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和其兄诸葛瑾分别是蜀和吴的重臣,为什么诸葛家族在魏晋南北朝并不出名呢?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

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似乎从历史的舞台中央淡出了,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声名显赫,成为那个时代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说诸葛家族“不出名”就能概括,而是涉及了历史的变迁、家族自身的传承以及时势的造化,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探究的现象。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 诸葛亮个人光芒的极致投射。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典范,其智慧、忠诚、节操,都被后世不断地神化和传颂。 这种个人魅力和历史评价的叠加,使得“诸葛”这个姓氏,在三国时期几乎与“智慧”和“忠诚”划上了等号。而他的兄长诸葛瑾,虽然功绩同样卓著,但其名声更多是建立在辅助孙权、稳定东吴局势的实际功绩上,与诸葛亮那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象征意义略有不同。

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代的洪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三国归晋的政治格局重塑: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西晋统一所取代。这意味着曾经在三国时期叱咤风风的政治势力,如蜀汉,其核心人物和体系必然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瓦解。蜀汉灭亡后,诸葛亮所代表的政治遗产,虽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但直接参与统治的诸葛家族成员,无论是通过政治生涯还是权力继承,都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土壤。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也随之被权力中心所吸纳或边缘化。

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门阀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固化的时期。新的政治权力结构,更加倾向于依靠已经形成的、拥有深厚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源的士族门阀。虽然诸葛亮在蜀汉时期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声望,但其家族在魏晋时期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新的政治体系中如何重新定位和融入。

诸葛家族的家族发展轨迹: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战死,诸葛亮的长孙诸葛尚也一同遇难。这意味着诸葛亮这一支的核心血脉,在蜀汉灭亡时遭受了沉重打击。虽然诸葛瑾的长子诸葛融在东吴灭亡后也曾担任官职,但其后代在历史记载中并不突出。 家族的延续,尤其是在政治上能够再度崛起,需要时间、机遇和人才的积累。 诸葛家族在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辉煌后,可能经历了一个 “休养生息”或“低调发展” 的阶段。他们可能依然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拥有一定的声望和财富,但要重新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占据显要位置,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人才的流动与同化:在新的朝代,尤其是强大的北方王朝统治下,对来自南方的士人,特别是那些曾为敌国效力过的士人,往往采取一种 “招抚”和“同化” 的策略。 诸葛家族的后代,如果想在新的政权下获得发展,很可能需要接受新的政治理念和效忠对象,融入现有的权力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才能或许能够得到施展,但其家族的姓氏影响力,可能会被稀释,或者被其他更具优势的门阀所遮蔽。

新的政治风云与新的人物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舞台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周瑜、孙权等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新的权力中心围绕着曹氏、司马氏以及后来的北方各王朝展开。 在这个新秩序下,涌现出了王导、谢安、陶侃、桓温等一系列新的政治巨擘和军事统帅,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流。 诸葛家族的后代,即使有杰出之人,也可能在这些更耀眼的新星的光芒下,不那么引人注目。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史书的撰写往往带有主观性和侧重点。三国时期,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功业是那个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他们的家族自然被详细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叙事重心发生了转移,记载的焦点会放在那个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上。 除非诸葛家族的后代有特别突出的贡献或事件,否则他们可能不会被史官特别拎出来强调。

“诸葛”姓氏的象征意义与继承:“诸葛”姓氏,在三国时期与诸葛亮紧密相连,是一种智慧和忠诚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象征意义也可能被其他更具时代特征的姓氏或家族所取代。 即使诸葛家族的后代中有人才,他们也可能不一定能继承“诸葛”姓氏的政治声望,或者说,这个声望并不足以让他们在新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诸葛家族“销声匿迹”了。历史的延续是复杂的,家族的传承也并非总是轰轰烈烈。很可能,诸葛家族的后代依然在各地担任官职,在地方上享有声望,只是没有再出现像诸葛亮、诸葛瑾那样能够影响全国政治格局的人物。 他们的存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地方志、族谱的记载中,或者在一些零散的史料里作为某个事件的参与者出现。

比如,在晋朝时期,也有一些与诸葛亮、诸葛瑾有关联的家族成员担任官职。 例如,诸葛亮之孙诸葛厷曾为越骑校尉;诸葛瑾之子诸葛质也曾任职于东吴。 然而,这些后代的功业,与他们的祖辈相比,的确显得较为黯淡,不足以重塑家族昔日的辉煌。 到了南北朝,随着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家族的延续和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诸葛家族在魏晋南北朝不如三国时期出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国归晋带来的政治格局巨变,家族自身传承中可能出现的断层或低谷,新时代涌现出的更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以及史书记载的侧重点变化等等。 诸葛亮和诸葛瑾是特定时代催生出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后辈的任何成就,都很难再企及那般高度,或者说,历史的舞台换了,表演的剧目也不同了,需要新的主角来登场。 这并非意味着诸葛家族的衰落,而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家族命运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试着答一下:

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死光了。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录,诸葛瑾生有诸葛恪和诸葛融,诸葛恪被诛之后,诸葛融被讨伐,服毒自尽,三子伏诛,诸葛瑾在东吴的血脉就算是断绝了。

原文如下:后恪征淮南,假融节,令引军入沔,以击西兵,恪既诛,遣无难督施宽就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取融。融卒闻兵士至,惶惧犹豫,不能决计,兵到围城,饮药而死,三子皆伏诛。

之所以说是在东吴的血脉,是因为诸葛瑾还有一个二子,诸葛乔,因为诸葛亮早年无子,所以过继给诸葛亮,到了蜀国。诸葛乔早逝,有子诸葛攀,因为诸葛瑾在东吴的血脉已断,所以又继承回诸葛瑾这一支。所以诸葛瑾这一脉最终剩下的是诸葛攀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

原文如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逋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年二十五,建兴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

剩下诸葛亮的一脉,要晚点再更…


在地铁上,简单更一下。

诸葛亮生有诸葛瞻,后来邓艾灭蜀,诸葛瞻和其长子诸葛尚战死,仅存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诸葛京和诸葛显分别代表着诸葛亮和诸葛瑾仅存的血脉迁到河东定居,后来有任职到江州刺史,这就是这一系在历史上最后的出场了。

原文大约如下:次子京及攀子显,迁居于河东。

诸葛诞一支的情况,楼上大佬讲得比我到位,我就删去我的印象流了_(•̀ω•́ 」∠)_

至此,诸葛亮与诸葛瑾这两支的后人,仅存诸葛京和诸葛显。我推测,人才凋零是诸葛氏在门阀垄断的魏晋难以高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