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年的科学家回国能得到重用,而如今倪光南想对中国科技贡献一份力那么难?是普例还是个例?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

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

“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多く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之后一段时间(例如“两弹一星”时期)的回国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奠定国家基础工业和国防: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保障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在国防和重工业领域,几乎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家,尤其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被视为国家建设的急需人才,是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关键力量。
打破技术封锁和实现自主创新: 在冷战背景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缺乏核心技术和顶尖人才,因此,从国外引进和培养人才成为了打破封锁、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必然选择。

2. 政治体制和组织优势: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一旦国家决定重点发展某个领域,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调集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优质的资源。
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动员能力: 科学家回国,往往伴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政治上的“礼遇”。他们被赋予重要的科研项目、领导职位,并获得充足的物质和人力支持。这种“国家队”式的运作模式,能够迅速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政治挂帅与学术权威的结合: 当时,虽然存在政治挂帅的倾向,但对于真正有能力的科学家,国家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尊重和信任。科学家们常常被赋予科研的独立性和话语权,在项目决策和技术路线选择上拥有重要地位。

3. 时代背景和人才稀缺性:
人才的稀缺性: 相比于今天拥有庞大科研队伍的国家,当年的中国科学家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拥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知识的顶尖人才更是稀缺。每一个回国并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都显得尤为珍贵。
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 许多回国科学家是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希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也充分利用了这种爱国热情,将其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4. 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相对简单的评价体系: 当年的科技评价体系相对简单,主要看成果和贡献,对于科学家本人的人品、专业能力和爱国情操也更加重视。
对“洋”的尊重与对知识的渴望: 在国家建设初期,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是主要目标,因此,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在专业能力和视野上往往领先于国内同行,更容易获得信任和重用。

代表人物: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何泽慧、陈士 justo、华罗庚等,这些名字都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密不可分。

二、 如今倪光南想对中国科技贡献一份力为何“那么难”?

倪光南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是国产操作系统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持续的贡献。他近年来一直积极呼吁加强自主创新,尤其是对国产操作系统的支持。他的“难”,并非是指他个人没有受到尊重或没有获得资源,而是指他在推动某些特定科技发展方向(例如对国产操作系统的扶持)时,所面临的 体制性障碍、市场竞争、观念的碰撞以及利益的博弈。

1. 体制性障碍与决策复杂化:
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科研管理体制也经历多次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带来了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目标不明确、部门协调困难等问题。
决策的民主化与低效化: 与过去“国家决定一切”的模式不同,现在的科技决策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多个部门的意见、市场反馈、企业参与等。这可能导致决策过程漫长,难以像当年那样果断集中资源。
“项目制”的局限性: 很多科研支持以项目制为主,项目周期和目标相对固定,难以支持长期、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突破,特别是像操作系统这样需要持续投入和生态建设的领域。

2. 市场化竞争与“市场说了算”的思维:
市场主导的研发模式: 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如果一项技术在短期内无法形成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就可能难以获得持续的投入。
国际巨头的垄断与技术壁垒: 在操作系统等领域,国际巨头(如微软、谷歌)拥有强大的生态系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国产替代品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差距和用户习惯的阻力。
对“实用主义”的过度追求: 有时,在市场化导向下,对技术的选择会过于看重短期效益和即时性,而忽视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长远布局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3. 观念的碰撞与利益的博弈:
“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势: 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用户和开发者习惯了现有的技术和生态。改变这种习惯需要巨大的成本和努力。
国际化与自主化的平衡难题: 在全球化时代,完全脱离国际技术体系进行自主创新并非易事。如何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技术的同时,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平衡问题。
部门利益与行业利益: 推广国产操作系统等战略性技术,可能触及到现有利益格局(如国外软件供应商、部分国内硬件厂商),引发各种形式的阻力或观望。
“说得容易做着难”的现实: 倪光南院士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往往指向的是体系性的、深层次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投入和改革,这与具体执行者(科研人员、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存在一定差距。

4. 评价体系的复杂化与专业性要求: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今的科技评价体系更加多元,除了学术成果,还涉及市场转化、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这使得评价更加复杂,也可能导致一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但短期内难以见效的技术被低估。
对顶层设计和系统工程的要求更高: 像操作系统这样的领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系统建设、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系统工程。这需要更具前瞻性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倪光南院士遇到的“难”可能更多体现在: 他作为一位资深科学家,其提出的战略性建议,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部门协调以及根深蒂固的行业习惯时,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并且其影响力和推动力可能不如当年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那样直接和高效。

