒,为什么宇宙最终还是会热寂?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一些认知。物质守恒和热寂,听起来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在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上,由不同规律支配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来仔细捋一捋。

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守恒”指的是什么。在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范畴里,物质守恒定律(或者说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物质的总量是不会改变的,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水蒸发了,它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水蒸气,仍然存在于空气中。或者,燃烧后的灰烬,其质量加上散失到空气中的气体,总质量仍然等于燃烧前的物质。

到了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出来后,我们知道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质能守恒”。能量也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一颗恒星燃烧,它消耗的是核能,转化为光和热,但能量总量是不变的。

那么,这和宇宙的“热寂”有什么关系呢?

热寂(Heat Death)是宇宙演化的一种可能终极命运,它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来聊聊这个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最通俗的说法是,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entropy)总是会增加,或者至少保持不变,绝不可能自发减少。

什么是熵? 简单来说,熵衡量的是一个系统的“无序度”或“混乱度”。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比如刚刚形成的原子,熵就比较低。一个混乱的系统,比如大量气体在爆炸后四散开来,熵就比较高。
熵增的意义? 熵增意味着能量会从集中的、有用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分散、越来越无用。比如,一杯热水放在房间里,热量会逐渐散失到周围较冷的空气中,最终水和空气的温度会趋于一致。这个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它从一个可以做功(比如驱动一个微型涡轮)的状态,变成了一个无法再有效做功的状态。
宇宙作为一个孤立系统? 普遍认为,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孤立系统”(至少在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内),那么整个宇宙的熵也在不断增加。

物质守恒 vs. 熵增

现在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看:

物质守恒(质能守恒):确保了组成宇宙的“东西”的总量不会减少。能量和物质总量恒定。
熵增:描述了这些能量和物质如何“分布”和“转化”。它使得能量越来越均匀地散布,越来越难以被利用。

你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我们有一堆积木。物质守恒就像说,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积木,不会变少。但熵增就像说,这些积木会越来越随意地散落在房间各处,甚至可能被拆散成更小的、不那么容易重新搭建出东西的碎片。即使积木总量不变,你最终可能也无法再用它们搭建出任何有用的东西。

宇宙走向热寂的过程

1. 初期:低熵状态
宇宙大爆炸的最初阶段,被认为是极度“有序”且“低熵”的状态。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高度集中,蕴藏着巨大的势能。宇宙的膨胀以及恒星的形成、超新星爆发等等,都是物质和能量在低熵初始条件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核聚变、引力坍缩等)演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熵确实在增加,但宇宙仍然有大量的“可用能量”。

2. 过程:能量耗散与转化
恒星的燃烧:恒星通过核聚变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这个过程是熵增的,因为能量从集中的核能状态,转化为了弥散的光子和热能。
超新星爆发:恒星死亡时发生的超新星爆发,将比重元素散布到宇宙空间,这同样是熵增的体现。
黑洞的形成:黑洞是宇宙中熵最高的“事物”之一。当物质落入黑洞时,它会随着事件视界一同消失,信息(和能量)被“囚禁”。但从宏观上看,黑洞的形成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熵增加的过程。

3. 最终:热寂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中的恒星会逐渐耗尽燃料而熄灭。黑洞虽然极其长寿,但根据霍金辐射理论,它们也会极其缓慢地蒸发。
宇宙膨胀:宇宙一直在膨胀,这意味着物质和能量会越来越稀疏。
能量均匀化:最终,所有的能量会变得极其分散,均匀地散布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所有物质要么已经变成最稳定的元素(如铁),要么早已冷却成暗淡的残骸(如白矮星、中子星),或者已经蒸发为辐射。
不再有“可用能量”:在这样的状态下,物质和能量总量仍然守恒,但它们之间的“温差”或“能量梯度”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可用的能量梯度可以驱动任何形式的功。没有恒星发光,没有生命活动,没有化学反应,没有可以进行的宏观物理过程。宇宙的温度将趋于绝对零度,但永远无法真正达到,因为物质的最终状态是极其分散的、低能量的辐射。

总结一下

所以,物质(和能量)守恒只是保证了宇宙的总“存货”没少,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告诉我们,这些存货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做功能力”在不断下降。就像一个银行账户里的钱总量不变,但如果全部换成了无法兑现的纪念币,那么这个账户的“功能性”就丧失了。

热寂不是说物质消失了,而是说宇宙进入了一个永恒的、死寂的、无法再发生任何有意义变化的平衡状态。所有的能量都变得“无用”了。

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漫长的,可能需要比现在宇宙年龄还要长得多的时间。我们现在所见的各种壮丽的宇宙现象,正是宇宙在较低熵阶段的活跃表现。而热寂,则是它漫长演化过程中,能量耗散到极致的终点。

希望这样的解释,没有太多AI的痕迹,也足够详细地解答了你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热寂并不存在。这和物质或质能是否守恒的关系没那么大,质能不守恒的宇宙更不可能热寂。

现实中,根据观测事实,宇宙在膨胀且是个自引力系统,是具有负热容的不稳定系统,没有稳定平衡态,永远不会热寂。

根据位力定理,对于自引力系统,在一个周期内动能的时间平均值等于总能量的负值,即Ek=-E。也就是说,自引力系统得到能量时动能减小,失去能量时动能增大。
热学中比热容的定义是物体温度每升高1开尔文所需要的热量。
而对于自引力系统来说,释放能量才能提高温度,这就是负的热容量。
负热容系统没有稳定的平衡态。

