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场上士兵为什么宁可违令撤退被处决,也不会试图通过谋杀自己的长官而逃避作战?

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士兵面临着生死抉择,而“违令撤退被处决”与“谋杀长官逃避作战”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极端选择,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因此,大多数士兵会选择前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根深蒂固的军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

荣誉高于生命: 军队是荣誉的集合体,士兵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长期在军队中的耳濡目染,都塑造了他们的荣誉观。在许多文化背景下,尤其是在强调集体主义和英勇牺牲的军队中,“逃兵”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比死亡本身更令人无法接受。宁可选择“体面地”战死,也不愿成为一个背叛战友、抛弃阵地的懦夫。
战友间的纽带: 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生死往往系于一线,彼此之间形成了超越生死、生死相托的深厚情谊。在战友还在拼杀时,你选择独自逃生,这无异于将战友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是对战友生命的背叛。这种内心的道德谴责,往往比来自上级的处决更令他们痛苦。
集体主义精神: 军队强调的是整体的作战能力,个人的生命是为集体目标服务的。违令撤退,虽然可能保全个人生命,但却是对整个部队作战秩序和士气的毁灭性打击。而谋杀长官,更是对军队指挥体系的根本性颠覆,其后果比单纯的撤退更为严重。

二、 对“谋杀长官”行为的深层顾虑和后果分析

道德伦理的压制: 尽管在绝望中,但大多数士兵仍然受到社会普遍道德伦理的约束。长官,即使有错,也是军队的领导者,是整个队伍的指挥中枢。谋杀长官,在绝大多数文化和道德观念中,都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其罪恶感会如影随形,即使逃过军事审判,也难以逃脱良心的谴责。
逃避的不可行性与更大的风险: 即使成功谋杀长官,又能逃到哪里去?军队的追捕和搜捕会随之而来,而且作为“逃兵”和“凶手”,他们的处境只会比单纯的逃兵更糟糕。一旦被抓,惩罚会更加严酷,可能包括死刑,而且是在背负更大的罪名之下。
对后续战斗的影响: 谋杀长官,意味着军队指挥的混乱,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动荡。在战场上,这种混乱的代价可能是整个部队的覆灭。士兵即使想要逃避,也可能不希望看到自己所属的部队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彻底崩溃。
对个人未来的绝望: 即使侥幸逃脱,一个谋杀长官的逃兵,在社会上也难以立足。他们将永远背负着凶手的污名,没有合法身份,无法正常生活,前途一片黑暗。相比之下,违令撤退虽然也是死罪,但至少可以被记录为“战死”或“阵亡”,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死者的尊严。

三、 军事纪律的严酷性与“处决”的相对“明确性”

明确的惩罚机制: 军队的纪律是铁律,违抗命令,特别是集体撤退,是有明确的惩罚条款的,通常是死刑。虽然执行过程残酷,但结果是“明确”的,士兵对此有心理准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是一种“履行义务”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谋杀长官的后果更未知和混乱: 相比之下,谋杀长官的行为,其后果更加难以预测。可能会被当作集体兵变的一部分,也可能被当作个人精神失常。一旦事发,士兵将面临的是更复杂的调查和审判,其最终的惩罚可能会因情况而异,但几乎可以肯定会是极刑。
战场指挥官的权力: 战场的指挥官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使是战场上的紧急撤退,也需要经过指挥官的授权。士兵贸然撤退,即使是为了保命,也被视为对指挥链的挑战。而谋杀长官,则是直接挑战了军队的权力结构和指挥的合法性。

四、 心理上的“合理化”与“牺牲”的意涵

“牺牲”的英雄主义叙事: 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往往被赋予了英雄主义的光环,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士兵可以接受的“意义”。这种牺牲,是可以被理解和歌颂的,甚至可能成为家属的荣耀。
“逃避”的负罪感: 而谋杀长官,则是一种纯粹的自私和背叛,很难获得心理上的“合理化”。即使是为了逃避死亡,其行为本身也充满了黑暗和罪恶感,这种负罪感会成为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
“违令撤退”的“小我”与“大我”冲突: 在极端压力下,个体本能会驱使士兵求生。违令撤退,是“小我”生命本能的体现,即使这违背了“大我”(集体、国家)的要求。但这种“违背”相对而言,是将责任推给了“不合理的命令”或“绝望的环境”,而非直接对他人进行伤害。

