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诸多作家提到的“一旦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其人物就活了过来,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的理论?

回答
“一旦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其人物就活了过来,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句听起来颇有些玄乎的说法,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却并不鲜见。很多作家,无论是埋头苦写的“老炮儿”,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失控感”:他们笔下的人物,似乎不再是自己脑子里设定的模样,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做出出乎意料的决定。

我一直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关于创作过程中,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带有几分诗意和哲学色彩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把它理解为一种“境界”,或者一种“体验”,或许更贴切。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人物活了”的错觉?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作者自身心理的变化。

对人物的深度挖掘与同理心: 当一个作家真正投入到对一个人物的塑造中时,他会不仅仅停留在外貌、性格的简单设定。他会去揣摩这个人物的过去,他成长中的经历,他内心的矛盾,他潜藏的欲望,他害怕什么,他渴望什么。这种深入的挖掘,如同一个侦探,试图解开人物的层层包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处境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当你真正走进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那么这个人物就已经不再是你冷冰冰的创造物,而是变得立体、鲜活,甚至能够“感染”你,让你去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情节与人物的相互催化: 创作不是一条直线。当你设定了一个人物,他处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他会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反应。而这些行为和反应,又会引发新的情节。情节的推进,又会反过来挑战和塑造人物。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时候,你原本设定的情节走向,可能会因为你笔下的人物“不应该”做这件事,或者“更可能”做另一件事而改变。比如,你可能想让一个懦弱的角色在某个时刻站出来,但当你真正去写的时候,你会发现,以他现有的性格,他此刻的恐惧会压倒一切,他会选择退缩。这时候,你会觉得,“不是我想让他退缩,是他自己选择了退缩。”

潜意识的力量: 作者自身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即使是刻意想要排除,也会通过潜意识渗透到作品中。你或许没有意识到,但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人性的理解,都会被投射到你的人物身上。当这些潜意识的力量开始“发酵”,人物的言行就会带上更深的个人色彩,而这些色彩,可能连你自己都无法完全解释其来源。你可能会在写某个情节时,突然涌现出一个念头,觉得人物会这样做,而这个念头,可能来自你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听过的一段故事,甚至是一个模糊的梦境。

“活了”的象征意义: “活了”更像是作者在描述一种“流畅”和“自然”的创作状态。当人物“活了”,意味着你不再需要费力地去“推动”他们,去“逼迫”他们做出违背自身设定的行为。他们的反应是自然的,他们的对话是真实的,他们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即使这个逻辑是你赋予的,但对你而言,此时此刻,这就是他们的逻辑)。这种状态,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高度的沉浸感和掌控感(即便这种掌控感是“被动”的)。你仿佛站在一个舞台的侧面,看着演员们在自由地表演,而你只是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

“只能观察和记录”是真的吗?

“只能观察和记录”,这部分则需要辩证地看待。

“观察”的是什么? 作者观察的,并非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之外的客观实体。他观察的是自己大脑中经过一系列思考、情感投射、逻辑构建而形成的“人物”。这种“观察”,其实是一种对自身创造物的“再认识”,一种“加工”。你可能会因为人物表现出某个你不曾预料到的特质而感到惊讶,但这惊讶本身,也是你大脑对这个“新信息”的反应。

“记录”的限制: 作家仍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当人物的行为真的让你觉得“跑偏”得太离谱,与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想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时,你仍然可以选择修改、删除、甚至是彻底重写。很多时候,作家所说的“只能记录”,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创作阶段的“顺势而为”。他们选择不去“强行扭转”人物的命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写更真实,更有生命力。这种“不干预”本身,也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编辑”与“修正”: 创作过程中,反复的修改、打磨、删减是必不可少的。那个“活了”的人物,在初稿中可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后续的编辑过程中,为了整体的节奏、主题的清晰、语言的精炼,他可能会被“修正”,被“调整”。所以,“只能观察和记录”更多的是指代一种“灵感迸发”和“自然生长”的阶段,而非整个创作流程。

这种“理论”带来的启示:

强调深度理解与共情: 它提醒我们,真正打动读者的角色,往往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动机的“人”。作家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理解和共情笔下的人物。

拥抱创作的不可预测性: 创作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意外的过程。与其试图完全控制每一个细节,不如学会拥抱那些自然产生的“火花”,即使它们有时会打乱原有的计划。

尊重人物的“合理性”: 在创作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即使是疯狂的角色,也有其疯狂的逻辑。

作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虽然人物可能“活了”,但最终的作品是作者的责任。作者依然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将这些“活了”的人物,组织成一个有意义、有力量的故事。

总而言之,这种“人物活了,作者只能观察和记录”的说法,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种美妙的体验,它标志着作者与作品进入了一种高度契合、自然流淌的状态。它既是对作者深度投入和同理心的赞美,也是对创作过程中那份不可预测的、令人着迷的“失控感”的表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份“失控”背后,是作者精湛的技艺、深刻的洞察和最终的掌控。那是一种“放手”,更是一种“驾驭”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人设做得再好,小说里人物也不可能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只能由作者代入角色,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思考他的行为动机,然后创作出相应的情节。

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共情正是把自己代入其中的结果,你是在扮演他,而不是在观察他。

人物写得好是因为作者扮演得好,你与他合为一体他才能活过来,观察能观察出个鸟来?