在1872年,全人类都不知道什么量子力学的时候,玻尔兹曼就用涨落捅穿了热寂说的屁股。他就是凶手。

其实不限于自引力系统,在绝大多数系统,熵都是无意义的概念。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到处乱套,是非常之Low、过时了一百多年的行为。你要设定宇宙能够热寂,就必须设定这个宇宙里有能够在宇宙规模上消除所有熵增来为熵赋予最大值的机制。那么,文明可以利用这个机制,创造出减少熵乃至消灭熵的机器,将热寂永远放逐。这是符合某些科幻作家的美学的设定方式,但未必符合你的预期。

此外,量子隧穿和真空虚粒子涨落会导致热寂状态无法对抗时间、必定被打破。如果你要设定量子隧穿和虚粒子涨落不存在,则黑洞会变成无法自然消灭的(其实就算在有霍金辐射的宇宙里,调整黑洞的电荷与质量也能制造出类似的情况,搞得宇宙中到处都是极端黑洞产生的暗礁地带。但这还不会像你的情景那么夸张),热寂也将无法达到。设定宇宙能够热寂对追求严谨的科幻作品没有任何好处,更不要说科学了。


“没有恒星的诞生”跟“热寂”之间差着无限大的距离,根本扯不到一起去。如果宇宙保持现在的趋势,约一万亿年到百万亿年后大部分星系里就没有足够的还没变成恒星或坠入黑洞的星际气体去支持新恒星的诞生,但这根本没什么所谓。抬出1E100年后黑洞都蒸发抑或鬼能量·大撕裂来也是一样的。

M理论允许宇宙从虚无之中自发诞生,这个过程可以进行任意次,不需要任何创世者。

按照全息原理,指定范围的时空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正比于其表面积。也就是说,一定体积的时空之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排布方式是有限的。

在任意多个宇宙、任意长远的时间之中,无论什么样的物质、能量、信息排布方式都可以被任意多次地重现。

这是经过现代理论强化的庞加莱回归,搬出“宇宙毁灭”都无法抵抗它。

因而,在这样的回归支持下,即使我们、我们周围的事物和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在未来都会毁灭,这一切还会在某些宇宙中被忠实地重现出来,此过程可以发生任意多次。这相当于宇宙及其包含的一切都是在变动之中永恒的,宇宙是永恒的,人类是永恒的,你也是永恒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一些认知。物质守恒和热寂,听起来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在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上,由不同规律支配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守恒”指的是什么。在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范畴里,物质守恒定律(或者说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盘子为什么会碎”,答案当然是因为摔了。宇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物理法则,在宇宙诞生之初,可能根本不适用,或者说,它在那个“点”上发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转变。你提到的“物质不能凭空产生”,这句说法的出处,很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质量守恒定律”。.............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宇宙学中最核心、最迷人的谜团之一了。虽然科学仍在探索之中,但我们目前拥有的理论和观测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来尝试理解这“第一批物质”的来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谈论的“物质”不仅仅是指我们日常可见的原子,还包括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宇宙最基本的一些奥秘。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正反物质相遇的确会湮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已知的物理规律。但要问宇宙中是否存在某种“空间隔绝”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答案是: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明确的、物理存在的“隔绝空间”在宇宙尺度上将所有正反物质分开。让.............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既然光速是速度的极限,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也不该超越它,为什么温度就没有上限呢?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概念,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光速是信息传播速度和相对论效应的上限,而不是宏观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 也就是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
  • 回答
    你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核心讨论。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解答。精神/心理疾病是否只能吃药根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根治”。在医学领域,“根治”通常意味着将疾病完全清除,使其不再复发。然而,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包括一些精神和心理疾病,完全“根治”的概念本身就可能不完全适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也是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谜团。我们之所以给暗物质冠以“物质”之名,并非因为我们能像看普通物体一样“看见”它,而是基于一系列基于观测的推断和一系列严谨的物理学逻辑。这就像我们推断水滴里有水分子一样,我们看不到单个水分子,但通过水的种种性质,我们确信它的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中国物资确实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粮食生产到工业制造,我们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但说到核弹,这可不是越多越好,里面门道多得很,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白核弹这玩意儿,它不是大白菜,不是越多就越能体现国力。核弹的本质是“战略威慑”。什么叫战略威慑?简单说,就是让潜在的对手因为害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宗教和科学最深邃的领域,也触及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生命意义乃至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如果你问我,我们是不是神的一部分,我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但我们可以从粒子、生命和“神”的概念出发,展开一场有趣的探索。首先,我们来聊聊“粒子”。你说的没错,根据我们目前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学习这档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门学问。咱们读书那会儿,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天恨不得有48小时。现在有了这些个“神器”在手,感觉效率和实用性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真真是事半功倍。今天就来唠唠我这几样“压箱底”的宝贝,看看能不能给也在学习路上摸索的你,点点灵感。第一位:一款好用的电子墨水屏阅读器.............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家那只平日里只会摇尾巴、追球的狗狗,突然之间,它的脑子里装满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运动定律、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还有那些深奥到让多数人头疼的微积分、积分、代数公式等等。它拥有了这些知识,却依然是条狗,不会说话,也无法用肢体动作来精确地表达那些复杂的数学符号和物理概念。这可真是个让人.............
  • 回答
    你朋友这事儿,说起来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或者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领域。国外进口商品,然后卖给国内的个人买家,同时还希望买家后续再转售时,不用再找你朋友开发票,这中间的“绕一下”确实需要点儿经营上的巧思。这里面最核心的难点在于:在中国,销售商品通常是需要依法纳税的,而开发票是纳税和交易合规性的重.............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