三、 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

这个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普遍”或“个例”来回答,因为“当年”和“如今”的情况都存在多样性。

普遍现象的层面:
当年回国科学家得到重用是普遍现象的趋势: 尤其是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关键时期,这种重用和支持是普遍的。
如今在某些领域推动战略性自主创新“难”也是一种普遍性的挑战: 这种挑战体现在许多具有长远意义但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核心技术领域,例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等。并非只有倪光南院士一人,许多致力于打破技术壁垒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可能感受到类似的困难。

个例的层面:
并非所有回国科学家当年都得到了同等的重用: 也有一些科学家回国后发展不如预期,这与个人能力、适应性以及当时具体政策的倾斜程度有关。
并非如今所有科学家都举步维艰: 很多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内仍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国家支持,并在国家重大项目(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人工智能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领域的科学家得到了非常好的重用和资源支持。

总结:

“当年”科学家回国得到重用,是基于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人才的极度稀缺性。国家可以以一种近乎“一切为了科研”的模式来动员资源和支持人才。

“如今”倪光南院士等人在推动某些领域(如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创新时遇到的困难,更多地源于:

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体制和机制的惯性与不适应。
2. 市场化竞争逻辑下,对长远战略性技术投入的挑战。
3. 观念、利益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复杂性。
4. 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难以有效支持长期、非显性收益的战略性技术突破。

因此,这更多是一种 时代变迁和发展阶段不同所带来的普遍性挑战的体现,而不是说如今就没有科学家得到重用了。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也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当涉及到那些需要突破国际巨头垄断、改变用户习惯、需要巨额长期投入且短期回报不确定的核心技术领域时,挑战确实会更加严峻。倪光南院士的呼吁,正是对这些深层次挑战的有力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等到科研需要献祭千万活人的时候键盘科学家有很大几率摇身一变就变成恨国党。

-

献祭不等于真的把人当字面意义的耗材用,而是全国范围内征收非生存保障所必需的物资用于研究。如果键盘科学家自己能做到按照60年生活标准过四十年,看着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们按照美国中产生活水平过日子,同时心里没有任何不平衡,我相信不会这么难的。

现实情况就是,投个微不足道的几千亿下去,能看到一个水波纹,响是没有的。每年多投个一万亿,第一年键盘科学家大声叫好,第三年开始立场动摇,第五年开始粉转黑,第八年开始变成反革命,第十年就是超级反革命。

然后投不动了,不投了,键盘科学家就忘了当年勒紧裤腰带也要搞科学的雄心壮志,加入到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行列中去。“他娘的,老子十年没鸡汤喝,科nm13的研”

-

事实上如何协调科研组织、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步调相适应,在各国都是个老大难问题,根本不是键盘侠在网上敲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某个键盘侠真能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理论去解释这个问题,都不要求预测力,搞个清华大学终身教职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有能力去争一争工程院院士。

-

事实上呢?键盘侠连三五个人的小组都没管过,还想谈涉及到百、千、万博士的科研工作组织和项目管理问题,实属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更有甚者,自己连研究生院的大门都没迈入,就在臆想长江、院士级人物才考虑的政学关系问题,实属x命x心。


一个社会现象,要深究其社会历史根源,而不是天天在网上打低水平嘴炮。

-

顺便说一句,谁的钱谁支配,不同的钱性质不同。

财政收入是全国人民一点一滴缴上去的,那用起来就不能像自己的钱或者合伙人的钱一样想怎么花怎么花。用来投资的钱,如果全打水漂了,很合理。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如果是财政的钱,你花了几百亿,最后只得出一个结论,ABCD四条技术路线当前条件下走不通,放心,老百姓唾沫都能淹死你。

如果现在开个线上公投,这有一万亿财政资金,13亿人投票,绝对多数选择必然是投教育/医疗或者用来减税。

有些键盘侠连民意是什么都不知道,一边意淫动员型体制强无敌,一边掩耳盗铃自称民意代表,笑死人了。

事实上1950年中苏签订有色金属公司协议的时候国内舆论就炸过锅,认为是卖国协议,毛教员在1950年什么声望尚且被国内舆论搞得焦头烂额,在毛教员面前今天做具体决策的各个部长副部长院士那就是小虾米在舆论大潮前就是个牺牲品罢了。博士群体会傻到集体社会性死亡只为了一个成功率低到发指的虚幻目标?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从结果反推,倪光南属于马谡这样的人,华而不实