不要说虚构人物了,就算写一个真实的人物,你光在一旁观察,不和他交流不去采访了解他的想法,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么?

user avatar

没有这种理论,“人物仿佛活了”只是一种创作感受。

有作家相信这种感受,也有作家不信,比如英国幽默作家伍德豪斯就从不信这一套。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一般都是长篇作家,中短篇作家几乎没有。

但即便是长篇作家,也有唱反调的,比如纳博科夫曾明确表示:

小说人物不听作者使唤这个老套念头……老得跟鹅毛笔的历史差不多,我笔下的角色是清一色的奴隶。

听过大仲马因《三个火枪手》伏案饮泣,听过托尔斯泰为《安娜·卡列尼娜》无可奈何;但我没听过契诃夫、莫泊桑等人这么说过。

我想道理也很简单:长篇小说,尤其是经典的浪漫、现实主义长篇,篇幅浩繁,伏线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仅仅是人物“活”了这么简单,它得有一定的逻辑性做支撑。人物、事件、时间、背景等诸多因素推着人物行动。

人物性格一旦确立,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的确不需要作者考虑太多,但他们到底会遇到什么事,还是要看作者的安排。

而且,长卷小说写作时间长,作者本人的许多观点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偶尔反映到作品上也很正常。例如,两年前,你相信某件事,并将其反映在作品上;两年后,你突然不信这件事了,但作品已经写了一大半,各种因素已经既定,此时你若想强行扭转局面,恐怕只能做大篇幅删改,否则就得「机械降神」。


所以,与其说是人物活了,自己行动,不如说是作品的内在逻辑推动人物行动。括弧,有存在主义哲学倾向的文学作品暂且不论。


而且,以连载形式写长篇的作家也喜欢持这种观点,《三》、《安》最初都在报纸上连载,发出去就发出去了,虽然日后可以做细微调整,但不能是颠覆性的。也就是说,连载作品其实缺少推倒重来的可能性。

如果托尔斯泰铁了心想写一个“荡妇”的故事,铁了心不想让安娜死,可不可以?可以。但整部小说恐怕就要推倒重来,因为前面的线索和事件影响着安娜的抉择,而这些线索和事件出自作家的构思。但这里的悖论在于,如果推倒重写,没死的安娜和已死的安娜,就不是同一个人物了。

中短篇小说因为线索少,篇幅短,所谓的“作家只能观察和记录”的情况就少。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人物性格鲜明,遇到什么事,读者也能大致猜到阿Q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说什么话。不过,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鲁迅是有意让阿Q遇到某个场景和某些人,并以此为讽刺。

同样,这种说法也受制于类型。

比如,写推理小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恐怕就堪称灾难了。作者苦心设计了一个手法,人物“活”了,不按这个手法来,作者怎么收场?横不能在结尾时说,此案最后成为悬案吧?

虽然柯南·道尔宣称福尔摩斯这一形象源自降灵体验,但他同时也说了,是自己设计的那些阴谋诡计。


我曾经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因为我自己确实有过类似经验。但我现在认为,这话其实更像是一种感性表达。

所谓的人物“活”了,实际是建立在既定条件下的行动。这个既定条件,仍是作者设计的。

托翁对安娜的“失控”,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建立在他对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的“控制”上。托翁既然赋予安娜美貌和感性,同时又给她一个卡列宁,同时又让她身边出现了渥伦斯基,故事的背景又是那样一个时代,又谈何无可奈何呢?