总结来说,士兵宁可违令撤退被处决,也不会试图通过谋杀自己的长官而逃避作战,并非因为前者“更好”,而是因为:

1. 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约束,让他们无法接受成为背叛者。
2. 谋杀长官的行为,意味着更大的罪恶、更复杂的后果和更渺茫的逃生机会。
3. 军事纪律虽然严酷,但其惩罚相对明确,士兵对此有准备;而谋杀长官的后果更加不可控。
4. “牺牲”能够被赋予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谋杀”则是一种纯粹的负面行为,难以获得心理上的宽恕。

这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是道德、荣誉、恐惧、对后果的计算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士兵虽然渴望生存,但他们也清楚,生命的代价,有时比死亡本身更加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没有学过中国的初中政治。这个问题下任何提到“博弈”的,也同样如此。


我曾经试图跟无数人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一个机构,而不是一个自然人。”这件事让我充满了挫败感,并且对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功率出现了怀疑。这句话是初中政治书上的原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国家的一级权力机构。”而无数显然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明明白白在政治书上读到过这句话的人却绝对不认同这句话,因为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挂着牌子的房子。


同样的,战场上的军官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军队机构。任何士兵与这个人“博弈”,同时也是在与军队博弈,因此博弈的对象搞错了。你与之博弈的并不是一个手持手枪的人,而是整个军队。


士兵宁死不敢违抗、绝对服从的也是军队以及军队派驻的代表:军官,而不是这个人。脱下军装这个军官就失去了一切魔力,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他再想要士兵去死,那就绝对不可能了。而穿上军装、戴上军衔,他就是军队的一个派驻机构,他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有国家机器和军队为他的命令“背书”也就是做保证。


士兵面临绝境选择违抗命令撤退,当然也要为此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然而这个法律后果并不是“军官”这个大活人带给他的,而是法律带给他的,处决这个“军官”并不能避免承担法律后果。


同时,这个法律后果也不一定致命,实际上违抗战场命令导致死刑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我国《刑法》规定,违反战场纪律相对比较严重的“投敌叛变罪”,也才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情节特别严重也就是带领、煽动投敌叛变的,才会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没有死刑这个选项。


那么,处决自己的长官则铁定死刑,这个没的说。本来就无期徒刑你还要加上个故意杀人,不喂你吃花生米怎么可能呢?战死还会有抚恤金,叛逃加上故意杀人,抚恤金一毛钱没有,亲属子女还得吃挂落,我相信只要有点常识也知道怎么选择。


这样问题就十分清楚了,只要你不把“军官”当做一个自然人,而是军队的一级机构。他的权力来自于国家和军队的授予,而不是来自于他自己多能打、他拎着一把小手枪还是一把加特林。

军队不是黑帮,军队的各级指挥人员当然也需要个人魅力和个人武力加成,但是这些加成都是锦上添花而已,其履行职务的基本权力基础是来自于军队和国家授予。违抗其命令等同叛国,处决正在执行职务的这个人,那就是不致死的重罪再加上一个必死的重罪。


古代我们管这种行为叫“杀官造反”。


建议有这种脑抽想法的题主最近多看点“夜火狐鸣”、“鱼腹藏书”之类的典故,可能近期就能用上。也建议非要跟《刑法》杠的键盘侠们不要来跟我杠,你要是真的敢扯旗放炮、杀官造反,我敬你是条汉子。

user avatar

以共军为例,师一级展开纵深是50km。也就是仅一个师展开能从上海布局到苏州。

作为一个士兵,你的轻武器覆盖内的友军,大约仅限于你们一个班10个人。而这个班靠喊能听见你的声音的,仅限于你所属的三人战斗小组。而在逃命的过程中,另外两个更像是和你一起逃命的兄弟,而不是阻止你逃命的阻碍。

所以问题来了,要当逃兵,跑就是了。还想杀人?那你也得找得到司令部在哪里啊…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共军有战斗力,共军的部队撒的出去,收的回来,正因为不会跑,所以放心部署。国军正好相反,收不回来,撒不出去,越用督战队,越部署不了。