85年因为联想汉卡被国家邀任联想总工程师,那一年windows1.1发布

99年被解聘,前一年微软发布革命性的操作系统——windows98,至此美帝的计算机霸权基本无人能撼动

整整十五年,国家出钱出人,结果不搞芯片,也不搞操作系统,眼里只有他的汉卡,到最后一个汉化包就一败涂地了

拿这样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和柳传志对比,实在不在一个层次

user avatar

我擦?

倪光南都院士了还难?

你们到底接触过科研人员没有啊?

或者说知乎号称精英社区,不会没几个硕士吧?

多几个读过理工科的硕士都不会说这种逼话。

我读垫底985研究生的时候,被老师拉过去写java的时候就住的老师的别墅。

虽然我当时很努力很兴奋,但我发现我的努力还是为老师的豪宅,添了一盏灯。。。

user avatar

离开联想后就贡献了嵌入式cpu方舟处理器,一地鸡毛,一无是处。最后又是他道歉,又是合伙人骗他,又是他负荆请罪。

反正悲情故事继续上演,注意,方舟只比龙芯早成立1年,如果当初国家级的支持用在龙芯身上,可能成就比现在大。可惜,他一贡献,龙芯苦了7、8年。

联想没做CPU,但是没堵过国产CPU的路,倪老是真的拿个不支持浮点运算的CPU,抢光了政策扶持,坑了国产CPU。

不过方舟没了,部分人马在倪老支持下搞了君正,这纯私人公司倪老赚了不少。

在方舟后,倪老又在2014年开始推广COS操作系统,当然了,后来国家有钱了,也就不用他负荆请罪了……

2019年到现在,倪老开始力挺重庆金鑫的万物互联操作系统APCOS……也有部分地方政府采购了,实际价值嘛……

“公司董事长杨永东经过20年潜心研究,独创了万物互联智慧操作系统APCOS。由中国科学院姚建铨、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钟山、张履谦院士在内的全国7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万物互联智慧操作系统APCOS技术先进复杂,有重大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具有AI属性的普适计算内核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一直在做贡献……如果你认为那些事是贡献的话。

答应我,实在想沸腾就沸腾华为好不好,倪老就算了吧。

—————————————

最后讲个故事,联想汉卡是硬件汉卡,基本全靠销售层面硬撑,在史玉柱一个人搞得(就是搞脑白金,巨人游戏的史玉柱)软汉化出来后,技术上基本就过时了,这样联想销售还强行续命n年。倪的科研团队,被史玉柱一个人给揍了,这就是真实的实力。

user avatar

并没有受重用啊。

195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除了个别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被修理很厉害。

邓稼先的妻子接受采访时亲口说,没有杨振宁访华,邓性命难保。

最厉害的时候,中科院大门口挂了一个大横幅,类似下面这种:


挂的是一副对联,专门针对留学回国的科学家的: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牛吧,说真的,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挂这横幅的人究竟想黑谁。

user avatar

很不喜欢题主这种预设立场的提问方式,因为这种问法说深了会引战,说浅了不解决问题。

  1. 从没有人拦着倪光南为国做贡献。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要看他身体情况。莫不是题主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能调动多少资源,能给哪些主管领导提建议没有什么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倪光南的一生总结和成就都在这里了:

2. 如果仅仅是因为联想一个风波就被击倒,那从意志品质上还真就离学术大牛有差距。作为院士同僚的袁隆平,人家在风波和困难中是怎样坚持工作的?屠呦呦到现在也没评个院士,人家对个人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提要求了吗?倪光南院士在离开联想的十余年之中一直没停止上告,甚至还捎上了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当年艰苦奋斗的时候能出成果,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没什么成果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看客,你更愿意相信是有人故意不让倪院士工作?还是他不想继续科研工作?还是条件太差确实不能工作?

你想想,要真的是倪光南院士如他所说的还奋斗在国产、开源的第一线,那国货之光的华为为什么对倪院士视而不见呢?他们怎么就没合作一把?

