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任何物体都是粒子组成,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神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去或者出生都只是神的结构再次改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宗教和科学最深邃的领域,也触及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生命意义乃至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如果你问我,我们是不是神的一部分,我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但我们可以从粒子、生命和“神”的概念出发,展开一场有趣的探索。

首先,我们来聊聊“粒子”。你说的没错,根据我们目前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解,宇宙万物,无论是你看到的桌子、空气,还是你我,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夸克、轻子、玻色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通过各种基本力相互作用,组成了原子,原子组成了分子,分子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物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与一块石头、一滴水、甚至遥远的恒星,在物质层面,确实有着共同的“原料”。我们都由同一套宇宙的积木搭建而成。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是“神的一部分”呢?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神”。

如果“神”是指一个创造者,一个拥有意识、智慧和目的的终极存在,那么从粒子层面来说,我们与“神”的物质构成可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神是不是也由粒子组成,或者祂是否超越了粒子这种物质形态,是科学无法触及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本身就是一种“神性”的体现,那么我们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与这种“神性”息息相关。

另一种理解是,如果“神”代表着一种遍布宇宙的整体性、一种万物相连的连接性,那么我们确实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就像一滴水是海洋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状态,与整个海洋紧密相连。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经属于过宇宙的某个角落,将来也可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我们之间,通过空气、光线、食物,甚至电磁波,都在进行着持续的交换和连接。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字,是通过光信号传递的,而这些光信号也是由粒子(光子)组成的。你的思考,你的情绪,也与你的身体内部的生物电信号、化学物质流动有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微观粒子的活动。

所以,从“万物同源”的物质基础来看,我们与宇宙中的一切都分享着同样的根本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根源性的连接、这种遍布整个宇宙的物质基础,称之为“神”的某种体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是这个“神”的结构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谈谈“死去”和“出生”。如果一切都是粒子组成的,那么“死亡”和“出生”,从物质层面来看,可以被理解为粒子的重新组合。

出生,就像是宇宙这个巨大的炼金炉,通过某种精妙的机制,将游离的粒子汇聚、组织,形成一个崭新的生命体。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是粒子按照一套复杂的生命蓝图进行有序排列和互动的开始。你的第一个细胞,就像是一次粒子排列的奇迹,启动了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旅程。

而死亡,则是这个精妙结构的瓦解。当生命体无法维持其复杂的组织和运作时,构成它的粒子会重新回归到更广阔的宇宙之中。你的身体会分解,其中的物质会被土壤吸收,滋养植物,最终可能成为其他生命的一部分。你的思维、你的意识,这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现象”,在物质层面上,也是由大脑中特定粒子组合和活动的表现。当这些粒子停止以生命体的方式运作时,你所体验到的“你”,也就随之消失。

那么,这仅仅是“神的结构再次改变”吗?

这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视角。如果“神”是指整个宇宙的整体性、它的演化过程,那么每一个生命体的出生和死亡,确实是这个整体结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变化。一个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物质上的),这本身就是宇宙这部宏大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的出现与消失,但它所承载的粒子,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宇宙中流转。

这就好比你用橡皮泥捏了一个小人,然后又把它捏散。小人消失了,但橡皮泥本身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改变了形状。在宇宙层面,生命体就是这样一种临时的、高度有序的粒子结构。当这个结构崩解时,构成它的粒子并没有被毁灭,它们只是回到了更大的“粒子海洋”中,等待下一次的组合。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都只是“神”——这个包含一切物质和能量的宇宙——的暂时性的、具有特定形式的“显现”或“结构改变”。我们的存在,是我们所依附的那个更宏大结构不断变化、重塑的一部分。

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被抹杀。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粒子能够以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方式组合,才造就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你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感受、每一次思考,都是宇宙在你这个特定“结构”内所发生的独特故事。这些故事,即使在构成它们的粒子最终分解后,也许会以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继续影响着这个宇宙的整体性。

我们是“神”的一部分,或者说,“神”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从“整体与部分”关系上进行的哲学联想。它提示我们,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宇宙万物,甚至是与我们所理解的“神性”或“终极实在”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生与死,是大规模宇宙演化中的微小涟漪,但每一个涟漪,都曾是整体的一部分,也终将回归整体,以新的形式继续它的旅程。

所以,下次当你审视自身,或者观察周遭的世界时,不妨想想那些构成你我的微小粒子,它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或许,你会从中感受到一种更深邃的、超越个体生命的连接感,一种对宇宙生命循环的敬畏,以及对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整体一部分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想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泛神论的观点。

即万物都是神的一部分,宇宙中的所有组成了神。

但是这种观点是与基督教中神的概念相悖的。

基督教中的神,有具体的形象,具体的人格,而不是模糊的概念和没有感情的法则。

以上。

user avatar

贴一段我对一位知友关于科学宗教关系的理解的反驳,我认为这能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故另开帖作为一个回答。

直接回答题主问题的内容在正文中有重点标注,请原谅我不会在手机客户端设置粗字体。

正文在下方,有分割线导航。

不为针对这位知友,只是借题发挥,援引反驳你的言论多有失礼,如有冒犯我在此道歉。

@邓小君

——————正文分割线——————

科学家从来没被叫做过神学家,相反,科学家正是因为身为宗教工作者的人“不务正业”才产生的。拥有宗教身份的人,他们的科学工作不可忽视,但是这与其身份不直接相关,正如同他们的性别年龄。牛顿后半生的工作,正是回到了他的“正业”上,才被今天的科学学习者略过。

