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历史研究,尤其是涉及具体地点的考证,是非常严谨且需要大量证据支撑的学科。 它不像文学创作,可以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史料、考古发现、地理变迁、文献比对等一系列客观依据之上。

那么,为什么会有“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是“民科”的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证据链的薄弱与选择性解读:

“隆中对”的模糊性: 最核心的史料是陈寿的《三国志》,其中记载了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问题在于,“隆中”这个地名,在古代文献中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地点。历史上,带有“隆”或“中”字的地名并不少见,且地理环境相似的区域也可能存在。
“南阳”的后起之秀: 历史上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记载,最早确实指向了襄阳(今属湖北)。《三国志》的注疏、以及之后的一些史书和地方志,也都倾向于襄阳。而“南阳”作为诸葛亮躬耕地的说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近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地方志的编纂和民间传说的兴盛,南阳的“武侯祠”等文化符号逐渐壮大,对“躬耕地”的认同也随之转移。
证据的选择性引用: 很多支持南阳说法的论证,可能会过度解读或选择性引用一些史料。比如,可能会强调一些与南阳相关的历史记载,而忽略那些指向襄阳的证据。又或者,会把一些地方性的传说、民间的信仰,当作是与正史同等地位的证据,这正是“民科”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混淆史料的层级和可靠性。
忽略地理变迁: 古代河流、山川的走向、地貌的变化都很大。一些论证可能会忽略了这些动态因素,直接将现在的地理环境与古代的记载生搬硬套,这也会导致结论的偏差。

二、研究方法的偏向与逻辑的跳跃:

“名人效应”与情感驱动: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相,他的任何一个足迹都备受关注。对于南阳来说,拥有“诸葛亮躬耕地”的标签,无疑能带来巨大的文化认同和经济效益。这种强烈的“想要”证明的动机,有时候会影响到研究的客观性,让研究者不自觉地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客观地面对所有证据。
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 “民科”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训练,却热衷于历史研究的个人。他们可能缺乏系统性的史料辨析能力、文献研究方法、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他们的论证过程可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或者对证据的理解不够深入。
主观臆断与牵强附会: 有时候,为了论证某个观点,会进行一些主观臆断,甚至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线索联系起来。例如,可能会因为某个古籍中提到了与南阳类似的地理特征,就直接断定那里就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而没有进一步的实证。

三、官方、学术界与民间的认知差异:

“官方”的定义: 这里的“官方”通常指的是经过学界广泛认可、有扎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或是被权威机构(如博物馆、研究机构、学术期刊)所采信的观点。在诸葛亮躬耕地的考证上,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或者说更有力的证据指向,仍然是襄阳一带(比如襄阳的隆中)。
“民科”的特点: “民科”的出发点可能是热爱,可能是为了捍卫家乡的荣誉,也可能是对主流说法的质疑。他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被忽视的细节,提出一些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训练而出现论证上的偏差。
“民科”与“正科”的界限: 需要强调的是,“民科”不等于“错的”。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历史发现和理论突破,最初也正是由“民科”提出的。问题在于其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一个“民科”的研究方法得当,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那么他的结论同样可以被学界接受,甚至可以推动学界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会产生?

这是一种概括性的、带有一定批判色彩的论断。它并不是说每一个在南阳考证躬耕地的人都是“民科”,而是说,在关于南阳作为诸葛亮躬耕地的论证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民科”的特点和倾向。 这些特点包括前面提到的证据链薄弱、选择性解读、研究方法偏颇、以及情感驱动等。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南阳方面的努力和可能存在的证据。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也许未来的考古发现或者更深入的文献研究,能够为南阳说提供更强的支撑。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一个论证仅仅依赖于模糊的史料、地方传说、或者以情感代替证据,并且忽略了那些更指向襄阳的扎实证据,那么将其归类为“民科”式的研究,是有其道理的。

总而言之,评价一个研究是“民科”还是“正科”,关键在于其严谨性、客观性、以及证据的可靠性。对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考证,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历史研究中,如何区分事实与传说,如何避免情感干扰,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如果南阳方面的研究者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严谨的态度,更充分的证据来论证,那么他们就能真正赢得学术界的尊重,而不是被简单地贴上“民科”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南阳市负责搞旅游的研究下《后汉书》,里面历史名人有一半是南阳人,然后你们可以宣传他们了。

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和熹邓太后邓绥 掌握汉帝国最高权力十余年

云台二十八将有十一人为南阳人

著名的如邓禹、吴汉都是开国元勋级人物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也是南阳人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了



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不就是在装傻?【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user avatar

由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考据的角度,诸葛亮的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这已经是学术共识。现在所有说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所谓“南阳说”)的并做出各种“学术”论证的,基本上都是民科。

这些人打着发展南阳市的旗号祸害南阳市,不仅如此,而且极大的败坏了中华文化,其本质是文化“碰瓷”,很可能祸国殃民,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

鉴于普通人不具备时间和更深的学术基础,这里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反证法)来证明“南阳说”偷换概念和望文生义的荒谬,以正视听。

假定“南阳说”成立,即 "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就是今日之南阳市

同理,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和《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可知,"南阳"在“中国”之南,不属于"中国",则今日之南阳市不属于今日之中国,这显然是荒谬的,是分裂国家的逻辑和解释!

继而,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中国人,既然“南阳不属于中国”,则今日之南阳市有什么权力对今日之中国之事务指手画脚?

再继而,“南阳说”所谓的“诸葛亮死后不久,黄权及其族人最先在宛城建武侯祠纪念”由此可以证明宛城卧龙岗是躬耕地!亦是“荒诞不经”, 因为史书明确记载黄权是"巴西"的,众所周知,"巴西"是南美洲的国家,而非“中国”,更何况以当时的技术条件,隔着几万里的太平洋,黄权怎么可能从"巴西"“中国”南边的“南阳”呢? 即便到了“中国”南边的“南阳”,又和“中国”的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

综上,“南阳说”不成立,其本质是通过望文生义偷换概念进行文化“碰瓷”!

---------------------------------------------------------------------------------------------

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