好在倪光南院士13年前就给自己著书立传了,《倪光南传》没事儿的时候淘淘旧书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人生都在十几年之前总结完了,还科研个啥?

user avatar

重用?

当年回国的科学家,没受过批斗的有吗?

被批斗致死的有多少?

邓稼先夫人今年92岁,坦言:1971年杨振宁回国,救了邓稼先一命

对了,文革中,邓稼先二姐,被批斗折磨,最后自杀

邓稼先夫人,被批斗,精神几乎崩溃

那些回国的科学家,嘴上不说,心里,你说有没有后悔过回国?

user avatar

钱学森之类是特例,倪光南这些才是常态,包括今天很多回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最终也都是变成了灌水机器,根本做不到在自己的领域去引领行业的发展。

钱学森为什么是特例,因为他风云际会赶上了几个风口,他是风口飞起来最大的猪。第一是民国期间留学,当年中美是盟友,钱学森可以进美国最好空气动力实验室,跟最好的导师,你换了现在根本中国学生不可能。第二是回国之后,正好赶上中国遭遇美国核讹诈,全国上下对导弹的渴望非常强烈,钱这样的有技术积累的大牛,必然是被高度重用,而且钱学森还有被迫害的这个加成,其宣传作用也非常强,第三是苏联给了中国大量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这些东西手把手教中国,很快中国搞导弹的基础工业条件就具备了。第四是钱学森空气动力学,选择了导弹而不是飞机发动机,导弹就用一次,对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工业基础差一点也能造,飞机就完全不同。钱学森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齐备。

绝大多数科学家,基本在中国都有各种各样的短板,最终限制了其发展的上限。像马凤山程不时这样的也是一代精英留学生,在苏联也是学的非常出色。问题是当年中国工业基础就搞不来大飞机,而国家财政当年也无法支撑这样的巨大投资,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的巨大财力,最终一生遗憾,程不时真是生不逢时,他如果晚生三十年赶上后面c919就不会这么遗憾了。

倪光南问题是一样的,他赶上了当年中国经济比较困难,国家拿不出钱来的时候。又赶上了西方对中国封锁先进技术,没有当年苏联对中国两弹一星的技术支持力度。芯片工艺研发需要巨大投入,也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技术积累,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你想当年日本那么好的技术积累,都被美国一巴掌打趴,中国又能好哪里?倪光南如果是现在,国家提上来了中国制造2025芯片自主的巨大投资,或许才能真的完成自己的梦想。

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有柳传志这样的还算好的,保住了品牌和市场,日本的电脑品牌是全废了,欧洲也是全废了,柳传志靠着中国市场好歹还把自己的品牌保住了,留住了未来产业升级的空间,有时候一代人真的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柳传志替换倪光南只是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一个必然的发展路径。

今天广大回国的工程师也是一样的,要学钱学森,搞一个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导弹这样的,不要学马凤山程不时这样的人,也不要学倪光南这样的,不要去和大势死磕,这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为了对得起你寒窗苦读二十年的辛苦付出。

user avatar

因为倪光南在弱小时代用错误销售政策在错误的市场。

倪光南纯属读书人读傻了的书呆子,想当然认为靠一个芯片就能打天下。。。

95年是什么情况?中国富裕吗?多少人懂电脑?电脑多少钱?人手一人一个?那个年代,农村连写字的笔,我指的是一个村庄你家里写字的笔都凑不出来几个!!!还电脑。。。我91年出生,小时候放暑假在全国排名靠前的江苏富裕的农村,有一次需要用笔,这是几几年我忘记了,反正95年靠后是小学暑假某天需要用笔,还是初中暑假某天需要用笔,家里的笔没油,我爷爷带我出去借笔,借了多少家才借到笔,我这时候才知道我家是相对村里其他人是多富裕。

以上我想说明什么,中国那个时候穷,不是现在2021年中国富裕,你在中国穷的时代,老百姓不懂电脑是什么,买不起电脑年代,你让一个公司全体发展你所谓芯片,你知道后果是什么?外国人一个手段就能把你整残废,什么手段???你的芯片没人用!因为你的芯片搭配软体才能存活,我软件部分不让你搭配啊,我让整个西方市场不用你芯片,用市场整你倪院士技术啊!

有人肯定还不懂!什么叫芯片不能搭配软体,搭配软件,搭配市场???