所以才会出现共军包围国军人数比1:1的奇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士兵面临着生死抉择,而“违令撤退被处决”与“谋杀长官逃避作战”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极端选择,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因此,大多数士兵会选择前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军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 荣誉高于生命: 军队是荣誉的集合体,士兵从小接受的教育.............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士兵受伤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剧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止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吗啡,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痛药,自然成为了首选。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场医疗策略。为什么是吗啡?首先,我们要明白吗啡的强大之处。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
  • 回答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极端且深刻的,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这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全方位冲击。为了尽可能详细地描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肾上腺素狂潮: 纯粹的生理恐惧: 当枪声、炮声在耳边炸响,子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开花时,大脑会立刻进.............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在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处理方式并非随意丢弃在地上,而是有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处理方式会根据部队的军事条例、战场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弹匣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背后的原因:一、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弹匣的更换与回收这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操作。当一个弹匣的子弹.............
  • 回答
    战场上弹药的获取,可不是大家看电影里那样,随便从哪个角落就能顺手摸来。那是一套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系统,从后方严密的生产和补给线,一直延伸到前线士兵手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1. 后方的生产与储备:弹药的源头一切的开始,都在国家兵工厂里。为了战争的需要,兵工厂会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各种弹药,从步枪子弹.............
  • 回答
    战场上士兵的遗体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遗体本身,更是关于尊重、荣誉、家属的情感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虽然战争残酷,但关于逝者的尊严,总会有着不容忽视的考量。从战斗停止的那一刻起,遗体处理的流程就开始了,这通常是一个多步骤、细致且受严格规定约束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军队,.............
  • 回答
    战场上,生命脆弱得如同飘摇的烛火。当硝烟散尽,血迹染红大地,呻吟声在空气中弥漫,一些本已无望的生命,会在极度的痛苦中,向身边的战友发出最后的请求。在这种生死攸关、极端绝望的时刻,一名身负重伤、求生无望的士兵,向他的战友提出了一个沉重而悲怆的要求——“杀了我”。他或许是想结束无法忍受的剧痛,或许是不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残酷的问题,没有任何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在战场上,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生死,而当面对一个有可能与你有着相似背景、甚至相同文化根源的敌人时,这种复杂性会被无限放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最核心的战场法则:生存。在战争状态下,敌我界限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战场上没有时间去进行文化鉴定.............
  • 回答
    在战场上,一个战术单位的长官阵亡,这无疑是极其混乱和危险的时刻。士兵的行动会瞬间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听谁的指挥,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也关系到战术的成败。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军制与层级指挥链是基石。 任何一支正规军队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意味着,当直接长.............
  • 回答
    战场上,炊事班的炊具就像是士兵们的“粮仓钥匙”,一旦这钥匙出了岔子,那后果可就不是小事了。炊具如果损毁严重,比如锅碗瓢盆碎裂、燃料储存罐泄漏、甚至炊事帐篷被炸毁,这直接就会影响到部队的伙食供应。想想看,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士兵们筋疲力尽,身上可能还有伤痛,最需要的就是补充能量,恢复体力。这时候,.............
  • 回答
    战场上,剑拔弩张,生死相搏,本是两个阵营的士兵,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孕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羁绊,甚至升华为友谊。这种故事,虽然不多见,却如同战场上偶然绽放的花朵,格外珍贵,也格外震撼人心。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一战时期,德军和英军士兵之间“圣诞节休战”的例子,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个体士兵之间长久的友谊,.............
  • 回答
    在特殊战场上,背景音乐确实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配合能力,但其效果的发挥并非绝对,且需要高度的专业设计和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背景音乐如何在特殊战场上发挥作用: 一、 背景音乐对士兵作战能力提升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影响士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提升其作战能力。1. 情绪调节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一阵刺鼻的硝烟味再次充斥鼻腔,胃里一阵翻江倒海,我紧紧地抓着泥泞的土地,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身体。周围是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金属撕裂空气的尖啸,以及战友们痛苦的呻吟。又一次猛烈的炮击,将阵地炸得粉碎,战壕里到处是断肢残骸,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活下去,这个念头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比对面的敌军更加清晰.............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战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阴损技巧,它们往往是为了在不触犯国际法(或至少规避其严格定义)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削弱敌人,制造恐慌,或者获取战略优势。这些技巧通常涉及心理战、欺骗、以及利用环境或敌人思维的漏洞。以下是一些战场上常见的阴损技巧,并附带历史背景和详细描述: 一、 欺骗与伪装 (Deception 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