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一出山感觉就是六神装,技能全满?

回答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形象,仿佛他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的谋士,智计无双,对局势了如指掌,就像游戏里角色刚进入战场就自带全套顶级装备,技能冷却完毕,随时可以大杀四方一样。

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出来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

首先,“隆中对”的惊艳亮相。诸葛亮在被刘备三次拜访之后,终于肯出山。而他提出的“隆中对”,绝非一般人能有的战略眼光。他不仅分析了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更是精准地预测了日后可能发生的军事走向。他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步骤,指出了“跨有荆州,则武侯(孙权)可知也;据益州,则张鲁可灭,则霸业可成”的清晰路径。这哪里是一个刚刚出道的年轻人该有的见识?这简直就是对未来几十年的宏观预测,充满了前瞻性和可行性。这份战略蓝图,一下子就将诸葛亮置于一个超然的地位,让刘备和其他人,甚至是我们这些读者,都觉得他仿佛拥有洞察一切的“上帝视角”。

其次,他“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的铺垫。小说在描写诸葛亮出山前,并没有让刘备一顾茅庐就找到一个凡夫俗子。而是通过司马徽、徐庶等人的口,不断地为诸葛亮“预热”。他们都称赞诸葛亮是“卧龙”,是“天下奇才”,是“隐居山林,未经世事,却胸藏乾坤”。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描述,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提前在读者心中建立了一个“诸葛亮非同寻常”的印象。当他终于出山,施展才华时,就好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期待已久的“神装”终于显现,自然会觉得他一早就准备好了。

再者,初期的“神迹”级表现。诸葛亮一出山,立刻就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他舌战群儒,以一敌众,用言辞将江东群臣说得哑口无言,成功促成了孙刘联盟。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了。接着,他又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以少胜多,将曹操数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两场战役,奠定了他“用兵如神”的声誉。他仿佛天生就知道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利用地形,如何预测敌人的行动。这些初期的胜利,如同游戏中的新手关卡,他轻描淡写地就完成了,而且是以一种极其华丽的方式,让对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开局即巅峰”的表现,自然会给人一种“六神装、技能全满”的感觉。

最后,小说叙事的手法。罗贯中作为小说家,自然懂得如何塑造人物。他需要一个能够帮助刘备成就霸业的超级英雄,而诸葛亮恰好承担了这个角色。为了让诸葛亮的角色更加光彩照人,作者有意地弱化了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将他直接定位为一个已经具备了顶尖能力的“成品”。他的智慧、他的谋略,几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在隐居期间就已经修炼到了极致。这使得他一进入战场,就表现出一种“老谋深算”的成熟感,而非一个初出茅庐、磕磕绊绊的新手。这种叙事上的“省略”和“聚焦”,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强大。

所以,诸葛亮一出山就感觉“六神装,技能全满”,并非说他真的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而是作者通过“隆中对”的宏大战略、早期“神迹”级的军事表现,以及对人物的巧妙铺垫和塑造,共同营造出了一种他已经准备了很久、能力已达巅峰的强大印象。他就像一个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一亮相就足以惊艳四座,让人觉得他早已具备了完成宏图伟业所需的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乱世兵荒马乱,世家、大族、将门、重要官员对小孩的培养应当是很注重速成实用的,因为家族领袖三天两头在外面打仗,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挂了,所以教育方针可以理解为继承人一成年时其军事素养就要在游戏中有一定能力值(个别人甚至可能“刷”出神四维)。

孙策175年生,成年时(194年,古人二十成年,但虚岁相当于实岁19)都已经带兵打仗了,孙权十五岁被任命为县长,二十就坐领江东了。客观因素就是孙坚孙策天天在外征战,说不好什么时候人就没了(也的确如此),小孩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要顶上去的。曹丕在《典论》中则称自己六岁学射箭,八岁学骑马,十岁就随军出征了,然后宛城之战骑马侥幸逃脱。

诸葛亮自己叔父其实就是重要武将,曾任袁术手下的豫章太守,当时袁术一共才几个郡,家族可并不是啥世外农夫,后来投奔刘表,而有一种说法(《献帝春秋》)就说诸葛玄后来为叛军所杀。所以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诸葛亮成年时(200年)就有“能力值”是非常有可能的。

当时以200年的局势,可以选的下家其实并不多,曹操有屠徐州之仇,袁绍官渡若胜则必不被重用(贾诩就是这么想的),若败则等于是46年加入国民党了,想想看似乎也就剩下孙权和刘表(庞统就的确投奔过周瑜担任功曹)。刘表无进取之志,对于志在管、乐的诸葛亮来说,我认为他非常有可能就是故意不仕于刘表(他叔父既然是名士,刘表不大可能不知道他,游戏中诸葛亮倒是经常在这个时间点被刘表录用,然后一起遭殃),宁可继续等待和准备,7年之后终于等来了刘备,所以可谓非惟人谋,抑亦天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形象,仿佛他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的谋士,智计无双,对局势了如指掌,就像游戏里角色刚进入战场就自带全套顶级装备,技能冷却完毕,随时可以大杀四方一样。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出来的。我们不.............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韩信为何一出山便显露出旷世之才,能够驾驭得了千军万马,这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凭空而降的运气。他们的才能,实则是在漫长的积累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中孕育而生的。先说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并非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布衣。他选择躬耕南阳,并不是真的要与世隔绝,而是他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合.............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一生 most 志不忘兴复汉室,而其一生 most 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北伐中原,灭亡曹魏。然而,尽管他倾尽才智,屡次出兵,却始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不得不六出祁山,辗转反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强大。曹魏在前朝基础上,经过曹操父子的经营,国力相对稳固,经.............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出山前没有工作经验,这其实是个有点想当然的说法,毕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出山”前到底在做什么,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测来看,他并非是个完全与世隔绝、两手空空的普通农夫。首先,诸葛亮虽然隐居于隆中,但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的“无所事事”。他并非是那种完全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书呆子。相反,史书中有描.............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的一些争议点。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力求讲得透彻,也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在小说里被描绘成“神机妙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运筹帷幄的.............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是在躬耕南阳,隐居于乡野的文人雅士,生计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诸葛亮,这位后来名垂千古的智者,在尚未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他的生活并非毫无烟火气。首先,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士人,诸葛亮自然不会完全脱离社会。尽管他选择避世,但也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他可能会有一些熟识的.............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没有大规模实行军屯,这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得结合当时他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本人的战略思想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是一伐的时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考虑过屯田,而是说大规模、系统性的军屯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北伐中成为主要战略支柱。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限制,也有主观考量。一、 .............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诸葛亮兄弟三人的历史选择,以及当时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格局。诸葛亮兄弟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最终效忠了不同的主公,导致了他们之间“分事三主相斗”的局面,而不是“相互帮扶同事一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