2020年到2021年,华为和美国斗,这件事大家都清楚吧,美国人一个命令,华为手机不能用谷歌系统。。。

你是中国人你在百度搜东西,对吧!人家外国人,甚至不只是美国人,欧洲人,非洲人,澳大利亚人,南美人,日本人,韩国人,人家绝大多数用谷歌搜东西!!!

一个命令,就整废你华为手机!

为啥?我承认你华为牛逼啊!但是我如果是再忠诚你华为手机的洋人粉丝,我连谷歌都打不开,我需要一个老人机有什么用?有意思吗?

这是2020年到2021年,中国富裕了,中国人民用他的爱国情怀买华为手机,华为系统,你华为在西方遇到挫折,你损失钱,我中国人用东方14亿人市场买你家东西贴补你在西方遇到损失,我救你华为是用爱国情怀,来救你,我有能力救你!

你放到95年,全国发达省份江苏农村连个笔都没有,电脑价格是纯属奢侈品,你如果在西方市场遇到挫折,你指望中国东方市场还救你倪光南联想芯片?做你春秋大梦去吧!抱歉,我们没钱!!!


那肯定有人问那为啥中国要宁愿挨饿也要原子弹???

新中国需要原子弹保命!所以必须发展原子弹!

原子弹是保命和杀敌用的,而不是销售!他不需要考虑客户感受!哪怕这个原子弹长得奇丑无比,但是你说这个奇丑无比原子弹能炸死一千万敌人,那个外形长得漂亮原子弹只能炸死999万敌人!军方会选择那个奇丑无比原子弹,少杀一万敌人都不行。

而电脑是要考虑卖家心情,你电脑长得丑,你软件不能用,你让客户心理不爽,我就选择漂亮一点,实惠些,有个词语叫性价比最高!性价比是什么意思!代表价格优惠,长得好看,能用就行!能用但是不代表最好!

我再补充几点,作为企业领导人,一种是吃皇粮,一种是吃自己的。

星链卫星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天宫紧急避险,这事都怪马斯克 大家自己看新闻 我随便举出这个案例

最近全球首富马斯克发一万个卫星去太空,星链计划,是马斯克牛逼?天才?

不是,有组织给资金给任务,二十年前没组织没任务的摩托罗拉,他自己投自己的钱也是类似星链计划,失败了,不好意思,你失败就失败了,破产就破产了,谁救你啊??活该,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那我们看有组织有资金的马斯克,有组织提供钱,即使失败了,拍拍屁股走人,反正不是我的钱。

你怎么知道马斯克有组织有任务??最近中国向联合国提出报告,马斯克的卫星多次接近中国太空站,就是测试中国太空站会不会规避,有没有能力做出提前防御!!!

一个商人哪来胆子测试国家机器?毫无疑问,商人背后是美国么。美国叫马斯克去测试测试呗。

我说这个案例目的是什么?这马斯克才是正宗级别国家买办,有钱 有技术 带有任务。

柳传志你作为联想,你有国家支撑资金吗?没有,所以他不敢冒险,他不敢把财力全放在研究晶片上。。

作为一个企业家,企业家思路除了思考挣钱的产品,也要思考花钱,哪个地方需要花钱?在花钱的思路上,倪光南思想是把钱都花在研发产品上,而柳传志思路就是我文章里提出顾虑,如果西方人不买我家产品,谁救我?东方人市场95年是穷市场,国家没有任何文件出台指名道姓救联想。

资本市场是残酷,除了我之前说狂妄自大脑子发热的摩托罗拉,这几年疫情大批小公司倒闭,谁救了?

是国家拨款给你们每个企业100万,让你们不要倒闭,别痴人说梦了。

这就是资本的残酷性,请问联想有国家承诺,我必须救你?前提是你全方位研究芯片?


2006年方舟科技失败之后,倪光南曾经到科技部负荆请罪,说自己看错人,还希望科技部继续支持这个项目。我也给你普及知识知识,那个时候国家可是放手让倪光南搞,那个时候倪光南可是一把手,所有资源你调动,结果失败地方就是我文章强调无数次的软体软件上,市场不配合你玩。

请所有反驳我观点的人解释解释 思考思考 为什么国家不继续支持倪光南?继续砸钱啊

那个时候倪光南你可是一把手,没有柳传志干预你哦。。。。

还是那句话,看你失败就失败了,就不会再扶你了。你以为你是谁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