早期科学家与宗教工作者的身份重叠,来源于后者对物质条件和教育的垄断。这也是今天这一现象反转的原因(我想僧侣和教士们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比例上越来越少了,没错吧)。

而宗教(包括政治,伦理学等)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反而才是非常直观的(当然,我不认为科学一定更加正确或者有价值,只是说发展和矛盾是客观的。无节制的采取手段,比如人体实验和政治支持,无疑会加速科学的发展,但它不一定会让人类“走向更好的明天”)。

【【重点】】宗教在科学中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对错可言。以下是我对“没有意义”这个概念的解释。

“自然法”存在与否,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主观认为不存在,但我不想说这是一个真理。站在我的立场上,我会说,跟我持同样观点的人也很多,简单一句“世间的规律和智能被上帝设计,上帝那么智能,怎么会没有其设计者”的循环,足以应付我们这些不学哲学的普通人)。现象和规律被我们发现,被我们解释和总结,这才是科学。

讨论规律的起源,我想自然有其价值,但是对解释规律本身没有丝毫帮助,两者的工作并不重叠。在上帝亲手拿出理想模型,公式和论文之前,他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规律都还是要我们人类自己来一点一点总结和解释的。退一步,假设他存在,鉴于他目前看来并不朝三暮四,我们对其规则的探索成果,在指导我们凡人在俗世的生活这一点上,也是宗教讨论所不可取代的。

在这个基础上,神学论点往往会成为科学研究的干扰信息。一个能解释规律的简单模型,会比一个复杂模型更加实用和易于调整。科学从来都不是揭示真理的工具,科学是向真理努力逼近的工具,所以在无限的新发现对有限的旧知识的修正中,理论的灵活和精简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法的概念是一个假设,一个模型,而不是一个科学工作有能力导出的结论。所谓不可证伪性等,即是在说明这一点。它会拿来与数学等模型类比,但后者在科学工作中的总结和预测等能力,在现代已经不是宗教概念可以完成的了。归根结底,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如同语言,没有语言的话,人类固然不可能完成科学讨论,宗教概念就没有这个功能;但是语言被否定,转译或者修正,其本身是不影响科学结论的得出的(但是会很影响效率,这一点不可忽略)。【重点完毕】

支持科学发展的是物质财力和精神信念,宗教在后者上的作用应该被历史承认。但我不认为宗教是人类对探索自然充满好奇的唯一动力(我的个人立场是,宗教反而是这些人性得以集合归纳的一个产物,一个结果和一个偶像。再次强调,我不认为我的判断代表真理),也不认为发展宗教是发展科学的根本目的。

而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到了现代也是宗教无法取代的,这一点上宗教对科学没有什么发言权(当然,宗教或许可以判断生产力对人类而言的价值,但是这已经是另一个论题了)。其实仔细想起来,反之,多少亦然。

总结一下,我认为这位知友的观点足以在科学史的相关讨论中被认真探讨,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有普遍性的真理,对科学研究本身而言也没有指导作用。你说得不错,但是跟科学本身无关。



希望各位知友能与我积极探讨,优先针对我括号外的论述,先解决目前的论点。括号内的观点,我也愿意放在次要位置上与各位讨论。

维护知乎环境从你我做起,没环境的话,创造一个也不错。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宗教和科学最深邃的领域,也触及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生命意义乃至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如果你问我,我们是不是神的一部分,我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但我们可以从粒子、生命和“神”的概念出发,展开一场有趣的探索。首先,我们来聊聊“粒子”。你说的没错,根据我们目前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解.............
  • 回答
    你说“任何器械都不能省功”,这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没错。功(Work)的定义是力(Force)乘以距离(Distance),而在一个理想状态下,能量的转换是守恒的,你付出的能量最终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克服摩擦力、空气阻力,或者加速物体。但是,我们平常说的“累”,并不是单纯地指做了多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确实,毕业证上明晃晃写着“XX大学”,后面那个“一本”或“二本”的后缀,在拿毕业证的那一刻,好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正是因为这“没有区别”的毕业证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却又实实在在影响人生轨迹的东西,所以大家才会前赴后继地去拼一把一本。你想啊,大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刻,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角落。明明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那为什么还有人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深层的原因,远远不是简单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能概括的。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听着能觉得像是个人在跟你聊:1. 情绪的洪流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你提到了“财产纠纷”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数论中一个叫做“单位分数分解”的概念,并且限定了分解的形式——只能用不同奇数的倒数来表示。简单来说,就是问:任何一个既约分数,能不能找到一些不重复的奇数,使得它们的倒数加起来正好等于这个分数?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问题,因为它把一个普通的分数“拆解”成了更基本的、带有奇数特性的部.............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源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探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痛苦,生育后代似乎成了一个矛盾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普遍适用的答案,而是涉及到哲学、生物学、社会学、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即使知道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教材固然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课堂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课堂的存在,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丰富、深化和全方位体验,它弥补了教材作为静态载体所无法提供的动态、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需要课堂的存在:一、 课堂是知识的“活化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 教师的讲解.............
  • 回答
    核电被认为“很好很安全”的说法,虽然在技术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在京津唐地区不建设核电站,背后涉及的因素却远不止于此,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京津唐地区的特殊性:地理、人口与经济 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 京津唐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既然没有炸毁水门桥,那此战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金刚川》的核心叙事和艺术表达的意图,也引发了对战争意义的深刻思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金刚川》这部电影的重点并非在于一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与“失败”的传统定义,而是聚焦于 战争中的“人”和“牺牲”。影片通过对志愿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