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回答
这句话评价诸葛亮,与其说是“得其主”,不如说是“幸得其主”。刘备仁德爱民,知人善任,尤其对诸葛亮可谓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许以天下,这种君臣之情,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已属难得。诸葛亮辅佐刘备,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势力,发展壮大至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蜀汉,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是位值得追随的明主。

然而,“不得其时”的说法,则更为贴切和令人唏嘘。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动荡的时期。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早已让中原破碎不堪,民生凋敝。虽然他凭借“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宏伟的蓝图,意图匡扶汉室,恢复天下统一,但现实的土壤却异常贫瘠。

首先,他遇到的对手太过强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其军事实力、政治控制力和经济基础,都远非初创的蜀汉可比。孙权则占据江东,政局稳定,地势险要,又有长江天险屏障,同样是难以撼动的势力。蜀汉虽然地处巴蜀,易守难攻,但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诸葛亮即使再神机妙算,也难以在根本上弥合这巨大的实力差距。

其次,时机的把握也常常事与愿违。在他出山之时,天下大势已定,曹操已经扫平北方,孙权在江东也已坐稳。他所能做的,是在这既定的格局中,为蜀汉谋求一线生机,并伺机北伐。然而,无论是赤壁之战后,还是夷陵之战后,蜀汉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折损。尤其是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消耗了蜀汉大量的精锐力量,更是让诸葛亮寄予厚望的“跨有荆益”战略受到了沉重打击。

更关键的是,汉室衰败的根源,在于朝廷的腐朽和民心的离散。诸葛亮心中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想,是建立在能够重振汉室的基石之上的。然而,当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汉朝,和一个民心已经流向更实际的割据政权的时代,他的努力,多少显得有些逆天而行。他所追求的“兴复汉室”,在那个时代,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逝去辉煌的怀念,而并非一个真正能够被迅速实现的政治目标。

因此,说诸葛亮“不得其时”,并非否定他的才能,而是强调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面对的挑战。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怀揣着精美的蓝图,却只能在材料匮乏、工具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建造。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将蜀汉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试图通过北伐来改变命运,但最终却未能实现他心中的“兴复汉室”的宏愿。这种“生不逢时”的遗憾,也正是后世之人,尤其是对他的才华与付出深感敬佩的人们,常常为他感到惋惜的原因所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所处的时代,却未能让他将这份伟大的才华,转化为足以扭转乾坤的辉煌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引用的是《三国演义》的原文,那我也就只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答吧。

说武侯得其主,这句话很好理解。首先,武侯出场式就是玄德公“三顾茅庐”,这充分表明了玄德公对当时卧龙先生的无比尊敬,这是千百年来的一段求贤佳话。“三顾茅庐”的模式也成为了士人走入仕途的最佳模式。

其次,玄德公与武侯日后相处也堪称如鱼得水,言听计从。两人相处之融洽,甚至引起关张二人的嫉妒。从整本《三国演义》中极少看到玄德公直接否定武侯建议的地方,这也堪称千古君臣佳话。

最后,武侯自从进入刘备帐下后一路被重用,白帝城更是托孤于武侯。从此武侯执蜀汉政权之大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士人能够得到的最顶级地位了,敢问魏、吴两家同时期可有此等士人?

说武侯不得其时,这指的是武侯出山辅昭烈时,天时并不是最佳。隆中对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原文如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段话充分表明,当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牢牢地被其他势力所掌握,玄德公能够发展的地盘也只有半个荆州和益州了。就自然条件而言,半个荆州和益州整体发展空间肯定不如中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另外,占据中原地区的曹操乃是一世之雄,孟德公灭袁绍、擒吕布、破刘表、杀马腾,并且降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此公绝非楚汉相争时北方各路诸侯可比,哪怕是项羽也未必可与曹操争雄。

还有,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孙吴集团也绝非等闲之辈,孙权乃是守成之英主。纵观整个曹魏时代,曹操、曹丕以中原实力之雄厚尚不能在东吴讨到任何便宜,更不用提实力更弱的蜀汉了。

“不得其时”,在这里进一步可以解释为,卧龙出山后留给蜀汉集团的发挥空间已经不大了,能做得事情不多了。就当时客观条件而言,诸葛武侯能够维持蜀汉几十年稳定,并且长期对魏呈现出战略进攻态势,这也实属不易,非人杰不可达。但是,我们罗老先生对蜀汉集团,对诸葛武侯的期望和要求是扫灭魏、吴,光复汉室(这个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加到了广大读者的脑海里)。

不幸的是政治与军事的较量,最终还只能靠实力说话,蜀汉最终还是亡了。这一残酷的史实是罗老先生绕不过去的坎,最后罗老先生只能用“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来安慰读者,安慰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评价诸葛亮,与其说是“得其主”,不如说是“幸得其主”。刘备仁德爱民,知人善任,尤其对诸葛亮可谓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许以天下,这种君臣之情,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已属难得。诸葛亮辅佐刘备,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势力,发展壮大至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蜀汉,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是位值得追随的明主。然而,“不得其.............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诸葛亮不会打仗”这个说法,可不是易中天先生一个人就能凭空捏造出来的。易中天老师虽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历史,但他更多的是对一种已经存在的观点进行解读和传播,而不是凭空创造。事实上,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或者“战绩平平”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早就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观点的形成,并非.............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首先,咱们.............
  •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政治家的深谋.............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诸葛亮为何会说“运筹帷幄,吾不如刘子初”?这句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乍听之下,似乎与我们印象中那个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诸葛亮有些许出入。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当时的语境和诸葛亮的用意,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他非凡的智慧、谦逊的态度以及对人才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子初”是谁。刘子初.............
  • 回答
    外国网友这么说,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出他们从一个比较“抽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他们认为“空城计”最“棒”或者说最“绝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而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策略游戏。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以及这其中有什么值.............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辩论,看似句句在理,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辩论策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双方立场: 时代背景: 这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已经稳定,而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北伐。王朗作为曹魏的老臣,自然要坚守曹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如果我有幸能与诸葛孔明先生相见,那绝非寻常之遇,而是我此生最为郑重的时刻。我脑海中无数问题如同江水奔涌,但真到了跟前,我想我反而会压抑住急切,先深深一拜,以最恭敬的态度表达我的景仰,然后再娓娓道来,希望能聊上几句,汲取先生半生智慧。首先,我一定会提起“隆中对”。先生当年凭借一纸《隆中对》,为刘备集团.............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