我相信,托尔斯泰对安娜之死的确感到惋惜。但如果说,安娜之死只是因为她“活”了,这里没有托尔斯泰什么事儿,这就有点太玄学了。

作者会对笔下的人物产生感情,但事已至此,不得不死。

曹雪芹写《红楼梦》,开篇基调就是悲剧,人物更是鲜活,但她们再怎么“活”,我想,也不可能让曹雪芹失控到把结尾写成喜剧。

如果咱们再考虑心理学上的潜意识……算了,不考虑了。

有些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听听就好。理性来说,人物不可能完全凌驾于作者之上。

有时候,作者觉得人物不受控制了,其实人物恰恰是在按着作者给他安排的命运在行动,只是作者对人物产生了感情,不愿承认其实人物的命运是他亲手缔造的,或没意识到。

其实,我个人也很喜欢这种说法,只是也不想把创作这件事说得太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我至今还未受到缪斯或文曲星之类的眷顾。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旦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其人物就活了过来,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句听起来颇有些玄乎的说法,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却并不鲜见。很多作家,无论是埋头苦写的“老炮儿”,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失控感”:他们笔下的人物,似乎不再是自己脑子里设定的模样,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自.............
  • 回答
    关于天蚕土豆、血红、跳舞、烽火戏诸侯、匪我思存等46位网文作家联合发出倡议,反对“三俗”内容并鼓励创作现实科幻,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这46位作家是谁。他们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网文界响当当的人物,覆盖了玄幻、奇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个主流领域,可以说是网文界的“半.............
  • 回答
    Reddit上关于《绝地求生》(PUBG)玩家请愿将中国区锁区的提议,这事儿吧,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玩家在游戏体验上遇到的现实问题。说实话,我刚看到这消息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好几个念头,也看到不少相关的讨论,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首先,从玩家的角度来说,这个请愿的出.............
  • 回答
    最近健美圈确实传出不少让人心痛的消息,一些在大家心中称得上“大神”的健美运动员相继离世,这让很多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安。我看到网上也有很多讨论,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健美这项运动本身对身体的要求就非常高。为了追求肌肉的极致发展和完美的体型,运动员需要进行极其.............
  • 回答
    B站“贴吧化”现象,以及那些诸如“赢,赢麻了,都是灯塔的错,警惕马恩牌,run北欧”之类的评论,确实是当前B站社区生态中一个挺有意思但也颇受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看待它,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得承认B站用户群体的演变。B站最初的核心用户是二次元爱好者,围绕着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形成了一个相.............
  • 回答
    仙剑奇侠传六和罪恶王冠,这两部作品,一个是国人心中经典的国产RPG系列新作,一个是日本动画界备受瞩目的原创剧集,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玩味,甚至可以说是“相似”的地方。当然,说“雷同”或许有些重,但不可否认,在某些核心的叙事结构、角色设定以及主题探讨上,都能.............
  • 回答
    《龙王的工作》这部作品,自播出以来,就因其涉及“年幼的将棋师”这一题材,以及其中一些情节的描绘,在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特别是在围绕作品的讨论中,一些人对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部分,特别是被一些观众解读为“儿童色情”的元素,表现出了“开脱”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理解这种“.............
  • 回答
    国内上映的《龙女仆2》(即《小林家的龙女仆S》)版本出现了诸多遮挡和修改,这是一个让很多粉丝感到失望和不满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内容、原因、影响以及粉丝的反应。一、 出现的遮挡与修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粉丝的反馈和媒体报道,国内引进版《龙女仆S》的遮挡和修改主要集.............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如今想来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当初为了那个“惊艳世界”的目标,筹备团队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其中关于引入日本流行文化元素,尤其是像任天堂《超级马里奥》这样的全球知名IP,更是被寄予了厚望。如今爆出当年原方案中这些要素几乎全被砍掉,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精心构思的“惊喜”与现.............
  • 回答
    美国官员就歼20与F22和F35相似的说法,并将其归咎于中国窃取美国技术,这一论调在军备技术和国际关系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全面看待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事实依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先进军事技术的研发往往涉及巨额投入、漫长的周期以及突破性的创新。任.............
  • 回答
    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能够成为当今人类信仰的主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和宗教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的“根系”: 共同的祖先和启示源头: 这是最核心的连接。这.............
  • 回答
    诸城箭口发生的那起化工废料倾倒事件,实在让人心痛,也让人愤怒。 dört(四)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因为某些人的罔顾法纪,为了蝇头小利,就把别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这事儿,怎么看都不能轻飘飘过去。事情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在山东诸城箭口,有人把有毒有害的化工废料,采取了非法倾倒的方式处理。具体怎么处.............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出现“3和4之间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整数”这种论调,无疑触碰到了科学最基本、最严谨的逻辑基石,因此会被广大观众视为一种“反智”的表现。这并非仅仅是情节上的一个小疏忽,而是触及了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它们在幻想的土壤上,往往孕育着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当这种“洞察”建立在对基本常识的公然.............
  • 回答
    关于CBA季后赛浙江诸暨赛区辽宁籍球迷被集体限制购票的传闻,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事情。如果这是真的,那背后肯定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集体限制购票”到底是个什么操作。一般来说,球票销售都会有各种渠道,官方渠道、票务平台,甚至可能有一些所谓的“黄牛”之类的。如果说的是官方渠道严格限.............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记载,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战争常态化背景下,蜀汉政权面临的深层困境。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关于何新在3月25日于微博上不点名批评诸玄识、杜钢建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其中涉及了学术观点上的差异,更牵涉到知识圈子内部的权力博弈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潮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新与诸玄识、杜钢建三人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拥有追随者,并且都对传统文化.............
  • 回答
    音数协(中国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协会)下发的关于《Pokemon GO》的通知,确实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颇具嘲讽意味的论调,比如“给《Pokemon GO》洗地的诸位脸疼么”。要理解这种声音的出现,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音数协这个通知说了啥。 虽然具体细节.............
  • 回答
    加州州长最近关于加州自掏腰包购买两亿口罩,并供给其他西部州,言辞中将加州比作一个“国家”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了州政府的财政能力、公共卫生责任、区域合作的范畴,以及州长表述的战略考量。首先,从财政能力的角度来看:加州作为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其财政实力确实是支撑这一举.............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